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仗兵不血刃,剿灭了县里最猖獗的一支土匪武装,文怀山大智大勇,立下奇功。刘雨卿非常感佩,称他为刘伯温再生,有经邦济世之才,愿向上峰推举,助力平定蜀川。文怀山却说自己老了,既然落叶归根,就不想再漂泊四方,能保乡里平安,心愿已足。刘雨卿一心想要报答他,正好县里众士绅联名上书,为文怀山请功,说他“行霹雳手段,怀菩萨心肠,为出民于水火,甘愿身蹈险境,虽古之贤者犹未可及也”,云云。于是刘雨卿责成县政府奖励他180担地,并将其老宅翻修扩建,由此才有了H镇上的“文家大院”。
文燕的最早记忆中并没有这座大院,她甚至不能肯定自己在此出生。7岁之前,她随父母生活在涪陵县城,只是逢年过节才回来住一阵子,所以对它并没有家的感觉,它更像是一个充满奇趣的游乐园。H镇地形狭长,呈南北走向,分为下、中、上三个场,中场地势最高。文家大院就建在中场西侧,呈虎踞之势,进镇即能远远望见。
大院正门朝南,两侧墙壁呈八字形向外张开。这种形制,即民间所谓“衙门八字开”,不是家里有钱就能修的。墙壁左右各嵌一面石屏风,上有镂花浮雕,也是为了彰显文怀山的功绩。大门外面,32级两米多宽的石阶次第排列,下到一个平台,那里有条小路,往东南穿过一个菜园,通到外墙上的小门,由此出去可达镇口。外墙是后来砌的,它把大院南侧和西侧的一大片空地圈了进来,同时也让正门成了摆设,进出大院很少再走这里。
这片空地是孩子们的乐土。它的西边有一个高起的坝子(台地),上面种着一棵巨大的荆桑,树下落满紫色的桑椹。坝子北接邻家院墙,一棵橘子树的枝杈伸展过来,两边的小朋友因而可以分享到两种美味的果实。坝子底部嵌着一扇布满青苔的雕花石门,看上去年深日久,像是一座古墓,但从未打开过,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再往下就是菜园,沿着南墙种满各样时蔬,做饭前佣人常到这里来采摘。
正门八字墙两侧,各有一个晒楼。这里地势较低,晒楼位于二层,与院内地面持平,往南却是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晒楼是个露天平台,可以晾晒谷物、品茶观风景,当然也有瞭望警戒的作用。文怀山与土匪周旋多年,回乡后又显山露水,不可能不作防范。东晒楼下面是个砻米屋,稻谷先在此脱壳,然后送到屋外的大石碾子上碾成白米。西晒楼的下面,一边是猪圈,一边是厕所,底下的粪池相通。人和猪的排泄物混在一处,定期清理,运出去肥田。
正门进去以后,是一间让客人落轿小憩的厅房。厅房西侧紧接粮仓,里边搭有木架,每层木板上堆放粮食。地面因有潮气,故而空置。婆婆养了一只母鸡,总到此处下蛋。她身材矮胖,像个肉球似的,钻不进去,便把文燕找来取蛋。文芳在一旁瞧见,起意作弄婆婆,趁无人之际把母鸡抓住,送到大厨房,对正在做饭的母亲说:“这鸡已经不会下蛋,婆婆叫杀了,晚上吃年夜饭。”饭桌上婆婆吃鸡很香,第二天却骂将起来。想找文芳算账,鬼丫头到处乱钻,哪里抓得着?
