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回武汉是在2019年11月, 和老友约在武大门口的餐厅话别。
Covid爆发后, 武汉这个地名已经和covid连在一起,世人皆知它在地图上位置了。我现在和人说起我国内读书的地方"wuhan", 如果对方还不明白, 我就加一句,那个covid。于是人家顿悟。
如果我回国只能选择去一个地方的话, 那必是武汉无疑了。
2024年再回武汉,再回母校, 中间隔了一场covid, 物是人非?还是人是物非?还是物非人非?
首先, 物肯定是非了。
进校门居然要网上预约, 而且只能用国内身份证件预约。校内朋友支招:如果你眼神好运气好,可以跟着送外卖的进来。事实证明很可行。校园里不少送外卖的送快递的身影。
校园依旧美丽, 但不能说“美丽如初”, 因为多了很多新事物。处处是监控摄像头, 每个教室里至少有5个摄像头。入校门, 入教学楼, 入图书馆, 到处刷卡刷脸。
校内多了一些上下山的小巴士, 校园里随处可见骑着共享电动车的学生。想起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天天在珞珈山上爬上爬下的,气喘吁吁狼狈不堪。现在看,这个电动车还真是方便, 尽管它少了些浪漫气息。 如今应该不会有男生看到女生满手提着重物爬山而跑上来献殷勤的了。
我和一位留校的同学提起了这个匪夷所思的预约制度和各类刷卡刷脸。
他说, 疫情之下, 为了对病毒进行追踪控制,学校制定了健康码之类的监控措施, 对进出学校的人口进行审查。清零结束后,学校本来讨论要不要去掉这些规定,但发现这些办法对管理校内治安很有效, 于是就保留了下来。
看来, covid 虽然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陷入了困顿, 但是至少让中共成功实现了全民监控的实况演习,然后就顺理成章地继续使用,胜利实现了2024版的”1984.“。有了21世纪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人脸识别, 当年Orwell能想到的, 党妈做到了;Orwell没想到的, 党妈做得更好。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字,防火墙内14亿人口, 每1000人就有439个摄像头。而号称欧洲最警察化的城市伦敦, 也不过才13个。纽约每千人才合8个监控摄像头,真是没法子比啊。你就那么几个摄像头,犯罪率若不高就有点太那个了吧?
所以,现在中国自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度“, 绝对名至实归。每俩人就合一个摄像头,这能不安全吗?
客观的说, 武大校园真的是比以前井井有序了。加上雷军等校友们的慷慨解囊,硬件方面提升不少。校园里的指示牌上也多了一个”雷军科技楼“的路牌。
外语学院的食堂在山顶上, 是出了名的难吃。如今被改造成了国际风味的咖啡厅, 价格也不忘和国际接轨。
樱花大道的尽头就是樱园宿舍, 俗称老斋舍,是武汉大学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每年三四月,老斋舍被淹没在烂漫樱花里的景象常常出现在武大的明信片上。当年我们新生入学时, 听人讲,武大的老斋舍曾是侵华的日军养伤之地, 当时为了安抚这些伤兵的思乡情,就从日本运过来的樱花树苗, 才有了如今举国闻名的武大樱花。
想起国内日益高涨的反日情绪, 有女孩在苏州日本风情街穿和服被警察传唤, 前一阵深圳日裔孩子被害,还有苏州日本学校的中国女校工因为保护日籍学生而被刺死。这些怒火会不会有一天也烧到珞珈山上的日裔樱花呢?
校邮局的对面那块地,现在是校友陈东升捐赠的博物馆。正在展示的是“武大130校史”。
学校的大操场。如今有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升旗仪式
正值开学军训, 校园里到处可见穿着迷彩服提着小板凳的新生们。
行政大楼旁边的某处如今有了个簇新的孔夫子雕像。
校园里到处可见的摄像头和提示标语。奇怪, 谁敢在一个需要实名认证的封闭校园里酒驾呢?
第一次在校园里看到了征兵广告。据说参军两年回来可以保研, 不知道这个诱惑力够不够大?
进出刷脸,这已经是疫情后中国大学校园的常态
珞珈山顶的樱园宿舍,常被来串门的同学戏称为“探监”, 如今的它借监控设备之光,终于有了点儿监狱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