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艰苦创业不为少数先富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爷爷奶奶艰苦创业不为少数先富

爷爷奶奶艰苦创业为少数人先富?爷爷奶奶艰苦创业为少数人先富?爷爷奶奶艰苦创业为少数人先富?爷爷奶奶艰苦创业不为少数先富!

爷爷奶奶艰苦创业不为少数先富!爷爷奶奶艰苦创业不为少数先富!

毛泽泽朱德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大多数的中国人,也是如今大多数年轻人的爷爷奶奶们,用命和血汗,拿起枪扦子反抗资本私有化制度的剥削和压迫,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泽朱德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大多数的中国人,也就是如今大多数年轻人的在战争中还存活下来的爷爷奶奶们,在一穷二百战乱后的旧中国的战后成一片废墟,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将近用二十八年的时间,使新中国成为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内绩,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工业体系完整的东方大国。

毛泽泽等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对旧中国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改革,使工农兵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理论成果与巨大成就,为今后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毛泽泽等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先后打赢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发出《两弹一星一潜舰》。《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国计民生所必需的大量的基础设施》。排除种种阻绕《重返联合国》。毛泽东时期,新中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也是大多数中国人即爷爷奶奶们共同勒紧《裤腰带》、《过穷日子》、从嗓子眼里抠出食物和节省必要日常生活开支而积攒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所换来的。这也是当时的中国人民即今天中国年轻人的爷爷奶奶们大家在毛泽东时代《过穷日子》的主要缘由之一。

什么叫贫穷,什么叫富裕。  用走资派们的说法,如今特色中国的鸡的屁是世界老二了,中国富裕了。然而,富裕的是走资派当官的,资本家和一些特权阶级,加了一层中产阶级。这只是先富的少数人。多数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这种贫穷,富裕在旧中国就存在几千年了。新中国之前的中华民国就是己经存在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贫穷的社会现家存在的。走贤派不就是复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毛泽泽朱德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大多数的中国人,好不容易推翻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贫穷不只是缺乏钱财,生活拮据,也包含资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能够维持一个健康的家庭、能否教养小孩、能否参与社会活动,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服务的不足是否逐步改变或改善等 。 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里的资源分配是不可能平等的,也做不到公正平等。而富裕的意思是指经济宽裕,充裕丰富。 对于走资派权贵和資本家们来讲是富裕的。贫穷是相对富裕而言的,具有时空性、相对性、多变性。

新中国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面临的是物质匮乏、农业落后、工业几乎从零起步、百废待兴的艰难局面。  建国初期的一、二十年属创业阶段,创造的财富除了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既要建立起涉及民生的基础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等社会福利体系,又要用于扩大再生产 ,加强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巩固国防,为国强民富打基础。  因此,全国人民只能勒紧裤带、流血流汗、艰苦创业,唯有这样,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如果在经济基础极端薄弱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生活,那才是不懂经济的败家子。

毛泽泽朱德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大多数的中国人,继续革命,继续为人民服务。毛泽泽朱德周恩来等这些高官在取得政权掌握大权后没有为自己,为自己小家的,为子女、为亲朋好友们谋取私利。逝世前无存钱,无房产,无值钱的财产留给子女们。

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们如钱学森等英雄。

钱学森说:“我这一辈子有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

“我第一次激动是1955年向恩师冯·卡门辞行时,他很感慨地对我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听到他这样说,我激动极了。能在学术上超过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大权威’,证明我们中国人一点不比外国人笨。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激动。”

这次辞行回国,钱学森争取了5年。新中国成立后,身在美国的钱学森筹划回国,但美国军方并不想放他走。美国海军部副部长甚至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1950年,钱学森被美国司法部非法拘留,被保释出狱后,又被软禁了5年。

1955年,钱学森将一封信辗转寄回祖国,信中说自己“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1955年的今天,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他说:“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的第二次激动是在1959年11月12日,“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我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钱学森的入党申请书简短,但字字铿锵:“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

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后,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和无畏的攀登。进行“东风—3号”全程试验时,国民经济十分困难,除了基本发射阵地、技术阵地等验收合格之外,通信指挥及配套工程都是十分简易,更不用说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了。钱学森这样鼓舞大家:“同志们,我们是白手起家。创业是艰难的,困难很多,但我们绝不向困难低头……对待困难有一个办法,这就是‘认真’两字,只要认真,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一定能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在钱学森的具体领导下,1960年,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由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笃学不负凌云志,报国常怀赤子心。钱学森的成就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钱学森的脉搏始终和民族前途一起跳动。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志气,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自立自强、不断创新。

钱学森说,他的第三次激动是看到中央组织部把他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一起,列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他的激动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誉,而是因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他曾说:“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就是最高奖赏!”

