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高喊:还姜萍一个清白

公元1357年,昆仑山主峰光明顶,海拔3500米。

中国文学史上最奇特最不可思议,也最让人扬眉吐气的一幕出现了。

一个赤手空拳的神秘少年,把整个武林狠狠整顿了一把。

少林派神僧空性大师被他打得想自断五指,终身不言武功;

峨眉派掌门灭绝师太挥舞倚天宝剑迎头砍去,被他空手夺去;

华山派掌门鲜于通用毒物暗算他,反被他用内力逼回,当场自己中毒,躺在地下号叫;

华山派两位大佬和昆仑派两位掌门联手对付他,被他像毛孩子一样玩弄在手心……

最牛逼的是,六大派外加明教这么多武林名宿,竟然没有一个人认识这个少年,更不知道他的师承来历。

仿佛他是来自星星的你。

当然,读到这一段的你,已经超越了六大派的高手们。

你很清楚,这个少年叫张无忌。

他这么厉害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不小心掉进山涧,从猴子肚里拿出了一本武林秘籍,名叫《九阳豆浆机使用指南神功》……

没错,《倚天屠龙记》这一章《排难解纷当六强》,我从小看到大。

后来我大了才知道,金庸老爷子算是比较谦虚的。其他的武侠小说家写起爽文来更夸张。

比如古龙大侠笔下的俩小伙,一个叫阿飞,一个叫荆无命,一人一把剑,快得不得了。

他们连武功来历都懒得交代,专杀兵器谱上那些排名多少多少的高手。管你什么“风雨流星”,什么“嵩阳铁剑”,噗地一个,噗地又一个。

就是一个字儿:爽。

无论古今中外,老百姓都爱看爽文。

我就是这样。

生活如此逼仄,阶层如此僵化,为什么不能有一些超自然力量横空出世干翻这一切,给大家一些美好的慰藉?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前几天,这样的爽文桥段,果真发生在了现实中。

就在2024年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B

这个桥段,就是江苏省涟水县17岁的中专女生姜萍获得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

能打开这篇文章,可见你已经知道这件事,我就不赘述了。

这里,我只告诉你,她到底有多厉害。

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预赛,考试题目是这样的:

另一道题是这样的:

其中某一道题的答案(部分)是这样的:

这些考题涉及的高等数学内容,基本在大学数学系本科四年级的水平:

抽象代数,代数数论,交换代数,群和表示论;

代数拓扑,微分拓扑,流形与李群,黎曼几何;

调和分析,椭圆方程,复分析,实分析;

极值/概率/代数组合,图论,离散几何,概率理论和随机过程,运筹和组合优化,计算机科学的数学理论;

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最优化方法,数值线性代数,数值分析,机器学习……

行了行了,你不要再说了。猪长老,请收了神通吧。

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我已经完全懵逼,只剩下五体投地。

姜萍,一个普普通通的17岁江苏女孩,农村出身,学的是服装设计。2022年上了中专以后才开始接触高等数学内容。

当年,她的老乡华罗庚先生在清华大学日夜苦读,用五年时间,学完了三年高中、四年大学的数学内容。

她只用了两年!

而且在涟水县中专就读,用的是业余时间!

这样一个女孩,我想叫她一声天才,不过分吧?

再看看在这次竞赛中,不敌姜萍的都是些什么人。

姜萍考了第12名。挨着她的第13名,叫刘奔。是中科院的一个博士。

长这样:

基本经历是:

2018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

201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高年级组一等奖

第十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摘得一金两银

第九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一银两铜

毕业后前往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数学系深造,现在中科院博士……

这次比赛的结果出来以后,刘奔就被网友取了两个外号:

“十三爷”、“最强绿叶”。

再往下数13个,第26名叫邓乐言,是个初中生,人称天才少年。

长这样:

基本经历是:

“洪城杯”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高二组一等奖(前十)

北京大学数学夏令营一等奖

第四届全国刘微杯数学竞赛一等奖(第二名)

“文山杯”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高二组一等奖(前十)……

这两个人,还有无数清华北大的学生,都败在了姜萍手下。

这些天姜萍有多火,相信你已经看到了。

她就读的涟水中专兴奋地在公众号上高呼“喜报!我校姜萍同学获得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

涟水县的文旅部门迅速编出宣传短片,“涟水不大,盛产学霸”;

一家企业甚至把她获奖的喜讯滚动播放在县城广场的大屏幕上,让全县人民都沾沾喜气。

上门蹭热点直播的网红、上门送温暖的企业家,更是踩破了姜萍家的门槛。

有一位朋友说:

我们家阿姨看到这条新闻都两眼放光。

是啊,谁能不振奋呢?

