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的“基因”,聊一首极为“典型”的宋词】

从词的“基因”,聊一首极为“典型”的宋词

我们这里不谈哪首词“最好”。文无第一,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在人们列出的“十佳”、“二十佳”、“三十佳”中,大多包含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李清照《声声慢》,柳永的《雨霖铃》,欧阳修《蝶恋花》,范仲淹的《渔家傲》,晏殊的《浣溪沙》,岳飞的《满江红》,周邦彦的《兰陵王》,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扬州慢》等等。这些都是宋词杰作,我完全不持异议。

然而在我心中,包含多重意向和元素的、极为“典型”的一首宋词,却并不在上面。

我们扯得稍微远一点,从诗说起。词与诗有一些共性,它们都是韵文。但词的发端比诗要晚得多,也是不同的文化载体。诗的起源非常早,它是人类最早的审美表现之一。在早期人类,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宗教、巫术等活动中,往往以一种凝练而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有节奏和韵律的方式进行吟咏,这就是早期的诗。

世界各民族、各个文化的诗歌基本上都有类似的起源。它不同于后来的技法纯熟的格律诗,但都具有凝练的语言和押韵,有别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其他表达方式,因此它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比如中国的《诗经》共305篇,是先秦数百年间的诗歌集,最早作品的距今已经3000多年了。其三部分为《风》、《雅》、《颂》。 “风”的本意是土风,出自各地的民歌,多为对爱情、劳动等事物的吟唱。

词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一种特殊的韵文,是作为中国古代的歌词而发展起来的,它与燕乐(又称宴乐)在隋朝和初唐开始的兴盛有直接关系。燕乐是汉族音乐与北方异族音乐的结合。燕乐从传入到兴盛,经历了一、二百年的时间。异族音乐的传入和它与本土音乐的融合的过程,在早期就吸引了诗歌大家。比如李白就创作了多首词,其中的《忆秦娥·箫声咽》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两篇佳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燕乐是唱的。它在勾栏瓦舍中作为艺术表演,在酒宴上用来助兴。燕乐曲调的种类,也就是词牌,其数量是有限的。新的词牌当然会逐渐被人创造(称为“创调”),但更多的新歌是在已有的曲调(即词牌)中填入新词,这就是所谓“倚声填词”。

在词的发展早期贡献巨大的一个人,是晚唐文人温庭筠,也就是我在上周博文里提到的鱼玄机的老师(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0301/202407/16313.html)。温庭筠是史上第一位大量“倚声填词”的文人。他至今存词70多首,大多收于《花间集》。这本五代时期编撰的文人词集,是后来宋词的先声。

早期的填词者大多是民间的乐工。他们文化水平有限,填的词往往比较粗俗。温庭筠当年经常去听歌看舞,与歌伎舞女交往甚密,留下“士行尘杂”的恶名。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感觉到当时的流行歌曲,其词不够典雅,于是他就写出比一般民间乐工质量高得多的词供歌女演唱。这时候还是唐朝,当时一般的文人是很少作词的。史书上说温庭筠“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是颇有贬义的。

又过了一、二百年,到了北宋中叶,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市井文化进一步丰富,于是词迎来了它的大发展时期,宋词也成了两宋“一代之文学”。这些在酒宴和瓦舍里被歌女演唱的曲子,不可能表现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主题,相反,它们须反映日常生活,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所谓“诗言志、词言情”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到了苏轼以后,又分出一支“豪放词”,以诗、以文入词。它们不是宋词的主流,也不用来演唱,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谈。)

总结一下,词本是燕乐歌词,是供歌女演唱的唱词,它是与市井文化和人的情感密切联系的,因此词具有婉约的“基因”。词的主要元素,我认为12个字就可以涵盖大部分 — 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离愁别恨。情当然是永恒的主题。既然四季是往复的,为什么要悲伤呢?因为词人是以四季比喻人生的,人生短暂、韶华易逝,时光不能倒流。至于古时的离别,也值得吟咏。一来士子宦游时多充满思乡之情,二来古时交通、通讯不便,医疗条件落后,因此与亲人、爱人、友人的一次分别,可能就是永别。

好,铺垫了这么多。有没有同时包括以上词的多种元素,而且反映词人高超的语言技巧,同时婉约又不陷于过度悲苦,具有较为激越的言辞和反映较开阔的视野的作品呢?这样的作品,就是一首“典型”的词。

