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缅怀史铁生 (ZT)

一个平常人,不是人上人,也不是人下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章来源: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175133.html

2010年的最后一天,作家史铁生去世了,距他60岁生日仅相差4天。40年的双腿残疾、30年的肾病(最后十几年完全靠透析维持),让他的生命之火过早地熄灭了。尽管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但他本人对于生死的问题其实早已有了彻底的领悟,更重要的是,他给这个世界献上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第一次看到史铁生这个名字是在大学里读他的小说《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后来又读了《插队的故事》和散文《合欢树》。流畅的文笔和真挚的感情令人难以忘怀。特别是当得作者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后,我便记住了史铁生这个名字。大学毕业以后,小说读得少了,特别是在最近这十几年的互联网时代。出国后我几乎再也没有读史铁生的作品。

现在,史铁生去世了,我去网上查查他的信息,却有些意外地发现这些年他和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热爱。比如前两年,当他的一篇小说最终未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有人在报上撰文写道:不是史铁生失去了矛盾文学奖,而是茅盾文学奖失去了史铁生。

在我这些年错过的史铁生的作品中,让人们一致推崇的是他写于1991年的散文《我与地坛》。先看了一下简介,发现是一个挺长、又有点复杂的散文。于是,在史铁生60岁生日的那天中午,我关上办公室的门,给了自己安安静静的一小时 。我告诉自己,不在乎别人有多高的评价,如果读得下去就读,读不下去就罢。毕竟时过境迁,即使是曾经喜欢的,现在也可能不喜欢。而且,别人的推荐与自己的评价不一致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现在,读完这篇文章,我可以明确地说我很喜欢,而且有信心推荐它。只是建议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给自己一小时的时间和一间安静的屋子,或者像史铁生那样,找一个野外的安静地方,最好荒芜得有些神秘。

也许是因为残疾的缘故,史铁生是一位非常“单纯”的作家。他几十年来远离名利和喧嚣,不追求热点话题,也不趋炎附势去唱什么主旋律。他的文笔平白而质朴,少有太口语化和新潮的词汇。在他的笔下,大喜大悲常以平静的语调铺叙,深邃思想的也以浅白的文笔娓娓道来,让你读着毫不费力。他的作品也不带什么京味,是一种没有地域特点的白话文(我不知道他是否刻意为之)。这些语言特点,在《我与地坛》一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用词规范和语法准确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史铁生的作品堪称是现代书面汉语的典范。

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即使是自己喜爱的小说,我一般也只读一遍,但精彩的诗和散文却可以再读。我过去试图在多年后重温某些曾让我激动的小说(比如巴金的《家》),结果令我失望。于是我便告诫自己:何必呢,把美好的印象定格在最佳的审美距离上吧!可是散文和诗则不一样,它们可以拿回来重读,并产生新的感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以故事为主的小说是动感的、情境性的,阅读时需要有与情境相关的感情的移入(有点儿像看故事片)。时过境迁,当一个人情感移入的能力和方式变了,审美的距离和角度便不同了,感觉和评价就可能起变化。而诗与散文则迥然不同,它们经常没有特别固定的故事与情节(至少比较散),欣赏与理解更需要读者的诠释和思想的延伸,它们更像璞玉。可以在读者思想的雕琢下产生不同的结果。它们如天上的银河,虽万古不变却又恒久而长新。

我恐怕不会再去读《我那遥远的清平湾》了,尽管我曾经非常喜欢它。17岁的我曾经与另一个17岁的少年在那遥远清平湾有一次精神的相遇,这就够了。然而,我还会去重读《我与地坛》。我几乎可以肯定,当我将来再读这篇散文的时候,我的感觉同今天是会有些不同的。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答案只能留给未来了。

在史铁生叙述古园的一个个故事的间隙,他写下了这样一些令人深思的段落 --

。。。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

。。。。。。

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这样的文字是不朽的!我不禁联想到泰戈尔《园丁集》中的最后一首诗 --

一百年后读着我的诗篇的读者啊,你是谁呢?

我不能从这春天的富丽里送你以朵花,我不能从那边的云彩里送你一缕金霞。

打开你的门眺望吧。

从你那繁花盛开的花园里,收集百年前消逝的芬芳馥郁的记忆吧。

在你心头的快乐里,愿你能感觉到某一个春天的早晨歌唱过的、那生气勃勃的欢乐,越过一百年传来它愉快的歌声。

今天,一位作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在穿越时空,让未来的人们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去眺望、去感受、去升华。这难道不是他的另一种形式的永生吗?

(写于2011年1月)

老虎上山 发表评论于
怎么不写了,难得清醒的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