疫情三年,我们是怎么过来的?你的大脑可能不记得了,但你的身体记得。那些压抑、痛苦、愤怒,一有机会就会爆发出来。

经济形势又如此低迷,每天传来的都是坏消息。为什么不能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奇迹让大家提提气?

就像那个闯进绿茵场一路拥抱梅西的少年,每个人都忍不住为他鼓掌。

培养姜萍的数学老师叫王闰秋,是江苏大学的数学硕士。

王闰秋老师参加过好几届阿里巴巴数学竞赛。上一届,他跟妻子双双入围决赛,分别排在432名与433名。

真巧,真的。

更巧的是:姜萍是他当上老师以后带的第一届学生,也是他的数学课代表。

今年,在跟自己的学生姜萍一起参加比赛后,王闰秋老师拿到了自己的历届最好成绩:125名。

有网友笑称,他经过姜萍的培养,终于进步了。

在镜头前,王老师说了一句话:

弟子不必不如师嘛!

C

然而,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出现了一些对姜萍的质疑声音。

相信你们也看到了。

有人用采访视频做证据,质疑姜萍毫无高等数学基础;有人搜出她平时的数学试卷成绩,发现都不及格;有人举出疑似王闰秋老师的聊天记录,说他有造假的动力……

这些证据或许有道理,或许没道理。我是个数学学渣,也懒得判断。

但是,如今的质疑已经越来越激烈,热度直追当年的铁链女事件。越来越多的数学界人士纷纷下场,一个比一个重磅。

最新下场的,是北京大学的一位数学教授,袁新意。

这位教授是80后,北京大学数学“黄金一代”成员之一。

也是第一个获美国克雷研究所研究奖的华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他写了一篇《姜萍事件的疑点分析》发到知乎上,并在朋友圈证实是自己写的。我的一个朋友问了北大数学系,确证了这个消息。

这篇文章,分析可以称得上理性、厚道、平和。大家可以看一看。

在文章的结尾处,袁教授提出一个解决眼前争议的办法:

我将以个人的名义邀请姜萍来北京大学访问,和她讨论数学或者将来的职业发展,费用由我来承担。

按奈不住好奇心,我也去看了一下姜萍的采访视频。结果我也开始怀疑。

为什么?你一个对数学一窍不通的人,怎么敢怀疑数学天才?

我是对数学一窍不通,但我做过二十年的记者。

我可以有把握地说:

这位天才少女表现出来的东西,完全违背我的职业经验。

没有人会在谈论一项自己热爱并且取得如此成就的事业时,表现得如此陌生、张皇、支支吾吾。

在整个采访中,姜萍没有说出来过高等数学的任何一个专业名词、术语。

比如她前几天刚刚在答卷中写下的那些:

李代数同态、特征子空间、李群同态、微分、对合子……

按照她在阿里巴巴数学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这些名词术语出现在她的脑海中、嘴唇边,应该比吃饭喝水都容易。

给大家讲个故事。

很多年前,我采访过一个男人。

在采访时,我对他提了一个要求:

摸摸你的手。

这个男人就是:

唐朝老五,真名刘义军,唐朝乐队的前任主音吉他。《SPIN》杂志称他是“中国最伟大的吉他手”。

《梦回唐朝》里那段大气磅礴的独奏和《九拍》里那段疯狂炫技的SOLO,都出自他的手。有报道说:他一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练琴。

一摸之下,我就知道:这个人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吉他是一种需要用左手手指按琴弦的乐器。一开始按的时候会疼,时间久了,就会在四个指头的顶端形成一层茧子状的硬壳。

而我摸了老五的手指顶端,被狠狠的震撼了一把。

那里已经不是一层硬壳,而是把硬壳重新按碎,然后还没凝结痊愈的时候又被按碎,血和肉交织成了一种乱七八糟的形状。

这才叫热爱,这才叫投入。

再看这段对话。是我的朋友,著名曲艺研究家@郑捕头对相声演员李伯祥先生的采访。选自《读库1904》。

问:对于相声的未来,您乐观吗?

