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之争

心中自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凡读过红楼梦之人,都知道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以及宝玉、黛玉的“木石前盟”,而围绕着这三人之间的婚配,或明或暗有了两派之争。细细品读过后,读者也许会在心底反问自己,若是让你也来投上一票,你会选“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看似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又深刻的人生命题及人生观价值观。是选择跟从自己的内心,爱我所爱?还是屈从社会现实,只选最适合家族利益的那一个?现实当前,并不易做出抉择。而红楼梦亦好似一出大戏,围绕着“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这条主线,大家族的各方势力是明争暗斗,此消彼长,精彩纷呈。是人性还是人心或二者兼之?若将贾府中能左右此事的人分边站,倒是可看出这大家族平静的表像下其实暗流涌动,端的是意味无穷。下面我们不妨来给这些人站站队。

先来说说这“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来历。 “木石前盟”乃一仙界传奇,作者开篇便以天马行空之想象力,借甄士隐之梦叙述了一个浪漫且缠绵悱恻的神话故事。黛玉乃灵河岸三生石畔一颗绛株草,因得神瑛侍者(宝玉)甘露灌溉,得以化成人形,为酬答宝玉的“灌溉知恩”,黛玉便立誓跟随宝玉下凡历练,誓言将自己一生的眼泪还他,这便是“木石前盟”及"还泪"之说的由来。依此说法,宝,黛之间的“木石前盟”可说是上天注定的缘分,无怪乎他俩甫一见面便觉似曾相识,有远别重逢之感。“金玉良缘”之来历书中前几回却未曾明言,只知宝钗一家进贾府后,不久这传言便在府中开始悄然流传,而黛玉每每讥讽宝钗,莫名跟宝玉使小性儿,生气流泪,均是因此而起,竟让人都以为黛玉怎的如此小心眼,爱耍小脾气,爱计较。直至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透过宝钗的丫鬟莺儿,宝玉方知平素并不喜戴钗嬛首饰的宝钗,却有一随身佩戴的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沉甸甸的“金项圈”,说是一癞头和尚给的,上面也刻着八个字,听起来和宝玉的“玉”上的字像是一对儿,“金玉良缘”在此可说是微露意。而在第二十八回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提到,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所以总远着宝玉(此处存疑?)。由此可知,“金玉良缘”的始作俑者乃是宝钗母亲薛姨妈。还有第三十四回“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挨打,宝钗及薛姨妈均认定是薛蟠口无遮拦惹出的事端,薛蟠深感冤屈,为反驳处处占理的妹妹,也冲口说出了“金玉良缘”来自母亲薛姨妈,因她曾提过,宝钗的“金项圈”要拣有玉的,方可正配,故此在薛蟠眼里,宝钗才会偏着宝玉。细想想,这其中透着些古怪。宝钗一家进京,薛蟠可是打着送妹待选的旗号,但此说法仅限于此,后文却只字未再提及。难不成薛姨妈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选秀不成,便开始实施“金玉良缘”?无怪乎人常说,读红楼不能只看作者说出的话,须细细品味他欲说未说,话里话外之音。

