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死还生》巴郎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乍死还生》巴郎

成都最早的造反派是“川大八二六”和“成都工人革命造反兵团”,称为“八二六派”。

1967年“一月风暴”时,造反派曾积极对抗以工人为主的保守组织“产业军”,冲击四川省委和西南局,揪斗当权派,进行抢班夺权。也曾冲击成都军区,进行静坐示威活动,声势浩大。

二月镇反时,在产业军的积极配合下,成都军区与地方公检法联合行动,逮捕大批八二六派头目和骨干份子,定性为反动组织,从总部到基层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进入三月中旬,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先是旧老们失势,文革新贵们登场。张梁刘张主持四川工作,筹建省革委,清算“二月逆流”。

造反派士气急速上升,重整旗鼓,东山再起。造反派与产业军的矛盾也日趋尖锐,4 - 5月里,爆发了两场大规模的武斗。双方数千人,手持现代热兵器,大打出手,血染蓉城,死伤累累。

正当此时,中央发布了解决四川问题的《四川十条》,明确否定镇反运动,宣布成都军区支持产业军是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于是,成都地区的文化革命经历了一个紧张而富于戏剧性变化的过程。

造反派都欣喜如狂,欢庆胜利。

庞大的产业军失去了当权派的支撑,眼见大势已去,人去楼空,名存实亡。在《四川十条》掀起的急风暴雨中,如失修楼房,很快墙漏屋塌,支离破碎,五月尚未完结,就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

巴郎 记于20200915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