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六日(上)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大英帝国曾经统治了世界上3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殖民地遍及全球七大洲、四大洋的24个时区,可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真正的日不落帝国。月盈则亏、日中则昃、天道循环,当年的荣光早已是明日黄花。伦敦——昔日帝国的首善之都,却依旧散发着纯正厚重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科学传承,以及深入骨髓的"英国范儿"。18世纪的英国著名文人塞缪尔·约翰逊 (Samuel Johnson) 有一句名言:"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因为生活所能给你的一切,伦敦都有。" 2018年岁末,本人到此一游共六日。

伦敦市中心的Westminster Abbey,汉译"威斯敏斯特教堂"或"西敏寺",是用于英国君主加冕和安葬的王室专属教堂,1987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敏寺原为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1065年间在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王朝君主"忏悔者"爱德华的命令下扩建,来自法兰西诺曼底的"征服者"威廉,于1066年圣诞节成为第一位正式在西敏寺加冕的国王。西敏寺在1220-1517年间重建,1540年宗改后成为圣公会教堂,1546-1556年间曾为主教座堂。西敏寺西部的双塔高68.6 米,上部拱顶高31 米,为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

教堂柱廊恢宏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双塔嵯峨高耸,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教堂正门上方从1998年起安置了十尊20世纪在世界各地殉道的基督徒 (右上图),图中左五是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右一是中国云南的王志明牧师。西敏寺一进大门的地面即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温斯顿·丘吉尔大大的墓碑,二战结束后,聪明的英国人就用手中的选票将他送下政坛,又在他身后将其送上圣坛。西敏寺中占地最大、最醒目的墓碑是位于丘吉尔墓地正后方的无名战士墓。教堂内众多英王陵墓中,本人只记住了烧死约300名宗教异议人士的16世纪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血腥玛丽"。

西敏寺是英国的圣地,最令人瞩目的是安葬在这里的众多科学家和文学家,犹如满天的星辰。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牛顿是其中最亮的一颗星。目睹了牛顿葬礼的伏尔泰曾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的纪念碑,这是英国人民对于天才的尊敬。" 在牛顿的墓碑旁 (上图) 环绕着达尔文 (左下图)、法拉弟、麦克斯韦尔、狄拉克等大科学家的墓碑或纪念碑,而最新加入科学家朋友圈的则是2018年3月14号π日去世的霍金 (右下图),这才是史上世上最强大脑的集合,不能不让人顶礼膜拜。

在教堂"诗人角"朋友圈中还看到莎士比亚的纪念碑 (他葬在家乡) 以及狄更斯的墓碑,这些纪念碑和墓碑串起了大英帝国对人类文明卓越贡献的长河。西敏寺也是除牛津和剑桥之外英国最重要的学术重镇,钦定版《圣经旧约》前三分之一及《新约》后二分之一的英文翻译都是在西敏寺完成。相差133岁的霍金与达尔文,在这里比邻而居。听神职人员讲了一个故事:当年达尔文因女儿安妮夭折,迁怒于上帝并产生怀疑,因此决定死后不进教堂。但那时是由主任牧师 (Dean) 决定,因此达尔文葬在西敏寺是违背他的遗愿的。到了现代,西敏寺的宗教涵义已经淡化了许多,完全按照本人意愿。霍金是一个无神论者,生前已经知道自己会进西敏寺,对此他是十分乐意的,当然西敏寺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由于教堂内不准拍照,这几张图片来自网络。

英国议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 (Palace of Westminster),俗称"西敏宫",是大型公共建筑中第一个哥特复兴式、全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以及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作,1987年与西敏寺一起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世纪时的西敏宫是王室主要居所,在1834年的一场大火中几乎全部被毁,只剩下西敏厅 (Westminster Hall) 和圣斯蒂芬厅 (St Stephen's Hall)。19世纪以美国白宫和国会大厦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风行一时,但由于其革命及共和主义的内涵,因此在1835年重建西敏宫时选用了体现传统价值观的哥特风格。

100多年前康有为在《英国游记》中,对于西敏宫的长方形建筑颇有微词,认为不如欧美各国的圆形建筑好看。估计他这位保皇派没有参透新古典主义表达的"共和"与哥特风格表达的"君宪"之间的区別。右上图是西敏宫98.5米的最高塔,以维多利亚女王命名;左下图左手持书、右手仗剑的雕像是英国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英格兰共和国护国主和独裁者奥利弗·克伦威尔;右下图是西敏宫西北角举世闻名的大本钟Big Ben,钟楼高96米,2012年为纪念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改名为"伊丽莎白塔"。

