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的一句俗话。对于这句话,普遍的理解就是女人没有文才便是美好的品德,也就是说,女人重之在德,而才不是女人应该拥有的东西。事实上,古代社会也只是要求女人“三从四德”,并不要求女人要识文断字,更不要说满腹诗书了,要求女性要掌握的技能只是纺纱织布、针线缝补而已。所以几千年中,女性能吟诗颂句成为“著名”文人也就蔡文姬、谢道蕴、李清照、朱淑贞数人。直到“五四”之后兴办新学时,女子入学还是遭到了社会的普遍抵制。
到了今天,许多人对这句话总是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这是封建重男轻女落后思想的具体表现,剥夺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力。今天是新社会了,男女平等一个样,岂能容许这等谬论泛滥,所以我们曾经一度把“女子无才便是德”批得个体无完肤,当然也就让举国上下都知道了这句俗话。
只是,自古及今,我们把这句话理解错了。
我们先看这句话的出处,是语见《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
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歎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原来,这句话还有一个“男子有德便是才”的上句,“女子无才便是德”只是下句,如果两句参照,个中之义便明白了。
上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这话的意思是,一个有作为的男人,应该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这并不是说男人不需要才,而是要把德摆在首位;一个男人仅仅有才,而无德行,还不若无才。试想,如果一个人有一身武艺,有德者保国安民,无德者烧杀抢掠;一个人有满腹诗书,有德者兼济天下,无德者贪赃枉法;一个化学高材生,有德者成为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无德者成为毒害无辜的制毒者。不是说有德者便有才,而是说因为有德,才方可成其为才;否则,再有才也等于无才,甚至越是有才,对社会危害越大。
明白了上句,这下句“女子无才便是德”之义则完全明白了。这句话根本不是说女人不能有才华,而是说女子要以德行为主,即使自己的确有才,但心里却要自视若无,不要自矜,不要“自炫其才”,这便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之所以一直对这句话存在错误的理解,就是对句子中“无”字的误读。句中“无”字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本有而无”的意思。这在古代汉语中属于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大多表示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意思。如大家熟悉的韩愈《师说》中“吾从而师之”一句,这里的“师”就是“以……为师”的意思;“则耻师焉”中间的“耻”,也是“以……为耻”。
“无才”不是没有才,而是对于自己的才华,从不自矜自傲,谦虚谨慎,好象没有才华一样。亦如古人说“无物”,不是说世界上没有万物,而是身处万物之中,内心不起任何贪欲的涟漪,心无牵念,了无罣碍。同样,“无我”不是真的没有自我,而是对于我来说,自己的一切是非得失无挂于心。“无念”不是真的没有想法,而是心中无私,不存妄念,于物欲诱惑之中,依然自由自在。
所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中的”女子无才”,不是说女子没有才华,而是说女子虽有满腹经纶,但绝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视若无。想想古代的女子们,独处深闺,脱离社会,却拥有过人的才华,还能自视若无,这正是可贵的美德。再看看我今天的女性,这“德行”二字,真不知隔古人几千万里。不说别的,单就涂磊主持的“爱情保卫战”节目和孟非主持的“非诚勿扰”节目,其中多少女性啼笑皆非之举,直让人感慨不已。可以说,对于今天的女性,不只是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更要要求“女子无貌便是德”,“女子无钱便是德”,“女子无物便是德”。
不是老朽悲观,而是客观现实就是如此,今天,恐怕很难找到有德行的才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