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污染事件告诉中国人什么?
2006年9月17日
何必
一家荷兰公司日前通过代理公司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居民区倾倒了数百吨有毒工业垃圾,造成至少7人死亡,约3万人前往医院就诊……(略。)
这两天,发生在这个位于非洲西部国家的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国内媒体也怀着各式各样的心情,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同日新华网称,科特迪瓦总统巴博16日在科经济首都阿比让签署总统令,宣布成立新的过渡政府,以接替6日因阿比让有毒垃圾污染环境事件而辞职的前过渡政府。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垃圾排出的有毒气体已造成7人死亡,24人因中毒严重被送往医院急救,此外因呼吸障碍或其他不良反应到医院就诊的超过3.6万人次。这一事件致使科过渡政府集体辞职。
9月16日《深圳商报》报道,包括中国大使在内的多名中国使馆人员也出现中毒反应。法国和联合国已派出专家小组抵达阿比让,以协助科方进行垃圾处理工作。派来了解案情的法国废弃物专家表示,剧毒已经污染首都附近的河流与湖泊。联合国12日针对污染事件表示关切,并且表示剧毒可能已经透过海洋、湖泊、市场附近的垃圾倾倒场等,进入食物链。
从央视播发的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的画面中看,愤怒的人们纵火焚烧着轮胎等物件,空气中弥漫着烟尘,人们戴着口罩或者用布捂住嘴,灰蒙蒙的大气搞不清楚是有毒工业垃圾经雨水后挥发物质还是暴怒的人群焚烧后飘浮的颗粒。
这个事件,由于牵涉到了中国人,特别是让中国驻科特迪瓦大使馆大使也未能从这次污染的秧及中幸免,就更值得中国媒体大书特书了:驻一个国家的特命全权大使是派出方最高权力人物,一把手,党政军权统统掌握在手中,而这样的人被毒倒,对于中国这么个集权制国家来说,当然是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了。
我不知道对于广大中国受众来说,看到这样的消息,更多的是为在当地的中国人的安全担忧,还是有着隔岸观火甚至幸灾乐祸之感,至少,这个事件是发生在距离中国远隔千山万水的西非,而且事件当事人各方中也没有中国什么事,包括污染事件中受伤最严重出现皮疹的3个中国人在内的当地同胞都是受害者,我们完全有理由凭借事不关己而置身度外,并因为同胞遭害而占据道德制高点。
但是,按照温家宝的说法,无论什么事,只要与中国联系起来,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其实,从科特迪瓦这次污染事件当中,我们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看看我们自己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是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倾倒工业乃至电子废物的理想场所。新华网2005年5月25日消息,法新社23日发自北京的一则报道说,绿色和平组织已向中国发出警告:中国已成为电子垃圾的主要处理场,(何必注,略。)
皮埃尔•卡蓝默在其《破碎的民主》一书中指出,美国曾试图在温室效应谈判中强加给人的“污染权”这一概念,虽然在表面上具有经济合理性,却违背了我们的良心。这同那些声称最好还是将有毒垃圾放在穷国,因为从经济上看那里人的生命价值要低得多的说法如出一辙。我们如何容忍富国能够付钱给别人,就可以自我减免损失而让别国去做富国该做的事?
