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普桑的《阿卡迪亚的牧人》(一)

版权说明:欢迎非商业赢利目的转载转贴我的文章。转载转贴时请注明唵啊吽笔名和博客链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尼古拉斯·普桑的代表作《阿卡迪亚的牧人》画中,三个牧人研究一座坟墓上的铭文。这幅画大约画于1637年至1638年之间。这幅画现在收藏在罗浮宫中。牧民们很有兴致地研究着墓志铭,淳朴的生活简单的牧民研究学问,有点像中国的耕读图,却是阴阳两界浑然一体。

这三个牧人看到了什么铭文呢?普桑在他另一幅同样题材的画写的清清楚楚。

 

墓志铭写的是Et in Arcadia Ego。

Et in Arcadia Ego 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拉丁语。 Arcadia在拉丁语中就是“世外桃源”。这句话以墓中死者的口吻说:“我在世外桃源里”。普桑这幅画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但也有人说Et in Arcadia Ego 是一个古希腊使用的异序密码,异序密码是把一句话的所有字母打乱了重新组合成另一句话。按照这种加密方法,Et in Arcadia Ego 中的这些字母可以排列成 I Tego Arcana Dei,这也是一句完整的拉丁语陈述,意思是“我隐瞒了上帝的秘密”。这是不是一个很酷的墓志铭呀?后人看到会不会浮想联翩,遗憾这人带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让世人从此无从得知?

1970年代,也就是普桑画了《阿卡迪亚的牧人》330年以后,人们发现《阿卡迪亚的牧人》这幅画里画的竟然是一个真实的地方。

 

这是在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脉东北山脚的阿尔克斯城堡(Arques Castle)附近发现的石墓,和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画中的一模一样,画中右边牧人左脚踏的石墓突出的石头也一样,只要你站对了角度,整个石墓及其背后的山脉景观与画中一模一样,风化剥落的铭文也依稀可辨。毫无疑问这就是普桑画的那个石墓。

就这样一个“我隐瞒了上帝的秘密”的墓志铭,不知道这里埋的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坟墓,只知道至少普桑画画的时候这个坟墓就已经在这里了。

波士顿的一个美国人,名字叫Louis Lawrence,曾经拥有这块地皮。1920年代的时候,他把这个墓打开,里边却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后来,他就把他岳母和他妻子葬在里边。1950年代Lawrence死了,这块地就易主了。自70年代这个墓被发现就是普桑画中的墓以后,好奇的人纷至沓来看个究竟,扰的业主不胜其烦,业主一气之下,于1988年4月把这个墓给毁了。现在人们连“我隐瞒了上帝的秘密”的密码都看不到了。

阿尔克斯城堡位于法国中世纪的朗格多克省(Languedoc),省府为图卢兹(Toulouse)。今天已经没有朗格多克省了。朗格多克地区的红酒如今还是很有名。中世纪朗格多克省近乎世外桃源,原因是这里生活的人信奉纯洁教派(Cathars)。 他们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女人也可以做牧师。他们淡泊物质生活,崇尚精神追求。人也宽容,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都可以在这里共处无碍。

 

纯洁教派起源于波斯的摩尼教。摩尼教是丝绸之路教,从波斯沿着丝绸之路往东传到中国,成为明教;往西传人欧洲和北非,演化为纯洁教派。

 

《夷数佛帧》图。“夷数”者,耶稣是也。耶稣为摩尼教五佛之一。莲台上端坐的这尊夷数佛,胸前正中挂着一个十字,正是耶稣的标志。此图作于南宋,现藏于日本甲州栖云寺。摩尼教创建于公元三世纪,正是基督教被罗马奉为国教的时候,显然是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而生,乃为基督教之异端。

 

纯洁派的基督教根源和使徒保罗有很大关系。保罗是耶稣12门徒之一。此画是十七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梵·莱茵 (Rembrandt van Rijn)画的《使徒保罗》。此画现收藏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画中的保罗俨然堂堂大学问家的形象。历史学家认为《圣经·新约》里的27本书中,13本出自保罗之手。学者较真起来,也都同意至少7本是保罗所作。在基督教使徒年代(公元一世纪)就产生了以保罗为代表的基督教灵知主义(Gnosticism),这一派沿承了古希腊柏拉图的哲学形成一个宗教哲学体系。

 

到了公元7世纪,基督教的灵知派受到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影响和摩尼教影响,在亚美尼亚(当时属于拜占庭帝国)产生了基督教的收养派(Adoptionism)。上图是十七世纪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科 · 阿尔(Francesco Albani)的作品《耶稣受洗》,该画献收藏在俄国彼得格勒的冬宫。早期基督教因对耶稣与上帝的关系的认识而分为两个教派:投胎派(Incarnationism)和收养派。投胎派认为耶稣是上帝投胎而生。《耶稣受洗》这幅画是收养派的画,画中上帝在天上,耶稣受洗的那一刹那,被上帝收养为儿子。

 

基督教的灵知派受到摩尼教和佛教的影响产生收养派,收养派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传入欧洲的一支就是保罗教派。保罗教派传到巴尔干半岛就是保加利亚派(Bogomilism)。中世纪保加利亚帝国面积几乎占满整个巴尔干半岛。保罗教派传到莱茵河畔就成为了瓦勒度派(Waldensians)。瓦勒度派是后来宗教改革的种子。保罗派传到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就是纯洁派(Cathars)。

