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电缆断裂事件,中国同意登船公开调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2411月,波罗的海两条关键海底电缆被切断,涉及的电缆分别连接芬兰至德国和瑞典至立陶宛。调查矛头指向中国籍散装货船伊鹏3,认为该船可能在海床拖锚导致了电缆损坏。

波罗的海海底电缆,是北欧与中欧地区通信和电力传输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具体而言,这些电缆承担着区域内的高频通信和数据传输任务,以及发挥着能源输送和电力平衡调节作用,为军事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尤其在北约东翼国家对抗俄罗斯的背景下,电缆完好至关重要。

本次电缆断裂引发的停电和通信中断,使多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到影响,部分企业和政府机构数据传输能力下降。这为波罗的海周边国家敲响了警钟。事件发生后,欧洲多国迅速展开调查。通过监控船舶的活动轨迹,发现中国籍散装货船伊鹏3事发时,曾在电缆附近海域航行。伊鹏3曾从俄罗斯乌斯卢加港出发,在芬兰湾区域短暂停留。调查显示,该船很可能故意下锚,并在海床拖行160公里。船舶锚具的损耗状况,与电缆受损情况高度吻合。

虽然伊鹏3运行年限已近24年,船体老化和设备故障可能导致锚具异常操作。但是,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线索。比如,伊鹏3曾在俄罗斯港口装卸物资,船员中至少有一名俄籍成员。在当前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千方百计通过破坏欧洲基础设施,削弱其对抗能力的动机明显。俄罗斯有可能利用中国船只作为工具,以减少直接关联的风险,这种策略符合俄罗斯通过代理行为Proxy Action)开展灰色地带战争的典型特征。



面对欧洲国家的质疑,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合作的态度。以德国和中国为主导,双方展开了持续多周的高层对话。中国坚持主张无罪推定,同时表示愿意配合国际法和海事调查。中方允许来自德国、瑞典、芬兰和丹麦的14名调查人员登船,但强调调查范围须限于船体和锚具,不涉及船员拘留,并且要求调查过程需在国际公海法框架内进行。

中国政府同意国际公开调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确定没有参与此事,对此事也是一无所知。而且调查范围限于特定船体和设备,不涉及更广泛的外交敏感领域。 通过配合调查,中国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遵守国际法,并乐于与各国展开合作。表明在涉及全球公共事务时,中国愿意扮演负责任的大国角色。中国对调查结果的态度表明,其在此事件中处于主动地位,若调查结果证实船只的行为是意外,将进一步为中方澄清责任。若发现人为破坏,中国也可通过调查结果揭露幕后操纵者,从而撇清嫌疑。

本次事件虽带来短期紧张,但中国的合作态度,为中欧关系注入了一定稳定因素。欧洲国家在事件中,看到了中国对国际合作的意愿,在未来对华政策中会持更平衡立场。事件的透明处理,有助于缓解欧洲对中国在全球事务中不透明的传统印象。若调查结果表明俄罗斯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俄关系或面临微妙变化,中国会在国际舆论中保持中立,避免被俄罗斯的单边行动拖入更多外交争端。中国亦可借此机会在中俄合作中获取更多主动权。

波罗的海电缆断裂事件,从表面看是一场技术事故,但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国际博弈。中国通过积极合作表明了负责任的态度,同时向世界展现了其无意参与或操控事件的清晰立场。尽管调查尚未完全结束,但本次事件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诸多关于海事安全、地缘政治及国家责任的新启示。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外交挑战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提升国际形象的契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