大本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同时朝向四个方向的时钟,每个钟面的底座上都镌刻着拉丁文题词:"上帝啊,请保佑我们的女王维多利亚一世的安全"。40年前读大学时用《新概念英语》学英文,Westminster和Big Ben这两个单词,大概是刚从蛮荒年代走出来的我们进入外部世界的敲门砖。我去的时候整个西敏宫外部正在重新装修,到处都是脚手架,直到2022年元旦大本钟才再度敲响。每天入夜之后,西敏寺及泰晤士河两岸灯火灿烂,但整个西敏宫除伊丽莎白塔之外漆黑一片,大概国会不敢乱花纳税人的银两。沿着中央大厅、皇家画廊、上下议院走一圈,对于近千年来英国皇权与议会之间斗争博弈的历史有了大致了解,其中不乏刀光剑影,只是语音导览太话痨。

西敏宫中除了西敏厅 (左上图) 及圣斯蒂芬厅 (其余三图) 外均不能拍照,左下图是为纪念一战中为国捐躯的议员、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天使雕像,后方墙壁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幸存的西敏厅可追溯到1097年,曾是欧洲最大的厅室,1395年完成的木结构顶棚是整个建筑的精华之处。1295年英格兰的第一个议会在西敏厅设立,后来一直是议会或重要法庭所在地。17世纪英国内战后在西敏厅对查理一世进行了弹劾和国家审判,并于1649年将他送上断头台,成为唯一以国王身分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西敏厅也是重大仪式举办场所和国葬前停灵处,1965年逝世的丘吉尔享受这一殊荣的两位非皇室成员之一。

英国对于世界的一大贡献是创立了议会民主制度,纷纷为各国仿效,因此有"英格兰是议会之母"的说法。英国议会首领为英国君主,并由以指派方式产生的上院和选举产生的下院组成,理论上议会的权力属于"君临议会",但君主仅作为象征意义的领袖,上院的权力也十分有限。2018年时英国君主、上院议长和首相均为女性,可谓"三个女人一台戏"。关于宪政民主和工业革命为何出现在英格兰,而不是世界上其他地方,康有为有一个奇葩的观点。他认为是由英格兰的岛国地理位置决定的,既有英吉利海峡的天堑,阻挡了拿破仑等强敌入侵;又距离欧陆不远,方便吸收欧州文眀。康有为还举出反例,他说日本虽也是岛国,但距离中国大陆太远,而太平洋及大西洋诸岛国则天气太暖人太懒。

白金汉宫 (Buckingham Palace) 的前身"白金汉屋"始建于18世纪初,后被英王乔治三世买下,扩建改造成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宫殿。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白金汉宫成为英国君主的正式王宫和居所。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长达64年,仅次于她的玄孙女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王宫上飘扬的是君主旗,说明君主没有出行。左下图是耸立在白金汉宫广场中央的维多利亚女王雕像纪念碑,纪念碑顶端站立着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金像。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是大英"日不落帝国"最强盛的时期,史称"维多利亚时代",女王的名字成为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英式下午茶也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流行的上流社会生活方式,那是英国人难以忘怀的"过去的好时光"。

维多利亚女王夫妇共育有九个子女,他们成年之后与欧洲各国王室联姻,因此女王被誉为"欧洲的老祖母",人们调侃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在女王的孙辈亲属之间开打。不幸的是维多利亚女王是血友病携带者,联姻使得这一疾病在欧洲王室中蔓延,导致了可怕的后果。好在如今各国王室的后代们纷纷迎娶下嫁平民,大大改良了基因。维多利亚女王是当今瑞典国王Carl XVI Gustav之父的外曾祖母,也是他母亲的曾祖母,因此无论从父系还是母系来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都是当今瑞典国王如假包换的第三代大表姐。在中文语境中可以"一表三千里",而瑞典语却将各代堂表亲依亲疏关系顺次称为kusiner、sysslingar、bryllingar、......。

西敏宫对面的国会广场上伫立了多尊著名政治家的雕像,图片依次为丘吉尔、圣雄甘地、纳尔逊·曼德拉。丘吉尔的雕像面对大本钟,一副英国老派绅士的腔调。有人这样评论:"他跟那些人很不一样。我至今还记得他转身走进首相官邸的背影,有点傲慢,有点落寞,更像个夜归的老作家,而不是过路的政治家。" 挥动双手的曼德拉雕像似乎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说,曼德拉在妻子的陪同下,参加了2007年8月29日自己雕像的揭幕仪式。他在仪式上说:"虽然这只是一个人的雕像,但实际上应该代表所有抵抗压迫的人,特别是在我的家乡。"

