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字破译的曲折历程和政治对学术的干扰

在法国学者商博良1822成功破译埃及文字之前,学者们曾被埃及文字漂亮的图案所迷惑,没能及时地意识到这是一种部分表音的文字。玛雅文字的研究在埃及文字破解之后,照理说学者们不该重复过去的错误。

上面这个字母表仿佛在暗示,玛雅文字是一种字母文字。但是当学者们试着用上面的字母表去破解玛雅文字时,却无法得到任何有意义的结果。沮丧中又开始怀疑玛雅文字是一种纯表意的文字。其代表人物是玛雅学大权威汤姆森。

一位苏联人,科诺罗佐夫,挑战了纯表意派。科诺罗佐夫17岁刚进入莫斯科大学,马上就遇到二战爆发。他投笔从戎,1945随红军攻入了柏林。当他的战友们热衷搞战利品和沾花惹草时,科诺罗佐夫从柏林图书馆中得到(拿?偷?)了一本包括了玛雅文字三份手抄本的书籍。回国后科诺罗佐夫重返校园,开始了对玛雅文字的研究。由于冷战,他不能与西方学者进行交流,了解玛雅学的最新进展。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交流恰好使他不受各种不正确观点的影响,有利发展自己独立的见解。

科诺罗佐夫不认为玛雅文字是纯表意文字,而是一种表音和表意相结合的混合文字。例如,玛雅文字中“西方”这个词读作Chik’in,文字是由手和太阳符号组成的,位于上方的手读作chi,位于下方的太阳读作kin,一拼就是玛雅语中“西方”这个词的读音。这里手和太阳的符号都与其本意无关,而仅仅是借用他们的发音来拼出第三个词的发音。科诺罗佐夫举出了一系列的词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的成果在1952年发表后,汤姆森出于反共的立场,猛烈攻击科氏,国际学界也排斥他。不过苏联官方非要说科诺罗佐夫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他用了马列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大大地给他帮了倒忙。

科学终究是基于实证的。今天科诺罗佐夫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玛雅文字是一个语音语义相混合的符号字母体系, 类似苏美尔和中国文字,玛雅象形文字既代表一个整体概念,又有它的发音。与印欧的拼音文字(Alphabetic writing)不同,中国和玛雅不是用字母来拼写自己的文字,而是用不同的字符来代表文字的音节,故称之为音节(Syllabogram)文字。

文字无非是一个编码系统,画图是最幼稚的方案。汉字演化中没有拼音化,停滞在与古埃及、苏美尔文字一样的语音语义混合符号系统的状态。我认为这是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结果。如想把所有东西的描述,抽象成一个统一的编码,那么写成1D的符号串是最简的又不失一般性。而且这刚好与人的语言最自然的表达是1D语音信号一致。为什么我们祖先没有这个观察?我们的肉身没有进化出一个图像显示器,为什么一定要死守方块字?不就是图直观形象嘛。好了,3D的世界怎么画,更高维度的概念又怎么画呢?

讽刺的是,用象形字的古中国人在雕塑绘画的真实感(realism)上反而逊于西方。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楼下提到“用二维的汉字来表述更高效”,这个概念确实是关于汉字优势的一个说法。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当年台湾国府还在联合国的时候,一个台湾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人做过的一个试验,她认为中文是集成度最高的,因此在文件本册外形上会是联合国七个不同版本正式文件中最薄的,她每次去调中文文件,直接就要求最薄的那个版本,她认为一定是中文。
她的试验是成功的。那么中文这种表意文字是具有优点还是缺点?表达效率高总不能说是缺点吧?
简单讲就是图形对人脑的刺激与表音是不同的,所谓一幅图画胜过千言万语的概念出自此。中文有一目十行的概念,实际中是很容易验证的,因此没必要在文字优劣上分出胜负,从哲学角度讲,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的概念,文字也不例外,侧重不同就是了。
什么抽象形象之争,不过就是缺乏自信的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具体在中文上,具有object oriented的特点,不仅单字或者局部具有独立的意思,而且容隐扩展词汇。
而object oriented特点对于文字发展来讲,具有因为单元可重复而可靠性高,效率高和最简洁的特点,这是拼音文字缺乏的。拼音文字可以组新词,但是根据词根,在拼写上并不固定模式,这就对文字的扩展形成阻力。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玛雅文字是表达八百多个音素,这个特点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发现的,他的父亲是美国研究玛雅文字的学者,他本人如今是德州大学玛雅研究室的主任。
玛雅文字也确实是具有表意的特点,属于表音与表意组合的概念,据说韩国文字也有类似的特点。但整体来讲,表音与表意比,严格性不强,这是韩国要求身份证名字需要使用汉字的原因。
关于文字的表音与表意在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这两个对立的概念上的作用,有过很多讨论,抽象能力与想象力是对立的,不排除这可能是历史上中国远比西方发达的原因之一。
至于绘画,山水画表意,而且是背离realism,比如齐白石的虾,那么就是你如何看待绘画的问题,比如怎么看待毕加索的画?他的画是写意,还是realism?其实所谓表意,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如今玛雅文字已经被破译了85%多,有一部纪录片总结了这个破译过程,苏联那厮是数学家,其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他的研究尽管在苏联停止了,但几乎二十年后通过墨西哥共产党引起了美国研究玛雅文字的热潮。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研究,西方对玛雅文字的研究基本不会恢复。
纪录片名字叫breaking the maya code,2011年参加过screen,可看性非常高,很长,很有意思。这部片子回顾了整个历史,当然是更多从西方的研究角度。有兴趣的话如今应该是在网上可以随便得到的。
玛雅文字的破译,不能不感谢一个富婆的贡献,她因为个人兴趣,尽管没有相关知识,也是坚持资助研究,不能不说有钱是第一位的。
USOH007 发表评论于
估计是因为中文有声调,故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二位的,因此用二维的汉字来表述更高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