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罗列六种高人特征

战国时期的明辩家公孙龙,是一个极其能说会道的人,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辩手,没有人能辩论过他,可是他见了庄子,听了庄子的一番言论之后,直惊的是目瞪口呆,说不出一句话来。这时候才感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真切切的感觉到这下见到高人了。

庄子的言论直指人心,在庄子面前他毫无反驳的余地,自己以往的见识,以往的学识,突然间就荡然无存了。庄子走后,他也感觉到很奇怪,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以前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为什么今天在庄子面前,卑微的像一粒尘埃一样呢?

他去问道于魏国公子牟,他说为什么我听了庄子的言论,茫然异之?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离坚白,若悬宇,然不然,可不可,我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为什么在庄子面前感觉到“茫然异之”呢?

魏国公子牟给他讲了两则小寓言故事。一则就是井底之蛙,井底之蛙见到了东海之蹩,只能是:適適Ti然惊,规规然若失,和公孙龙的表现如出一辙,然后又给他讲了一个寿陵余子邯郸学步的寓言故事。说你和庄子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你们的思想和境界,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你赶快走吧,再不走,你就像这个邯郸学步的寿陵余子一样,为学其能,又失故业,你不但学不到人家走路的样子,最后连自己怎么走路都会忘掉。

公孙龙听了公子牟一番话,是口呿qu而不合,舌举而不下,已经惊掉了下巴一样,合不拢嘴巴了。然后是一副张嘴结舌的样子,乃逸而走,最后灰溜溜的回家了。

公孙龙在战国时期,那是名副其实的雄辩家,他和慧子都是坚白论的忠实拥护者,坚白论是只承认感观认知的一种理论。比如说一块白色的石头,你只用眼睛去看到那块白色的石头,不一定就是白色的石头,有可能是一块白色的木头,或者其它东西,那只有用手去感受一下,去摸一下,你感觉到它是坚硬的,这时候才能确认它是一块石头,也就是说他只承认感观认知,而且是综合性的感观认知,是眼耳口鼻身意一起上,才能够确定物质的存在。

他的另一个理论就是白马非马论,认为你看到的一匹白马未必是真的白马,还有可能是你的幻觉,还有可能是你梦里梦到的,所以你必须去咬一咬自己的手指头,感觉到痛,不是在梦里,才能确定这是一匹白马,而不是你梦到的,而不是你的错觉。这是他的两大理论。他凭借这两大理论,困百家之智,穷百家之言,没有人能够说服了他,但是庄子在“天下”篇评价这种理论呢,能服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直到见到了庄子,他才知道什么叫做高人,什么叫做直指人心,什么叫做心灵的震撼。

像庄子这样的高人,其实在庄子“大宗师”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庄子大宗师篇讲到了真人的特征,讲了很多,比如说真人无梦,其觉无忧,还有真人不悦生,不恶死等等。

但是他集中列举了高人的这种特征,这种高人好像自带光芒自带光环一样,他好像是发光体,这种发光,不是我们看到的这种光,给人一种感觉,哎就是为之眼前一亮,为之心灵一振,那种感觉,似乎他仅仅的存在,就可以惊醒身边人的灵魂。

在大宗师篇他是这样说的,古之真人,其壮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这是第一种高人。他根本不需要前呼后拥,他一个人站在那里就胜似千军万马,他看上起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可是你又觉得他并不缺少些什么,并不需要承接什么或者补充什么,就像德充符篇六个形体残缺的人一样。

第二种高人:与乎其坚而不觚gu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他可以用最温柔的方式来表达最强悍的立场,他不需要外在华丽的打扮,他自带一身贵气,而且又接地气。

那么第三种高人。自带光芒的这种高人叫:邴邴bing乎其似喜也,崔崔乎不得已也,他总是那种由内而外的那种喜悦,这种喜悦不是装出来的,极具感染力,而又并不是那种喜形于色的。

第四种高人是什么呢?滀chu乎近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这种人,只要你靠近他,你就能感觉到那种温暖,那种关怀,似乎找到了安全感和归宿感,甚至就觉得他就是我,我就是他,能让人产生共鸣,能让我们的内心一下子安静下来,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心灵的寄托,理解了什么叫做“见贤思齐”的真正含义。