李伯祥:我持观望态度,我不好做决定。引用孙中山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但有些相声的老传统,社会再改变也得保留下来。周围的楼盖二百层,天安门还得在当间儿,不可能挪大北窑去。就像法国的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柬埔寨的吴哥窟,绝对不能动。

问:您准备说相声说到说不动了为止,对吗?

李伯祥:我再举个例子。我六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和我爱人到河北电视台,电视台给我开了一个记者会,有一位记者问我,李老师您记忆力那么强,这些段子您什么时候才会忘?我说我没法说是八十五岁还是八十六岁,我给你举个例子,如果真的百年之后我躺在棺材里,棺材盖还没盖上,有人过来问我说老李你先别走,那个段子怎么说来着?我就告诉他这么说这么说。问完了吗?那位说问完了,我这再走。

我举这么个例子是说:不会忘的。我小时候恨相声,别人上学我学相声,后来慢慢感觉出来没有它不行。这是我的饭碗,是我的革命工作,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千万观众喜欢我,我就凭相声啊,所以我爱它。

看到了吗?即使把名字盖上,你都能看出来:

这是一个真爱、真懂、真琢磨相声的人。相声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每一个行业都有牛人,都有草根出身的牛人。

因为热爱,他们在某项事业上付出极多,沉浸在里面。这些付出和沉浸,会在他们的身体和头脑中形成深深的痕迹,只要稍一交流就会表现出来,藏都藏不住。

如果说这两位牛人的领域跟数学不同,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位。

去年,天津有一位快递小哥参加阿里巴巴数学竞赛,也入围了决赛。他叫孙金元,也接受了视频采访。

孙金元是一个专科大学生。白天送快递,晚上学数学。

然而,跟姜萍不一样。没有人质疑他成绩的真实。

因为无论谁都看得出:

对数学的热爱写在他的脸上,贯穿在他随口而出的每一个符号里面。

D

但是,无论是袁教授还是我,都没有办法拿出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姜萍的成绩是假的。

最主要也最直接的证据——试卷,在这次竞赛的主办方,也就是阿里达摩院手里。他们也是最有资格调查真相并对外公布的人。

没有阿里达摩院的参与,谁也无法给出结论说姜萍就是造假。反而根据公布的初赛成绩——全球第12名,已经宣布了姜萍的优秀。

那么,阿里达摩院有没有义务去调查姜萍事件,公布真相呢?

选择相信姜萍的人,大多数认为阿里没有这个义务。他们的理由也非常充分:

——民营企业办的一场比赛,没有用一分钱的公款,为什么要给社会一个说法?

——姜萍,一个未成年女孩到底有没有考试作弊,这事很重要吗?为什么要让她自证吃了几碗粉?为什么不调查所有的选手?

——相信别人的优秀、相信寒门能出天才,就那么难吗?中国的教育制度你敢说没有问题?

……

这个道理是这样的:

一个社会有无数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许许多多的从业人员在做事,也都有各自的培养路径、评价体系、业务数据。

这些,也就是所谓的常识。

比如:教育界说先上小学才能上大学,农牧界说一亩地产不了一万斤粮食,体育界说人类不可能在9秒内跑完一百米……

如果有一天,某个行业突然爆出一个颠覆常识的消息,那么就会客观上对体系内的所有人形成冲击,而且冲击的效应会扩散到全社会。

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那就说明这个体系某处出了严重问题,急需改进和纠错。

比如——姜萍这样能用两年业余时间学完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数学课程的天才,为什么当地的教育部门没有提前发现她、培养她?

如果这个消息是假的,那就等于否定了全体从业者的价值与努力,是对行业的羞辱,更会对社会造成观念的混乱,损害公共利益。

这混乱一天得不到纠正,引发的危害就大似一天。

举个例子:

A公司明天办了个全球种田竞赛,宣布一个农村女孩做到了亩产万斤;公众自然要去问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你们怎么还不如人家?

B公司后天办了个全球百米跑竞赛,宣布一个天才少女百米跑了8秒;公众自然要去问运动员:你们怎么还不如她跑得快?是体质不行还是训练不行?