钱老的一生,淡泊名利、大爱无私。他住了一辈子老房,一个公文包用了40年,捐出所有的奖金,从不要求生活待遇;他晚年坚持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评审鉴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先后捐出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用于沙漠治理。对于成就,钱老始终十分谦虚:“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不是一两个人能搞成功的。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而我只是党领导下的这个集体中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如今,故人化星,传奇永存。我们已抵达的和即将抵达的星辰大海,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雷锋。雷锋在湖南长沙的故居,依然保存着泥墙草舍的风貌。1940年出生的雷锋,年仅7岁就成了孤儿。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党的关怀下走进明亮的课堂,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入伍后,他在部队的大熔炉中百炼成钢,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向上的力量,源自祖国;火红的初心,注满感恩。至今仍被广为传诵的《雷锋日记》,诉说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远大理想,跃动着蓬勃不息的时代脉搏——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凡常中铸就的伟大,激励人们更加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信仰所散发的光热,感召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

有人落水,他跳进湖中;隧道塌方,他舍己救人。义务赡养孤寡老人,好似亲生儿女。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

面对数千户居民水电维修和房屋养护需求,他“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一干几十年。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弄堂中的“活雷锋”徐虎;

送医送药、倾情奉献,把雷锋精神传播到天山南北,架起党同边疆群众“连心桥”。这是扎根新疆的好军医、有“当代雷锋”之称的庄仕华……

从号召各地兴起以“学雷锋,送温暖”为主题的关爱活动,到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将弘扬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引领越来越多的人追寻雷锋的脚步,感动身边的你我。

河南兰考,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地标。焦裕禄,男,汉族,中共党员,1922年8月出生,山东淄博人。1946年入党,1962年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到兰考的第二天起,他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时间里,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跑遍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他身先士卒,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他带头查风口、探流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他率领干部顶风冒雪访贫问苦,为群众送救济粮款。经常肝痛得直不起腰,但仍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唯一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铁人——王进喜。王进喜,男,汉族,中共党员,1923年10月生,甘肃玉门人,曾任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他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上世纪60年代,率领1205钻井队“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端水保开钻、勇跳泥浆池制井喷,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他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石油工业,他身上所体现的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知青楷模邢燕子。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毕业。她没有回到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满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农民的豪情壮志,回到当时的宝坻县司家庄村,每天与乡亲们一起去插秧苗、种高粱。司家庄村是个缺少劳力的穷村,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村里劳动力少,她先是组织成立幼儿园,解放妇女劳动力,后来干脆带领女团员,组成了“燕子突击队”。很快,“燕子突击队”从7人扩大到了16人,影响带动全村妇女干了起来。冬季,她带着突击队员砸开三尺厚的冰结网打鱼,晚上打苇帘子,3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钱,种下430亩高产麦,向荒洼要粮。她经历了艰苦生活的考验,数年如一日地忘我劳动,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成绩,在我国农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成为“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她的先进事迹引起全国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响,成为影响一代人的青年标兵。

她是一代知青的楷模侯隽。扎根农村甘愿吃苦受累。被称赞为“自动下乡的好典型”。“城市知识青年立志建设新农村的榜样”。“特别的姑娘”。1962年,侯隽响应党“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主动放弃高考,下乡到河北省宝坻县(现天津市宝坻区)史各庄公社窦家桥大队插队落户,一心一意为改善当地群众生活而不懈奋斗,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地、县青年标兵、优秀共青团员、先进工作者,多次参加全国重要会议和活动,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还有很多很多毛泽东时代的爷爷奶奶们是新中国的英雄。毛泽东时代的爷爷奶奶们的艰苦创业不是为了要让少数人先富。而是要走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道路。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阶级斗争应是学生们的一门主课





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该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不搞“四清”就不了解农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

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

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

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回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的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

毛泽东: 教育制度要改革〔1〕

(一九六四年七月五日)

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该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不搞“四清”就不了解农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

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

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

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回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的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刊印。