而实际上,中国却在不声不响地接受者国际贸易安排和比较优势格局,在自由主义的名义下,太多的国土被当成垃圾场,按照国家环保局潘岳的说法,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的垃圾场;而中国国内的制度设计上,也有着非常明显的污染权式的路数,通过排放指标交易完成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毁灭。
在国家主权的虚幻借口中,中国别有用心地将环境作为超乎国家主权而成为全球性公共产品的共识视若无睹,并在丧心病狂的财富追逐中形成着对全世界越来越大的环境威胁。7月14日英国《金融时报》以“世界环境保护中国责任重大”为题认为,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的空气污染是个地方问题,但它体现了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因经济崛起而对全球环境构成的挑战。(何必注,略。)
实际上,我们更可以将这种说辞看作是一种信号,如果中国还是在环境问题上放任自流,那么在世界上会成为过街老鼠。
但我们可见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光是最近,吉林精细化工对松花江的污染、甘肃西京排污、岳阳饮用水源受到砷化合物污染等等,就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环境的真实状况。
就拿时隔不到一年再度发生的吉林对松花江的污染事件来说,人们还记忆犹新的是我们现在的环境制度到底如何。2005年11月28日《中国新闻周刊》对当时吉林市肇事导致整个松花江流域全方位恐慌甚至引起俄罗斯方面对污染的不满招致外交风波的事件的采访当中,哈尔滨自来水公司党委副书记刘玉珠:“我们和吉林方面打过无数次交道。每次江水出现污染,上游的吉林都会出具水域无污染的报告。无数次的交道,从而引发无数次的冲突。甚至引得松花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出面组织两省水利专家调查水域水质。调查最终不了了之,一般是调查组来了上游就开污水处理厂,调查组一走污水厂就继续关张。”
虽然近来党政高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方略,把治理环境污染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无奈的是,高层的意愿往往也只不过镜花雪月而已,到了执行层面已经风马牛不相及完全走板跑调面目全非了。媒体报道,重点流域水污防治资金被挪移严重。国家审计署今年3月29 日发布公告,公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结果。审计发现,违规使用23.68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其中15.66亿元被挤占挪用于其他工程、办企业、出借或建房买车等,影响了项目建设。2004年,审计署组织对太湖、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进行了审计。重点审计了河北等12个省(区、市)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856个重点水污染防治项目至2003年年底的实施进展情况。除了以上提及的挪用资金问题,审计还发现,项目建设总体进展比较缓慢,影响效益的发挥。审计已建成的78座污水处理厂中,因配套管网建设滞后和运行资金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转的有60座,占76.92%。
而目前中国的治理当中,属地原则导致各级执法部门要看被执法对象的脸色行事,无论是环保、税务,还是公安、检法,行政高于法律的现状,导致执法及其监督付诸匮如。如此背景下,环保当然也不能例外。在地方环保部门从财政到人事都由当地党政部门安排之际,指望着如此制度中能够有什么环保靓丽,只能是痴人说梦。媒体认为,三大因素使“十五”环保计划效果“打折”。中国环境规划副院长邹首民表示,“十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两项指标不仅没有下降,而且有所反弹。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仅减少2%,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深层原因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环保责任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二是历史欠帐多,污染事故有所增加。到2005年底,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治理项目的完成率分别只有70%、56%、43%、86%、53%和54%;三是环保机制不健全,监管能力十分薄弱。
对比起科特迪瓦,我们的污染并不逊色。而还有什么不同?首先,中国人没有科特迪瓦国民那般率性,急眼了就上街焚烧发泄不满,敢于把相关政府部门最高官员痛打至重伤,我不知道科特迪瓦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但中国的宪法根本不保护示威游行罢工这种基本权利;其次,发生了太多的环境事件,伤亡人数也不在少数,我们又看到什么哪怕地方政府因此而去职?更不要设想因为什么涉及到广大国民的事件会有集体辞职的现象,中国特色嘛;还有,这次荷兰船倾倒工业垃圾让科特迪瓦人急了,谁污染谁治理,法国人荷兰人都去了,但是在中国,无论是苏丹红事件中的比如肯德基、还是碘超标事件中的雀巢、抑或这两天炒得沸沸扬扬的SK-II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含铬但却宝洁方面却敢于悍然不下架(试想一下,如果这种事要是发生在中国本土企业身上,质检部门早就亲自动手了,遑论企业自己捍卫上架权)的宝洁,甚至包括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国内的项目所造成的污染,以及前面所列举的洋垃圾遍布中国,等等,又有哪一个进行了问责和治理?又有哪一个向多灾多难的中国人进行赔偿或者补偿了?不都还在若无其事地对中国人居高临下么?
所以,科特迪瓦污染事件带给我们的,应该是很值得思忖一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