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 ) |
980) 亚太经合
合众国首都燕京市。石景山麓,政务院办公大厦。
1965年春,周恩来总理两届12年任期即将届满。
离任前,在东亚15国长期协作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一项建立“亚太经济合作区”、统一以“亚元”为结算单位、平衡促进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设想。各国代表们讨论后感到,这是一个现实可行、周到兼顾、利益均衡、具有鲜明周恩来风格的提案。欧美舆论也纷纷对此给予好评。
而且该设想预先已打下若干基础:
60年代之初,周恩来就委托时任副总理的习仲勋,去胶东半岛的威海市亲手抓了一个试点:利用那里伸入黄海、与日本朝鲜两国“一衣带水”的地理条件,开辟一块“东北亚合作区”。并制定若干针对性政策、尝试“亚元”效能及副作用,摸索多国共同发展模式。
这是个前瞻性试点。47岁的习仲勋受领使命,与胶州州长谷牧一起,率先在山东半岛最尖端~石岛郡开始了试验。过程中发现和解决了不少问题,摸索出成套实施推广的经验,以供总结上报。经多方评估,得到国家议会批准,把试点推广到全州。
5年下来,以石岛湾为中心,辐射东亚三国的“经济共同体”几乎叫响世界,比那个迟迟达不成相关协议的“欧洲共同体”进步了好几倍,并日趋活跃。“亚元”先于难产的欧元问世,且在东南亚开始流行。影响逐年扩大,甚至也被欧美商家热捧。而澳洲国家,更是已经把它作为常规货币来结算。
籍籍无名的滨海风光小城~胶州石岛市,一跃而成为年流动人口数百万的商贸、旅游中心,一度被周边誉为“黄海之都”。
试点成熟后,华夏合众国周总理在亚太15国协作会上正式提出并阐明了它的基本设计和实施前景。
该设想获得顺利通过。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国际经济共同体”新模式,在远东诞生了。52岁的习仲勋副总理当选为首届秘书长。
……
1965年在华夏国内尽管竞选连任的呼声很高,且67岁的周恩来仍然健康,但他决心效法前人,放弃再次参选。从而给年轻一代腾出岗位。也给华夏合众国今后的政治体制确立良好规范~“每个领导人完成阶段性历史任务,就该自觉地退出舞台。”
对周恩来两届执政的基本评价是:他虽然不是一个出思想、出理论的政治家,但具有过人的实际操作和执行能力,和良好的程序感。他善于调和鼎鼐、弥合矛盾、兼顾各方利益,也擅长在谈判中折冲樽俎。这对于处在本发展阶段的中国至关重要。
由于没有了来自上方的强势掌控或干扰,他的政府只需对民众和国会直接负责,并接受监督。更无需去发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誓言。施政过程中显然减少了诸多羁绊。在新华夏的如此环境下,他严于律己、周到细致的作风,加上乐于对自身早期革命活动经常反省和汲取教训,使周内阁的所作所为相对于其他领袖的粗糙、盲动和不计后果的做法,较为经得起历史质证和检验。
对周内阁12年施政的批评,多数认为是过于求稳怕乱、发展速度仍不够快。理念方面也是强调“和谐”多,对社会中若干顽劣现象手段不够强硬。但这些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纠正,舆论主体认为,在这个历史时期“稳健路线”对国家更为重要。
对于周内阁自觉接受监督、确立了公务员体系的“人民公仆”意识,这方面甚至超过邻国日本。获得一致好评。
祖国进步党代表大会通过了他的离任报告。并全体起立向率先垂范、自动离岗的一代优秀执政者鼓掌致敬。
大会推选出了新一代竞选班底。
10年前转而加入祖国进步党的吴国桢先生(63岁)由于政绩、学识、资历等原因,特别是对于政府工作的熟悉和创新意识,被元老们和多数代表,遴选为下届总理候选人。
从这一年起,华夏国的选举制度,由间接选举改为直接选举。
981) 强壮和蔼
北平1964奥运会闭幕之际,一些东亚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朝鲜、缅甸、泰国、尼泊尔等就纷纷提出:以经济火车头华夏合众国为主体,建立一个“远东民主共和国联邦”的建议。
其中尤其以周恩来多年老友、越南领袖胡志明、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等最为积极。他们甚至提出制订《联邦宪法草案》、推举周为“远东共和国联邦”首届总统……等具体设想。胡志明还发言阐明:这是使远东、乃至亚洲迈向长治久安、迈向集体繁荣的一个捷径。
朝鲜国三朝元老、离任领袖金九老先生也举手支持“亚元”。就连日本代表岸信介,也不反对这个提案。
然而华夏国议会几经讨论,最终否决了这项动议。其理由是:过于庞大的国体,并不符合现代国家发展趋势。议员们还举出美国曾谢绝墨西哥加入联邦的例子来说明:
“国家集团,并非越大越好”。
时任参议院在野党领袖陈立夫,说了一句有启示的话:“中国已非昔日‘东亚病夫’。但须有自知之明。面对顺境却能够对巨大的诱惑说不,那才算真正理性之国。”
华夏合众国没有盲目扩张。没有吞并、欺凌弱小民族的野心。也没有对世界制造经济以外的挑战。
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壮而和蔼地座落在世界东方,像千年来一样。
982) 外电报导
吴国桢内阁执政6年,总体评价是:国民经济进入了起飞阶段。各行业获得了匀速发展,中国确立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
被诟病的主要方面是:基尼指数增大。
进步党内尤其批评~不够重视乡村发展,把工作着眼点过于集中于城市,出现了某种畸形。人才选拔方面也过于强调学历,而对创造更公平的社会竞争环境方面有所欠缺。
被普遍认可的方面则是:国际融合度以及与外界接轨的程度进一步得到强化。国人走向世界成为了寻常现象。
……
后来的20年里,《国际金融报》转载的诸多外电从细节上记录了中国60到80年代的若干进程。
法新社1967年6月11日,题:《巨大发展潜力激发美国汉语热》
新中国今天成立20周年。世界真切感到了华夏的崛起。
为保持其全球竞争力,不少美国人急切地学起了汉语,颇有些“临时抱佛脚”之嫌。“亚洲社团”负责人表示,过去5年中,美国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戏剧性地增强了学汉语的兴趣。
专家指出,中国的经济、文化影响力是促生近来汉语热的原因。去年调查显示,美国2500所中学~难以置信的巨大数字~有兴趣提供汉语的高等课程设置。
中国将代替美国成为最大消费国。并将在未来50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该社团定下了10年目标:使至少5%的美国中学生能够学习汉语。※该文实际发表日期为38年后的2005年2月
……
《国际金融报》(1977年9月26日第七版):
世界经济论坛即将发布《1976-197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
报告显示,华夏合众国排名第11,较去年下降3个位次。
这是由于排行榜新增了2个小国家,且排名较靠前;另一个原因在于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华夏合众国宏观经济环境质量有所下降。今年的报告覆盖了110个经济体,是历年来数量最多一次。近千名商业领袖接受了问卷调查。
华夏国际竞争力排名下滑~但不显著。前后10位之内的排名变化,并不反映实质性变化。※实际发表日期为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