金融杂谈

文学城是我最喜欢的中文网站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货币

当今世界,所有(250+)货币都有数字货币功能,也几乎都有纸币、硬币形式。几乎都以数字形式管理,即印钱不能增加货币量(因为 所印=所扣数字)。

自1971,每一货币必有央行,且仅有一个央行;无央行的“货币”(例如金、银、比特币等所有虚币)都不是货币,故不能兑换,只能买卖。

在多数国家(尤其西方国家),买卖要交税,兑换则无税。买卖与兑换所服从的法律法规也不同。

 

1.1美元及相关话题

1.1.1央行

按媒体共识,美元的央行是美联储。

如此,美国的央行与中国央行大不同。

以中国央行为主的功能在美国由3机构执行:

1. 美联储(总行+12分行;不隶属联邦政府):

  1. 银行的银行。故其利率很重要。
  2. 负责监管银行。
  3. 其纽约分行控制全球银行的美元 央行账户。

2. 财政部(隶属联邦政府;第一大部):

  1. 总管美元(包括管理美元数据库及各造币厂)。
  2. 控制国债(通过卖国债借钱供联邦政府开支)。

3. 国会两院:

  1. 控制国债上限。
  2. 监督美联储与财政部。
  3. 决定关键资金分配。

以上仅包含主要部分,并非面面俱到。

所列功能也并非仅属于中国央行(也有党中央、国务院、发改委的领导与介入)。

 

美联储诞生于1913年,由国会赋予上述(1-A、B、C)央行功能。之前则由财政部行使主要央行功能。

美联储是非盈利机构,所赚国债利息无条件上交财政部。所以财政部最希望的国债买主,是美联储。美联储每年上缴的经营收入大多在500亿到1000亿美元之间。

1.1.2 美元使用国

有近十国以美元为唯一法定货币,十几国以美元与本币共为法定货币(商品标双价),几十国允许美元在国内自由流通(有些更欢迎美元,即付美元可少付些,例如墨西哥;有些更欢迎本币,即付美元要多付些,例如加拿大)。

 

1.1.3 FDIC

FDIC 是美国存款保险机构。

FDIC在遇到每一起银行倒闭事件时,并非象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去赔付,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愿意的买家们,再通过谈判,确定最后买家。

这样,买家贱买了银行资产(捡了便宜),卖家得到了一部分还债资金(纾困),倒闭银行的客户毫无(或基本无)损失(哪怕存款额超过了法定赔付额),FDIC基本未动用其保险金(小额活动费除外)。

上面提到的倒闭银行的客户,通常面临三大类状况(取决于谈判结果):

  • 本息额及规则完全不变(仅银行名变化;这是大多数情况)
  • 被迫改变金融产品,重新选择新产品(例如:利息为5%的5年定期存款必须换成利息较低的其它定期存款)
  • 取消未来利息,如定期变活期。

美国的法定赔付上限是(多数情况下)每人每银行$25万。由于FDIC的如上行动,超额部分依然相当安全。

保费高低取决于银行的风险类别。大银行通常在0.025%到0.09%之间。若有兴趣细节,告知后提供。

1.1.4美元指数

人们通常提到的美元指数,是指传统美元指数,符号有两种:USDX 及 DYX。

该指数采取不变权重算法。自诞生之日至今,只改变过权重一次,即在欧元诞生日。

其目前权重分配为:欧元57.6%、日元13.6%、英磅11.9%、加元9.1%、瑞典克朗4.2%、瑞士法郎3.6%。

如今,按日均交易额计,欧元影响远没有那么重,日元影响则已增高许多,其它四币的影响早已大降,澳元已相当重要。

故该美元指数非常不科学,难以反映美元的价值变化。

西方许多专业人员或机构,通常用WSJ(华尔街日报)的美元指数(BUXX),因其由16种世界主流货币(包括离岸人民币)按日均交易额动态调整权重,很科学,能准确反映美元价值变化。

 

货币顺序(按交易额,总200%;几年前数据):
美元(88%),欧元(32%),日元(22%),英镑(12%),澳元(6%),人民币CNH+CNY(4%),加元(4%),瑞郎(4%),…

1.1.5 印钱

美联储与财政部所印的纸币(注意所有纸币上除了注有美联储note外,还有财政部长及财政部司库-treasurer签字)不能增加一美分,因为美元(与多数货币一样)是通过数据库数字控制的。哪银行获得财政部/美联储给的纸币,哪银行的账上就扣掉等额资金给美联储/财政部。所以印钱不影响钱数。