印度和英国人民共同捐资的圣雄甘地雕像于2015年3月14日揭幕,是国会广场雕像中的第一个印度人、也是唯一没有执掌过一国政权的人。1931年甘地来到伦敦,住在贫困的伦敦东部,这座雕像以当年的照片为灵感,仿佛一位苦行僧在心平气和地传播着他的信念。建立甘地雕像是为了对他的美德表示敬意:谦卑、热爱人类并用非暴力手段对抗强大的对手大英帝国,他的政治主张对于后来的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等人都有深远影响。甘地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激发了其他英属殖民地人民为国家独立而奋斗,导致大英帝国最终瓦解并代之以英联邦,有意思的是丘吉尔和甘地这一对政敌身后在国会广场上和平共处。

位于白金汉宫旁的圣詹姆斯公园占地23公顷,是伦敦最小、最古老、装饰最丰富的皇家御苑,被称为"皇家后花园",公园得名于这里原来的一所以耶稣门徒小雅各命名的麻风病医院。此地原来是一片沼泽,东面的一块土地从1240年起为历代约克大主教所有。16世纪上半叶,血腥玛丽之父、国王亨利八世为了休妻另娶新后,与罗马教皇反目并迁怒于约克大主教,因此没收了这块地产当作自己的猎鹿苑。亨利八世一生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先后婚了六次,曾谱写国王的歌谣《与好伙伴一起消磨时光》。1649年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处死后,其子查理二世流亡欧洲大陆多年,法国王宫的优雅和精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克伦威尔去世后,被后世称为"欢乐王"和"快活王"的查理二世回到伦敦即位,他聘请法国景观设计师仿照凡尔赛宫的风格,将圣詹姆斯公园改建成为法式花园并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进一步美化成现在的模样。如今圣詹姆斯公园是伦敦市民和游客的最佳休闲之地,是伦敦市中心一个美丽的去处和赏鸟天堂,2006年全球公映的影片《达·芬奇密码》的大部分镜头在这里拍摄。虽已入冬,但公园里仍然生趣盎然,一派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气氛:贪吃的胖松鼠、冻成狗的灰鸽子,还有孤舟蓑笠、独钓寒湖的水禽 (不知名字) 和凌波微步、美丽冻人的新娘。

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国教圣公会伦敦教区主教座堂,以伦敦的保护神圣保罗命名,位列世界五大教堂、第二大圆顶教堂。圣保罗大教堂也是英国的国家教堂,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础60年大典、1997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金婚庆典、1981年戴安娜王菲与查尔斯王储的世纪婚礼、2013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也在这里举行。原址木制教堂始建于公元604年,后多次被毁重建。现在这座宏伟精美的巴洛克风格大教堂是在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由著名天文学家、数学物理学家、建筑大师雷恩爵士 (Sir Whristopher Wren) 用了35年时间设计建造的,被誉为古典主义建筑的纪念碑。

雷恩主导了伦敦大火之后的城市重建修复工作,重新设计了被烧毁的54间教堂中的51间,他还参与了肯辛顿宫、汉普顿宫、大火纪念柱、皇家交易所、格林威治天文台等建筑工程。圣保罗教堂建筑总高108米,教堂顶端矗立着金色十字架和圣保罗的雕像,两旁是具有哥特遗风的钟塔,正门上部的人字墙上雕刻着圣保罗到大马士革传教的壁画。朝西的正门前是1710年教堂落成时在位的安妮女王立像,安妮女王在位期间,苏格兰和英格兰完成了合并,大不列颠王国成立,英国的文化和艺术进入鼎盛时期,圣保罗大教堂因此也成为英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标志。

圣保罗大教堂内部是用方形石柱支撑起来的拱形大厅,教堂高坛是唱诗班、伦敦主教、坎特布雷大主教、牧师和教士在举行礼拜仪式时就座的地方,穹顶上方为描绘包括圣保罗生活场在内的传教士和信徒们生活场景的马赛克图画。很多著名的牧师都曾在圣保罗大教堂布道演讲,其中一位就是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1964年他在前往圣保罗大教堂的途中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金牧师遇刺后,他的遗孀成为第一位在圣保罗大教堂演讲的女性。

