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领鸻的故事

母亲节的那天下午,我从中文学校回家。路上会经过一片野生的竹林,想着现在正是春笋长出的季节,于是就把车停在路边的一个杂货店的停车场,沿着旁边的铁路路基走去那片竹林去掰笋。

我整了些笋后就沿着另一边的路基往回走。快到杂货店的时候,突然从很近的距离听到一阵尖锐的啾啾的鸟叫。我停下来低头定睛一看,在离我两三米的地方,只见一只小鸟正在路基的碎石上冲我尖声鸣叫着。我马上就停下了脚步开始仔细观察它。这只小鸟的身体有拳头大小,细细的尾巴有大约一分米长。它背部和尾巴的羽毛是褐色的,脸部和胸腹部是白色的,在颈部有两圈黑色的环,非常醒目。它黑亮的小眼睛周围有一个橙红色的圈,很有特色。看我没有走开的意思,它加快了鸣叫的频率,同时还半张开翅膀抖动着,露出了黑色的飞羽。我于是拿出了手机开始录像,想带回去给小朋友们看。见我这么不上道,小鸟往前走了几步,叫的频率更快了,同时也展开了橙色,褐色和黑色相间的尾部羽毛,好像一把打开的折扇,还有点好看呢。我不禁弯下腰伸着胳膊对它又拍了几张照片。

对小鸟来说我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突然来到了离它这么近的地方,它又没有受伤,却一点没有飞走的意思,很显然这么做是在试图虚张声势地吓唬和驱赶我。它应该是在保护着什么,那多半就是它的孩子了。我马上联想到了今年中文课本里选读材料里的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麻雀》了。它的行为和故事里努力保护刚刚孵出来的小麻雀的麻雀妈妈太像了。我往小鸟的身后搜索看去,很快就在路基斑驳的花岗岩碎石中发现了一个浅浅的小坑,坑里摆着四枚鸟蛋。这些鸟蛋和鹌鹑蛋大小颜色都差不多,淡青色的壳上有着很多深色的斑点,完全融入了路基上麻石的背景之中。如果不仔细看,在斑驳的碎石背景里根本发现不了这几个蛋。

这个鸟窝的发现让我非常吃惊。它和铁轨的距离也就半米左右。这里是个偏僻的货车编组站,虽然并不繁忙,但是每天总会有几趟货车在这里慢吞吞,轰隆隆地来回经过。不知道这鸟儿趴在这个窝里,当那长长的钢铁怪物隆隆的在头顶开过,天地色暗大地颤抖的时候是否会瑟瑟发抖。我想也许这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妈妈把家安在了这里?

小鸟在窝前继续了一阵振翅和展尾的表演,看我没有离开的意思,它突然就尖叫着拖着展开的尾巴,垂着张开的翅膀,往斜前方一路小跑,离开了路基,跑了七八米后忽地收起右翅,一个踉跄侧身倒在了草地上,同时伸开了左翅在那里扑腾,好像受伤了一般。它的表演让我想起了屠格涅夫的另一篇短篇小说《鹌鹑》里鹌鹑妈妈。小说里的母鹌鹑为了保护窝里的小鸟,也是这样扑腾着假装受伤来引开猎犬,最后不小心被猎犬咬死了。小鸟在草地上扑腾了一会儿,见我没有上当跟过去,就跌跌撞撞地跑回来,炸着翅膀尾巴冲我啾啾地尖叫了一阵,然后又一路跑到草地上去表演倒地受伤的把戏去了。我用手机拍了一段录像,不忍心看它继续这样辛苦的表演,轻轻地倒退离开了铁路。

回到家,我给小朋友们讲了这只小鸟的故事,看了我拍的照片和录像。他们都很对铁道上的小鸟很感兴趣,我也想用单反相机拍些清晰的照片。在得到保证不会靠近吓到小鸟的保证后,我带着他们拿上相机出发了。路上我抱着装了长镜头的相机走在前头,丫头背着她的相机走中间,弟弟跟在最后。走着走着丫头就笑了起来。弟弟问她笑什么。她说路人看见我们三人这样一个队列会觉得很奇怪的。我心里则是感叹,孩子们上了高中以后,我们仨已经好久没有这么一起出来探索自然了。

来到杂货店,我带着他们绕过停车场边堆积的货物来到铁道边,小心翼翼地走到离鸟窝四五米远的地方停下来。小鸟不在家。经过我的指点,小朋友们好不容易才发现了隐在路基碎石中的鸟窝。要不是里面码着的四个鸟蛋,谁也不会认为那是个鸟窝。我没有让他们靠近鸟窝看鸟蛋。正当我们四处张望寻找鸟妈妈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鸟叫,只见一只褐色的小鸟在铁路对面的低空来回翻飞。这只飞行中的小鸟比刚才的那只小鸟的体型略显纤细。正当我在琢磨它是不是刚才的那只鸟妈妈的时候,它突然落到了铁路边的草地上,伸展开尾巴,一个翅膀收着,另一个伸展着在草地上扑腾,一如我之前的见到的那只小鸟的表演。落到地上后一比较,我更觉得这应该不是先前的那只小鸟,这一只的体型要稍微小一点。扑腾了一阵后,它又往远处飞了七八米,再一次跌落到草地上扑腾,如此往复。我跟小朋友们说,这该不会是鸟爸爸吧。