即印钱由银行通过美联储提要求,由财政部(包括下属的造币厂)印。财政部数据库确保印钱及回收旧纸币不会多也不会少美元。

1.1.6 电子美元管理

美元的绝大多数流通与存储,是电子方式。由财政部数据库管理。

即每笔电子交易都在此数据库中留有记录。但只有超过限额(曾为一万)的交易由软件过滤出来,再由人工抽查有否问题。

例如每当收到支票,可用手机拍照存入任何银行,却不可能存入两个银行,因为财政部数据库控制每笔电子美元的归属。

在美国,所有银行定期或活期银行帐户其实都有两个帐:

  1. Principal – 该帐与财政部数据库保持一致。
  2. Income - 该帐是银行在规定区间(例如月)中每天所产生的利息及可能的奖励。每当区间结束,该帐资金全额加进Principal帐后清零,成为财政部保护的客户资金。

 

 

1.2人民币

1.2.1 种类

人民币有两种:

  1. 境内(在岸)人民币CNY – 央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2. 境外(离岸)人民币CNH – 央行是中国人民银行(香港)

CNH诞生于2003年。

之前,为了节省进出口两次兑换外汇的高额手续费,采取按人民币记账的方式。即出口时不收外汇但记账,进口时不付外汇而扣账。

假如此帐能直接兑换外币就更方便,于是就在2003年创立了没有增发机制的CNH。

CNH没有纸币,只有电子数字形式。

由于CNH没有增发(不会稀释),且只能来源于进出口或与硬通币兑换,其可自由兑换性特别高,但还不能真正自由兑换,因为世界各银行大都对CNH兑换设限。

设限原因是CNH尚未加入主流世界银行间PvP安全结算系统,银行怕手中滞留太多CNH换不出去而影响盈利。目前CNH只加入了香港金管局的PvP系统,但该系统只能在四种货币间PvP结算·(美元、欧元、港币、CNH),且无资金高效方式,加上受法律法规的地区限制,目前CNH的PvP结算率因此仅约占10%左右。即CNH与完全可自由兑换尚有距离,瓶颈就是银行间结算。

大家熟悉的CNY虽有几百万亿规模,而CNH仅有约一万亿规模,但CNH的交易额却是CNY的约3倍。大家通常看到报道说与俄罗斯、伊朗、英国等许多国家开展人民币交易,大都指CNH。

 

顺便提一下,银行的外汇交易业务一定会导致银行持有币种的不平衡,银行间每天需要兑换大笔外汇。打钱必有先后,先付钱方非常不安全(不知后付方会否变卦)。PvP 指双方都先付钱给可信、有资质的结算机构,然后从其获得另一币种资金。

银行间结算种类很多:除PvP外,(1)资金分央行资金(特别安全,前提是该银行有所兑币的央行帐户;某央行负利率时也得赔本存钱央行)与普通资金;(2)有即时结算,前提是两银行在相近时区、且都签署过相关协定;(3)有资金高效结算,即混合多币种、多边结算抵消大部分付款(因为银行滞留资金用于结算是有代价的,哪怕结算只用一、两天);(4)有再通过更多中介机构的结算。

由于银行间外汇结算牵涉大量法律法规问题,签署协议并非易事。

通常,不参与PvP的货币(例如CNY),不可能是可自由兑换的。银行兑换必定设限(甚至不兑换)。

 

1.2.2 汇率

境内(在岸)人民币CNY是人工汇率机制(由央行定汇率)。

境外(离岸)人民币CNH是市场汇率机制(交易决定瞬间汇率)。

但因人的心理作用,许多人借此套利交易,从而导致两种人民币的汇率形影不离、且互相影响。

 

顺便提一下,汇率机制有3种:市场、人工、联系(即与某币硬挂钩;例如港币与美元)。

 

1.2.3 指数

人民币指数的符号为CNYX (美、欧、日、港、澳、加、英、俄、马、韩; 按贸易额及GDP加权计算)。

1.2.4 新数字货币

新数字货币DCEP只是境内(在岸)人民币CNY 的另一种数字形式(故基本不能帮助人民币国际化),且(央行正确选择了)并未使用代价极高、效率极低的区块链。

1.2.5 人民币交易额近史

这里,人民币指CNY+CNH。以平均日交易额为准。

  • 2001-第35
  • 2010-第17
  • 2013-第9
  • 现在-第6或第5
  • 最高-第4 (发生于2015的短时间;仅次于美、欧、日)

