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场、古罗马广场、 帕拉蒂尼山丘
这天一早,我们就出发了。事先网上买了11:45AM 的半日游联票,包括竞技场(Colosseum )、古罗马广场(Roman Forum), 帕拉蒂尼山(Palaine Hill)。票价每人25刀。
古罗马城建在七座山丘上。帕拉蒂尼山居中,被称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核心”。竞技场就在帕拉蒂尼山丘边。古罗马广场, 位于帕拉蒂诺山和卡比托利欧山之间的谷地。这里原是一片沼泽地,公元前七世纪末,开始形成为公共生活中心,持续一千多年。期间,各个王朝的皇帝不断为自己盖建丰碑建筑。这三处考古遗址相连,构成一座巨大露天博物馆。
看到过不少文明遗址,到这里,感觉叹为观止,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特别强烈!众多凯旋门、罗马柱,神庙、元老院,满山的断壁残垣,就像是古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从兴盛到衰亡的历史地图,也像是一部光耀百世的古罗马悲剧。你仿佛能看到凯撒、奥古斯都、图拉真等皇帝征战凯旋的荣光时刻;也像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哲学家、演说大师、法律的护卫者,西塞罗在元老院激情演讲,看到他的头颅最后被钉挂在古罗马广场的讲坛上示众,因为他看到了胜利光环下的独裁腐败危机;也感悟到他留下的著作的可贵…。顺便分享一下,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很好看。其中《西塞罗》对理解古罗马历史蛮有帮助,当然只是“短平快”的那种。真正有兴趣深入了解罗马历史,可以看多卷本的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觉得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对罗马的描述很形象:“罗马—— 是一座看得见历史的城市,半个地球的过去在葬礼队伍中移动,带着从遥远的地方得来的异族祖先的印像和战利品。”(Rome – the city of visible history, where the past of a whole hemisphere see moving in funeral procession with strange ancestral images and trophies gathered from afar.”)
路上,走过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Victor Emmanuel II Monument)。拍照时,正好一摩托车队驶过,一缕侧光透过云层,使逆光中的罗马标志性广场,顿生灵动。好一幅罗马晨图!
路过瓦伦蒂尼宫(Le Domus Romane di Palazzo Valentini)。
走在从威尼斯广场通往罗马竞技场的帝国大道( Via dei Fori Imperiali )上,两边是满载古罗马昔日辉煌的废墟。
这片废墟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尖顶红砖建筑,(上图)据说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元老院(Curia Julia),由凯撒(Julius Caesar)建造,取代了公元前52年被烧毁的原元老院(Curia Hostilia)。这是参议院的重要聚会场所,包括一个参议院会议的大厅,以及一个较小的秘密聚会厅。
“公元前44年3月15日,55岁的恺撒在元老院会堂被共和派的元老们当场刺死,围攻者六十余众,恺撒身中23刀。”* 曾一闪念,这不会是发生在这个元老院中吧?但马上就否定了,因为据介绍,凯撒没能用上这元老院。前两天在文学城的博客中看到,凯撒被刺的遗址是在庞培剧场前面的庞培会堂(Curia of Pompey)。**