第五种高人就是:广乎其似世也,敖乎其未可制也,哎这就是大象无形。就像皇帝见到了广成子,说:广成子之谓天也,广成子就是天,广成子就是宇宙,他是一种大象无形的存在。

第六种高人就是:连乎其似好闲也,悗men乎忘其言也,这样的人,哪怕他一句话都没有说,仍然能够打动人心,他和万物的连接,好像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根本不是有一丝丝刻意的,他不是刻意的保持那种沉默,只是忘记了怎么说,完全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无我的状态,这也是老子说的“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其发动如天地者乎!”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高人自带光芒,他的存在就是震撼,一个人就相当于千军万马”)

https://www.ixigua.com/7040266853947540000?id=7043294889521447431&logTag=577fec1e288e96da64c6

 

蓬荜生辉的友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基多山人' 的评论 :

难道古代就懂包装之术?呵呵。

是真是假,流逝长河,一种思想的传播靠什么呢?靠比较名家之间的不同?还是在收集名家们精华的基础上,运筹帷幄重新锦上添花盖棺定论成千年留名史册呢?

多谢来访和分享宝贵意见。很同意你最后那句,大道至简的文字,才是教育天下苍生的宝典。

基多山人 发表评论于
这篇文章三个人物刻意的安排很失败-庄子、公孙龙、公子牟,以及所谓能心领神会的‘高人’。为了突出庄子的伟大,公子牟是吹鼓手,公孙龙是灰溜溜的笨蛋,六种高人比庄子还‘高’。其实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巧言令色之徒,不足挂齿。性相近,习相远-只简单的六个字,就是教育天下苍生的宝典,这才是我们应该膜拜的高山仰止的圣人啊!
蓬荜生辉的友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您好!您好!
不胜荣幸得以您的一些不吝赐教。

最近听闻有关黄鹤升先生的只言片语,也是道听途说的一句话而已,还没听过黄鹤升先生的视频,有时间会去了解一下。听您一说,也应是牛人一位。

一位网友给郭伟胜先生视频留言的一句话里提到过黄鹤升先生,今天您提,我就一下子想起来了。这位网友是大致这样说的:听完一些黄鹤升先生的讲学,再来听郭伟胜先生,认为郭老的讲道方式更深入人心一些。

郭伟胜先生视频经常提到的那句话:直指人心。看来郭伟胜先生最看重的一种讲道的理念是直指人心,与现代人产生共鸣。

一个道理可以运用百千万个事例来诠释这个道理,但最深入人心的那种解释方式才是最好的讲道之道,即:说道理不是说这个道理是对还是错,而是让道理能入人心,要不然会像学习刻板知识一样给边缘化甚至给舍弃掉了。个人看法和理解而已。

我只是刚有点想入郭伟胜先生讲庄子之道的门,至于庄子的大门朝哪里开还不知道。呵呵。

抄录了几篇视频后,颇感庄子是对老子毕恭毕敬的,对孔子是对像平辈中人一样,庄子自认为的“公平”说辞,也不乏赞美之语还有偶尔揶揄之嫌。倒是留给了后人可进一步探究的广阔空间,我想这就是一个智者的妙道之处,让人想去探究,让人想去研究学习一番。特想把这些古人的出生年代都排列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时间关系吧,理清之下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学习他们的理念来源之道吧。多提一句话,曾仕强老先生一讲中提到老子和庄子的论道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理念形式去解释“易经”而已,对这种说法很感兴趣,去进一步探知一下。

我个人认为公孙龙的言论有可取正确之处,即使拿到现代社会里来,也是有这一套学说和追随者的。但庄子一语击中公孙龙理念里的“缺口”,所以公孙龙才语闭,也不是就灰溜溜地逃走了,这也正是庄子语言的自我自证的一种明显表现,但郭伟胜先生也有这样说过,有些时侯庄子对一个人的评价是“明贬实褒”。个人认为,他只是用这种手法来验证和树立庄子之道本身的言论论据方式而已。

“「一以己為牛,一以己為馬」”,还没读到听到过,也许是各人各看到的那个自己认知都不同吧,喜欢马的就说自己是马像马?喜欢牛的就说自己是牛像牛?喜欢的高,不喜欢的高也不高吧。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高低”之处。呵呵。

补充几句啊。比如先入门的人,也许认为郭伟胜的文好,因为很容易就懂了,还有直指人心之感,像您说得那样,郭伟胜讲道方式,适合初学者。但是读了很多庄子老子孔子之古书的通透博学之人,我猜,会认为黄鹤升先生的更简练精炼,博大精深一语中的之感,节省了那些需要花很多时间去例举很多事例才会让人心服口服的一句话的原意及深意。