 

1.3SDR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SDR(特别提款权;诞生于1969)的设计初衷,是取代美元成为世界最权威货币,但因违背人们的习惯与信心,几十年来事与愿违、一败涂地。现在几乎无人理睬。故不应认SDR为货币。

中国为使两种人民币加入SDR,曾向SDR提供了5亿美元价值的3年期SDR贷款,年息为0.49%。

 

1.4金银

1971年前,金银是货币。

此后就不再是货币,只是商品。以后估计永远如此。

金价是市场价(所有交易决定瞬间汇率),不是许多国内专家曾说的由四国的机构商量决定(若如此,怎么解释价格每秒多变?)。

以价格从高到低为序,钯、金、铂(白金)、银 都是相当的贵金属商品。

目前,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黄金的本质(不是货币,工业用途少),尽管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因为安全越来越重要),金价不可能暴涨。目前黄金的开采成本大都在每盎司千美元以下。

黄金也不是真的避险产,因为金价的波动并不小,且涨跌难以预料,长期也难以高涨。许多专家认为股涨金跌、股跌金涨,发现不对头就说世界乱了、规律破了。其实是误解了规律。

 

2.金融机构

2.1银行

在金融领域,Bank 大多可译为银行,但有许多例外。例如,我工作的分公司,曾称为CLS Bank International,但其不是银行,只是一金融公司。

银行大约可分为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及投资银行 (Investment Bank)。

2008前,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大都集中于美国。有趣的是,世界最大一批投行的名称大都由两个犹太姓组成。据报道,世界最大的投行依次为:Goldman Sachs (高盛),Morgan Stanley (摩根斯坦利), Merrill Lynch (美林),Lehman Brothers (雷曼;由Lehman家的老二、老三兄弟俩创立,老大当时已去世), Bear Stearns (贝尔斯登),Charles Schwab, …。

大投行虽然规模很大(许多比大商业银行更大),却无转移美元资金归属(money movement)的功能,因为财政部与美联储规定,只有商业银行有此功能。于是,每个投行必须挂钩一个或更多商业银行来完成结算。例如,雷曼挂钩纽约银行。

2008金融危机后,监管机构规定:所有美国投行都不允许单独存在,必须与商业银行共存。于是,高盛与摩根斯坦利都加了商业银行功能,其它投行都与大银行合并。

2.2华尔街

华尔街(Wall Street,墙街)一词来源于如下历史: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占领了如今的纽约曼哈顿下城的南部。由于经常与周边的英国殖民者发生冲突,于是在1652年建了一座厚实坚固的城墙,拦腰切断曼哈顿下城。这样与沿海、沿河的炮台及军舰一起,围起了英国势力范围内的荷兰人聚居区。

后来,荷、英矛盾化解,大家和平共处。这城墙就变得多余,且不方便交通。

于是,拆了城墙,在城墙中线修了条路,名为Wall Street(墙街 或 华尔街)。路两边开始盖房。

1903年,一座特殊的房子(纽约证卷交易所)完成了,为了方便股票等证卷交易,随后世界各大金融公司接踵而至。渐渐华尔街就成了世界金融中心。那时,“华尔街”一词指华尔街上的所有金融公司。

随着电话、互联网的普及。金融公司呆在华尔街慢慢失去意义,于是逐渐离开了华尔街。

于是,“华尔街”一词现在指在美国有分部的所有世界顶级金融公司的总和(而非仅限于美国公司)。

例如,“华尔街”包括 德意志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汇丰银行、巴黎银行、瑞士银行、瑞士信贷、野村证卷 等许多非美国顶级金融公司。

 

3.金融现象

3.1通胀

通胀主要来源于两个因素:

  1. 货币总量(M0, M1 或M2)
  2. 货币流速(通胀领域)
    若流速减半,对通胀刺激则减半。
    美元的通胀指标是PCE,中国的通胀指标是CPI。
    股票都不在通胀领域内。

美元的几个通胀历史数据:

