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办公室,唐旭端起杯子喝了口茶,正要给市委书记张春阳的秘书回电话,秘书小罗敲门进来,说是县招商局打来一个电话,请唐旭务必在中午与港商见面并一起吃午饭。那个港商听说唐旭是从上面空降下来的,以前给市委书记做过秘书,年轻有为,执意要见唐旭一面。港商有意在清河县投资,算是给唐旭增添一点工作政绩。人家要求见个面,这个要求并不高。唐旭只得在心里说,我得先把这个港商打发走之后再打电话。
陪港商吃饭,就是走个形式,县里的主要领导出面,一是表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视,二是表示对港商的尊敬。这些来自港台地区真正有钱有产业的大老板们不像北方人那样,好不容易逮着个不花钱的酒场,恨不能一口气喝个半死,因此,陪着港商吃饭在喝酒上没有负担。席间,唐旭只是象征性地喝了一杯干红,说了些迎来送往的客套话,下午不到两点,就回到了办公室。先是拿着毛巾,去洗手间捂了把脸这才坐到桌边,定定神,然后拨打韩帅的电话。
韩帅正是市委书记张春阳的秘书,唐旭在市里的时候两个人就有密切的工作关系。唐旭心里自然清楚,自己虽然是领导身边的人,但现在省里市里提拔干部,特别强调要有基层工作经历。与其等着到了一定级别再放下去,还不如提早到下面镀镀金,趁着年轻尽早把“基层工作经验”这一课上完,等再回到市里工作的时候,就比别人省去了这一道程序。因此,自己这次下派到清河县,仅仅是自己仕途生涯当中的一个过渡期。
电话拨了两遍,却总是传出一个声音:“您所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电话打不通,唐旭一时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头脑里想着,今天似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办,可到底是什么事情呢?
猛然间,他想起跟刘莺上午的约定,此时,刘莺肯定还在“知味屋”里等着自己,赶紧反锁上办公室的门,回来打开电脑,输入密码,很快登录那个只属于他们俩的电子邮箱。
进入邮箱,一封标记为“未读”的电子邮件立即出现在屏幕上。唐旭心里轻轻的颤抖了一下,点开,邮件是一行字:“你还不进来?是不是被哪个美女给缠住了?”
唐旭摇摇头,苦笑了一下,立即回复:“世界上所有的美女也没有你漂亮,除了你,任何美女都无法让我动心。”
信息刚刚发送出去,很快,刘莺就有了回复:“你们这些男人啊,总是吃着碗里的,占着锅里的,还说无法让你动心。”
唐旭回复:“我可不是一般的男人。”
刘莺回复:“别臭美了,你以为你是谁?”
唐旭回复:“我是中共清河县委副书记。”
刘莺回复:“副书记?副书记是个什么角色?不就一个副县级干部吗?你到省里市里走走看看,房顶上掉下一块砖头,都能拍死一帮县处级。”
唐旭回复:“要是你去北京,拍死的可就不仅仅是县处级,恐怕还有省部级甚至更高的。”
开了一阵子玩笑,刘莺转入正题:“我有正事要跟你说。”
唐旭回复:“你说吧。”
刘莺回复:“跟你说个事,省委组织部昨天来了个通知,近期要在省委党校办个培训班,每个市要从下面的区县里面,抽派一到两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去学习,我听部里的意见,你们清河县要去一个人。”
唐旭回复:“定了谁去吗?”
刘莺回复:“暂时还不清楚。”
唐旭回复:“会定谁呢?会不会是我?”
刘莺回复:“这是市委领导的事,我就不清楚了。”
唐旭回复:“你的意思是……”
刘莺回复:“我也没什么意思,只不过给你提供一个小道消息而已。”
小道消息?从市委组织部那里出来的,哪一道消息会是小道消息?合上笔记本电脑,唐旭想了好半天,也没明白刘莺跟他说这事的真正意图来。
出了一会儿神,唐旭突然想起还没跟韩帅联系上,又给他打了两次电话,可电话还是无法接通。唐旭就在办公室里的沙发上躺下,小睡了一会,醒来后又继续给韩帅打电话,还是打不通。
直到快五点的时候,唐旭终于跟韩帅联系上。韩帅在电话里嬉皮笑脸道:“唐书记架子蛮大的嘛,市委书记想请你回个电话,你也躲着,这个时候才露面。”
唐旭说:“先说清楚了,到底是你躲着我,还是我躲着你?我给你打了多少个电话,可总是打不通。”
韩帅说:“我跟着领导上山了。”
唐旭说:“上山,上什么山?”
韩帅说:“林业部来了一位副部长,考察退耕还林项目,张书记亲自陪同,我们现在就在你的邻县。”
唐旭问:“你们在齐都县?”