不妨先来看看赞成“木石前盟”的究竟都会有哪些人?宝、黛二人自不必说,二人情根深种,你情我愿,心心相印,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宝玉于梦中喊出“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心中所想,无需多言。撇开这两位当事人,这头一个有意“木石前盟”自然非老太太贾母莫属。黛玉为老太太最疼爱的女儿贾敏之女,嫡亲的外孙女,自幼丧母,被老太太接进府中亲自养活。黛玉进府后,饮食起居一如宝玉,三个孙女反倒靠后了,疼爱之心溢于言表。二人和睦,老太太比谁都高兴,二人吵架拌嘴了,老太太又比谁都着急,曾说出“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暗合了宝、黛二人心意。耐人寻味的是,老太太既有此意,却为何从未明言这二人婚配之事?想来一则二人尚年幼,尚不急谈论婚事,二则老太太需平衡家族各方关系,静待最佳时机。老太太内心倾向黛玉,可也洞若观火,察觉到儿媳王夫人不喜黛玉,更偏向她的外甥女宝钗。为维护大家族和睦,老太太明面上总得平衡各方述求。老太太也在人前夸赞过宝钗,还特地出资为宝钗办及笄生日宴,但喜恶还是会不经意地流露零星半点。第四十二回,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 到了黛玉的“潇湘馆”,只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误以为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老太太却不无骄傲地说,这是自家外孙女的屋子。待到了宝钗的“蘅芜苑”, 只见房内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老太太大为震惊,说年轻的姑娘房里忌讳这样素净,客人来了看着也不像,不然而如自己这老婆子,岂不越发该住马圈去了?话说得很难听,丝毫未给宝钗留情面,言外之意更是不赞成宝钗年纪轻轻就这般心如止水,无欲无求,老太太自己可是热爱生活,爱玩爱热闹且极富生活情趣之人。而当后来惊为天人的宝钗堂妹宝琴进府,尽管宝琴进京已为待嫁之身,可老谋深算的老太太竟开口索要其生辰八字,暗含为宝玉求娶之意,就更表明她无意于“金玉良缘”。虽未明言,然最擅长揣摩老太太心思、人精似的王熙凤,对此可是心知肚明。她曾和平儿聊起家中捉襟见肘的烦难以及几位姑娘小子的婚事,说到宝、黛,便非常笃定地说二人必是一娶一嫁,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不必使公中的钱。又曾借给黛玉送茶叶之际,当着宝钗的面取笑黛玉,说“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倘若老太太并无此意,王熙凤怎敢随意开这种玩笑?连贾琏的仆人兴儿都看出了老太太的意思,跟尤二姐闲聊时,也非常肯定地认为宝二爷将来一准儿会娶林姑娘。而在高鹗续书中,写老太太竟嫌弃了自己嫡亲的外孙女,还和王夫人、王熙凤一道,使用“掉包计”,让宝玉、宝钗完婚,这分明是要断送自己外孙女性命的做法,全然违背人伦天理,也绝非老太太心中所愿。

而这第二个赞同“木石前盟”的应是王熙凤。说起来王熙凤是王夫人及薛姨妈的内侄女,从亲戚关系上跟宝钗更近,让她投宝、黛的赞成票貌似有些不合情理,但有心的读者却可看出暗藏其中的端倪。王熙凤自身泼辣能干,伶牙俐齿,性情爽利,从性格上应更喜欢活泼娇俏、率直真诚的黛玉。而宝钗一向藏愚守拙,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她的人生哲学是明哲保身,故凤姐对她的评价是“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可跟凤姐直率、爱逞能、爱强出头的脾气大相径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二人根本不对盘。书中可时常见到凤姐跟黛玉二人亲密玩笑的场景,可却从未见凤姐和宝钗二人之间有任何的往来互动。再者黛玉比宝钗先进贾府,故而跟贾府的嫂子及姐妹们感情更亲厚,不仅跟凤姐,伶俐俏皮的黛玉跟大嫂子李纨之间也有玩笑互动。更重要的是,凤姐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也不会支持宝钗,她深知宝钗精明算计不下于自己,又比自己有文化,假设宝钗将来成了宝二奶奶,自己在府中的地位将置于何地?相较之下,黛玉于俗事较为超脱,估计自己管家地位受影响较小。

