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急就章(55)

在這裏讓我先把沙俄的東清鐵路放一放。今天的人們很少把研究的著眼點完全放在京奉鐵路上,而且今天的歷史書籍和文章對有些事實的叙述使人感到含糊不明、匆匆而過。爲什麽會有這種情况?一個一百多年前,距今天華夏大地的執政者相差兩個朝代的事實,有什麼不好談的?在我看來,京奉鐵路有好多特點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因爲此條鐵路與關東甚有關聯,所以在此就簡略談談。爲什麽説它有特點呢?第一、京奉鐵路建造時長約爲三十一年左右,從清光緖七年至民國二年,歷經二個朝代;再者此條鐵路爲滿清朝廷眞正可以連續運營的第一條幹綫鐵路,是繼前文提到的被滿清朝廷贖買回來扒掉的吳淞鐵路之後所建的第一條由滿清政府經營的幹綫鐵路;第三、這是滿清官辦鐵路的開端,雖然仍是以外國工程師爲主進行建設的,但主要的利權應該是屬於滿清朝廷的;第四、此條鐵路還涉及滿清、沙俄、日本的三國分治問題,旣使在民國時期也存在著與北滿的俄國及前蘇聯的東清鐵路,以及日本經營的南滿鐵路等利權問題之爭等等,而且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現代史實與這條鐵路直接相關,如張大帥命歸皇姑屯、八國聯軍進北京、俄國老毛子佔領全關東,最初的共産黨是蘇聯政府在其國土上培訓,然後陆續經關東輸送到華夏各處,等等重大事件。

京奉鐵路的開啟最早是唐山、胥各莊段的鋪設,這段短短九公里的鐵道標誌了滿清朝廷中的漢族菁英對世界潮流的初步認知。在此之前滿清朝廷上下一直是反對興建鐵路的,但經過了二次所謂的鴉片戰爭,也就是滿清兩次敗於英法聯軍和日本以及在與太平軍的對抗中,認識到了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由此朝廷中的明白事體之漢族辦事官員漸漸形成了“師夷長技”之思想,這些人以李鴻章爲領導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爲“洋務運動”的改良。他們所進行的實務有北洋海軍、招商局、機器局、礦務局等,其中招商局經營輪船海運,機器局製造西式軍火,其它的各局作用如其名稱所示。滿清晚期的這些改良並非是朝廷統治者所自願,而是統治階級中的少數漢族有識之士皆明白若是再不改良其統治將會立卽終結。這是非常明顯的事實,但守舊者仍是頑冥不化,改良阻力甚大。爲此這時的改良者不得不打著“富國強兵”的招牌出來與之相抗,“富國強兵”的思想從春秋戰國時起就是被統治者及漢人菁英所接受的理念,靠著這個口號晚清近代化改良才得以進行。從這一點上就可看出滿清的腐朽和不可救藥,若不是要亡國、手中的權力和所有高高在上的一切都要失去,他們是决不會走上改良一途的,而改良亦不過是延緩其統治的手段。在華夏的歷史長河中,差不多每一個王朝在行將滅亡之際都會或多或少地被迫地進行一些政治、經濟的改良,以延緩其統治。不幸的是這些改良都面臨著極大阻力,以至最後都是以暴力被推翻而終結。

“富国”在華夏的各個歷史時期指的是皇家内库及国帑充裕一些,但这在滿清中晚期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皇室贵族之穷奢极侈永無尽头,其皇家内库永远是空虚的,而戰爭赔款及社會维稳的费用又是天大的窟窿,補不胜補,國帑之漏洞亦是深不見底。只有强兵才是满清統治者心甘情願主動为之的,這關係到統治大業,因此創建北洋海軍、機器局及招商局等業在滿清朝廷中受到的阻力相對要小一些,民間旣使有異議亦不敢以鷄蛋去碰石頭,但鐵路則不同了。通常我們在報刊書本上看到滿清官員及民間反對鐵路建設的理由是震動地脈、破壞風水等迷信觀念。實際上這僅是反對理由中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則包括畏懼外國勢力藉鐵路而侵入內地;有了鐵路則原來的水路漕運和旱路的驛站就會被取代,相關人員必定失業,社會的不穏定因素增加;築路所需費用浩大,會使本已空虛的國庫更加捉襟見肘;修建鐵路要徵收土地、搬遷其上的人民和拆毁房屋,由此而産生了大量的官民和商民糾紛。這些理由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要進行合理解決的問題,幷非全是無理取鬧。所以如果不看當時的歷史資料,比如朝臣們的奏章和地方官衙的案件處理等等,你就不可能全方位地看到事情的方方面面,也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亦或是看不出那些所謂的“專家”們給出的那些結論是别有用心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