注释

〔1〕这是毛泽东同他的侄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生毛远新谈话纪要的节录。

毛泽东: 关于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的批语〔1〕

(一九六五年七月三日)

陆定一〔2〕同志:

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请邀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如何,请酌。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三日

根据手稿刊印。已编入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出版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

注释

〔1〕这个批语写在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编印的《团的情况》(增刊)第十八期登载的《北师一个班学生生活过度紧张,健康状况下降》一文上。文章说,据共青团北京市委反映,最近他们对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二年级一个班调查,发现学生由于学习负担过重,体育锻炼运动量过大,课余活动多,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2〕陆定一,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文教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爷爷奶奶们在一九七五年的预言







爷爷奶奶们在1975年《红旗》杂志的惊人预言:

来源:《红旗》

1975年《红旗》杂志的惊人预言

下面这篇文章原载40多年前的《红旗》杂志。《1975年11期》,是关于教育问题的:

近年来,在苏修社会里,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这种新行业,虽然没有被苏修叛徒集团列入他们“巨大成就”的栏目内,但倒真的搞得不坏,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发达”起来。这里,且举这种行业的几个小例子,使读者开开眼界。

先看“私人授课”业。此业现在盛行苏联全国,据说是专门为中学生进入大学而设立的。私人授课每小时可得五至十个卢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天半以上的工资。在莫斯科街头,“圆柱上”、“墙壁上”,“大门道里”,到处是这种花花绿绿的广告,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再看“代人考试”业。据《莫斯科晚报》载,有一种“代人考试组织”,专门代人投考大专学校。这种组织业务繁忙,应接不暇。有一个成员上午到食品工业专门学校代人考试,下午又到纺织工业大学代考,第二天又到莫斯科大学代人投考经济系。考取后,每位收取代考费五百卢布。

其次看“论文出售”业。《共青团真理报》载,罗斯托夫铁路运输工程学院里有一种“联合组织”,专门“帮人做毕业设计、学习论文、测验作业、实验室作业”。一份设计,售价九十卢布,有的一百五十卢布。

再其次看“毕业证书制造”业。《消息报》介绍的一个“毕业证书制造所”,一张毕业证书售价一千卢布,两年中他们就销售了五十六张这样的毕业证书。

若问这种行业为什么如此兴隆,那就要看看苏修的教育制度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苏修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早已成为进入特权阶级的阶梯。苏修总头目勃列日涅夫说:“国家主要是从经过高等学校培养的专家中吸收从事经济工作、党的工作、国家工作、外交工作、军事工作和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干部。”许多材料证明,大学文凭是选拔干部的决定性标准。有此文凭,即使是个白痴,也能捞个一官半职;无此文凭,即使你是“共产主义劳动突击手”,“从战争年代起”就做某项工作,并且“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最后是“被裁掉”!勃列日涅夫的话以及无数事实告诉人们:只要一进了高等学校,或者干脆只要设法捞到一张大学文凭,那就能够得到高官厚禄,就有飞黄腾达的时机。要是进不去呢,那就对不起,只能“永远”当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执行者”。许多人为了达到“高升”的目的,当然就只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业都应运而生了。

可不能小看这种新行业。特权阶级要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禄传给他们的子女,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一途。而这样做,没有上述行业的帮助,就有点儿难处。你说考试吧,“中学课程”并不完全包括大学“考试中应考的所有材料”,一般中学毕业生怎么去考?有了上述行业,苏联的资产阶级新贵们就不怕。他们有的是钱,可以雇请“家庭教师”,或使子女进各种学费昂贵的私人“补习班”之类。这样把子女塞进高等学府以后,总算放心了吧?可是还不行,有些公子小姐们一向吃喝玩乐,谁愿去死啃书本?不能毕业怎么办?还得依靠上述行业。

在“教育市场”上,只要不惜重金,什么毕业论文、毕业文凭,甚至“副博士”之类的头衔都可以买到。有了这些玩艺儿,就可以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了。不难看出,苏修教育领域的新行业,完全是适应特权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

“有钱,就可以进入高等学校”,这是苏修一家不大不小的官方报纸吐出来的一句很难得的真话。当然,苏修统治者“标准的提法”可不是这样。因为这么说,他们那个冒牌的“”不就露了底?你听,苏修《国民教育立法原则》说得多么堂皇:苏联全体公民不分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受教育方面一律平等”。但事实呢?在苏修叛徒集团的统治下,劳动人民既没有那么多的钱去雇请“私人教师”,又没有那么高的地位来得到同僚们的“照顾”。他们的子女,无论在分数面前,还是在其他什么面前,怎么能同那些公子小姐们“一律平等”呢?

