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月薪千元的思索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北大毕业生月薪千元的思索

                                 2004年2月28日

何必

“月薪千元也能签北大学生”……(略)

看了开头那则引人注目的标题,再看其中的内容,过后不禁感到些许不安: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历来,北大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五四运动时期北大就引领了学生运动潮流;文革也是从那里发起的;如今,北大教改也成为世人目光聚集地。北大学生也一向有着很强的优越感,以为北大人而自豪,其独立并略带些反叛的精神,曾经被当作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那些有雄厚财力的企业在选用人员时也不约而同地要求名校毕业,而北大在中国名校中也算是名列前茅,其毕业生有过被当成抢手货的辉煌经历与记忆。

近年来,中国经济越来越被全球的焦点,特别是从2000年以来世界经济全面不景气的时候,中国经济却保持着连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形成了世界经济中的唯一亮点,被国内外形容为“一枝独秀”,甚至被看成是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2003年,中国经济更是全面报喜,在增长、物价、就业和外贸四大国民经济指标里悉数飘红。根据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认为,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较快,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公报显示,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就业人数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经济发展全面高奏凯歌,开始走出几年不断笼罩在经济领域里的“缩长”困境,从物价方面看,长期让有关方面挠头的内需不振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缓解,经济运行已经走上良性运转的轨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北大学生对于月薪的要求却跌到了千元的水平。幸乎?不幸乎?

北大人也现实了,不再那么不可一世了,大概会让一些人暗自窃喜;要抢滩国际一流大学的北大培养出来的学生贬值到如此境地,也足以给北大教改蒙上灰暗的色彩,突出点缀着教育体制的结构性弊病,对尊重知识与人才做了别具一格的注释。对此,不多说也罢。

长期以来,国内各方纷纷对中国优质而廉价的劳动力沾沾自喜喋喋不休,把这当成了中国产品和服务打入国际市场的甚或是唯一的杀手锏,甚至把中国劳动力低收入当作综合国力的常量构成,而对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必然发生的劳动力价格水平提升或讳莫如深或耿耿于怀。国内某已经上市的著名软件企业掌门人就曾经在大庭广众场合义愤填膺地指责外资企业用高工资吸引中国本土人才的行为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哄抬物价,言外之意就是中国应该在长期低工资水平上徘徊,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维持企业的低成本和产品服务的低价格;也就是说,尽管经济高速增长,但社会劳动力价格却理应按兵不动,任凭物价水平提升和生活支出提高,收入还是要维持在具有竞争力的水平。这种观念实际上是传统上“先生产后生活”等本末倒置思维的现实延续。而这种观念被理论、学术、教育、行政、媒体等多方强化,逐渐形成了主流语境,主导着社会运行方式并决定其轨迹,再回到市场上,被市场主体所默许与传承,势必就有了劳动力价格长期有意识地被扭曲,破坏了该市场的价格的正常信号功能;再辐射到劳动力制造地的教育体系,当然就会有北大就业指导部门“现在毕业生基本能较清楚地了解自己,不再盲目地追求高薪”之类发自肺腑的说辞。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升,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衔接越来越紧密,而这当中,近来越来越被国人耳熟能详的就是国外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其中,人们也逐渐熟悉了国外把中国当作“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现实待遇。事实上,欧美等对市场经济标准的规定,虽然带有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明显痕迹,但毕竟是根据反倾销中影响公平贸易因素而采纳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欧美提出的市场经济标准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只是表面上的,就其内容而言,涉及的问题是相同和相近的,实质上是一样的。美国商务部所指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指不按市场成本和价格规律进行运作的国家。它对市场经济有六个法定要求,19U.S.C一1677,18或说具体标准,其中之一是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或者说,是产品人工成本的市场化水平。这种市场化,并不简单决定于企业方面开出的价码,也并不归结于劳动力不得不接受的薪资水平,而是按照市场博弈规则而形成供求关系平衡,是双方互动的过程与结果。在如今中国就业领域普遍缺乏安全伤害、医疗、失业和养老等方面人身基本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决定权也依然被企业方面所把持,劳动力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权利空间,出现着劳动力市场价格方面的“霸王条款”,而且这种企业行为很长时间被合法化,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成为中国特色的流俗。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产品频繁遭遇反倾销,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声讨国外对我国企业不公平待遇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该好好反思一下,何以总是授人以柄,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加入WTO以后,屡屡在劳动环境和报酬等方面被人追究。

劳动力价格长期走低,并不是我们可引以为荣的事情,相反,却带来了类似人权方面的诟病。真希望北大学生月薪抵达千元界线的情形不会维持多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