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之前也搞过各种运动,由于并没有解决医生合理的创收增收问题,这次跟之前会有什么不一样?会不会还是像一阵风,转眼就过去了?对此Dr.2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客观来说,疫情三年我们最终取得了抗疫的胜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在三年防疫期间,人家在做产业链的升级,在做供应链的转移,在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因此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相比之前是困难更加多,形势更加复杂的。回归到医疗行业,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医院,各家医药企业(抗疫相关除外),都在经历着近些年来最困难的时期,很多地方的奖金大幅缩减,有的甚至连工资都发放困难。
因此就需要进行创收,但是整个患者的支付能力在下降,医保控得越来越严,无论是从医生个人,还是从行业整体来说,这种创收动力可能会出现过度医疗、过度检查、不合理用药,也是医患矛盾的主要来源。
比如你弄了产品集采,我换别的产品,你器械管控,我换别的术式,你说这个药占比不合理,我并不是把药下降,而是把检查和检验的开单量增加。
所以反腐的本质、可以从源头切掉利益驱动,希望临床诊疗和各种灰色地带进行彻底切割,因此我认为医药反腐的终局,其本质是一次价值观的重塑,最终带来生态的演变。越是出现了之前没有的困难,越有改革的契机!
医保、DRGs和DIP
医保是救命钱,是老百姓的基本保障。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产品和安全无效药,或者是治疗价值不高的产品,如果通过扭曲的处方行为,导致药物滥用,就会造成医保资金巨大损失,多年反复检查监控下来,基本上医生都是以临床个体化需要作为解释。
包括DRGs和DIP的强制推广,非常多的医生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会以患者种种的“特殊情况”为由,不入组或者突破DRG的限制进行自主用药,有时以医疗安全或医疗价值为名义,但是无法否认里面可能掺杂着不可描述的东西!
这次医药反腐之后,如果能够强力斩断这种利益链条,对整个医保资金的安全以及DRGs和DIP的顺利实施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没有了利益驱动,无论是主任还是普通医生,完全没有必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还要硬着头皮往前走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如果医院只是根据病人门诊服务量或者手术治疗服务量,给医生结算薪酬,但单个的价值又不是特别高,再没有了这块利益驱动的话,有些医生和主任甚至可能会选择躺平,反正干多干少差别不大,多干多错不如选择不做,完成基本绩效即可。我不是这个药不开,我是什么药都不开了!因此如何调动医生的积极性,避免一些负面效果,也是管理层会考虑的问题之一。
器械
器械在这五年已经从五千亿多的市场规模上升到了一万亿,这也跟药品零加成和集采有一定关系,因为医院也需要创收,高附加值的手术与检查方式的使用,会带来器械的使用增加。
除了跨国企业之外,国内器械公司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比较分散,虽然集采已经开始,但跟药品的规模和力度仍然无法相比。市场集中度还是不够,同时手术,有一个少数人就可以掌控大量资源的情况,有的器械厂商或者代理商只要做几个地区甚至几家医院就可以活得很好。而大多数器械企业并不上市,规模也较小,因此这里面会有一些化整为零的方式,国内很多器械厂商反而是通过现金的方式支付的。因此在这一波环境下,如果不能严打现金转化路径,反而会形成一批漏网之鱼。但是对上市或者拟上市的器械企业,此路不通!
现金
说回到现金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说现在医生已经不接受账户打款等方式,并且还要退还,甚至钱还没到他就要退了,相比来说如果是一个信封,好像收了就收了!所以有一些企业甚至想倒退二十年,回归到从前的简单粗暴方式!Dr.2认为,药企如果再玩这个故事,那国家出了政策和指引,辛苦建立起来的整个合规体系和逻辑,就会完全崩溃,所以国家是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的!
当这些企业还在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欣喜的时候,那么请问这些现金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再深究就会发现,大量的现金其实是采用会议造假、编造证据链拜访的方式,化整为零从下一级CSO,从小微、个人独资企业和灵活用工平台散出来的。换句话说,哪有单纯的提现方式,多报点餐费,油钱和差旅能有几个钱?
也就是说,你并没有太多新鲜的方式规模获取现金,而且就是现在严打的项目,难道你没有考虑到这次最早曝光的广西案例,就是通过会议造假的“回扣式支付”,如果从这里入手,反向清查企业会议造假套取现金的话,那对很多企业将是一个灭顶之灾。
如果只是行贿受贿,那么涉及的量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一些,如果是从造假会议再提现金的话,很清楚会涉及到虚开增值税发票、洗钱、逃税,这些起刑标准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虚开增票、逃税最高是可以判死刑的!当然从司法实践的判例中看还不至于,可是行贿受贿出了问题,很多还能让个人全部承担,是他的个人行为,与企业无关,随后企业善后好,可能给安家费让他扛下来。三年两载再弄个缓刑换一笔钱,他还能接受,但是如果是到了三大刑的情况,将会出现员工和公司的巨大博弈,这里的风险敞口是可怕的,一旦被内部人举报,将是一个个灾难,并且企业也没有了防火墙。广西的案子曝光就是代表内部举报!