公元前29年,凯撒的继承者奥古斯都皇帝,成了这元老院的主人。奥古斯都皇帝选择了胜利女神作为参议院的守护神。一个带有女神雕像的祭坛,竖立在大厅的中心。这座元老院能保存修缮至今,得益于在公元630年,教皇霍诺留斯一世(Honorius I)将其改为圣哈德良教堂(Church of St. Hadrian)。
一个街头艺人,真在演奏《山鹰之歌》。满目古罗马的断柱残桓,配上南美音乐,让人感受沧桑的废墟之美。
建于公元71年的和平圣殿(Tempio della Pace)废墟,离竞技场不远。
罗马竞技场(或斗兽场),原名“弗拉维亚露天剧场”,是古罗马文明最主要的象征。
依我看,这个庞然大物,即代表了古罗马人对古希腊文明的发扬光大,也反映出在传承中,由民族特性决定的“剑走偏锋”。呵呵,发现自己也“言必称希腊”起来。开放的露天剧场,是古希腊城邦的三大主要建筑之一(另二:神庙和运动场)。古希腊人喜欢文艺,爱看戏剧,民众在戏剧中,尤其是在悲剧中,看自主意志与命运的搏斗。罗马人也模仿希腊建剧场,但是他们更崇尚勇武,追逐现世感官的兴奋和快乐,爱看角斗士斗兽,看生与死面对面血腥厮杀。公元72年,新皇帝维斯帕先(Vespasian),结束了尼禄暴君死后的战乱纷争,为了让人民拥戴自己,迎合他们的喜好,决定修建这座巨型竞技场作为公共娱乐设施。
同时,竞技场也为角斗士们提供了舞台。他们都是被逼沦为奴隶的人,包括被捕的早期基督徒,地位卑贱。但是在斗兽场内,他们是台上的主角和英雄。英俊年轻勇敢的角斗士,往往能获得全场观众的注目和欢呼。一定程度上,他们这种为自由、信仰,而不惧死亡的精神的传播,也是这座建筑的意义。从电影《角斗士》、《庞贝末日》等电影中,你都能看到这种英雄与观众互动的场面。
罗马帝国在5世纪开始衰落,竞技场渐渐陷入了荒废状态。部分建筑因雷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倒塌;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大兴土木,竞技场的许多石块被挖走,用作他用。但它仍屹立不倒,巍巍然快2000年了。以致有人说这样的狠话:“罗马与竞技场同在;竞技场若倒,罗马也倒;而罗马若塌,世界也一样。”(“Rome will exist as long as the Coliseum does; when the Coliseum falls, so will Rome; when Rome falls, so will the world.”)
从外观上看,竞技场呈正圆形,恢弘而不失优雅。
走进竞技场,感受到建筑物的细节慎密,虽千疮百孔,仍不同凡响。
走到上层俯瞰,它的内部是椭圆形的。看台是三层用混凝土制成的,呈阶梯形的有顶拱廊,每层80个拱门,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走廊,最上层是50米高的实墙。整个竞技场最多可容纳8万人,乖乖!古代人一定视力好,不近视,否则看不清台上的表演。
罗马竞技场与帕拉蒂尼山之间,耸立着君士坦丁凯旋门(Arco di Costantino),横跨凯旋大道(Via Triumphalis)。它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中大获全胜而建。战役发生在公元4世纪,罗马内战中,君士坦丁一世和马克森提乌斯对决。
这座三拱门的凯旋门保存完好,挺拔俊美。我们穿过雕刻精美的拱门,沿着当时罗马皇帝凯旋而归时的路线,向帕拉蒂尼山走去。
途中经过提图斯凯旋门(Arco di Tito)。它建于公元1世纪,位于罗马广场的东南部。多米蒂安皇帝,为纪念和宣扬他的哥哥提图斯和他们的父亲维斯帕西安战胜犹太叛乱而建。
凯旋门不是从希腊学来的,是古罗马的首创。后来,欧洲各国纷纷模仿。拿破仑于19世纪初下令修建的巴黎凯旋门,是欧洲最高的。
皇帝哈德良建造的维纳斯和罗马神庙(Temple of Venus and Roma ),被认为是古罗马最大的寺庙。
登上帕拉蒂尼山丘,发现,这里是俯瞰的古罗马广场的绝佳位置。山下的遗址尽收眼底。
向西北端看,塞维鲁凯旋门(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下图中心处)十分清晰。此凯旋门建于公元203年,以庆祝塞维鲁皇帝和他的两个儿子两次战胜安息。
更早更有名气的奥古斯都凯旋门(Arco di Augusto)则找不到踪影。