这次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结果,就是如此。

姜萍的一夜爆红,反过来引发了很多人对现行教育制度、对那些著名高校的质疑。

像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就在自己的视频号“光远观察”上公开发问:

——我们的教育理念真的出了问题了。

——这一次我觉得把我们很多高校的水平体现得淋漓尽致。

——把你们的那些所谓的拔尖的(学生),拿出来跟这个女孩子比一比,再来讲!

有人说,一个民营企业办的比赛,一分公款没花,为什么要向社会证实真假?

一家公司,办了一个面向公众的某类比赛,主动发布颠覆常识的结果,引起极大关注。这是不折不扣的公共事件。

如果消息引起公众的误解、行业的质疑,而该公司始终装聋作哑不给说法,“凭什么让她剖开肚子给你们看吃了几碗粉”,那就有点儿寻衅滋事了。

我们开车的时候被交通警察拦下,必须对着一根管子吹气,是为了证明自己不会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眼下,质疑者要求的,就是对姜萍进行一次这样的吹气实验。

而主持实验的人,就是阿里巴巴,这次竞赛的主办方。

阿里巴巴是一家世界性的企业,而且是以公信力著称的平台型企业。

每天都有几亿人使用淘宝、支付宝,相信它的公信力。

这样一家企业发布的消息,自然不能说是信口胡说。

假如哪天阿里巴巴的官方网站上,突然发出一篇文章说小行星马上要撞击地球,一定也会有不少人相信。

如今,阿里巴巴办的这届数学竞赛,爆出姜萍这样一个比爽文还爽的传奇人物,引发的社会轰动效应是巨大的。

——何况还是阿里达摩院主动发布的采访视频。

为什么那39个入围决赛的选手要联名请愿,要求竞赛组委会调查真相?

因为他们确实感觉自己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或者说是羞辱。他们要求主办方证明:这次比赛是严肃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不说别的,就拿名次跟姜萍挨着的第13名刘奔来说,得有多少人去问他:

——你怎么还考不过一个中专生?

刘奔是个很豁达的人。前几天,他不介意“十三爷”“最强绿叶”这些外号,反而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了自己对姜萍的祝福。

但是,如今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姜萍身上面临的那么多质疑,更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看法。

E

姜萍已经消失很长时间了。

不仅是她,就连她的父母也神秘地从家中消失。曾经高呼过“涟水不大,盛产学霸”的涟水当地文旅部门,变得静悄悄的一声不吭。

更神秘的是,姜萍就读的涟水中专宣布提前放假,大门紧锁。从校长到学生,齐刷刷地闭嘴不谈这件事。王闰秋老师也不见了踪影。

曾经在公号上欢呼我校姜萍同学获得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的它,几天前发布了最新的工作简报。

在这期简报里,它提到了校篮球队在比赛中获得男子第二名女子第三名,提到了学校成功承办县中小学食堂厨师大赛,提到了学生的毕业典礼,就是没有提姜萍一个字。

而在另一些舆论场上,针对姜萍的质疑正在一浪高过一浪。

知识类用户扎堆的知乎自不必说了,现在年轻人居多的B站也基本沦陷。针对姜萍的严肃分析和解构恶搞层出不穷,每时每刻都有新的视频诞生。

即使她明天再回到涟水中专,恐怕也很难继续过一个学生的平静生活了。

不过,最激烈质疑姜萍的人,也不认为这样一个17岁的农村女孩是造假的主谋。最多是说,她的成绩不真实,是有人在造假。

谁也不知道,这件事还会不会有一个说法。

姜萍是被冤枉的天才?还是被利用的工具?

到底是制度错了,还是有人造假?

没有人能给出结论。

为什么不能通过调查公布结论,尽快给姜萍一个清白,给社会一个真相?

如果她的成绩是真的,她的确是一个天才,那么国家就给她必要的培养和呵护,同时弥补制度上的错误,争取不再漏掉这样的天才;

如果她的成绩是假的,那就在查明真相之余,给她必要的保护,让她回归一个普通女孩的正常生活。

不管是哪一种结果,我们都需要纠错。

几十年来,中国人走得磕磕绊绊,步履维艰。但事实证明,我们走了一条上坡的路。

这几年,这条路上出现了一些迹象,一些不好的迹象。

引发社会严重撕裂的姜萍事件,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它不仅是一个数学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还需要自我纠错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勇气。

 

 

作者: 8字带路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