回归现金模式就是企业把自己的命门放在对成千上万的代表的信任上,人性从来就不可以考验!
MNC,跨国药械企业
应该说MNC在这次反腐活动中受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
第一是因为他们在13年GSK事件之后,就开始全面的合规整改;第二个是受了集采的影响,他们一大批原来的普药和传统药都在下降,一直在积极引进创新药。
但他们仍然可能会在两个地方跌倒,一个是在医保这块,会不会有骗保,恶意消费医保的行为,如果同样有这种情况,可能会对MNC下更重的处罚。另一个是MNC为了推广理念所产生的大量讲课费和会议赞助,这也是外企目前做得最多的方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讲,他们很有可能会受益。
在没有了利益驱动的情况下,医生很可能会愿意处方跨国药企的产品,所以MNC,我的判断是中性偏受益的。
IVD行业特别是肿瘤基因检测
临床肿瘤药物治疗的一个核心是需要前置肿瘤基因检测,但是由于竞争厂家众多,大部分的治疗都采用独立实验室或者跟医院合办实验室方式去运转,患者自费。所以非常多的肿瘤基因检测公司是采用跟科室和医生做强力绑定的方式推行业务的,相对高定价,然后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利益分配体系。因此反腐风暴来了之后很可能会导致一批动静比较大的企业,被某一些主任、科室牵出来,受到比较强的监管。如果费用不能够给出去,医生也就没有动力去开高价检查,反而可能会诱发一轮规模基因检测企业的价格战,用突出的性价比直接去拓展,跟药品逻辑一样,也会促进市场的集中!但因为这块是患者自费的,所以相对来说现金可能更好提一些,特别是一些中小肿瘤基因检测公司,很难完全去杜绝潜规则,监管成本也比较高。
院边药店和DTP药房
从严查的反腐方向中的措辞中有一条,是要严查医生向院外开处方,指向定点药房,既然是很明确指出的,说明其实国家已经注意到可能会有这样的案例。
通过定点药房、院外处方进行潜在的利益输送,涉及的是医生、科室,药企、药房四个维度,在未来的演化中Dr.2认为短期内,医生可开可不开就不开了,在这种风口浪尖的时候是不会去冒险的。除非是必须治疗的无法替代的药物,从临床效果出发,从患者利益出发,才会去做。
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样对一批院边药房和DTP药房,特别是中小型DTP药房会是一个打击。
因为他们很多拿不到主流的大品种,由于国药、上药、华润这类大商业通过掌控院内配送渠道拿了很多的药品总代,拿到大批有竞争力的新特药和大品种的代理权,他们自己都有DTP药房,所以显然会先把大肉自己吃了,边角地区没有覆盖到的,或者关系好的才会给你露一点。因此规模相对比较小或者没有能力拿到大品种代理权的企业,只能靠一些其他的边缘品种来去补充,因此小型DTP药房和院边药店在这次反腐中一定会受伤。
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由于进院越来越困难,新药上市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高价药和注射用药,院边药房和DTP药房会变成特别重要的载体,对很多产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载体。
所以反腐再往下走一段时间,反而会推动整个院边药房和DTP药房的发展,规模应该会比现在大很多,因为有临床品种的被动挤出,再叠加创新药的突飞猛进,他们没得其他选择。但是规模增加并不代表议价能力上升,这说到底还是一个苦生意,还要看甲方的颜色,还要去做医生和代表的工作,处于产业链最末端!
商保与创新支付
这块会迎来跨越式发展,当然未必完全与“反腐”有关,但肯定与患者自我意识觉醒和厂商推动患者获益有关,特别是各种形式的创新支付,虽然之前被银保监会下令暂定了某些业务,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之所以可以做得这么大,还是有真需求在里面的,所以在合规的前提下,这块业务应该还会卷土重来,甚至比之前还要大!