“正是。”韩帅接着说,“你们清河县最近要派一个领导去省委党校学习,昨天晚上张书记陪着客人吃完饭,回来的路上说起这事,问我安排谁去合适,还问你你在清河的情况,好久没见着你了。”
唐旭心头一动,意识到这个时候张书记可能是话中有话,于是赶忙说:“我这就往齐都赶。”
十分钟后,唐旭就和秘书小罗,坐进了他那辆黑色帕萨特。
清河与齐都是邻县,相距40来公里,路不远,却十分难行。唐旭在市委工作的时候就知道,连接清河与齐都两县的省道S301最令人头疼,虽说这是一条省级公路,但从上世界八十年代至今没有再进行过扩建或大的维修,路面早已是坑坑洼洼。为此,省市两级曾经批了上千万元专项资金,准备将这条公路扩建一次。无奈公路扩建工程上马没几天就停了工,具体原因不详,至于上千万元的专项资金,一部分被市里拿去搞了经济开发区,还有一部分被挪作了其他用途。
这些年,清河县多次重提扩建省道的事情,但常委会的意见一直统一不起来。在最近一次常委会上,就省道S301清河段修复问题进行过激烈讨论,但最终还是没能通过。主要原因是,县里四大支柱企业中的渤海纸业集团在外省投资失败,白白损失了上百亿,导致元气大伤。
渤海纸业董事长马廷安在投资失败之后,灰溜溜地回到清河,向县委书记何晓阳求救,何晓阳指着的马廷安的鼻子破口大骂:“当初不叫你去,你偏不听,死了心往火坑里跳,现如今你知道后悔了?”可骂归骂,该出手拉一把还是得拉一把,别的不说,这渤海纸业一旦关门歇菜,两万多职工的生计问题就够县里喝上一壶,就有可能成为清河县乃至滨海省历史上一支空前规模的上访大军。
渤海纸业的前身是清河县水岸镇造纸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早些年属于水岸镇水岸村的一个村办企业,设备简陋,产能有限,只能生产一些外包装用纸。建厂之初就只有18个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号称渤海纸业的十八条好汉。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乡镇企业,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各地的小造纸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清河县的水岸镇造纸厂在激烈的竞争中举步维艰,一年之内更换了三四任厂长,可无论换上谁都是回天乏术,后来由32岁的马廷安接任厂长,他也是当初参与建厂的18个人当中,最后一个当上厂长的。
马廷安兄弟姊妹多,父母养不起他们,十多年前,不满14岁的马廷安念完小学以后就下了学,正值造纸厂招工,他就去厂子里当上了小工,过早地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他在厂子里熬了十几年,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半大孩子,一直熬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青年人。虽然他也是建厂之初的元老级人物,但在十八条好汉里面,属他年龄最小,当排在他前面的十七条好汉都一个一个地过足了厂长瘾之后,才轮上他。
其实,让马廷安当厂长,也是死马当成活马来医,厂子仍然不行的话,就准备关门大吉了。马廷安上任后大力施展拳脚,他说服了全厂职工,采取集资募股的方式,新上了一条生产精细包装纸的生产线,这在当年也算的上是一个大手笔。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刚一打开,人们蓦然发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精细包装纸生产线一上马,便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给水岸镇造纸厂带来了滚滚财源。要是搁在别人身上,挣到的钱肯定要一分而光,可马廷安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觉得就得趁着形势有利,抓住机遇扩大再生产,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于是,他说服了几个急于变现的股东,在随后的3年间硬是一分钱没分红,把所有的收入全部投入到企业扩张中,接二连三地新上了5条生产线。
时间一晃来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当其他小造纸厂的老板个个披金戴银的时候,马廷安却还整天穿着布鞋,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上下班,到了农忙时节,还是像过去一样下地干农活。而此时的水岸镇造纸厂,在清河县一带已是赫赫有名。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国家开始重视环保工作,水岸镇造纸厂仍然坚持少分红、多投入的政策,顺应国家要求,在环保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而那些平日时习惯了大吃大喝大把花钱的暴发户,却再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投入环保,便被政府部门勒令关停。马廷安趁机以超低价格大肆并购被关停的生产线。马廷安开出的是一口价,绝无讨价还价的空间,被收购方若是不答应,马廷安决不再浪费时间闲扯淡,任由那些机器躺在车间里变成一堆废铁。
这一招果然奏效,清河县周边地区十几家小造纸厂的土老板,一面在背地里骂娘,一面对马廷安陪着笑脸,把辛辛苦苦购置的设备低价卖给了马廷安。1996年,水岸镇造纸厂更名为渤海造纸厂。2002年成功实现了股份制改革,更名为渤海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企业规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涉及造纸、印刷、石化、炼铁等多产业的现代化企业集团,职工达到2.2万人的规模,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近年来,国家对于化工、造纸、钢铁等产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滨海省作为环绕首都的省份,对于上述产业设置的门槛更加苛刻。从此以后在滨海省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已无可能,马廷安便决定到外省去寻找发展空间。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西边的中州省。
中州省这几年始终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势头迅猛。得知马廷安有意在中州省投资上项目,中州省几个地市的一二把手都将他视为坐上宾,纷纷抛来了橄榄枝。在与中州省几个市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接触过后,马廷安最终决定在该省的铜城市落脚,计划分两期投入220个亿,再造一个新的渤海纸业。
最终让马廷安下定决心在中州省投资的,是该省铜城市市长李大山在酒席上给他作出的承诺。
铜城市位于中州省东北部,是中州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市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1700余平方公里,人口560多万,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物产富饶。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铜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全省一直处于落后的尴尬局面,在14个地市中稳稳地坐在了副班长的位置上。新上任的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为了在短时间内扭转排名垫底的位次,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招商引资,“雁过拔身毛,人过留层皮”是市长李大山常常挂在常委会上的一句话。
李大山要求,全市各级要全力投入到招商引资之中,对于来自这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客商,一定要做到“捧出一颗诚心”,要让客商相信,在铜城投资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李大山指出,只要是“铜城以外的资”,都属于外资,都是铜城要引的资,统统是铜城的资,要用最真的心,最诚的情,最广阔的胸怀,让客户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李大山强调,各级各部门抓招商引资工作,要下定抓出血来的决心,不让客商出血,就得自己出血,对于客户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可以协商,对于重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要采取“先上车后买票”“先生孩子后报户口,甚至不落户口”的非常手段,特事特办。
正是在这样近似疯狂的招商引资过程中,马廷安与李大山见了面。
在铜城投资,马廷安最担心的是“环评”手续问题。他深知,造纸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若要在中州省站稳脚跟,必须通过环评。而获得一纸环评证书,又谈何容易?