大厨房位于西晒楼北侧,里面很宽敞,有两个灶台。窗户底下放着石缸储水,旁边还有石槽用来排水。窗户外面就是长着荆桑的坝子,中间隔着一条排水沟,往南通向菜园。大厨房北边是饭厅,再过去则是卧房,有上下两层,用来接待宾客留宿。
厨房、饭厅和卧房连成一排,组成了大院的西厢房。东边也是这几样房屋,只不过受沿街店面挤占,相对狭窄一些。
东西厢房之间有一个四方花园,里面砌了两个花坛,当间是一条小路,南通大门,北接上房。母亲爱花,嫁过来的时候带了很多花,春兰、玉兰、栀子花、玫瑰花……,还有几株夹竹桃,长得十分茂盛,把整个西南角都覆盖上了。花坛北边是金鱼池和假山。
文燕非常喜欢这片园区,在里面留连忘返。花坛四周是一米高的白石围栏,她像猫一样在上面行走,仿佛步入琼瑶仙境。有一次不小心落入花丛,四周蜂蝶乱舞、香气袭人,真不知是梦是真。但是母亲吓得够呛,从此禁止她再爬花坛。
大院继续往北去,就到了正房区域。正房由三个部分组成,当间为堂屋,十分宽敞,用于会见宾客和祭拜祖先。四根巨柱,撑住硕大的斗拱屋顶。一面立墙,像屏风一样把室内空间一分为二。前边三分之二的部分,放置着一张三米多长的条案,两旁各有一排太师椅。立墙正面挂着条幅字画,背后则修有一座玲珑精致的小楼。沿着梯子上去,可以瞻仰到位于最高处的神龛。里面的佛像是从倪峰寺请来的,曾经活佛开光,故而法力强大,可保文家世代无虞。小楼两侧,各有一面巨大的穿衣镜,镶嵌在雕花木框中。它们的主要功能不是穿衣,而是辟邪,所以母亲总是叮嘱文燕不要往里看,怕见着妖精。这反而激起了她的好奇心,偷偷看过许多回,但里面永远只有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姑娘。
堂屋两边各有一个院子,里面左右排列着两幢二层小楼,是主人居住的地方。伯父一家住在东院。文燕一家和爷爷住在西院,各占一幢楼。爷爷的楼靠右,与堂屋只有一墙之隔,为方便他进出,在墙上开了小门。文怀山有二子一女,小女早已出嫁。长子是个冬烘先生,不爱管事。次子文裕光即文燕父亲,颇擅经营,于是成为这个大院的少主。
以上就是大院的基本格局:北边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南边为厅房及正门,中间为天井花园,共同组成一个大四合院。厢房南端各有一个晒楼突出于外,与正门八字墙相接。大院内部建筑基本上都是两层砖瓦结构,上层有栏杆走廊。屋顶均为“两面坡”,出檐深远。天井周遭房屋,俱有凉廊相连,称为“阶阳”,所以雨天仍可在屋外活动或小憩,不至于整天憋在家里。
大院建于坡顶,地势北高南低,因此各房并不都在一个平面上,时有台阶相连。青瓦覆盖的屋檐也因此变得高低错落,层叠有致,从镇口望去,好似群鸟展翅欲飞,充满动感。
大院东侧的临街铺面楼,也是文家产业。北边为一家染店,进门往里去是一条走廊。走廊右侧有两间屋子,一间是染房,摆着三个能把小孩淹死的大染缸;另一间是仓库,堆放着染料和布匹。走廊左侧则是上下结构,一层为店面,二层为卧室。染店后面是厨房和饭厅,它的后门正对着大院东门,打开便是正房前面的阶阳。由于进出中场方便,文家人平常都从这里走,逐渐就把大院正门给荒废了。
染房的南边挨着一家面馆,这是文燕最爱光顾的地方,因为它的面非常好吃。每次她进来,像模像样地往凳子上一坐,老板就会亲自端来一碗面,嘱咐道:“小姐慢用,小心别烫着。”文燕吃完面,抹抹嘴就走,从未想过要付钱。在她眼中,这里也是自家大院的一部分,怎么会要钱?
再往南则是一家药铺,这个文燕就不感兴趣了,不过偶尔也会光顾。药铺后门正对着东厢房饭厅的后门,有时她在花园玩饿了,会从这里抄近道穿过药铺,到前边的面馆去吃饭。
20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