在我的心目中,最符合这一“典型”标准的宋词,是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对柳永这个词人,人们一般不否认其才华,但对其品行和词风,历代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有一些传言和评价对他是不公的,这一点在这里无法细说了。柳永生于北宋,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柳永家中世代为官,他从小也有入世的理想。柳永24岁来到汴京,然而16年里他4次科考均落第。在这期间,他与歌女妓女有很多的交往,为她们写了大量的词,有一些格调低下,受到后人的诟病。

从词的发展角度看,柳永之所以成为一位非常重要的词人,除了他大量的创调之外,在语言和题材上立足于当时新兴的市井文化是主要原因。柳词直抒胸臆,不掩饰、不做作,如实反映世俗生活。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第四次落第之后,40岁的柳永怀着满腔悲愤离开京师,浪迹天涯10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与各地歌女和乐工密切合作,以填词为生。他的高水准的作品,为他挣得了天下名声。所以当时人们就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上面这首《八声甘州》,就是创作于他10年漂泊的后期。

柳词中反映市井生活的词是比较俚俗的,因为需要与听众的文化水平和欣赏能力相一致。但以这首《八声甘州》为代表的羁旅行役词却是比较雅的,因为这些词的目的不是拿给歌女们去唱。在这些词里,柳永诚实地面对自我,抒发感情。事实上柳永是大量创作羁旅行役词的第一人,他这样的词作有四十余首。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八声甘州》好在哪里,“典型”在哪里:

上阕一开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洒江天”有一种大雨滂沱的动感。“洗”字用得传神,显示词人乐见洗出一派清爽的晚景,也暗示骤雨之后天色转晴。本词上来两句显示宏大、开阔的境界。中间几句描述晚秋的景色,层层递进,把关隘与河流描写得凄冷寥落。 “红衰翠减”,进一步表明自然界的生机都渐渐消失了。“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看似继续写景,但其实表现的是逝者如斯、时光不会倒流的寓意。人生就这样逝去,是多么的悲切。

下片以“不忍”领起,直抒胸臆:“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反映羁旅词的中心思想。接下来词人扪心自问,自己四处漂泊究竟是为了什么,语气中带着无奈和悲哀。柳永写这首词时,快到知天命的年纪,对入仕已不抱任何希望(他不可能料到刚过了一两年,宋仁宗亲政后开“恩科”,使得自己50岁入仕。)人生就这样流逝,漂泊的日子何时是尽头呢?

最后六句是爱情与离思相交织的“旋律”。这里的“佳人”指谁呢?有人说是指家乡的妻子,有人说是汴京或某处的情人,这都是可能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佳人”其实是一个不可考的 “符号”。古代仕人云游四方,最终还是希望得到个人价值的认可和家园的安顿,然而羁旅的多舛、生命的消磨、仕途的不畅、故乡的遥远,都让他们产生无家可归的孤独感和渴望温存的愿望。这时候想象着有一位“佳人”等待着自己,游子的生命中便多了些许安慰。

这首《八声甘州》结构严谨,层层铺叙,情景交织,首尾呼应,充分体现了柳词的艺术特色。这首词也包含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爱情、伤春、思离等多重意向。且在表达方式上,它不限于悲苦和凄婉,而是刚柔并济、沉雄大气。因此,它是一首包含宋词各个“元素”、并反映词人高超艺术技巧的杰作。

南宋学人项平斋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苏东坡对这首词有一段具体的评论,他说:“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就是说相对于诗句,它不亚于李白杜甫……

最后,让我们听一听对这首宋词作的朗读。本词牌是押平声韵的,1000年前的中古音与现在差别不大。本词的八个韵脚字,用普通话读完全押韵,看官注意到了吗?—

【论坛交流:】

https://bbs.wenxuecity.com/romance/972913.html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雅临。
《诗经》年代久远,语言比较艰深,韵与现代汉语也大多不同了,读下去是要有定力的。我也要“好好学习”。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赞好文,要好好学习!这次回去买了一本有插图的诗经,很雅致,感觉读起来也容易一点了。:)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山乡不仕老了' 的评论 :
谢谢您临读、褒奖。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花姐好。
柳词从晏殊开始,也被批判、贬低了1000年了。水平在那里,不是否认得了的。
山乡不仕老了 发表评论于
好文。学习了。
谢谢!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赞!柳永的词在革命的年代不受重视,以批判的眼光介绍给我们,影响了对他的客观评价。忘了哪一年,在国航飞机上看杂志,有篇文章解读柳永词,妙趣横生,我还用一张小纸片抄录几段,可惜找不到了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朽' 的评论 :
老朽兄好,很高兴你也喜欢宋词。
老朽 发表评论于
我父亲喜欢婉约派,也影响了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很喜欢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
讲解的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