  1. 1914-2020:年均通胀3.11%。
    此期间,包括了通胀率极疯狂的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大萧条。也包括韩战及越战。
  2. 2000-2020:年均通涨率较正常,为2.14%。
  3. 2008-2020:包括了一次金融危机及疫情危机,故年均通涨率较低(尽管多轮QE也抵不过经济放缓导致的货币在计算通涨领域流速特慢)而低于1.7%。

经济学家共认的最佳通胀率是年均2%。

可以看出,美元通胀始终在可控范围。

 

3.2量化宽松(QE)

量化宽松一词泛指货币增加。

以美国为例。

美国已几十年未直接增发美元了。近几十年,世界美元的增量就是美国国债的增量,因为国债就是M2(M0指直接可用货币,例如纸币;M1加较易转为M0者,例如活期存款;M2再加较间接资产,例如定期存款、国债、公司债;M越往后的资产越难直接使用)之一。

美国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大都通过财政部发行国债借钱补上。当世界的美债购买力(包括个人、机构、国家、…)不足时,由资金雄厚的美联储购买。媒体总喜欢捕捉美联储的购买量,并称之为QE(量化宽松);但从不告知有多少国债到期(还钱)。财政部一边借一边还,不明真相的专家们稀里糊涂把借的钱加起来,却从不扣除还的钱。造成大量舆论乌龙。

3.3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有月、季、年之分)指支出高于收入部分。

收入主要是各类税收,支出则范围广泛。

几乎所有财政赤字都必须立刻借钱(主要靠国债)补上(借钱不算收入)。

联邦政府一方面通过发行高信誉低息国债借进钱,另一方面借出钱(例如低信誉高息的 学生贷款及房贷)。所以多次在人们认为赤字该很高时其实不高(因为人们忽略了借出部分)。

 

3.4金融注资(Bail out, 救助)

2008年,媒体报道财政部向各金融公司Bail out,中文媒体大都译为“救助“、“注资”,然后广泛解读为白给。于是国内舆论都说灾难来了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只救资本家,却不救穷人。

其实,?2008(及所有)的救助是市场行为。

是财政部用国债借来的钱加税收参与高风险市场,以极高回报率投资别人不敢投的风险极高的美国各大金融公司及车企。结果赌赢了,大获全胜。几年后,除了两房及车企,几乎全都还清了财政部的高息贷款(注资)。财政部也逐渐在高价卖掉了几乎所有作为注资条件所获股票。

既救活了这么多对世界举足轻重的金融公司,也为美国纳税人赚到了天量资金,支持了较低税系统。

例如对世界最大保险公司AIG的救助,是以财政部获得AIG 87%的股份为前提,以11%年利率的1820亿美元贷款(假如贷款不还清,所有高管的收入受限,以迫使早还)来缓解AIG的流动资金短缺。后来贷款较快还了,财政部赚了230亿利息,且卖其股票于高价位。这就是典型的市场操作。

 

顺便提一下,各保险公司一般不敢独自承担赔付责任,通常向更大的保险公司买保险保自己或自己的保险产品,称为再保险。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所承担的是全球许多保险公司的多重再保险责任。一旦垮掉,全球大批保险公司就很难活下去。所以,救活了AIG,相当于救了全球许多保险公司。

 

再插一故事:据前AIG内部知情者透露,AIG曾与财政部签署了利息远超20%的大笔贷款(注资)。司法部知道后,起诉财政部违反了在相关条件下不得超过20%的反高利贷法。结果财政部败诉。

拖了一段时间后,财政部全面注资各受灾金融机构。有了横向比较,注资利息就降到了11%。

至于股票先决条件,当时AIG的股价已经非常低,对于AIG的损失也就不那么刺眼。

 

3.5负利率

迄今未见一国内专家谈 欧、日负利率 靠谱。
多数国家央行利率与银行利率并无直接联系(银行自定利率),仅有一定诱导力。
其实负利率仅限于央行及债卷。银行几乎没有。原因如下:
1. 因许多银行不得不存钱于央行以PvP安全结算外汇交易,哪怕倒付息。
2. 若负利率债卷所系货币有升值预期,则依然有增值吸引力。
3. 假如银行有本币负利率存款,则本国无人问津。

 

3.6SWIFT

SWIFT 是1973 在欧洲创立的全球金融/财经 信息传递系统。

因其极高的可靠性(A. 基本不出错;B. 过去二十几年仅停一天)、安全性(信息几乎未被篡改或泄漏)而得到广泛信任,于是银行、央行逐渐敢用之于国际电子支付(国内许多人误以为其仅有支付功能,其实支付只是其极小的一类功能)。