这第三位赞同“木石前盟”之人,应为贾府当家人贾政,身为宝玉之父,他的意见应是举足轻重的。黛玉乃贾政亲妹妹贾敏之女,二人从感情上更为亲近。做舅舅的贾政,对这位外甥女的才情也非常赏识,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黛玉和湘云联诗时便提到过,这凸碧堂,凹晶馆之名便出于自己之手,并说道,凡自己为大观园所题匾额、对联,皆一字未改,原封使用,这可是连宝玉都没有的待遇,更凸显贾政甚至元妃对黛玉诗才之肯定与赞赏。贾政还是一位大孝子,若贾母属意“木石前盟”,他自然不会反对,虽说王夫人会不乐意,但她也无法违背丈夫的意志。须知那个年代“孝顺”大于天,“出嫁从夫”亦为那时的夫妻之道。何况贾政、王夫人二人于夫妻情分上很是一般。

其他有意“木石姻缘”之人,如贾赦、邢夫人。大房、二房之争,在大家族很是寻常,贾府的现状是二房一直压过大房,他们自不愿看到二房因宝钗的加盟势力更强,对宝、黛婚姻,他们虽乐见其成,却并不方便参与此事,即使表态,想必也不在考虑之列,毕竟这是二房之事,如同贾赦坚持把迎春嫁给“中山狼”孙绍祖,贾政反对亦无用。

 

那再来看看赞成“金玉良缘”的又有哪些人。这头一个自然是始作俑者薛姨妈。前文曾提到“金玉良缘”之由来,极有可能便是薛姨妈在家中生意逐渐凋敝,为家族利益计,欲将女儿嫁进权势滔天的贾府,以为依仗,故此这“金玉良缘”之说极有可能是在进京前已谋划好的。宝钗进京选秀也可能是子虚乌有,根本是个幌子。第三十五回,薛蟠因前日冲动之下说破宝钗想嫁宝玉的心思,得罪了妹妹,第二天便变着法子讨好妹妹,说要给妹妹炸她的金项圈,宝钗却道,黄澄澄的,又炸它作什么,可见项圈是新的,并非陈年旧物,没准就是进京前为“金玉良缘”特地定制的。而且贾、薛两家是亲上加亲,外甥宝玉也是个人品叫人放心的孩子,综合考量后,薛姨妈对这桩婚事自然想极力促成。

这第二个主张“金玉良缘”的无疑是王夫人。既然薛姨妈早有“金玉良缘”之意,进贾府后必会先谋之于王夫人,姐妹俩人一商量,竟是一拍即合。大方隐忍、随分守时的宝钗无论从亲戚关系远近,还是脾气秉性,都更合她的心意。王夫人的丫鬟金钏被宝玉调笑后,遭王夫人无情驱逐,金钏无颜苟活愤而跳井自尽,宝钗得知后连忙赶去宽慰王夫人,常年吃斋念佛的王夫人此时尚心有不忍,愧疚流泪,可宝钗却说金钏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贪玩失脚掉下去的,还说若是因此赌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不足为惜。宝钗这番无情冷血的话立马让王夫人负疚之心大为释怀。如此贴心,怎不深得王夫人之心?传统守旧、木讷寡言的王夫人不喜活泼任性、目下无尘的黛玉,却碍于老太太不便明确表露,但从她对眉眼有些像黛玉的丫鬟晴雯的处置来看,她可不是一般的辣手摧花,先是瞒着老太太先斩后奏,将晴雯逐出大观园,后又编谎话糊弄老太太,说晴雯得了“女儿痨”,致使晴雯很快香消玉殒,这喜好偏颇显而易见。第五十五回,因凤姐身体有恙,不能当家理事,王夫人委托探春、李纨,加上处于客居的宝钗一道,共同管理家事。高门富贵之家,最讲礼数,委派客人帮忙料理家事,如此安排确乎有悖常理。显然王夫人有为宝钗成为宝二奶奶铺路之意。再者,自家外甥女宝钗若成为儿媳,自然也可以大大强化自己在府中的地位。

