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不净的和尚(1), 大元帝国的设计师

汉人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刘侃,因信佛教法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一日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先入全真道,后出家为僧,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海云禅师奉召,路过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邀与同行。刘秉忠拜见元世祖后,元世祖发现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宠爱,留其身边供职。

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至元九年(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二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改元中都为元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至元元年(1264),一位任翰林学士承旨叫王鹗的上奏说:刘秉忠在皇上还当藩王时就跟随侍候皇上。皇上登基,万象更新,刘秉忠却还穿着出家人的衣服,也没有封号,是不适当的。忽必烈即日便拜刘秉忠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光禄大夫位一品,太保不仅是一品官,而且位列三公。刘秉忠位极人臣,可见元世祖忽必烈对刘秉忠的重视与信任。忽必烈封了刘秉忠官后,又下诏让他娶翰林学士窦默之女为妻,并赐与府第。而刘秉忠也不辜负忽必烈的恩宠和信任,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事关国家者,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忽必烈也就对他更为信任。他举贤荐能,全出自公心,经他识别提拔的人,差不多都成了名臣。

刘秉忠除了在治理地方很有一套,在军事上刘秉忠也丝毫不输给那些军师。在忽必烈远征云南大理国的时候,有次忽必烈派使者劝降敌军,但是被昏庸的敌方杀死了使者,大怒之下的忽必烈命令屠杀整个城的人以示报复,刘马上出来制止,认为这不是那些无辜百姓的错。之后刘每次都告诫忽必烈一定要对百姓同等看待,不可以沉迷杀戮,要珍惜人命。于是忽必烈下令如果有人肆意杀人,焚烧百姓的住所,那么就要严惩他们。并且还把俘获的人都给放了。这个为他之后消灭南宋,统一全国打下了深厚的民众基础。毕竟对于百姓而言,能平安生活就是最大的事情,谁来统治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刘秉忠建议忽必烈要效仿周公治理朝政这样才能获得国家的强盛,周公治理之下才能够得到周朝800年的江山,所以他希望当时的元世祖能够积极采纳他的建议。他在用人方面也向元世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在朝廷内部宰相的作用非常大,在朝廷外部将领的作用非常大,所以要充分的协调好这两部分的关系,这才是国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按照这种方法循序渐进的去进行治理,那么国家一定能够繁荣昌盛起来,对于一些有政绩的官员要对他们进行破格提拔,而对于某些办事不好的就要将他们革职查办。

对于百姓,他提出虽然百姓的数量非常多,但是天下百姓生活困苦,因为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战乱,很多的百姓都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他们不能够承受政府的徭役,所以政府应当体恤他们的辛苦,要让他们少缴纳赋税才能够慢慢的恢复农耕生产,而且要治理官府的贪污行为,如果出现贪赃枉法的就要进行严惩,通过这种办法可以让百姓获得比较安定的生活,最终也能实现国家经济的发展,实现元朝的强大复兴。

他还提出了百姓和国家之间是一种鱼水关系,历朝历代都将百姓作为治国之本,如果不能够重视百姓的生计,就会搞得民不聊生,那么国家统治的根基就会出现动摇,最后也就不能够很好的治理国家了,这些都是刘秉忠提出的非常有效的建议,这些建议的提出实际上也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他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被誉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甚至元朝的国号也是出自刘秉忠的建议。刘秉忠除帮助忽必烈设计了建国的蓝图外,他还是元朝两座都城即上都和大都的设计者,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建设史上,留下了世人惊叹的极其辉煌的成果。1256年,忽必烈要求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设计修建一座城,刘秉忠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工作。城修好后,取名开平,后来升为上都,忽必烈就是在此登上皇帝宝座的,其遗址在今内蒙正蓝旗东20公里处。

至元三年(1266),刘秉忠又奉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新的都城,取名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前身。大都从至元四年(1267)开始修建,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完成,共用了18年时间。刘秉忠虽然没有看到修好的新都城是什么模样,但大都的蓝图是他为主设计的,因此,仍不影响他作为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城市设计师之一名垂青史。

至元十一年(1274),刘秉忠跟随忽必烈巡幸上都,住上都南屏山,八月,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9岁。忽必烈听到他辞世的消息时大惊,对群臣说:秉忠追随我30多年,小心慎密,不避风险,言无隐情,他精通于阴阳术数,很多事情他都预先知道,详情只有我清楚,其他人是不了解的。于是下令,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送刘秉忠的灵柩还葬大都。作为汉人大臣的刘秉忠最后也得到了汉人的唾骂,因为它是帮助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人们纷纷指责他,甚至他老家的墓葬也不放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