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院,我们的必然归宿?
我的老妈已过85,现在独住一年有余。 我几次都想让她参观一下老人院,想让她先了解一下情况(以便她自己为将来做选择),但是她坚决不同意。 她院里的一位91岁的邻居已经住在一个老人院几年了。过节时,她儿子把她接回来,她说她喜欢,在那里吃的好,这家老人院的口碑在当地也很不错。我妈才同意去参观一下。另外,这个养老院的老板是我大弟家的朋友。
我和老妈及大弟弟弟妹一行开车去了这家养老院。车子进去需要过门卡。 这个养老院是个四层楼房,以前是一个普通酒店,改装成了养老院,安上了电梯。前院不大,有几棵树,门口旁边有几个椅子,天暖了,老人们可以晒太阳。
养老院的正厅摆了不少大盆植物,前台也装饰的不错。进门右侧是个茶室兼客室;左侧进去,走廊的左边是通向一间公共活动场所, 从场所可以进入食堂。走廊的右侧,全是老人公寓的宿舍。为什么叫宿舍呢?因为房间很简单:里边有卫生间,然后就是有一个大约能放一张双人床,和床头柜的空间。宿舍里没有什么色彩,让人感觉好像是进入了病房,又好像是进入了以前的工人宿舍。有的宿舍可以放两个单人床,若是老人们愿意和别人分享一个房间,许多可以自理的老人们都愿意自己住。另外一层楼住的全是不能自理的,许多房屋里都看到有两张床及床上的病人们。他们的眼神里都透露着无奈和难过。听说一个护工负责四个这样的老人。这家养老院比较干净,没有闻到尿腥味。
公共场所里边有一个麻将桌和许多椅子,许多老人们都坐在那里聊天。这个老人院的老人们大多都是八十岁以上的,还有一位102岁的老人。她们大多是女性,男性约占2/6。看上去精神面貌都挺好。
饭点儿到了,我们一行和老板一起体验了食堂午餐。据说,老板吃的和老人们吃的一样。老妈和其他的老太太们坐在了一桌儿。一共有6-8个圆桌。每人有一份午餐,用特制的有小格子的午餐盘一并端上。今天的午餐有凉拌黄瓜,里面有蒜,很新鲜。有羊肉炖红萝卜,有炒洋葱,有粉条儿炒土豆,一共四样菜。主食是一个红枣馒头,一块蒸南瓜;还有两块桔子,外加一碗小米粥。若是不够吃,还可再要。午餐很可口,我吃了许多,只剩下了馒头和南瓜。
饭桌上,我问了一个老太太,为什么想要来这里,她说吃饭省事。另外夜晚一个人住,若是有事,可以按铃,服务人员马上会过来。若需要去医院,这里也和一家医院有联盟关系。另外一个老太太也喜欢这里,她说她不想麻烦儿女,住在这里比一个人住强。这家老人院允许老人们出院去街上走动,事先都有签约协议。这里的收费情况是单人住比双人住要贵,能够自立的和不能自立的价格又不一样。费用包含了吃住。若是需要别人帮助洗澡等,要另外加钱。总之,我妈妈的退休工资完全可以负担得起。
我们吃过午饭,又去了茶室小坐了一下。养老院的老板和老板娘一起和我们八卦了几句。说有的半瘫的老头儿,对女护工有无理的要求,人家女护工也来告状,要求特别费用。女护工多是寡妇,不怕羞。对于这类老头儿,要求洗澡服务的费用会加高。我听了以后并不想捧腹大笑(其他人都大笑),只是不理解人都到了快入土的光景,为什么还没忘记生殖那点儿事儿。或许男性是一种不同的物种?让我联想到了我曾经读过的小说白鹿原,里面的男主一老头儿,感觉他自己快要死了,死前他要求吃他老婆的奶头儿。
再说老妈,她一个人住在一个有三间阳房的普通公寓楼里,有电梯。楼下不远处就有莱市场,购物非常方便。楼门口外的旧沙发上有楼里的邻居老太太们,多是寡妇,都是八十有几。每天早饭后十点见一次,下午三点左右又聊一下。 天气不好就不出门了,偶尔老太太们彼此也串门。我的大弟小弟住的不近,但也是开车十分钟的路程。他们经常来看她,并带些做好的食品或者肉制品,大弟也帮她拖地和买牛奶,另外家里也安装了摄像头。我妈每天早上起来扫地,吃早饭(牛奶鸡蛋香蕉),看新闻,侍候花(十几盆)和她的小鱼缸(里也有十条彩色的小鱼)。她天天一起床,房间里多数都是阳光明媚。她天天做午饭,做晚饭,买莱;饭后躺一会儿,晚餐后又看两级电视连续剧。差不多每天早晨十点钟左右,我从美国和她视频聊天一下(我的晩上十点钟),东长西短,随便聊。老妈的家虽然没有讲究的装修,却有一个古董柜,不同的墙画儿(国画、丝绣画,云南蜡染,和剪纸艺术作品),和多处的家人相片的相框。这个和老人院的公寓宿舍完全沒有可比性。
另外,老人院虽然生活不用操心,整天见到的却都是老人们(人们更愿意见小孩儿和年轻人),加上里面的艺术和自然环境都令人感到被这个世界所遗忘。家人们也不可能天天来看访。换作是我,如果有条件,我宁愿自己一个人住在我的充满回忆和爱的家里生活。
然而,老人院似乎是我们地球村所有老人们的归宿,不然呢?!
我不禁有些伤感。
老樗,240315, 写于大同市
注:老妈现在坚决不同意有注家保姆。她更喜欢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