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能忍”的人,到底是坚强还是懦弱?

这两天,大家都在讨论退休,难免发发牢骚。也有人唱反调,刻意搞点虚伪的“正能量”。我就看到一句话,哑然失笑。这句话是这样的:“现在年轻人心理素质都不行,老一辈坚强得多,什么都能忍。”

这种论调并不新鲜,简直是许多人的口头禅,我真正觉得可笑的是,“什么都能忍”等于“坚强”吗?

林语堂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逆来顺受”的文章,提到中国人的三大缺点——“忍耐性,散慢性及老猾性”。

关于“忍耐性”,他这样写道:

我相信这些都是一种特殊文化及特殊环境的结果,不是上天生就华人,就是这样忍辱含垢,这样不能团结,这样老猾奸诈。这有一方法可以证明,就是人人在他自己的经历,可以体会出来。本来人家说屁话,我就反对;现在人家说屁话,我点头称善曰:“是啊,不错不错。”由此度量日宏而福泽日深。由他人看来,说是我的修养工夫进步。不但在我如此,其实人人如此。到了中年的人,若肯诚实反省,都有这样修养的进步。

二十岁青年都是热心国事,三十岁的人都是“国事管他娘”。我们要问,何以中国社会使人发生忍耐,莫谈国事,及八面玲珑的态度呢?我想含忍是由家庭制度而来,散慢放逸是由于人权没有保障,而老猾敷衍是由于道家思想。自然各病不只一源,而且其中各有互相关系;但为讲解得清楚便利,可以这样暂时分个源流。

忍耐,和平,本来也是美德之一。但是过犹不及;在中国忍辱含垢,唾面自干已变成君子之德。这忍耐之德也就成为国民之专长。

林语堂继而写道:

“在中国,逆来顺受已成为至理名言,弱肉强食,也几乎等于天理。贫民遭人欺负,也叫忍耐,四川人民预缴三十年课税,结果还是忍耐。因此忍耐乃成为东亚文明之特征。然而越‘安排吃苦’越有苦可吃。若如中国百姓不肯这样地吃苦,也就没有这么许多苦吃。所以在中国贪官剥削小百姓,如大鱼吃小鱼,可以张开嘴等小鱼自己游进去,不但毫不费力,而且甚合天理。”

这段话真是精彩,直至今天,许多中国人仍然热衷于赞美吃苦,几近病态。

狄马曾在《荒谬的苦难哲学》中写道: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但在实际上,苦难“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人赞美苦难,一来是因为人生中只有苦难,又没有基本逻辑思维,所以任何一点好处都往苦难上扯,二来则是林语堂所说,只不过是为逆来顺受找个借口。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要面对的苦难不但多,而且复杂。天灾是苦难,人祸也是苦难,能与命运抗争者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则选择了屈服与沉沦。远的不说,就说如今的老一辈,当年被历次运动所耽误,又有多少人战胜了命运?极少数人用自己的成功论证苦难的伟大,不但没有逻辑,甚至有些无耻。因为苦难从不伟大,它耗尽了一代人的青春,影响了一代人的一生。一个侥幸成功者的背后,是上万个在苦难中沉沦的失败者。真正清醒的人,应该质问为何有这样的苦难,又该如何避免这样的苦难,而不是歌颂苦难伟大。

鲁迅当年写看客,只要被砍头的不是自己,人们就可保持麻木,安心做个看客。时至今日,平时沉默,自家出事才哭天抢地的也大有人在。谁都知道“枪打出头鸟”,沉默才是老成持重,但情况也一天天坏下去。

提到各种不合理,许多人都噤若寒蝉,要不就搬出半吊子的辩证法,让你“凡事都要两面看”,非要在一堆屎里找出几粒饭,证明还是有东西可吃。任何合理质疑都会被污名化,不是“愤青”就是“造谣”。酱缸并不可怕,怕的是在酱缸里连挣扎一下的动作都没有。

很多人将“什么都能忍”视为极其高明的人生经验,我并不否认它在这个社会的有效性,但长远来说,它只不过是饮鸩止渴。就像我经常所说的一句话:“一代人越是强调无底线适应社会,就越会给下一代带来更难适应的社会”,这个说法正在被一天天证实。

“什么都能忍”从来就不是真正的坚强,它只是世世代代的懦弱。当然,承认自己懦弱,承认自己在世道面前无能为力,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一边忍受一切,转头又换个嘴脸,将自己的逆来顺受渲染为“坚强”和“责任感”,以及可以传世的宝贵经验。

 

 

作者: 叶克飞

dhyang_wxc 发表评论于

忍耐與無奈,應有所區分。據說林六十五歲時又回歸基督教,他應該又會讀到:「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发表评论于
主动吃苦方得甜。
发表评论于
被动吃苦是真苦,。
叶离离 发表评论于
世世代代的懦弱。说得好!还有就是自保功利主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