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杂记(2401)难忘垦中峥嵘岁月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回国杂记(2401)难忘垦中峥嵘岁月

 

(海南省农垦中学语文组新年聚会,后排右起:潘华、邓莉莉、张秀玲、赵丽;前排左起聂静仪、符应蓉、李培永)

       2024年元月9日,潘华老师联系了几位农垦中学(以下简称“垦中”)语文组的老教师,请大家到垦中附近的金牛岭康年皇冠酒店“南山”包厢喝早茶。

       我们自从退休后离开了垦中,一晃二十多年没有与老同事们见面了,但相见的那一瞬间,当年在垦中的峥嵘岁月立即浮现出来……

       大家欢聚时刻,饮茶思源,非常怀念我们的老校长赖瑞光,我们以茶代酒,祭奠赖校长,还有赖校长请来的教育顾问——北京著名语文教师张必锟先生,以及我们语文组去世的老教师,感谢他们为垦中作出的贡献,愿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垦中再创辉煌!

      赖校长任职垦中校长十三年,千方百计把名不见经传的垦中办成了享誉全国的海南省一流重点中学,荣登教育部主编的《中国名校》(中学卷);1990年赖校长主持制定的垦中发展六年规划,于1993年提前三年就实现了“海南省一流重点名校”的目标;赖校长对内搞活,重奖有特殊贡献的优秀教师——体育教研组长卢志芳老师(培养的优秀运动员李卫国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为中国队夺得了一枚金牌),激励全校师生踔厉奋发,各尽所能,各展其才;对外开放,坚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特别重视与教育先进地区的名校加强联系;请刘国正、章熊、魏书生等十几位全国著名学者专家来垦中讲学,从理论上提高了教师素质;还把优秀青年教师送出去学习,各教研组分期分批出岛去外省市听课学习,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积累了适应现代学生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

(2013年7月,赖校长和我参加1993届高三6班毕业二十周年聚会留影)

       潘华深情地回忆自己被学校送到北京去学习两年的经历和情景,张秀玲、邓莉莉难忘张必锟先生当年辅导他们备课、听课、评课给予的巨大帮助。她们说自己就是赖校长制定的“请进来”“走出去”政策的最大受益人。

       符应蓉激动地说:“当年大家那么年轻,那么有活力,那么有战斗力,就是因为有赖校长!还有你们武汉来的一群老师,为垦区教育发展做出的贡献,当年师生家长永念这份情,谢谢你们!”

       符老师后来调到总局教研室当主任,她站在全局的高度肯定我们这群武汉来的老师,让我们倍感欣慰!

       席间,大家还与在武汉养老的教研组长李更仪老师视频,互致问候之后,七嘴八舌聊起了她当年主持的语文组集体备课现场会。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赖校长从武汉及湖南、四川等地引进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不仅加强了垦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为垦中带来了内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施了教研组和年级组双轨运行的管理机制,赖校长任命我当教导主任,主持全面工作,教导处副主任陈汉章、陈良兴分别负责管理教研组及教学教务、年级组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我们三人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步调一致,相得益彰。

       建立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之始,李更仪老师在全校教师会议上,与高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一起,展示了集体备课的全过程,让大家明白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程序、具体实施方法。赖校长在会上强调各学科一定要学习语文组的集体备课经验,严格规定全体教师必须参加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不得迟到、早退;无故缺席视同旷课,从严处罚。因此提高了垦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垦中1993年高考名列全省第二,以后一直稳居全省先进学校前茅强化了教育教学管理,夯实了扎实的基础。

       张秀玲、邓莉莉回忆当年荣获垦区第一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张秀玲后来在海南中学执教高中语文成绩斐然,邓莉莉退休后辅导社区孩子们学语文成果显著,深受社区学生和家长们喜爱,他们尤其忘不了张必锟老师和李更仪老师的栽培之恩。

       大家都觉得那时候在垦中工作不仅心情愉快,收益颇丰,更是自己业务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的教育教学生涯的黄金时段。感叹我们教逢其时,为曽参与过创造垦中历史的高光时刻而无比自豪!

       大家一边品赏海南特色早茶,一边欢快地聊起了多彩的退休生活,今天相约在“南山”,实在是太好了!人们不是常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吗!愿我们语文组还健在的老同事们都好好活着,充分享受幸福的晚年!