这第三位属意“金玉良缘”的却是身为当事人之一的宝钗。宝钗父亲早逝,兄薛蟠又因母溺爱,不学无术,一无所长,生活逼迫她成熟懂事,很早便开始打理家事,为母分忧。无奈身为女儿,未能力挽狂澜,家中生意依然逐渐消耗。为家族利益计,毫无疑问她是认可母亲安排的。合理推断,进京前母女二人应已就此事商议妥当。进宫之事无果,待进贾府后见了相貌及人品均出色贵重的宝玉,内心应是欢喜的,故她费尽心机讨好贾母,王夫人,及湘云、黛玉众姐妹,乃至赵姨娘及袭人等丫鬟、婆子们,可谓八面玲珑,尽心竭力在府中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上下一片赞誉之声。前文提到,第八回,宝钗透过自己的丫鬟莺儿,巧妙给宝玉点出 “金玉良缘”之意。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还是通过莺儿,又巧妙暗示莺儿用金线编织络子,欲套住宝玉之“玉”,再一次暗示“金玉良缘”之意。当然对现实功利的宝钗,宝玉并非理想良配。宝玉无心仕途经济,不愿为官致仕,和宝钗自己的人生理想大相径庭,宝钗曾讥笑他为“富贵闲人”,“无事忙”,也曾规劝过宝玉应多和为官作宰之人多往来,无奈宝玉志不在此,劝说无果,反惹得宝玉不满,很无礼地抬脚就走。现在都说美满姻缘的基础是“三观一致”,惜乎聪慧如宝钗却不明此理。尽管如此,精于算计的宝钗定反复权衡过,宝玉出身、相貌及人品均是上乘,和周围其他男性如自家哥哥薛蟠、贾赦、贾珍、贾蓉、贾琏之流相比,依然不失为不错的选择。

若说府内众人各怀心思,明争暗斗,但其实对宝玉婚事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宫里的元妃,她的地位决定了她对此事有一言九鼎之效。宝玉乃元春亲手带大、最疼爱的弟弟,又是唯一略可指望的传家之人,他的婚事自然是贾府头等重要之事,无论贾母、贾政、王夫人,恐都得尊重元妃的意思。元春在书中只出现在省亲那一回,但其性格特征亦可大致看出。元春未进宫前,自幼由贾母教养,擅抚琴(她带进宫的丫鬟名抱琴,贾府四春琴棋书画各有所长,元春擅琴,迎春擅棋,探春擅书,惜春擅画),从她修改宝玉为大观园所题匾额及点评姐妹们诗作来看,诗词歌赋亦品味不俗,尤喜黛玉为宝玉捉笔那一首“杏帘在望”,足见其对黛玉咏絮之才之赏识。宝钗未进贾府之前,每年端午节节礼,宝、黛二人总是一样,亦表明元春对黛玉格外喜爱。但宝钗来之后的那年,事情便起了微妙变化,变成宝玉、宝钗二人一样了,宝玉曾为此很是诧异,以为传错了。其中有一串“红麝香珠”手串,素来宣称不喜佩戴珠宝首饰的宝钗,得之后却有意郑重地戴上,还巧妙地让宝玉瞧见了,宝钗欲宣告什么?不言自明。元妃的赏赐自然不是随意为之,暗含着元妃对“金玉良缘”的肯定意向。为何她的态度会起变化?合理推断,是有机会进宫探望女儿的王夫人说动了元妃,但也有人另有说法。元春省亲时,将皇宫比作见不得人的去处,又对父亲说,羡慕“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表明元春亦是真性情之人,且贾母的教养使她成长为满腹诗书的才女,跟古板、守旧的父母全然不同,她倾向跟宝玉同样真性情的黛玉,更希望最疼爱的弟弟终身幸福,方更为合理。故这端阳节节礼,应是被有心人调换了。到底实情如何,不得而知,但传递给贾府的信息却是明白无误的。故这场PK,因元妃的支持终是 “金玉良缘”胜出。

但是否是真的胜出了?恰似红楼梦曲子【终身误】所唱,“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有仙缘的,空劳牵挂;有俗缘的,心事终虚化。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这场PK,终究无人胜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