且以他们自己对新西伯利亚所作的调查为例,那里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子女被排斥在大学门外,而城市知识分子(不要忘记,其中也包括官僚)的子女却有近百分之九十都钻进了高等学校。按照苏修的“立法原则”,或者可以这样说吧,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九十还不是“一律平等”么?其实,什么抽象的“自由”、“平等”,从来就是资产阶级的谎言。列宁曾说过:“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任何关于一般自由和平等的谈论都是欺骗自己,或者是欺骗工人,欺骗全体劳动者和受资本剥削的人,无论如何,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列宁的话,这样无情地揭露了一切关于一般自由、平等言论的虚伪性。可是,以“列宁主义者”自命的勃列日涅夫们,在明明不平等的事实面前,还在那儿高谈着“一律平等”之类的神话,这难道不正是为了欺骗苏联劳动人民吗!

学校商业化,知识商品化,这完全是苏修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给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苏修统治者通过校内教育和校外宣传,公然要青年人树立“合理的利己主义”世界观,并且毫不隐讳地对他们说,“学习、掌握知识”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这是一个将能产生高额利钱的贮钱匣”。既然“知识”、“文凭”、“学衔”都可以用金钱买来,那么,这些东西一旦到手,当然就要立即投入“周转”,以谋取更大的利润。亏本的生意谁会去做?这种腐朽透顶的“教育”,是一个黑色染缸,别说特权阶级的子女,就是少数劳动人民的子女进校后,也必然要受到腐蚀和毒害。它只能培养那种以赚钱赢利为人生哲学的新资产阶级分子,即培养特权阶级的接班人。

苏修教育领域这种新行业,闹得乌烟瘴气,引起了劳动人民的愤怒,于是苏修报纸也不得不说上几句对此表示不满的话。这当然只是装装样子、骗骗群众而已。他们心里明白,擦掉主人身上一点儿浮油,根本不可能触伤老爷们那肥胖的躯体。那些真正敢于揭露这种丑恶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不仅文章登不出,恐怕连作者都早已被关进了“疯人院”。而经过精心筛选后登出的那些不疼不痒、避而不谈问题实质的文章,简直无异于莫斯科街头的广告,对这种行业只能起到提倡、鼓励以至“介绍经验”的作用。很显然,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意味着推翻苏修现存的社会制度,这是苏修统治者连想都不敢想的。然而,统治者不敢想的,苏联人民却要想,并且终究有一天还要行动起来,再一次扫除这些秽物。

原文:《一九七五年红旗杂志:请看苏修的一种新行业》

作者:阳戈

近年来,在苏修社会里,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这种新行业,虽然没有被苏修叛徒集团列入他们“巨大成就”的栏目内,但倒真的搞得不坏,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发达”起来。这里,且举这种行业的几个小例子,使读者开开眼界。

看“私人授课”业。此业现在盛行苏联全国,据说是专门为中学生进入大学而设立的。私人授课每小时可得五至十个卢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天半以上的工资。在莫斯科街头,“圆柱上”、“墙壁上”,“大门道里”,到处是这种花花绿绿的广告,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再看“代人考试”业。据《莫斯科晚报》载,有一种“代人考试组织”,专门代人投考大专学校。这种组织业务繁忙,应接不暇。有一个成员上午到食品工业专门学校代人考试,下午又到纺织工业大学代考,第二天又到莫斯科大学代人投考经济系。考取后,每位收取代考费五百卢布。

其次看“论文出售”业。《共青团真理报》载,罗斯托夫铁路运输工程学院里有一种“联合组织”,专门“帮人做毕业设计、学习论文、测验作业、实验室作业”。一份设计,售价九十卢布,有的一百五十卢布。