教堂拥有全欧洲最大的地宫,1805年特拉法加战役中阵亡的英国最伟大的海军英雄纳尔逊将军及1815年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在都安葬在这里。尽管两人一生战绩辉煌,成为大英帝国及其海上霸权的象征性人物,但经历了战争残酷的威灵顿公爵却留下了这样的名言:"除了战败,没有什么能夠抵得上胜仗所带来悲哀的一半。" 圣保罗大教堂的建筑师雷恩是牛顿的同时代人及好友,剑桥三一学院的图书馆也是雷恩设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与历经多位建筑师参与建造的西敏寺不同,雷恩独自一人主持了圣保罗大教堂的建筑设计,因此成为西方国家唯一的一座在建筑师有生之年完成的大教堂。当教堂穹顶于1708年全部完工之时,76岁高龄的雷恩亲眼目睹他的儿子将最后一块石头铺设在了穹顶上方。雷恩将这座凝聚了他35年心血的大教堂构想成一座连接天堂和人间的天象台,教堂地宫一角雷恩朴素的墓地和纪念碑,他的墓志铭是:"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 

重游剑桥——牛顿、达尔文、麦克斯韦尔、哈代、狄拉克、图灵、霍金的母校,具有700多年校史的剑桥处处留下名人遗迹,一砖一瓦都是历史、都是故事、都是江湖。1441年由英王亨利六世亲自规划和创立了国王学院,哥特式垂直风格的学院礼拜堂五年后开建,直到1544年在亨利八世的帮助下才得以完工,成为剑桥的标志性建筑。国王学院的唱诗班在亨利六世决定创建国王学院同年设立,平安夜在礼拜堂举行的弥撒音乐会是世界知名的圣诞音乐会之一,每年都会通过BBC广播公司向全英转播。国王学院斜对面的大圣玛丽教堂于1478年重建,后逐渐演变为大学的专属教堂,如同剑桥的心脏,这里也是剑桥人和霍金说再见的地方。英国历代君主对于这座教堂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伦敦西敏寺。

16世纪推行英格兰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以及他的另一个女儿、使得英国成为当时欧洲第一强国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都曾是这座教堂的最高监护人。在建造伦敦西敏宫大本钟时,也仿效了大圣玛丽教堂的设计并采用其报时乐曲,当大本钟的钟声响起时英国人会说:"听,这就是剑桥的钟声"。三一巷是剑桥的一条颇具历史风情的小巷,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剑桥时,在这里偶遇身着燕尾服的老年绅士,仿佛穿越回到中世纪。2015年的电影《万物理论》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晨霭中年少轻狂的霍金骑着单车和伙伴从这条小巷中飞驰而过。1546年由亨利八世创立的三一学院坐落在三一巷北面,学院内的"巨庭"曾在2016年的电影《知无涯者》中出镜,影片讲述印度天才小哥拉马努金与英国大数家哈代亦师亦友的故事。

剑桥与欧洲几乎所有大学城一样,一条灵动的小河穿城而过,剑桥学生生活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在剑河上荡舟及在酒吧里豪饮。1667年开张的"老鹰酒吧" The Eagle,是剑桥最古老、最有名的酒吧之一,酒吧墙上还留有二战期间英美空军飞行员的签名。1953年2月28日的午餐时间,Francis Crick在老鹰酒吧宣布他和James Watson发现了"生命的奥秘"——DNA双螺旋结构,因此二人与Maurice Wilkins一起分享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而为建立DNA模型奠定了基石的女科学家Rosalind Franklin生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并英年早逝,从而引起巨大争议。

离老鹰酒吧不远处是2008年建成、由霍金揭幕的圣体钟,钟上巨大的金色蚱蜢被称为Chronophage——时间吞噬者,其躯壳表面是斑驳的金粉和血浆。时钟行走忽快忽慢,蚱蜢眼睛无规律闪烁,表示生命的无常。蚱蜢下颚每分钟张合一次,每15分钟抬起毒刺,每小时致命一蛰,发出链条敲打棺材的声音,意在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近百年前富家子弟和诗人徐志摩曾在剑桥国王学院作了一年旁听生,留下《再别康桥》的动人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上次来剑桥时,老牌学院的庭院都是自由进出的,如今朝圣的游客多了,也收起了门票,开发了一条生财之道。

沿着英格兰的母亲河——泰晤士河行走,细数河上的大桥,观赏两岸风光。启用于1862年的第二代七孔Weatminster大桥及西岸的大本钟,配合西敏宫的哥特式风格,于维多利亚女王的43岁生日当天通车。先后建于1864年的铁路桥以及建于2002年的金禧桥,后者是前者两旁的一对行人桥,因庆祝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50周年得名。始建于1886年的黑衣修士铁路桥,旁边是建于1869年的黑衣修士桥——公路和步行五孔拱桥,背景是伦敦金融城的摩天大楼和圣保罗大教堂,伦敦人称泰晤士河为The River、称金融城为The City。2014年黑衣修士铁路桥上安装了4400块太阳能光板,改造成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桥,将工业与自然完美结合。