因为美元是世界最流行货币,SWIFT当然必须服从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的监管。于是许多人居然幼稚地提出新建一国际支付系统以避免美国的介入,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几乎谁也绕不开美元)。

世界大多数央行目前都用SWIFT支付央行属性的本币,但有例外:

  1. 美联储不用其支付央行美元(只用其支付非央行属性的货币)。
    美联储(纽约分行代表美元央行)用PayPlus 支付央行美元。
  2. 瑞士央行用SIC支付央行属性的瑞士法郎。

?说SWIFT是美国控制,确实有些荒唐,明明是欧洲的系统,总部在布鲁赛尔。只是美元一家独大,全球重要金融机构都配合美国而已。

 

4.美国的‘破产’机制

Bankruptcy = 债务违约

译Bankruptcy为‘破产’或‘倒闭’确实不当。

美国的Bankruptcy法有十几章:

1-第11章(占绝大多数案例): 债务部分违约,大多进行债务重组(部分赖债)后,公司有条件运行。
--多数经第11章重组后浴火重生,如世界曾经最大航空公司Continental。又如,特朗普曾第11章6次。
--少数经挽救无效,最终死亡。如雷曼2008并未倒闭,而是第11章,直到2012-3-5倒闭。

2-第7章: 公司因债务违约关门。此类译为‘破产’或‘倒闭’很恰当。

3-第12章:农业;第13章:赔3年;第9章(罕见, 基本弃用);……。

4-公司正常关门(无违约;也不称为Bankruptcy) 。

 

5.美国经济

有人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这不对。股市从来就不是经济的晴雨表,只是经济的一个次要方面。驱动股市的最重要因素经常是股市的资金池(而非基本面)。

经济不能仅用GDP衡量,否则大规模发行国债就能轻易大幅增加GDP,例如里根时期的虚假经济繁荣。

经济更不能用股指衡量。

美国经济较科学的衡量标准(按重要顺序)如下:

1. GDP

2. 失业率(低好,但不宜太低)及劳动参与率(高好)

3. 财政赤字(低好)及国债额(低好)

4. 通胀率(PCE)及CPI、PPI、… (离2%越近越好)

5. 各金融指数(例如S&P500、股市恐慌指数、…)

6. 环保各指数

7. 其它各业指数(例如消费者信心指数)

 

6.历史事件及思考

前面大多介绍知识与事实,这里插入较多与众不同的观点。

6.1广场协议及日本房市崩溃

?1985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首相?中曾根康弘却预感到未来的危机,派外相 竹下登 (后任首相)赴美游说里根总统及国会,最终撮合广场协议。该协议使日元、马克、英磅、法郎 兑美元大幅升值,使这几国的总财富迅速暴增。于是本已极富的日本大规模购买海外资产,富上加富,迎来了日本前所未有的最繁荣时代。即日本是广场协议的最大受益国。没有广场协议,日元不可能跻身世界三大币(目前,美元、欧元、日元之间的交易额超过所有交易额之半)。

不幸的是,那时几乎全体日本人都误以为日本的房价能够持续高速增长,而不惜高利借贷拼命买房,完全忽视了近90%的城市化率。

5年后,房价泡沫破裂,银行坏帐二十年挥之不去。

该泡沫其实与广场协议并无多少关联。指责协议危害日本是没有道理的。且协议是日本主导,而非美国主导。

我认为,日本的这次大灾难,主要源于绝大多数日本人民对日本房价趋势的严重误判。

 

6.2大萧条

1929前,世界股市(尤其美国股市)均价突飞猛进,许多股民甚至认为多数股票会持续暴涨。1929年,开始有清醒者获利回吐、锁住收益。这一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了。几乎所有股票暴跌,进而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萧条、大失业、大饥荒,时间长达十多年。

我认为,大萧条主要源于世界股民对股市规律的严重误判。

 

6.32000互联网股灾

2000前,美国大批互联网公司蓬勃发展、股价飙升(升几十倍是家常便饭)。互联网公司拼命招人,许多人拼命干活。股民也大都在各互联网公司依然巨额亏损时,不顾奇高的PE(本益比),拼命买进股票,误以为各网公司能够迅速赚大钱。