综上所述,Dr.2认为,此次反腐可能将会和未来不断深化的医改紧密联动,其终局很可能是一个重塑价值观的过程,医生,医院和厂商都会不断调整预期,也会改变市场多年的固有看法,凭什么有一些利益就不能触碰?有一些方向就不能改动呢?未来一个更加廉洁高效,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最终一定会实现,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本文作者:Dr.2,本文来源:珍立拍,原文标题:《医药反腐终局和生态演变:一次价值观的重塑!》
医药反腐升级对行业的长期影响
每经编辑 程鹏
近日,随着7月28日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视频会议的召开,一场针对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反腐风暴拉开序幕。
由于此次集中整治明确指向医药领域生产、供应、销售、使用、报销等重点环节和“关键少数”,医药企业因此成为反腐的“风暴眼”。
受此影响,近日A股医药板块集体受挫。在股价下跌同时,一些医药企业还被反腐谣言裹挟。8月2日,市场有传言称恒瑞医药“深圳办公室被端”“数据被拿走”等。除了本土药企,跨国药企也出现了相关传言。传闻称,诺华中国创新药物中国业务增长负责人朱家康已经离职且近日被带走调查。
对此,据澎湃新闻8月2日报道,恒瑞医药(600276.SH,股价39.51元,市值2520.34亿元)表示,经核实,公司及下属分子公司,以及所有派驻机构目前没有该情形。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第一时间向诺华中国内部相关人士求证,对方表示:没有这方面的信息。8月7日,恒瑞医药再回应卷入医药反腐风暴传闻:没有网传情形,经营管理正常。
另据财联社7日报道,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医药反腐风暴的展开,不只是医药代表群体人心惶惶,国内部分学会预定于近期召开的相关学科学术会议也集中发布通知宣告延期。据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短短数日间,至少有10场即将举办的医药行业学术会议、论坛等宣布延期。此外,还有部分学习班、培训班也在近日宣布延期举办。
尽管会议延期的原因各异,但业界大都认为与此次反腐行动有关。在敏感时期“不出风头”“不当显眼包”似乎已成为诸多学会和拟参会者的共识。
对此现象,多位专家意见不一。“反腐风暴持续蔓延,除了医药企业和机构之外,相关学会及会议也是调查重点。目前红线在哪,尺度多大还不清晰,所以慎重点(也是)为了大家安全,在这段时间还是不要刷‘存在感了’。”有专家坦言。但也有业内专家反驳称,“大多数学术会议(目前)仍正常举行(这部分不会再发公告),不能开的才会发公告,每年这种学术会议在七八月份会很密集,因(其他)客观原因推迟的也很普遍,在正常范围之内。”
医药代表“人心惶惶”:
“一上午所有相关微信群被解散”
近期,医药领域反腐举措牵动着医药行业的敏感神经。
“今天一上午,(我所在的)一堆群都被解散了,不光是报销群,相关的项目群、会议群、沟通群等等,所有企业的相关微信群全解散了。”
据财联社报道,8月4日午间,一家上市药企内部营销人员向记者透露的信息,体现了近段时间“史上最强”医药反腐风暴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力。
“有人销笔记,有人避风头”“讲课费想给都给不出去”“我们有些会议都暂缓了,你们的活动有受影响吗?”在记者“潜水”的某医药行业聊天群,诸多医药代表“分享”着各自省份最新的反腐动态,忐忑与紧张四溢蔓延。
“之前觉得反腐还离自己很远,但听到一些传言和消息,我们都有点害怕自己在医院遭遇同样情况(被调查执法部门带走)。”某仿制药企的学术代表向记者透露,“现在为了‘安全’考虑,我们好多医药代表都被通知,不让去医院了。”
为何反腐风暴才起
药企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直以来,医药销售环节的“带金销售”问题普遍并广受诟病。
对药企而言,要想将药物成功完成商业化,与医院、医生的沟通不可避免。而带金销售、客情推动、学术推动等则成为药企与医生沟通的主要方式。
这些方式也不同程度的带有利益输送性质。其中“带金销售”模式比较简单粗暴,直接通过回扣作为交易推动药品销售。这也是近年来国家重点打击的行为。随着医药分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药代表备案制等医改新政的落地,传统“带金销售”模式也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更合规的学术推广模式。不过,形式更隐蔽、多样化的“带金销售”行为依然存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有医药代表小陶(化名)对记者表示,在20年前刚入行的时候,曾经负责给医院医生药品报销及业务借款。他记得,就北京某区(县)一位医生1个月的提成款就能达到几十万元。
降药价网创始人、知名医改专家卫柏兴表示:自从外资药企进入中国开始出现医药代表之后,“带金销售”模式就迅速传播扩散,一度导致不搞“带金销售”的药企便无法占领市场,腐败问题在几十年里恶性循环,(企业的)销售费用一个比一个高。“相关部门可以重点关注某些企业,一查一个准!”
