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e Essay 系列 (十九) :Dumb Essays R4 MIT

才高五斗不觉耻,水灌一坛只作痴。凸情不枉君付意,子志难琢我化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Dumb Essays R4 MIT

 

 

用一篇妙文申请MIT...你想多了
 

 

理工出身的我,对MIT的膜拜,是植根在心的。在那块方寸校园,集中了世界各地真正的天才少年们。

但,这不妨碍我一直以来都鄙视MIT的成功文书。理工人并非不懂好作文。靠着文字躺进理工校的事,我年轻时做过两回。

但进MIT的文书都是Dumb。语法上别错误,观点上别偏激,句式上别单一就OK。至于遣词、结构、价值等等好Essay要有的素质统统不要。随便一篇什么故事都可以。

你写太好了,他们也看不懂。我是说他们过于理性的神经系统,对真的好文书产生不了共情和共鸣。即使读懂了,他们又会担心你就是隔壁的菜。

所以,说文书时我一直拒绝谈起MIT。

 

从一篇MIT文说起

 

2020年三月,有个华裔小哥JL把自己申请MIT的经历发在YouTube上分享,吸引了很多人。文书他也Po出来了,但这不是爆文。因为这篇文书并没有拿下哈、耶、普、斯,芝大和加州理工也一并拒了他。唯有MIT和香槟录了他。

这篇文书的主题,是作者在高中某运动校队寻找自己华裔身份的经历。故事从进入高中的开始说起,队里的队友们都是美国人,大家都很自信,只有他因为自己从华裔家庭文化环境出来的原因,文化认同缺乏,迷失自我,因此困惑。逐渐,通过反戴运动帽的方式,他和队友主动趋同,从而找到自我。但这种简单获得的自我解放,让他在言行中又暴露出华裔典型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导致与教练的矛盾。在寻求教练的谅解中,他做出了大量努力,主要是听从教练的训导,逐渐提高成绩。经历后,他总结出自己内心的两种自我,一个是批判和创造性的部分,另一个是谦逊和正能量的部分。他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下,维持两种自我的平衡。

JL的故事,是过去20年里我见过的太多的华裔申请者的典型故事。似乎一想到自己的中国文化背景时,大家意识里齐刷刷的想到的,就是自己受族裔差别影响而产生的孤立感,并在面临人际矛盾时直接归咎于自己的族裔身份。这种故事主题,就是“我”觉得自己不好,但别人不要觉得是“我”不好;然后呢,“我”通过认识和改变我自己的不好,让别人和“我”都觉得我“好”。换句话说,就是在以自我sterotype化,来反击别人给我们的sterotype。However it worked for MIT,  it would be a blue moon should an AO like this story。

这篇文书除了价值观定位的问题外,还有故事结构和词汇选择等两方面的问题。结构上多次转折,让情节的走线过于复杂化(或者凌乱)。让读者在他设计的几次峰回路转里,失去对故事的情节的把控,因而最终没有了读下去的兴趣。

 

"I want a place I’ll feel happy calling home, regardless of what I’m wearing." - J.L. 2020

 

请恕我不能把这篇文书放在公号里。因为我还需要获得作者的授权。但是如果作者知道我会这样评价他这篇成功文书的话,他怎么会同意给我版权呢?只有在我的文书课上,同学们会看到这篇成功的MIT文书的原稿。

即使MIT的AO也不一定读得下去这篇文书,但是他们其实并不care这些,甚至文书最好不要太好看。为什么呢?

 

另两篇MIT文书

 

先看一个叫MN的华裔女生的文书。MN也是2020年进入MIT的,她的文书同样是一篇中国文化背景文。故事是从小跟父母多次搬家和换学校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华裔身份自我意识。MN自己并不喜欢这个故事,她说写这个故事是一个painful experience,最后不喜欢也就只有它了。这听起来是不是又是一个Sterotype的华裔成长故事。把MN和JL这两篇华裔文化背景主题的文书,和 萧婧彤的《English In Our House 》一比较,高下立现。这篇Essay,为当年的MN拿到的录取类似于前面的JL,即MIT、UIUC和UMich。

下面再说一个2020年美国白人小哥SH写的MIT文书故事。这篇文书的原文资料也会在文书课上给同学们参考。故事主题是跟父亲学习攀岩的经历。故事的主线,以地点的转换展开,也同时顺着时间线发展。随着地点的变化,攀岩的难度提高,从室内到大自然,SH的技术能力和速度也在提高,从落后于30年经验的父亲,到可以和他一拼高下。故事里,有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和鼓励,也有SH对父亲的崇拜。最后,他把College比作自己人生的另一次攀岩,预示自己会在这里达到人生新高度。

 

Moving forward, I see college as the next hold on my climb of life where I’ll find additional mentors and teammates who will inspire me to new heights."   - S.H. 2020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personal growth主题文书。可惜在故事结构上缺乏起承转合。虽然故事主线清晰、但一个平铺直叙下来的故事,没有把作者的成长更加立体地展现给读者。SH 拿下MIT、科罗拉多大学的录取,但被哈佛和普林无情拒绝。

 

记住,MIT不需要好文书

 

这样说有点太伤人。抱歉了,天才们。

我的意思是,MIT需要的好文书,和我们通常意义说的好文书完全不同。你只要清楚明白地表述自己是谁即可。天才们需要你这样的人的时候,他们就会向你或者某个和你差不多的人抛出橄榄枝。

大概在MIT眼里,好文书可能就是一篇合适的关键词表吧。

言尽于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