再其次看“毕业证书制造”业。《消息报》介绍的一个“毕业证书制造所”,一张毕业证书售价一千卢布,两年中他们就销售了五十六张这样的毕业证书。

若问这种行业为什么如此兴隆,那就要看看苏修的教育制度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苏修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早已成为进入特-权阶级的阶梯。苏-修总头-目勃-列日涅-夫说:“国家主要是从经过高等学校培养的专家中吸收从事经济工作、党的工作、国家工作、外交工作、军事工作和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干部。”许多材料证明,大学文凭是选拔干部的决定性标准。有此文凭,即使是个白痴,也能捞个一官半职;无此文凭,即使你是“共产主义劳动突击手”,“从战争年代起”就做某项工作,并且“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最后是“被裁掉”!勃-列日涅-夫的话以及无数事实告诉人们:只要一进了高等学校,或者干脆只要设法捞到一张大学(注:似乎还没有各级党校,看来预言不能百分之百准确)文凭,那就能够得到高官厚禄,就有飞黄腾达的时机。要是进不去呢,那就对不起,只能“永远”当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执行者”。许多人为了达到“高升”的目的,当然就只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业都应运而生了。

可不能小看这种新行业。特-权阶-级要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禄传给他们的子女,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一途。而这样做,没有上述行业的帮助,就有点儿难处。你说考试吧,“中学课程”并不完全包括大学“考试中应考的所有材料”,一般中学毕业生怎么去考?有了上述行业,苏联的资-产阶-级新-贵们就不怕。他们有的是钱,可以雇请“家庭教师”,或使子女进各种学费昂贵的私人“学校”之类。这样把子女塞进高等学府以后,总算放心了吧?可是还不行,有些公子小姐们一向吃喝玩乐,谁愿去死啃书本?不能毕业怎么办?还得依靠上述行业。

在“教育市场”上,只要不惜重金,什么毕业论文、毕业文凭,甚至“副博士”之类的头衔都可以买到。有了这些玩艺儿,就可以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了。不难看出,苏修教育领域的新行业,完全是适应特权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

“有钱,就可以进入高等学校”,这是苏修一家不大不小的官方报纸吐出来的一句很难得的真话。当然,苏修统治者“标准的提法”可不是这样。因为这么说,他们那个冒-牌的“社-会主-义”不就露了底?你听,苏修《国民教育立法原则》说得多么堂皇:苏联全体公民不分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受教育方面一律平等”。但事实呢?在苏-修叛-徒集-团的统-治下,劳动人民既没有那么多的钱去雇请“私人教师”,又没有那么高的地位来得到同僚们的“照顾”。他们的子女,无论在分数面前,还是在其他什么面前,怎么能同那些公子小姐们“一律平等”呢?

且以他们自己对新西伯利亚所作的调查为例,那里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子女被排斥在大学门外,而城市知识分子(不要忘记,其中也包括官-僚)的子女却有近百分之九十都钻进了高等学校。按照苏修的“立法原则”,或者可以这样说吧,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九十还不是“一律平等”么?其实,什么抽象的“自-由”、“平-等”,从来就是资-产阶级的谎-言。列-宁曾说过:“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任何关于一般自-由和平-等的谈论都是欺骗自己,或者是欺-骗-工人,欺-骗全-体劳-动者和受资本剥-削的人,无论如何,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列-宁的话,这样无情地揭露了一切关于一般自由、平等言论的虚伪性。可是,以“列宁主义者”自命的勃列日涅-夫们,在明明不平等的事实面前,还在那儿高谈着“一律平-等”之类的神话,这难道不正是为了欺-骗苏联劳动人民吗!

(原载《红旗》杂志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号)????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






重读《毛泽东论教育革命》,这是人民出版社1967年12月出版,虽然是文化革命时的语录,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伟人的境界就是你做不到的,也想不了那么远的事儿。有心于教育的师者,不妨好好的从中“温故知新”,这也是文革期间一系列学校教学改革的前奏。

毛泽东:“我早就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

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劳动。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会弹琴、射箭、架车子,也了解一些群众情况。开头作过小官,管理粮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后来他在鲁国当了大官,群众的事就听到了。他后来办私塾,反对学生从事劳动。

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更早些的,有所发明的祖冲之,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美国的佛兰克林是印刷所学徒,也买过报。他是电的大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机的大发明家。

高尔基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过两年小学。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课程讲的太多,是烦琐哲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书不一定读得很多。

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

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

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请邀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如何请酌。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20多年看不见稻、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么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我曾给我的孩子说:“你下乡去跟贫下中农说,就说我爸爸说的,读了几十年书,越读越蠢。请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师,向你们来学习。”其实,入学前的小孩。1岁到7岁,接触事物很多。2岁学说话,3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模仿大人劳动。这就是观察世界。小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概念。狗,是个大概念。黑狗、黄狗是小些的概念。他家里的那条黄狗,就是具体的。