另外,学术营销费用也一直是药企一大重要开支。例如,最近上市发行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的汉王药业发布的招股书显示,汉王药业的市场开发费用的主要构成是推广会议费,2020年至2022年占比均在8成左右,而推广会议费根据会议规模将推广会议分为区域推广会和科室会。
招股书中明确,从平均参与人次和平均花费看,其区域推广会场均人次在36至43人/场,场均费用为7.67~9.49万元/场,科室会场均人次在13至14人/场,场均费用在0.93~1.22万元/场。同行业公司区域会议场均人次在37至99人/场,场均费用在4.61~24.92万元/场,科室会场均人次在13至34人/场,场均费用在0.67~6.68万元/场。
上交所指出,医疗企业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往往较高,销售推广费往往存在名目复杂、类别多样、可能用于隐性支出等问题,一直是审核关注的重点。
Wind数据显示,2022年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A股医药企业(剔除流通类、服务类)中,年度销售费用超10亿元的企业共66家,其中复星医药、步长制药、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白云山和华润三九这6家公司的销售费用都超过了50亿元。
若按照销售费用占营收比来排序,共有近40家企业销售费用占比过半。有的也曾因销售费用占主营业务比例过高,而收到过相关监管函。
来源:Wind数据
多家上市公司回应
销售、推广费用高就一定有问题吗?对此,灵康药业证券部向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财联社记者表示,有关公司销售费用的问题,此前已在上交所6月发出的监管工作函回复中作出过说明。公司也关注到近期行业内反腐风暴相关消息,但公司合法合规经营,不存在相关风险。
针对同样问题,龙津药业证券部对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财联社记者表示:“销售费用占比的问题我们不好立刻回答,可以去投资者互动平台留言,我们会给出合理回复。公司也有关注到业内的反腐压力,我们公司不存在‘暴雷’风险,请放心。”
太极集团回应:公司合规经营生产,没有违规情况的发生。
8月4日,有投资者提问“医药反腐行动对贵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有没有产生影响?”对此,太极集团(SH600129)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合规经营生产,没有违规情况的发生。
特一药业:公司的产品主要是OTC产品,主要通过经销商进入药店和诊所,院内占比较小。
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董秘,在医药反腐的背景下,公司作为一家创新药中药龙头企业,是否意味着公司可以凭借药品过硬的实力将好的药品大量销售到医院里面去,扩大市场份额?
特一药业(SZ002728)8月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的产品主要是OTC产品,主要通过经销商进入药店和诊所,院内占比较小。后期,公司将由经销商模式逐步转向经销和公司直接到零售终端的销售模式,提高营销渠道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扩大公司的销售规模。同时,公司将积极参加集采和医院的招投标工作,增加公司产品营销渠道,同时加大与相关网上平台的合作,开发新的营销渠道。
马应龙回应医药反腐:公司始终以合规为底线,推动经营持续健康发展
被投资者问及“国家近日开始推动医疗和医药领域的反腐败工作,这对公司将会有何影响?”马应龙8月7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医药反腐有助于推动医药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公司始终以合规为底线,推动经营持续健康发展。
千亿市值“药茅”恒瑞医药也再次回应网传消息。8月4日,有投资者向恒瑞医药(600276)提问,最近一周跌幅远远大于其它医药股,请问公司是不是有违规违纪或者是反腐牵连到公司管理者。还有投资者提问,现在都在传深圳恒瑞办公室被抄了,请问信息属实吗?
8月7日,恒瑞医药在互动平台回上述提问称,公司及下属分子公司、所有派驻机构没有网传情形,二级市场短期股价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状况一切正常。
8月1日,曾有恒瑞医药投资者提问,公司在销售费用的使用上是否合规?恒瑞医药8月3日回应称,销售费用信息请关注公司财务报表附注部分内容。公司一贯重视销售合规发展,始终严守合规底线,持续加强对销售团队的行为准则考核,不断提升销售人员合规意识。
医药企业的合规建设也加速进入快车道。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已有68家中央企业集团和631家重要子企业设置了首席合规官,全系统合规管理人员超过2.8万人。
近期,医药领域反腐举措引发行业关注,不少药企的股价下挫。7月31日,恒瑞医药报44.58元/股,收跌9.11%。截至8月4日收盘,报41.07元/股,收跌2.84%,一周累计跌幅超过16%。
8月7日,医药板块持续下挫,创新药方向领跌。个股上,丽珠集团(000513.SZ)一度闪崩跌停。截至7日午间收盘,股价报33.18元,跌幅8.77%,市值275亿元。
一品红(300723.SZ)一度20CM跌停。截至7日午间收盘,一品红股价报20.77元,跌幅15.19%,市值94亿元。
恒瑞医药上午跌幅一度超过6%,截至7日午间收盘,恒瑞医药股价报39.51元,跌幅3.8%,市值2520亿元。
九典制药跌4.3%,健康元跌8.89%,贝达药业跌8.97%,信立泰跌5.46%,百利天恒跌5.09%。
编辑|程鹏 杜波
校对|卢祥勇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财联社、澎湃新闻、上市公司公告、wind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