插曲:那时我同时独立做 索尼(Sony)、辉瑞(Pfizer)、埃克森(Exxon)的网上软件,还带一7人小组做JVC、Revlon 等著名公司的网上软件。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2000后半年,当时许多公众追捧的公司之平均PE已达疯狂的170。这时有人开始清醒,多米诺骨牌再次发生,最终导致美国股市大崩盘,代表互联网风潮的NASDAQ 指数迅速跌到1/3以下。这次股灾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世界经济。

一年以后,911发生。尚未医治的创伤再撒盐,导致美国经济几年都难恢复。许多专家就误以为那几年的经济衰退主要因为911。

我认为,本次灾难主要源于绝大多数(美国及世界的)股民严重迷信互联网的赚钱效率。

 

6.42008次贷危机

2008前,美国房价全面飙升。绝大多数美国人都坚信美国房价会持续快速上升,完全忽略了美国是基本完成城市化的国家。

于是,放贷者胆子越来越大,对贷款者的要求越来越低。

另方面,再穷的人也敢高息贷款买房,因为买后转卖就能赚一笔。这类不合格房贷被称为 次贷(次级房贷)。

金融机构看准此机会,推出房贷打包金融衍生品,以方便小资金投资(尤其次贷)。

有此美国房价快涨预期,各公司(无论何为主业)也都挤出尽可能多的钱、甚至尽量借钱投资房贷(尤其次贷)。这些疯狂的个人与公司,并不限于美国,而是遍及全球(中国因为相对金融封闭,难以介入,故国内基本不受影响,也大都不太清楚次贷危机的细节)。

2008年,此类全球疯狂难以为继,使美国房价转向。该转向迫使大批次贷违约。违约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连带几乎所有的世界金融公司(中国等金融封闭国家例外)陷入流动资金短缺灾难。此灾难史称 ‘次贷危机’ 或‘2008金融海啸‘ 等。

许多人将此灾归因于华尔街的贪婪,归因于房贷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好比做股票亏本赖股票的发明,其实并无足够道理。

我认为,本次灾难主要源于世界绝大多数介入者严重误判美国的房价趋势。他们的集体行为是主因。

 

7.理论探讨

7.1周期

大家通常坚信:经济有周期,股市有周期,甚至一切社会活动有周期。并称钢铁、煤炭、水泥、有色 等资源相关股票为周期股。

据我近40年的研究及统计,我认为上述周期其实并不存在,至多勉强相仿。

有人会说:这些周期都是非常粗略的,不是数学意义的周期。

也有人说:由于多种周期交织,总体不像周期。

显然,数学定义的周期肯定不存在于经济、金融、及一切社会活动。故不赘述。

那么,近似周期是否存在呢?

任何统计结果都显示:所谓的周期,其实时间跨度都不同,且不同峰值(或谷值)之间差别巨大。即难以近似。

有人说:经济有十年周期。例如1988,1998,2008都出现了经济衰退。

即使这么小的样本(3个)所构成的“周期“也非常勉强。因为1988属于小事件,1998是亚洲的局部事件,为什么不计2000的世界大事件?

此外,澳大利亚连续二十几年经济繁荣,日本连续二十几年经济低迷,怎么解释?

再则,30多年前,我做过许多实验,努力寻找到许多无周期、但有惯性、有波动的随机数据(例如分子的布朗运动轨迹;其它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因为专业性太强而免),并把它们故意当成周期数据来拟合、插值、解释。发现它们的“周期性”一点不弱于任何经济周期,股市周期。

既然有惯性的波动随机数据也很像粗略的周期数据,为什么应该相信经济有周期,股市有周期、… 呢?

其实,经济有周期,股市有周期、…等理论,并无过硬的证明。

 

7.2股票K线预测的有效性

这项研究,我始于三十几年前。

基于任何数据的任何预测方法,都要求数据具有较少的随机性。

就数学而言,函数的光滑度越高,外插(预测)越准确。

在现实中,二阶导数处处连续就足够光滑,哪怕一阶导数处处连续也很好。

假如拿来一堆有惯性的波动随机数据,方法再好,预测也100%无效。

对于非行业龙头个股,其随机因素非常多,用K线预测的有效性就极低。

对于行业龙头个股,有一定的行业代表性,即有一定的大数规律,K线预测的有效性略高些。

对于ETF或基金,因为大数定律,随机性低许多,K线预测的有效性就较高(但依然不很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