人,这个概念已经舍掉了许多东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区别,大人、小孩的区别,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区别,……只剩下了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点。谁见过“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房子”的概念谁也看不见,只看到具体的房子,天津的洋房,北京的四合院。

大学教育应当改造,上学的时间不要那么多。文科不改造不得了。不改造能出哲学家吗?能出文学家吗?能出历史学家吗?现在的哲学家搞不了哲学,文学家写不了小说,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要搞就是帝王将相。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

毛主席说:“历代状元都没有很出色的。李白、杜甫不是进士,也不是翰林,韩愈、柳宗元只是二等进士,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也不都是进士和翰林。蒲松龄是一个提升的秀才,要高一等,还不是举人。就是当了进士、翰林都是不成功的。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一个不识字,一个则识字不多。以后到嘉靖,知识分子当政,反而不成了,国家就管不好。李后主文化多了亡了国。书读多了,就做不好皇帝刘秀是大学士,而刘邦是个大草包。”(1964年2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主席还说:“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对人民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出偏题,出古怪题,还是考八股文章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彻底改革。我主张公开出考题,向同学公布,让同学自己看书,自己研究,看书去作。例如对《红楼梦》出二十道题,有的学生作出一半,但其中有几个题目答得很出色,有创造性,可以给一百分。 另外有些学生二十道题都答了,是照书本上背下来的,按老师讲的答对了,但没有创造性的,只能给五十分或六十分。“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又摧残青年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

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

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

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

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

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

课程讲得太多,是烦琐哲学。

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

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

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

书不一定读得很多。

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

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要自学,靠自己学。

肖楚女没有上过学校,不但没有上过洋学堂,私塾也没有上过。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他是武昌茶馆里跑堂的,能写得很漂亮的文章。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我们就是拿这一省那一省农民运动的小册子给人家看。

现在大学不发讲义,教员念,叫学生死抄。为什么不发讲义?据说是怕犯错误。其实还不是一样?死抄就不怕犯错误?应该印出来叫学生看、研究。你应该少讲几句!主要是学生看材料,把材料给人家。

材料不只发一方面的,两方面的(正反面)都要发。

我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红军大学的讲义。

写了就不要讲了,书发给你们,让你们自己看。

毛泽东: 学制可以缩短。学制缩短以后,中学毕业生只有十五六岁,不够当兵年龄,也可以过军队生活。不仅男生,女生也可以办红色娘子军,让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去过半年到一年的军队生活。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毛泽东: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毛泽东: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会弹琴、射箭、驾车子,也了解一些群众情况。开头做过小官,管理粮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后来他在鲁国当了大官,群众的事就听不到了。他后来办私塾,反对学生从事劳动。

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更早些的,有所发明的祖冲之,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

美国的富兰克林是印刷所学徒,也卖过报。他是电的大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机的大发明家。

高尔基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过两年小学。

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

课程讲得太多,是烦琐哲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毛泽东:要自学,靠自己学。肖楚女没有上过学校,不但没有上过洋学堂,私塾也没有上过。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他是武昌茶馆里跑堂的,能写得很漂亮的文章。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我们就是拿这一省那一省农民运动的小册子给人家看。现在大学不发讲义,教员念,叫学生死抄。为什么不发讲义?据说是怕犯错误。其实还不是一样?死抄就不怕犯错误?应该印出来叫学生看、研究。你应该少讲几句!主要是学生看材料,把材料给人家。材料不只发一方面的,两方面的(正反面)都要发。我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红军大学的讲义。写了就不要讲了,书发给你们,让你们自己看。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中国经济用鸡的屁能够说明什么







《中国经济GDP说明不了什么》

1949-1978与1978-2007年中国经济成长指数之比较

在目前媒体上为了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经常引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与改革开放以来相比较。如:一种说法是前三十年GDP年均成长率为7.2%;另一种说法是1953—1978年GDP年平均成长率为6.1% 。而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GDP年平均成长率为9.8% 。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长速度大大高于改革之前;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长期缓慢」等。

更有什者,竟还有人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GDP世界排位是不断下降的。例如近期《学习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人均GDP水准以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依照该文的说法,改革开放前中国的GDP竟然比世界各国的平均成长率都低。似乎是只有把改革开放前的成就贬得越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才越巨大!然而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从建国以来到1978年各种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都是以数倍、数十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到七十年代末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列世界前几位,有的是一、二位,在国防工业、核武、航太工业上跃居世界第三,而与此相反GDP却越来越倒退,甚至低于建国前的位次。这是可能的吗?这种GDP是怎样计算的?究竟依据的什么?该不是作者编造的吧!