“不就是环评吗?投资220个亿的项目,若是连个环评都办不下来,我这堂堂市长的脸往哪儿搁?”三杯茅台过后,李大山胸脯一拍,大包大揽。
李大山与马廷安商定,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采取“边建设边审批”的办法,马廷安负责项目建设,铜城市人民政府全权负责跑办各种手续。然而,令马廷安万万意想不到的是,当新渤海项目在铜城完成了征地补偿、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订购之后,项目安装期间,却突然间遭到了当地群众的强烈抗议。
铜城市上万名民众走上街头,强烈反对新渤海纸业项目在铜城落户。抗议的人群喊着“渤海纸业滚出去”的口号,手里举着“绿色铜城,拒绝污染”等标语,在市委市政府门前游行示威,抗议渤海纸业进驻铜城。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人们意料,国内各大网站均在第一时间对“铜城事件”给予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环护部联合成立调查组进驻中州,会同中州省有关部门对铜城事件进行彻查。调查结果表明:新渤海项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规划、无环评、无审批的“三无项目”。
为了平息民怨,中州省责令铜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新渤海项目对民众进行说明。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李大山面对摄影机镜头慷慨激昂:“渤海造纸这个项目,试图钻我市招商引资的空子,打擦边球,把淘汰的高污染产业引入我们铜城,这是铜城市委、市政府绝对不允许的。在此,我代表铜城市委、市政府郑重向全市市民表态:只要是五百六十万铜城父老乡亲不答应的项目,市政府坚决不答应;只要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项目,市政府坚决不答应……”
李大山义愤填膺的激情演讲,赢得了与会官员、民众、新闻记者的热烈掌声。李大山宁可牺牲GDP,也要向高污染、高耗能宣战的画面,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迅速传遍四面八方。
马廷安没有参加这场作秀十足、令他作呕的新闻发布会,但李大山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同步传递到他的耳中。马廷安并没耐心听完李大山的演讲,便把一部崭新的苹果手机狠狠地往地上摔去。
一声脆响过后,苹果四分五裂。
眼看着手机摔得粉碎,马廷安仍然心有不甘,他转过脸去,冲着站在身边的副总,也是自己的弟弟马廷全大吼道:“妈了个球,妈了个球,骗子,全都他妈的是骗子!”
第二天,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最高级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中州日报》《铜城日报》等党报均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重磅新闻,对投资220个亿、占地960亩的渤海造纸违法项目予以曝光,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法对此违法项目予以破坏性拆除。
渤海纸业省外投资的资金来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省内的银行贷款。
新渤海项目的投资失败,导致100多个亿打了水漂,使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GDP在全市名列前茅的清河县,来了一个紧急刹车。顿时,清河县这艘在市场经济浪潮里高帆远航的大船,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在一瞬间变得飘无定所。从县里到市里,凡是曾和渤海纸业发生业务往来的各个银行都充满了恐慌情绪。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渤海纸业外省投资失败,无法如期归还银行贷款,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在清河县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各个银行收紧了贷款的口子,县里出现了资金紧张的局面,其他几个大中型企业也都不能正常开工,有的开工率甚至不足百分之五十,工人下岗在家。县委县政府五大班子成员的主要精力,全都集中在搞好企业资产重组,想法注入资金,恢复生产上,以维护社会稳定。省道301的改建工程再一次被无限期推迟。
唐旭坐在颠簸的车里摇晃着,心想有一天如果自己当上了县里的主要领导,一定要实现这条公路的扩建,搞成宽敞平稳的高标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