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天堂一隅:怀旧,感思,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我还是要回来

别人怀旧多怀念国内的故乡,很多人还有叶落归根的念头。而我若是怀旧,却是在温哥华市区西端(West End)一带。只要人在大温哥华地区,几乎每周都要乘天车故地重游一番。而且,倘若有一日我也叶落归根,那毫无疑问肯定也是这里。

我为什么没有故乡的概念?主要原因是我们家是部队里的,我爸妈来自一个地方,搬家数次从南京到福州到贵州到江苏徐州。我虽然生在徐州,严格来说我总共在徐州市里只生活了六年,因此我没有很强的“徐州人”这个身份认同。我没有什么方言,我的母语就是标准的普通话。现在屈指算来,我在加拿大生活的时间最长,其次是北京。



2005年四月,那年杏花微雨,我初次登陆温哥华,朋友打出租车把我带到了温哥华市区西端英吉利海湾一带。



一路上我都惊叹,怎么地球上还有这般人间仙境?明澈的海水、清新的空气、悄无声息的过往车辆,这一切都和我生活过的地方大相径庭。我有些后悔来晚了。



海边的草地上、沙滩上,人们一坐就能坐大半天。聊天的、看书的、听音乐的、闭目冥想的,就是没有打电话谈生意的。



海边的人行道上,曾经留下了我多少足迹!



远山含翠,近水凝芳。



来到我在温哥华的第一个住处。感谢老朋友王争,正是多亏了他,我没有经历过别的移民经历的不安、烦恼、奔波、繁琐。因为我一来到就有了住处——这是毗邻英吉利海湾的一座建于1984年的公寓,当时一套二室一个半卫生间的公寓价值14万加元,如今早已上百万了。



今天路过这里,发现公寓大门换了。人家的楼盘维护就是好,隔三差五换这换那,所以即使百年的老楼也依旧在使用中,而且个个像三四星级酒店。



连楼下呼叫的门铃也更新换代了。



大堂依旧一尘不染。



外墙、阳台,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却不见一丝一毫折旧、败落。



楼下人行道边还有童心未泯的人摆设的“沙盘”,这要是在中国,估计早就叫人一脚踢翻了。



回家路上,路过一家中国包子铺。本不打算吃晚饭,但是看见人家现场包包子,有些馋了,决定尝尝。



八个小笼包竟然14加元,而去年在蒙特利尔的“王府井”吃包子,十个灌汤包,每个有这两个大,才十元。



走到了煤港,美轮美奂。



遇到练气功的学员,为这座花园城市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温哥华在我初来的那些年头曾经数次被评为世界第一宜居城市,后来被维也纳、墨尔本、悉尼等城市超过,主要原因有很多。而且,绣花枕头特鲁多在任这十年治国无方,却让加拿大各方面严重倒退,沦为西方七国末尾;说民不聊生夸张了些,但是生活水准下降却是明显的。我刚来的时候,你哪怕有星巴克做咖啡、超市收银、菜店整理货柜的全职工作,都可以自己租住一套厨卫齐全的套房,而且家里冰箱里的食物和省长市长家不会差别太大。现在,很多人却要和七八人合租一套房子,甚至还有25个人合租一个地下室。月薪没有七八千,你根本不敢独自租住公寓。

如果说通货膨胀、房价上涨不是政府的责任,那大规模移民失控,特鲁多和自由党可是难辞其咎。数日前移民部长不得不承认是政府的失职,还说是个人都会犯错误。人们现在都在担心,加拿大是否在迅速地第三世界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