每看到此类报道,本人莫不表示怀疑,感到可笑。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产品经济,即实物经济。那时安排生产指标、衡量经济发展都是以产品生产的产量,例如生产钢铁多少,粮食产量多少等等,根本就没有GDP这种概念。而如今从哪一点出来的所谓当时GDP是多少的说法?

人们知道,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经济方针就是“发展经济,保证供应”,多生产产品,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要,而从没有在乎过产值多少。那时期的物质产品和资源绝大部分并不进入市场交换,只是服从国家调拨和按排,价格也是国家规定的价格,根本不反映交换价值。因此对当时的经济成长状况最准确、真实、直接的体现只能是物质、产品的数量,而不是产值。产值概念只是在个别情况下才被使用。即使当时的国际组织在说明各国经济总量时都采取「市场国家」与「计画经济国家」两种区别的统计方法。在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在改革后的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使用的。既然计划经济时期原本就没有GDP的概念,而在目前媒体上经常出现当时的GDP是多少的报道,这岂不是怪事!

其猫腻究竟出在哪一呢?经查找出处,本人发现,目前很多媒体都是把当时的产值当成GDP使用,来说明改革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拿来与目前的GDP成长进行对比。这实在是极大的谬误!

无论从理论上或统计方法上,规划经济时期的产值与市场经济下的GDP,都是根本不同的。这里简单说明以下几点:

1.价格体系不同。如前所述,改革前29年大多时间是计画价格体系,当时的价格主要是用于核算,而不是体现商品的交换价值。如国家收购、配置的小麦原粮每斤只有八分至一角钱,与目前市场经济下每斤一元多的价格相比差别实在太大。居民凭票购买的消费品主要是一种实物分配的性质,价格定得很低。农村分配给本队社员的产品有些甚至根本不计价。当时劳动力的报酬更是低微。三十多年来各种物价指数都发生了十几倍、数十倍的变化。价格体系不统一,那么用GDP表示改革前的经济水准必然造成对事实的歪曲!

2、产值统计的构成不同。在目前GDP统计中,商业、金融、各种服务业等行业的价值占有很大比重;而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产值只包括工、农业生产,而不包括上述这些方面。更不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安全等这些本属于社会投入的公益事业而现在却被「产业化」了的「产值」;也不存在变卖土地、矿产、水源、出租文物遗产等过程中形成的「产值」。改革前的土地、矿产、水源等都是存量,不计入产值;而现在都是流量,只需要一流转,GDP就大量成长。

3.改革开放前的大量「有产无值」现象。即本应计入产值但却均未计入的产值。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建没、农田基本建设,包括建造的遍布全国的水库和排灌渠等。这些都称得上是天字号第一大工程,也是合理的固定资产投入,但其中农民的劳动却只是「记工分」。生产队的工分是多了,但工分并不扩大产值,因为农业产值统计的是粮食产量和其它农业收益,而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是长久体现的,要用百年甚至千年来度量。工分记多了就造成当时劳动日值贬值,有的生产队劳动日值才0.2元,这就是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没有即时的经济收入为工分「充值」的结果;但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庞大的固定资产---旱涝保收的优质农田、农业的稳产高产。还有在国家工矿建设中广大农民所进行的大量协作劳动等,也是靠生产队「记工分」。这就是当时的「有产无值」现象。如果要说明那时的真实的产值是多少,首先就必须把其中的劳动价值完全补上。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虚假 GDP 。现在每年的GDP数字庞大,但其中属于国外资本(独资、合资、股份)的却占有很大份额,这从确切意义上说并不完全是「中国的」。洋人拿印刷品花花纸钞,在中国的土地上消耗中国的资源、能源,盘剥中国劳工血汗,污染中国的环境,在中国进行生产和出口统计。最后把产品利润拿走,把垃圾丢在中国,买办们为之乐不可吱,但中国却只顶着GDP增大的虚名!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建造了大量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发生许多新建的楼房、桥梁垮塌及其他灾难事故,还有大量的投资失误工程、重复建设、产品积压、损坏、销售不出以及假劣商品等,这也是GDP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在改革开放以前却是没有的!