纯洁派重知识,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希腊语,学习希伯来语,学习阿拉伯语,研究古典并写作很多诗词。而同时代大多数北欧贵族都是文盲,连签字都不会。罗马教会则是臭名昭著的腐败,有些罗马教会的神父30年也不做一次礼拜。中世纪的朗格多克省由于纯洁派的盛行成为欧洲的礼仪之邦,文艺复兴前朗格多克的纯洁派达到了中世纪文化巅峰。

纯洁派主张素食,最多只是吃些鱼。纯洁派的二元论认为有两个上帝:一个是创造精神的上帝是善的;另一个是创造物质的上帝是恶的。即《圣经·创世纪》中七天创造了世界的上帝是恶的,不是纯洁派崇拜的上帝。以此纯洁教派的教义鄙视一切世俗物质和权力。他们最高阶段的修行就是入戒,不房事不肉食。除了少数虔诚的纯洁教僧侣外,大多数纯洁教徒的入戒仪式都在将死之际举行。所以,纯洁派还是很实在的,一般教徒的生活中婚姻房事还是正常的。纯洁派安贫乐道,重精神生活而轻物质生活。

朗格多克欣欣向荣的纯洁派礼仪之邦与罗马教会的腐败形成鲜明对照,罗马教会因此感到了威胁,害怕纯洁派基督教会取代罗马教会,虽然纯洁派完全没有取代罗马教会的企图,因为纯洁派没有争夺权力的动机。但罗马教会并没有放过纯洁派。1165年罗马教会在阿比尔市(Albi)的神学院通过决议谴责纯洁派为异端,纯洁派因此也被称为阿比尔异端(Albigensian heresy)。此后罗马教会就不断妖魔化纯洁派,说他们是摩尼异端,是马西昂派(Marcionite)异端,是阿里安(Arian)异端等等。

 

这是十七世纪著名比利时画家马尔顿·佩普的作品《圣伯纳德和阿基坦公爵》,讲的是一个罗马教皇死后,有两个教皇候选人。威廉五世国王,即阿基坦公爵,原本支持其中一位,画中画的是圣伯纳德说服了阿基坦公爵支持另一位。在巴黎和里昂中间有一座西托修道院(Cîteaux Abbey),圣伯纳德是西托修道院的院长,他学识渊博,曾被教皇委任为罗马教会神学院主持,冠以博士衔头。教皇曾两次派他号召十字军镇压异端。1145年,圣伯纳德亲自到朗格多克省布道,旨在说服纯洁教派皈依罗马教会教义。结果他被纯洁教徒虔诚的简朴生活惊呆了,他说他没有见过有比这更纯洁的基督徒了,并宣布他们是道德纯洁的。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瓦尼·巴蒂斯塔·克雷斯皮(Giovanni Battista Crespi)的作品《Albigensian Crusade》(十字军圣战阿尔比)。纯洁教之于罗马教会而言,有如2020年的中国之于美国。纯洁教虽然与世无争,但罗马教会还是罗织子虚乌有的罪名欲置纯洁教于死地而后快。1208年1月14日,罗马教皇驻朗格多克是使节被暗杀,尽管这起暗杀与纯洁教毫无关系,罗马教会不失时机借此组织十字军镇压纯洁教。

1209年中,上万十字军在里昂集结向南进发。1209年7月21日,十字军包围了贝济耶(Béziers),十字军指挥要城内的天主教徒出城避难,要城里的纯洁教徒投降,没有回应。7月22日,十字军屠城,男女老少一个不留。十字军士兵问道:怎么区分天主教和纯洁教徒呢?得到的回答是:都杀了,上帝自己会知道。全城2万人都被屠杀了。

 

1244年3月,朗格多克全部被十字军占领,只剩二百多已经入戒的纯洁派教徒被困在蒙塞居城堡内(上图:Château de Montségur)。3月16日城堡陷落,二百多纯洁教徒被拉到山下烧死。阿尔比十字军屠杀了多少人已经难以统计,据考证至少屠杀了20万人,最多可达100万。

 

著名的反屠杀犹太裔律师拉斐尔·莱姆金说:阿尔比十字军圣战是无可辩驳的宗教历史上的种族屠杀案例。莱姆金是英文单词种族屠杀(Genocide)的发明者。他的一结论为大多数历史学家所认可。可以说阿尔比十字军圣战开了种族屠杀的先河。

 

普桑这幅画的标题是《Et in Arcadia Ego》(“我在世外桃源里”),就是牧人手指着的石棺上的铭文。这幅画比本文开篇那幅早10年,作于1627年。这个墓,应该是死里逃生的纯洁教徒为纪念在阿比尔十字军大屠杀中死难的纯洁教徒而立。纯洁教安贫乐道,而且他们信奉的善良的上帝是精神界的上帝,按照他们的信仰,那些死难的纯洁教徒应该都生活在天界的世外桃源里。

1244年3月,蒙塞居城堡内被攻陷之前,据说被围困在城堡内二百多已经入戒的纯洁派教徒举行了一次庄严的仪式,仪式后深夜里,四名纯洁派要员结绳从城堡悬崖上逃离,他们随身带走了纯洁教的重要机密。他们带走的秘密,有可能就是墓志铭异序密码 I Tego Arcana Dei说的“我隐瞒了上帝的秘密”。

 

ahniu 发表评论于
夹杂水货,污染了文章。
Redcheetah 发表评论于
interesting....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