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新冠后遗症的症状与解决方案
第一篇
①长新冠患者(PASC)的肠道菌群与康复者无明显差异,但IL-6和CRP升高;
②PASC的菌群组成与炎症相关,普拉梭菌、产气柯林斯菌与卵形布劳特氏菌水平较低;
③而拟杆菌(多氏拟杆菌、马赛拟杆菌、多形拟杆菌和普通拟杆菌)与活泼瘤胃球菌水平较高,与IL-6和CRP正相关;
④活泼瘤胃球菌、多形拟杆菌和普通拟杆菌可产生唾液酸酶,游离的唾液酸与新冠病毒的穗状蛋白结合;
⑤唾液酸水平上升增加新冠的免疫逃避,唾液酸酶抑制剂或对PASC有治疗潜力。
第二篇
①纳入320例新冠康复者、以320名家庭成员及另280例血清学阴性者作为对照;
②对照组6个月内无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病例组1个月时有36例FGID(11.3%),有27例、21例持续到3个月、6个月;
③3个月时,病例组有8例IBS、7例功能性腹泻(FD)、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3例功能性便秘、2例FD合并IBS,1例功能性腹胀;
④其中有8例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1例感染后吸收不良,1例肠产烷菌过度生长;
⑤感染严重程度和感染时出现胃肠症状是FGID的风险因素。
第三篇
①新冠病毒感染6个月后,29%的患者报告了新的慢性胃肠道症状,包括烧心、便秘、腹泻和腹痛等;
②新冠病毒侵入肠道上皮可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及神经肌肉可塑性,且肠道菌群或其代谢产物的变化可诱导的肠腔内环境变化或可介导感觉运动功能的改变;
③现有的新冠症状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功能和饮食模式导致慢性胃肠道症状;
④新冠病毒流行的持续压力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中枢敏化;
⑤益生菌或高纤维饮食疗法或可改善新冠病毒感染后的胃肠道症状。
第四篇
①纳入46名确诊新冠肺炎的IBD患者,感染后94-257天进行内镜检查,并分析肠道中的新冠病毒抗原持留;
②在其中32名患者中,肠道粘膜仍可检测到新冠病毒的RNA表达,在其中24名患者中,肠道上皮仍可检测到新冠病毒的核衣壳蛋白,但无法从肠道组织中培养出新冠病毒;
③患者的粪便中无法检测到新冠病毒抗原的表达;
④新冠病毒抗原在肠道中的持留与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免疫抑制治疗及肠道炎症无关;
⑤大多新冠病毒抗原持留的患者报告了后遗症。
第五篇
①胃肠道PACS的频率尚未明确,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近3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6个月之后仍有胃肠道症状;
②PACS的发病机制包括:病毒抗原持留、细胞因子水平增加、持续的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反应;
③胃肠道PACS的发病机制包括:病毒抗原在胃肠道中的持留、神经-免疫互作改变、肠道菌群失调、胃肠道黏膜及血液的免疫细胞异常活化、胃肠道及全身的自身抗体增加。
第六篇
①一名有长期严重胃肠道症状的新冠后遗症患者接受高纤维配方(NBT-NM108)营养干预2个月;
②患者的食欲不振、心悸和焦虑等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控制恶心的药物使用减少,且血清脂质谱、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改善;
③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小肠的菌群发酵活动减少,18个ASV的相对丰度改变;
④其中6个ASV与症状严重程度/用药剂量负相关,包括5个潜在的产短链脂肪酸菌,可能与症状的缓解有关。
希望食疗减缓新冠后遗症,请咨询加拿大博士龙健康管理中心首席专家:博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