正当我们驻足观看鸟爸爸的表演的时候,近处传来一阵尖锐的啾啾鸣叫声。一低头,那只鸟妈妈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了鸟窝之上。低垂着半张的翅膀护着身下的鸟蛋,折扇般的尾巴开着, 急促的尖叫显然是对我们靠近的抗议和吓唬。我示意小朋友们离远一些。我后退了两步,俩小朋友退了几步,又蹑手蹑脚地转到了侧边不远的位置。鸟妈妈看我们三人还是没有离开,于是先是尖叫着朝我这边前进了几步,抗议示威了一番,又朝小朋友们那边小跑过去,冲他们示威抗议一通。而鸟爸爸则还是没有靠过来,还是在铁道那边的草地上表演扑腾的把戏。我用相机拍了几张鸟妈妈的照片,看小朋友们用手机录像差不多了,告诉他们今天是母亲节,我们不应该再打扰它们一家了。于是我们就悄悄地原路退了出来。对于今天两次过来打扰小鸟一家,我是有一点愧疚的。

回来的路上,我问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七年级中文课上带他们学过的《麻雀》和《鹌鹑》两篇文章。他们都说不记得了。估计他们都已经还给了他们中文老师的老爹了。于是我又给他们大概讲诉了一下两篇小说的内容,他们这才说想起来了。弟弟感叹说看来作者真是仔细观察过鸟类的生活才能把鸟妈妈写得这么细致生动。

我们又讨论了一会儿为什么小鸟要把窝做在铁路的路基上。我们都认为它们是为了躲避天敌才把窝做在这里的。虽然铁路旁边就是本地一条小河的大片河滩,但是应该有很多野生动物出没。这里地上有狐狸,郊狼,还有蛇,天上有鹰,隼等猛禽,都是小鸟的天敌。相比起来铁道上的火车和附近的人类可能对它们来说是更安全的。而它们的天敌到这里来觅食的几率会低许多。只要它们能够不怕火车这个庞然大物,隆隆从头顶驶过的火车是不会吃它们的。姐姐从她手机里找到了一段去年五月在这里拍的一段视频,一只小鸟在铁路边的草地上做着同样的扑腾的表演。它羽毛的花色和今天的两只小鸟一模一样。虽然她去年没有看到鸟窝,但是它们应该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做着同样的表演。我们甚至猜想这会不会是同一只鸟儿呢?对于它们选择在路基上做窝孵蛋,我们现在一致认为那不是鸟儿没有经验,而是一种基于环境的进化。至于孵出的幼鸟能不能适应铁道上的生活,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回到家之后,我又对这种鸟做了一点研究。拜现代科技的便利,我用手机相册的物种检索功能很快就查到了这种鸟的中文名是双领鸻,显然得名于它们颈部的两道条纹。它的英文学名叫Charadrius vociferus,俗名Killdeer,来源于它的叫声。 根据网上的资料,这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美洲和欧洲的小型水鸟。它们是候鸟,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也一般在水边或者湿地。繁殖季的时候雄鸟在地面上挖浅坑为巢,垫以石块。通常雄鸟要造几个巢,而雌鸟从中选择一个。雌鸟每窝产卵4枚,由双亲交替孵卵,并共同照料幼鸟。若有入侵者靠近其窝,亲鸟就会在地面上跛行或拍打翅膀,装成受伤样子,把天敌从巢穴引开,这种行为称为“折翅”。这些信息和我们观察到的完全符合。 为了物种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的延续,双领鸻的双亲共同养育,共同保护后代的方式很让人感叹。

在和小朋友们分享了这些知识之后,我告诫他们这些天要少过去打扰小鸟全家了,即使偶尔过来,也要尽量远远地观察。希望它们能够平平安安地迎接小宝宝的到来。

第二天的傍晚,我和领导晚饭后出去散步。领导对在铁路上鸟巢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绕路过来,想着只远远地看上一眼。等到了以后,发现路基上没有小鸟,附近也没有鸟在活动。远远看着那个鸟窝似乎不太一样。轻轻地靠近了过去,我们吃惊地发现窝里空空如也,四个鸟蛋都不见了踪影。仿佛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有这个小小的坑里还剩的几根小树枝,证明着这里曾经是一对勇敢的鸟儿的简陋而温暖的家。

我们无从知晓这一天内发生了什么事情。显然小鸟是不可能独自把蛋搬走的,鸟窝附近也没有发现破碎的蛋壳。难道是夜里来了天敌偷袭了这个小窝,把四个鸟蛋都吞了?如果是这样那一对小鸟该是多么的伤心。或许,有善良的动物保护者也发现了这个小窝,然后替它们搬了个家,现在它们一家已经在更安全的地方了。

真的希望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结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