正是由于上述各种区别,因此用GDP说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水准必然是徒劳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当时的GDP。然而那是一个十分复杂、困难的事。

改革开放前的GDP究意是多少?近期从网上看到苏拉密网友提出了一种「实物货币」的计算方法,即不同时期的工程量相当,投资也应相当的比较方法,很值得借鉴。如,三峡工程总投资为2000亿,工程总量为3亿立方米土石方,那么,改革开放前如果是3亿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也应计算为2000亿投资。这样可大体推算出改革开放前的GDP。以下转引苏拉密网友的研究意见:

截止「五五计画」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准。将灌溉密度(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6%,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目前灌溉密度仅为13%[01])。同时也完成2.6亿亩的除涝和6200万亩的盐堿地治理。其间,共建成大、中、小(10万m3以上)型水库8.6万座,数百万座被民间称作「水库」的塘坝(10万m3以下)不在统计之列。总库容4千亿多m3。人工河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已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厘。 (《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 —水利统计资料》水利部计画司 1990年)

根据《水利部:建国40年水利建设经济效益》提供的数据:1949-1987全国水利工程总投入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164.11亿元;劳动力投入折合1137.03亿元。

八十年代是中国水利建设的「黑暗时代」。水利建设投入占基本建设投入份额由1958-1979的7.08%降低为2.7%;这么低的投入恐怕连工程维护都完不成,就别提新建项目了。我们有理由认为:在1949-1987的2164.11亿元投入中,有1800亿左右、甚至更多为1949-1979的投入。特别是1137.03亿元的劳动投入,完全是人民公社靠生产队「记工分」完成的。

依照当年「国家搭骨头,群众填肉」的建设模式,国家与各级政府的1800亿大致是用来完成占工程体积30%左右的核心、枢纽、骨干、框架、钢筋混凝土等项目施工,和规划、设计、组织、配套、后期维护等支出的;群众的1137.03亿劳动力投入大致是用来完成其余70%土石方体积的。根据史料,当年基建土石方的概算为0.45元/立方公尺[04]。也就是说,靠群众「记工分」完成的工程体积为2527亿立方米,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体积为1083亿立方米,总计为3610亿立方米。

3610亿立方米这个天文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万里长城的工程量为2亿立方公尺;倾举国之力、历经15年建设还没有完工的三峡工程,到最后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浇注总量为不超过3亿立方米。

也就是说,在1949-1979的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为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每年40座。

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为2000亿元。也就是说,1949-1979年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总投入相当于目前的240万亿元,平均每年8万亿元。

我们也知道1949-1979年30年间水利投入占全国基本建设中投入的比例为6.6% 。以此我们推算出中国在1949-1979年30年间的基本建设总投入为3636万亿元,平均每年为121万亿元。 3636万亿元基本建设投入,可作为固定资产投入。

2007年中国GDP为24.6619万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万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对GDP的拉动率为180%,就是说固定资产每投入1元,可产生1.8元的GDP。

当然,目前的拉动率是比较高的,工程项目附近什么饭店按摩洗脚都被拉动了起来。而1949-1979年的拉动率没这么高,最多就是拉动一下炝锅面、小平头;就把拉动率按最保守的态度定在110%吧。那么30年3636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可拉动GDP为4000万亿元,平均每年为133万亿元。

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成长速度,依主流的说法是7.2%;我们就按这种说法进行分布:五十年代(1950-1959)平均每年的GDP为57.14万亿元;六十年代(1960 -1969)平均每年的GDP为114.24兆元;七十年代平均每年的GDP为228.48亿元。

人们知道,2007年中国GDP为24.6619万亿元;这就是说七十年代的平均每年的GDP是2007年的9.26倍! (选编自苏拉密《毛泽东时代GDP估算》人民网,强国论坛2008年9月9日)

这个推算结果,虽然算不上精确,但我们看到,它大体上与建国以来的社会产品产量增长的统计结果相一致。请有兴趣的网友比较一下1949—1978年与1978—2007年,(前后都是29年)中国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成长幅度,会清楚看出:改革前29年中国经济成长速度比改革开放以来29年快得多,更根本不存在比后者慢的问题!

来自网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