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假16-冷战时的间谍桥格利尼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格利尼克桥》

         冷战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互相不信任, 就算交换人质, 双方也布置了狙击手, 随时可以后悔, 但如果后悔了, 却不会有后悔药, 上西天去了。

        格利尼克桥就是这样一座大桥, 从1962年到1986年共交换了三次人质, 总共有40个人。最著名的应该就是62年的那次, 千面间谍阿贝尔换美国U2战斗机飞行员, 史蒂夫•斯皮伯格以此为原型拍了一部《间谍之桥》。

         23年后的1985年作了第二次交换, 说好25个西方人质换4个苏联间谍, 最后只救了23个。

         第三次就不用等这么长了, 1986年2月格列尼克桥上演最后一场交换, 苏联方用4个囚犯换取关押在西方的5个囚犯。不过苏方却很不道德, 纳坦•夏兰斯基是犹太人, 克格勃让他穿上宽松的裤子, 又不让系腰带, 当他奔向西方自由时, 不得不双手提紧裤腰, 这狼狈的一幕被拍了下来, 这位后来成了以色列的一个部长。

         桥是在德国境内, 交换双方却是美国中情局和苏联克格勃, 这个大家都知道, 那时候还分东德和西德, 一个民族两个国家两个阵营, 阵营的头头是美国和苏联。

         阿力克山大•冯•洪堡曾说过, “格利尼克桥是一座最美的桥”, 他口中的最美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 因为这副面孔还是1907年才有的, 洪堡早已见了上帝。

         这座桥呢, 最早建于1660, 木质的。后来成了柏林和波茨坦的邮政路, 车马幅辏, 冠盖飞扬, 1777年便不得不重建了, 成了一座吊桥。

         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时代, 普鲁士大兴土木, 波茨坦是国王的夏宫, 国王很会附风庸雅, 便建了一条文艺之路, 只是任何文化艺术的创立都离不开钱, 1795年, 格利尼克桥设立了收费站, 但是贵族不需要交费, 也算是仗势欺人。

        第三次造桥是在1831年, 这次显然木质结构承受不了车马流量, 换成了砖石结构, 从上世纪的明信片看风景, 的确是一座美丽的桥。

        柏林周围多湖泊, 这些湖四通八达, 西达汉堡, 北至波罗的海。时间到了1907年, 船越造越大, 过不了桥了, 于是德皇威廉二世不顾文化保护協会的抗议, 执意把石质砖桥拆毁了, 造了一座铁桥。

        这便是格利尼克桥的第四个模样, 也是如今的风貌。

        1945年4月的最后几天, 德意志国防军和苏联红军展开了激战, 苏军炸毁了桥上的一部分。

        四年后, 格利尼克桥修复完毕, 东德很多高官出席了开幕典礼, 不过桥的当中有一条白线, 这是东德和西德的边界。

         一座桥, 二种颜色, 这是物理意义上的二种颜色, 东德的那边比较深一些。

         1990年, 柏林墙倒塌的第二年, 我们去了柏林, 望着勃朗登伯格门, 老公感概万千。

         十七岁那年, 他第一次游柏林, 越过荷枪实弹的边境士兵, 来到亚历山大广场, 同年龄东德的小伙, 问他们讨要打火机、圆珠笔。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却是分隔两地, 老公感概万千。

         柏林的名胜古迹太多了, 那次我们也去了周边, 但对于波茨坦, 我只知道无忧宫。

         这个夏天, 我们驾车北上挪威, 和朋友约定在不远处Kongsnæs饭店见面。朋友驾车来接我们时, 老公便请他带我们到格利尼克桥上走一遭。

         格利尼克桥在夕阳的余晖下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走过冷战, 走过历史, 剩下的只有沉默的回忆, 即便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一座美丽的桥, 如果少了那一段故事, 就是一座普通的桥。

         历史, 是由著名的人物、著名的事件组成的过往, 而格利尼克桥之所以著名, 就是因为它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