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苏州园林中有一个精致的木制浮雕,描述一位老人挑着一担水摔倒在地,满脸笑容,手摇拨浪鼓,在傍的一男一女长者拍手欢笑。讲解员滔滔不绝地解说这幅题为中国“24孝”中“戏彩娱亲”的浮雕,它不仅展示了艺术的高超,还弘扬了传统文化,提倡了孝道美德。突然,年轻游客惊讶地说了一声:“怎么会宣传这种变态行为?”难道这不变态吗?“戏彩娱亲”讲的是中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也就是说,(东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隐士老莱子, 非常孝顺。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心。他曾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为什么要宣扬这样的孝道呢?自古至今,难道人们不知道70老翁摔倒后很容易骨折受伤吗?为什么耄耋老年家长不能面到现实,始终假想自己的成年子女,甚至已是古稀老人的子女仍是长不大的幼儿呢?“戏彩娱亲”中无论是家长的变态心理,还是儿女的变态行为都是不健康的表现,为什么还要颂扬呢?
难怪当今时日,还有那么多啃老族,有那么多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或许正因为他们的父母根本就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甚至步入老年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