就说这些吧,有机会多交流,会去看看您的博。多谢来访!
dhyang_wxc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蓬荜生辉的友人' 的评论 :

您好。很高興您對莊子感興趣。因為這篇文,去看了一下郭先生的視頻,他似乎是給剛入門的程度講。不知道是不是高人。老子說,高下相傾。只要談論原文就好了,不用有什麼高低人。

莊子與其他家不一樣,他能理解,不反對名家,而是為之惋惜,如惠施之屬。魏牟與公孫龍友善,與莊子和惠施關係類似,見於《列子》,魏牟為人解釋為什麼公孫龍講的有道理,反被訓斥。

莊子認為名辯再厲害,也有其極限和誤區,如不能得到魚之樂。這在名家看來,可能是幻,但道家卻很真切地認識到了。莊子將名家和類似的高人,歸結為「外立其德」,所以莊子主要講內在的德及其認識方法論。內篇都是講內在的德的各個方面,從裡到外講到皮相如何,才有《大宗師》。「吾喪我」,「一以己為牛,一以己為馬」,也一以己為大宗師,呵呵。

內篇的核心,在於「吾」。黃鶴升先生先講了。我在博客中又加解釋。有興趣的話,歡迎來訪和交流。我的博客在daohuanblog.wordpress.com

蓬荜生辉的友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何仙姑' 的评论 :

谢来访!
何仙姑 发表评论于
虽高古,很有意思。感谢注音:))
蓬荜生辉的友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在我眼里,本视频的论庄子之道的郭伟胜先生就是高人,就是得道之人。庄子老人家,太古老,太遥远。很多现代人不愿意去读古文,如有人用白话文的形式给解释出来,这就是可贵之处,应该得以传播。当然可以友好地探讨交流个人看法。

首先谢谢你的来访和留下几处探讨亮点,,就我个人的理解和你交流几句。

1. 白馬非馬,可以解為兩者內涵和外延不同。文中這個解與莊子不一致,莊子不以為這是幻。

(文中说,白马也许是幻觉的言论是雄辩家公孙龙的个人理念。而庄子对于公孙龙的理念评论是:能服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我理解的庄子之意,是把有形化作无形,公孙龙只认准感观认知而忽略了内心认知,而庄子只是用阴阳之道点出了公孙龙言论有些相对绝对有些偏颇之处,就是说公孙龙在文字的运用上有咬文嚼字之嫌了,可以换言之,人所感知认知的不仅仅是表面意思的,有些深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庄子对公孙龙说:能服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

2. 高人是個亮點。高人者,「自勝者強」。《秋水》中說,「以德觀之」。高人「以俗觀之」,就顯得不太高,多半是有點兒低人。

(高人也是人,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可解释一下自己眼里的高人标准,庄子所列举的六大高人特征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我认为我现实中或是网络中就结识了几位高人,有些高人可以点化人,有些高人可以感染人,有些高人就是我们眼里的平常人。)

3. 「明白并遵行上帝之道的人」。只有上帝能作出裁決,人沒有權柄去封他為高人。

(个人看法:上帝和高人的如何称谓没有关系。圣经里说,不workship 人和物,当然圣经也是人写的,难有不偏颇于自身人性之本性。)
dhyang_wxc 发表评论于
1. 白馬非馬,可以解為兩者內涵和外延不同。文中這個解與莊子不一致,莊子不以為這是幻。
2. 高人是個亮點。高人者,「自勝者強」。《秋水》中說,「以德觀之」。高人「以俗觀之」,就顯得不太高,多半是有點兒低人。
3. 「明白并遵行上帝之道的人」。只有上帝能作出裁決,人沒有權柄去封他為高人。
蓬荜生辉的友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igerlily66' 的评论 :

谢来访
Tigerlily66 发表评论于
蓬荜生辉的友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YanbeiYin' 的评论 :

高人就在我们身边,神龙见首不见尾。说不定每个人都是高人,就是自己还没有发现自己是位高人呢。

谢来访!
YanbeiYin 发表评论于
好文章。高人从何而来?圣经教导那些明白并遵行上帝之道的人。
蓬荜生辉的友人 发表评论于
谢二位来访
林海平兔 发表评论于
一个没有惊艳的老树 发表评论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