【附录】垦中教育顾问张必锟先生

 

       1991年三南(海南、湖南、云南)高考改革,不用全国高考试题。赖校长和我一起去北京了解有关高考信息,与高考语文命题组长章熊先生、著名语文教师张必锟先生座谈时,章熊先生非常赞赏赖校长“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力荐即将退休的必锟先生到垦中当教育顾问。赖校长当面感谢两位先生,并盛情邀请必锟先生在方便的时候来垦中。

       张必锟先生是1952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一生在北京教中学语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为编辑,编写该社初中《阅读》文言文部分和高中《文言读本》(上下册)。

       必琨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一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成绩斐然。先生的专著《我教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集中展现了他的语文教学理念和造诣。他倡导并力推的文言文诵读教学法,已为全国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且践行,更为学生喜爱而受用。

       1992年张必锟先生在垦中当顾问期间,间周一次给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们系统地讲文言文教学要旨:为什么文言文课堂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就是为了培育学生的语感;没有杰出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先生还告诉我们诵读文言文记诵的三要素是:

     (1)口熟,就是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像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次序“录”在大脑的“记忆带”上。这种记诵凭靠的是对声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背诵起来经常是不假思考的,如同幼儿背诵诗歌,因而带有不变性。

     (2)掌握支撑点,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起首记准若干开头语句,包括名句 、佳句 、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句 ,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串起来。这种记诵已含有显著的理解记忆成分 ,但仍然会在连贯背诵中可能呈现某些“断层”。

     (3)把握文章理路, 即理解作者行辞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涵联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解记忆了——到这一步,或者接近这一步,才能顺畅地背诵全篇(段)。

       以上三个要素尽管层次不甚分明,其间却存在着彼此联系、彼此促进的因素,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例如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断层”现象(背完一个语段后怎么也想不起下文的开首)和“越位”现象(越过一个语段去背下文),一般说来,都是因为不熟悉理路的缘故;可是,若是在一个语段之中出现断语残句或倒置错位的现象,那原因恐怕就在口不熟或缺乏支撑点了。

       此外还有一种特别情况:一篇已经成诵的课文,隔上一年半载不读,记忆也可能临时“隐没”。这时,若是本来口熟,又有足够的支撑点,那么只需要再朗读一遍,复习一下文章的理路,就可以恢复记忆达到完整精确的水平;相反,若是本来口不甚熟,又贫乏支撑点,    即使读上三四遍,恐怕也未必能顺畅地背诵。三者之不成偏废,于此可见。

       在现实练习过程中,三者的综合运用表示为:起头注重口熟和掌握支撑点;待到半熟之后,再利用文章的理路来达到连贯背诵。记诵也要讲究技巧,例如掌握韵文、骈句、排比的特点等。但技巧又往往是有个性的,要倡导学生不断地总结本身的经验教训,从中发现巧妙的记诵法子。

       课堂诵读操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应以中等学生诵读能力为尺度设计同一的诵读历程,分段诵读,长段分层诵读。方式要灵活,或自读,或齐读,或领读,或轮读(一部分学生读,一部分听),而以自读为主。

       对理解的指导则要求精要,例如对句意、段意、文章的大旨和理路的讲解都不作长篇宏论,只用几句话点到为止,这也是给学生缔造会意的前提,因为陪伴着诵读的历程,会意也将继续进行下去,没有必要把什么话都说完。把这两方面合起来讲,就是“具体”“精要”四字,这是指导的原则。指导不限于教师讲解,也可采用开导提问的方式。

       应当指出,教师的领读领背和实时检查学生背诵,是指导诵读的两个主要手段。教师的领读特别是领背,是一种直观的指导方式,可以帮学生正音、读出语气,并咀嚼语句的内容。实时检查学生的背诵,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才能加速记诵的速度。在全篇(段)基本成诵后还要留出必要时间让学生提问,进一步理解课文。

       上面说的这些做法,我在游丽昭老师班上的课堂教学时已经展示过了,你们都听过课,就不多说了。

       以上节选的只是张必锟讲《关于文言文诵读教学》,先生主讲,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举例都是文言文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先生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令大家佩服之至!亦足见张必锟先生文言功底之深厚!

       赖校长还请必锟先生负责指导语文组几位年轻教师,辅导他们备课之后,还要去听课、评课。那一年,必锟先生与我们全组语文老师、93届高中两个班的学生亲密无间,大家亲聆謦欬,如沐春风,受益终生。

       必锟先生看到我当教导主任,同时还要上两个班的语文课兼当一个班主任,负担太重,主动要求帮我上游丽昭老师班上的语文课。

       游丽昭老师特别感谢张必锟先生,深情地说:“我们班高考取得好成绩是与他在语文教学上下的功夫分不开的”。

       正如游丽昭老师说的那样,我们那届学生在高考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张必锟老师功不可没。

       张必锟先生热爱教育教学事业,更爱学生,尤其热爱农垦子弟,游老师告诉我,必锟先生曾资助他们班上一个家庭非常困难的学生读完高中,该生考取大学后,必锟先生放二千元人民币游丽昭老师那里,请游老师按月给该生生活费,直到四年后大学毕业。

      垦中语文老师和九三届两个高中毕业班的学生们永远怀念张必锟先生!

   

    

 

 

 

 

 

 

  

    

 

 

 

幽玄 发表评论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