2000年6月10日建成使用的钢桁悬索步行桥千禧桥,是泰晤士河上最具现代风格的桥梁,右后方是2013年完工、高309.6米的碎片大厦——英国第一、欧洲第二高的建筑物,千禧桥的东端就是圣保罗大教堂。19世纪英国湖畔派"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曾作过一首题为《威斯敏斯特桥上》的诗歌,他在诗中写道:"瞧这座城市,像披上一领新袍,披上了明艳的晨光;环顾周遭: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旭日金辉洒布于峡谷山陵,也不比这片晨光更为奇丽;我何尝见过、感受过这深沉的宁静!" 几年前的夏天回成都,也是沿着府南河暴走,边走边数一座座有古老地名的新桥,发思古之幽情。

泰晤士河上有两座"伦敦桥":一座是1894年通车的伦敦塔桥 (上方二图),另一座是上游约一公里处的老伦敦桥 (左下图)。伦敦塔桥是一座上开悬索高塔式铁桥,使用了维多利亚时代新哥特式的装饰,因其附近的地标建筑伦敦塔而得名。伦敦塔桥还是泰晤士河口的第一座桥,因此享有着"伦敦正门"的美誉。老伦敦桥是泰晤士资格最老的桥梁,在1750年威斯敏斯特桥通车前还是河上唯一的桥梁,当然近2000年来已倒塌并重建多次,英国古老民谣"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就是指这座桥。现代版的伦敦桥是一·条1970年代重建而成的混凝土大桥,代替了19世纪的五拱石桥,而旧桥拆下来的砖石居然被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位地产商买走,在哈瓦苏湖上复原了一座"伦敦桥",招揽了大批游客。

两座"伦敦桥"之间的泰晤士河水域被称为"伦敦池",这里停泊着一艘退役的老式战舰HMS Belfast号,这是英国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HMS是Her Majesty's Ship (女王雄伟的军舰) 的缩写。HMS Belfast号于1936年设计建造,1938年爱尔兰国庆节St. Patrick's Day正式投入使用,1939年二战爆发后不久作为首批对抗德国的战舰,此后先后为向苏联运送物资船队护航,参与北角战争 (North Cape) 并对德军船舰造成重创,1944年6月6日辅助盟军登陆诺曼底,是三艘参与诺曼底登陆后唯一留存的战舰。战舰1963年光荣退役,1971年作为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伦敦塔桥北端是号称"英伦故宫"的伦敦塔,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驾崩后,征服者威廉为控制和保卫伦敦城,于1087年动工、历时20年修建了这座诺曼底式的城堡建筑,后又经过历代王朝的扩建和整修,1988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伦敦塔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刑场、公共档案办公室、天文台、皇家动物园、避难所和监狱之用,特别是用于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因此催生了一条短语"Sent to the Tower",即"入狱"的意思。几乎和英格兰王室一起成长的伦敦塔目睹了无数血腥残忍的宫廷阴谋和罪行,许多在皇权争夺中失势的王公贵族从这里走上不归路,人们传说在塔内有无数鬼魂徘徊游荡,城堡外的塔山则是家喻户晓的断头台。

莎士比亚在多部历史剧中描写了宫廷王室的爱恨情仇。亨利八世的两位皇后就在伦敦塔命丧黄泉,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也曾因叛国罪被判处死刑,关押在塔内后获释,成为伦敦塔中唯一逃离断头台的囚犯。这次来不及进伦敦塔一睹真容,只看到高墙外的绞刑袈和乌鸦笼 (右下图)。伦敦塔的大乌鸦被称为"渡鸦",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乌鸦从伦敦塔消失之时就是不列颠灭亡之日,因此自从17世纪起这里的乌鸦就有专人饲养。现在塔内还有六只渡鸦,都有自己的名字。为防止它们逃跑,每只渡鸦的翅膀都被修剪过,因此被戏称为伦敦塔内"最后的囚徒"。康有为称圣保罗大教堂为"保罗庙",伦敦塔 (Tower of London) 为"套亚故宫"。(未完待续)

春后雨前S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HanxueClear' 的评论 : 谢谢来访!时间太紧,还是漏掉了不少地方和细节。
春后雨前S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边走边学,谢谢美言!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做了不少功课,不错:)
HanxueClear 发表评论于
介绍的太详细了,学习了。我上个月才从伦敦回来,真希望在去之前读到你的博文。多谢分享!
春后雨前S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文珂' 的评论 : 快过来玩吧 :)
文珂 发表评论于
也想去瞧瞧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