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中国数学

真理在开始的时候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往往是在一个人手中,但却对大多数人有重大的影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最近,丘成桐说中国数学大约相当于美国1940年水平,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不像丘成桐那样是数学行业内人士,完全是外行,所以是从外行的角度闲聊中国数学。

我虽然是外行,但也不是不懂数学。我的专业对数学要求甚高,在我那所在中国不知名的世界知名大学里,在数学方面的课程最后就剩下我所学的专业和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比数学专业还学得多一些。比如,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被张量分析所困扰,而张量分析对我这个专业来说是家常便饭。科学的问题到最后往往是数学问题。比如,送一个信号在地球中传播是以球面形式传播,这个方程很难解,以前就用平面代替在很远的地方可以说是近似但远了信号就弱了,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花了十年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一个附带的结果就是他发现堤坝管涌在数学上类似,也解决了一个水利专业的问题。又比如,另一个地球物理学家石耀霖对新冠疫情的模型远远优于内行的水平。我的新冠反向隔离战略被事实证明是对的,而专家的压平曲线战略被事实证明是错的,也与数学相关。最近去世的数学家西蒙斯创建了文艺复兴公司,他只雇佣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而不雇佣金融专家,但文艺复兴打败了华尔街的金融公司。顺便说一下,西蒙斯对微分几何感兴趣,而陈省身是这方面的大佬,有一个陈-西蒙斯定理,后来被发现对物理有用。

在纯数学方面,我也是一个爱好者。中学的时候,看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大学的时候我借了一本陈景润的《初等数论》来看,整本书就是証明了算术基本定理。看了这本书之后的感想就是,如果我想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看这类专业书是没有用的,必须另辟蹊径。顺便提一下,歌德巴赫猜想的弱形式据说已经被证明了。

下面闲聊中国数学。

有一次,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牛津出版的关于代数的很薄的书,看看儿子有不有兴趣,结果他有兴趣。在图书目录中,看到一本数学史,只有160页,或许可以借来给儿子看,进一步提高他对数学的兴趣。借来一看,却是一本砖头厚的书籍,显然图书馆的目录把页数搞错了或者是我看错了,这完全不适合还在读小学的孩子。我顺便翻看了一下,发现中国数学在宋代以后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宋代的数学成就也是流传到日本韩国得以保存。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或许有点道理。

复旦大学一个青年数学教师竟然把系党支部书记杀了,可见这个体制问题多么严重。

我是一个发明家,对原创研究还是有一点体会。中国的科研和教育体制不适合重大原创研究。

格利 发表评论于
欲言又止,还可多谈点数学嘛。
solo1 发表评论于
有一个记者对陈省身的采访,陈省身说华罗庚关于是否回国曾与他长谈。最后华罗庚决定回国,以后在国内做的研究学术价值不高。
solo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卢一拍' 的评论 :
或许是这本: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Uta Merzbach and Carl B. Boyer.
卢一拍 发表评论于
thanks for sharing. Could you please provide the tile of the book 数学史?
tltxu007 发表评论于
7系的!张量抽象化可用算子, 具体化或数学化可用矩阵表达。北宋是中华文化的巅峰时期, 包括数学。崖山之后有无中华,值得讨论。
闲钱想投资 发表评论于
以前学数学史这门必修课,记得好像中国只有杨辉,其它名字都是代点的人名。
可以说,现代数学与中国基本无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