上图,塞维鲁凯旋门右边,圆顶的建筑是经过多次重建的协和女神庙(Temple of Concord),偶尔也被用作元老院会堂。
最前的三根石柱,是双子星神庙(Temple of Castor and Pollux)的遗迹。最初建于公元前484年,后来因为大火多次重建,在罗马共和制时代是元老院所在地。
上图,废墟中最大的三拱建筑遗址,是马克森提乌斯和君士坦丁大教堂(Basilica di Massenzio)。公元6世纪时,这座建筑被称为“罗马神殿”。
远处,罗马广场边缘,圣弗朗西斯卡·罗马纳教堂及其12世纪罗曼式风格的钟楼,异域风情万种。
如今的拉蒂尼山丘,也是一个露天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来自本地和其它古代意大利遗址的文物。看罢山下的废墟,我们在这断壁残垣中走走看看。
遥想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Romulus)杀死了他的兄弟瑞摩斯(Remus),在这里建立了罗马。约200年后,罗马最富裕的公民就在此定居。凯撒的宅邸,不知是何处残垣...。此时此刻,特别能想明白,历史就是个过程,“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既辉煌灿烂,又残酷无情;也特能感悟:人生是个短暂的过程,没有永恒成功的终点,重要的是珍惜过程中的每个阶段。
下山,来到图拉真广场。圣母玛利亚教堂和图拉真圆柱(La Colonna Traiana)赫然在目。图拉真圆柱是罗马三大凯旋柱之一,大马士革建筑家阿波罗多洛斯的作品,建于公元113年,用以庆祝图拉真皇帝在达契亚(今罗马尼亚)所取得的胜利。它也是罗马保存最完好的凯旋柱。柱体上的雕刻,像一本古老的水泥书,讲述了战争和胜利的故事。
在帝国大道上留个影。
圣玛丽亚·马焦雷大教堂(Basilica Papale di Santa Maria Maggiore)
看了大半天废墟,感到有点沉闷。好在,罗马有的是废墟边的辉煌建筑。我们于是向圣玛丽亚·马焦雷大教堂走去。路上,回头又看到图拉真圆柱。
转角遇见“马路天使”。
拐弯撞见巴洛克风格的圣安东尼教堂。
圣玛丽亚·马焦雷大教堂是罗马80座圣母教堂中最大的一座。
圣玛丽亚·马焦雷广场上,同名大教堂前,耸立着同名圆柱,柱脚下是同名的喷泉
教堂内部的装饰,以金色为主调,奢华精美,无以复加。
在教堂里,我们一阵好找,才在主祭坛侧面的地上 ,找到伟大艺术家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墓碑。我想,这是教堂里最朴素的角落。想起在伦敦西敏寺里的诗人角,能找到英国著名文学家的名字,很了不起。
门前地上巨大图像,猜想是教皇英诺森十世家族的族徽。
圣玛丽亚大教堂后殿,面对埃斯奎利诺广场。广场上竖立着同名方尖碑,这是罗马十三座古埃及方尖碑之一。
万神殿(Patheon)
万神殿(Pantheon)原是古罗马神庙,奥古斯都时期(公元前27-14年)建造。公元126年,由哈德良皇帝重建。自公元609年以来,成了天主教堂。到罗马的第一天傍晚,就去那儿,无奈,被告知里面人已满。
第二天上午,排队不长,顺利进去。万神殿是希腊和罗马建筑风格的组合。希腊式山形墙下,是大型花岗岩科林斯柱子组成的门廊。矩形前厅将门廊与圆形大厅连接起来。
圆形大厅之上,是方格混凝土半球顶,中央开口,通向天空。当时阳光射在顶上。在建成近两千年后,万神殿的圆顶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圆顶。建筑奇迹!
万神殿内部装饰比较庄重朴实。
我们不止一次走过万神殿。夜晚的万神殿,更漂亮。门前的方尖碑,也是来自埃及的文物之一。
又见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罗的脸,大大滴印在旅游商品上。
那天,罗马的夜市热闹非凡。
*摘自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西塞罗》篇。
**见 “跟在罗马和最近要去罗马的朋友分享一个被我撞上的景点-罗马共和国后期凯撒被刺杀的地点遗址“。https://bbs.wenxuecity.com/rome/68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