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三次问道于老子,老子告诉他,名者,公器也。仁义,先王之蘧qu庐也,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这句话是在告诉孔子,所谓的形色名声,包括功名利禄,它都是一种公器,是公共资源。而不是哪个人可以据为己有的,可以依靠你的聪明才智占有的,临在谁的头上,都是一种机缘巧合而已。这叫:名者公器也。这些东西都不可以生硬地模仿,都不可以机械地生搬硬套。
然后孔子在第五次,又去问道于老子的时侯。他说:我周游列国,推行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这些六经都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我去推行给这些国君,一君无所钩用,没有一个君主采纳我的建议的。
老子说:幸好没有君主采用你的建议,如果采用你的这一套建议,那就乱了套了。老子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这些三黄五帝圣事,都是他们走过的老路子,而你孔子现在干什么事呢?要按照他们走过的脚印,亦步亦趋,不是一君无所钩用,不是这些君主很难打动,是你本身刚强不化,孔子听罢老子的训导,回去整整三个月没有出门。
然后再来见老子的时侯说了一句话:不于化为人,安能化人?我自己都刚强不化,我又怎么能去感化他人呢?老子听罢很欣慰,对孔子说:丘,得也。孔丘你已经得道了。
所谓的功成名就说到底这是一种“公器”,它只是临时的寄托而已,所以我们看有些白手起家的人,或者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他向你描绘他当年怎么一点一滴的向自己目标靠近的,这说明他根本就没有说出背后的真相,因为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莫名其妙,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一切事怎么来的,都是稀里糊涂的,都是莫名其妙的,因此庄子在”在宥you”篇这样说的: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能作为一个国家的国君,又能把国家治理好,这都是非常侥幸的事件,概率非常小的一个事件。他连万分之一都做不到,并不是每个人按照他的方法都可以作为君主的。
我们往往评价一个人的成功,总是说,一样的手一样的脚,他能做的到,我也能做的到。这就是刚强不化,这就是一种执着,无异于画地为牢。
庄子在“胠箧”(qu qie)篇说得更为尖锐。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天下皆求其所不知而不知求其所已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真正容易犯的最大的错,就在于我们已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的障碍,我们都把做不好事情归咎于我们的未知,可是却不明白,真正做不好事的原因是我们那些已知的东西。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我们的障碍。
庄子“庚桑楚”篇一言弊之,进行了总结。他说“知止乎其所不知,至也,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我们必须像庖丁一样,官知止而神遇行,不去学习那些感观能够认知的东西,而要使用我们内心的感应能力,我们不是去听耳朵能听到的一切,而是用心去听,也不是用眼睛去看那看到的一切,而是用我们的心去看,这就是庄子说的"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抄录视频全文“看清一个真相,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障碍"。)
https://www.ixigua.com/7040266853947540000?id=7041031416758567460&logTag=0af42e9dd221d88a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