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回响》一书(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恩师孙光明,是《三国演义》导演之一。一生集编、导、演60部舞台剧、电视剧于一身的艺术家。我是他晚年时期的关门弟子。他育人无痕,从认识你自己,做你自己,成为你自己,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从自卑到自信,从弱小到强大,从外求到内观,现实了人生和艺术趋于成熟的弟子。我们20年的鸿雁传书,对人生、对艺术、对精神灵魂的求索,书写了一对师生艺术心灵的传记!一个作家文学成长的秘密通道!一段精神感情的私人对话!一首“伯牙、子期”的灵性绝响!恩师以爱心、以品行留下了一曲“大音稀声”的歌谣驾鹤西去,迄今已去世十周年。十周年之前我们是日日在电邮里交谈,这十年虽然中断了,但灵魂的交谈永不会停止,文字是记忆最好的方式。我把我们的交流汇成一本书以飨我和亲人们的思念,但也不尽如此,此书在恩师的战友、同事们之间也不断传阅,师娘汪学萱不断接到回信,也转给我看,我都一一珍存,共享对逝者的回忆。正值十周年祭日,我将人世间情感的宝库打开,送给在天之灵的恩师以慰之。
信件之一:
汪老师您好!
不久前,读完了陈亚珍的《孤独的回响》。由于近段时间恰遇许多繁杂琐细事务,只能抽空细读。直至掩卷,一直处于惊叹之中!
惊叹,来自此书记录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谁能想到,在这个日渐扭曲而且绝大多数人又处于扭曲的时代里,书中记述的人和事,竟无比真实地存在着。真、善、美在书中汇成了一股清流,从天而降荡涤了我的心灵。
1975年,我曾参加文工团的小分队,去慰问国家登山队,在“珠峰”脚下的大本营住了半个月。
读《孤独的回响》这本书的时候,我眼前总是出现那座神秘辉煌的世界第一峰。我好像看到,曾经仰望金顶的人群中,有一个女孩,她一步一步攀登到半途的时候,才发现随着“登山主义”潮流的消退,四下已经几乎空寂无人。她前面的路,迷茫且艰险,她陷入了孤独无助之中。神迹在这时候出现了:每当她在精疲力竭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力量在关键的时候推她一把。而最终发现她具有慧根,激励她重拾勇气攀登不辍,且不时将自己探索出的路径指引给她,逐渐让她向顶峰接近的那位贵人,正是我曾经的老首长孙光明啊!……
当年,因为话剧分队销编,我与孙队长只有短短半年多的接触。我心目中的孙队长,风度翩翩、率真洒脱,无首长的威风,无庸人的城府。对下属,他身上洋溢着浓浓的师长之风和深深的兄长之情。如今,细读《孤独的回响》才了解到,我们的孙队长是一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任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信仰如何多元,孙队长对于真善美理想的追寻从来没有停歇过。书中,D给丫的许许多多的文字启示,让人看到了孙队长通过终生苦修,孜孜不倦探寻真理、成为智者和哲人的足迹。
当过孙队长的兵,实在是幸运!
这本书的后半部,多处记述了孙队长家庭生活。于是,可敬可爱的汪老师的形象也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感到万分的亲切!这部书之所以可贵,真实、真诚、真情是最大的力量。作者用最真实的情感、最真实的人物描绘、最真实的书信和稿件,讲述了最真实的故事,读来眼睛常常泪水模糊……
我觉得信写得有点多了,不知道汪老师会不会感到疲劳。止住吧。
何英和我恭祝汪老师健康长寿!
也请汪老师带我们问候孙辉、孙灿,祝他们安康快乐!
2023.6.18童建平
读了这封信,我也眼睛模糊了。信者的文笔情真意切,他与我的恩师仅相处半年却成一生的知友。他是这么富有想象力,他想到了“珠峰”的高度,那是对恩师的仰望。我在攀登“珠峰”望而生畏,疲惫不堪时,遇到恩师的助力。他的比喻很贴切!每一个人都在攀登自己的“珠峰”,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我的好运道。我收获了爱,收获了美学根脉真善美。它在我心中静静地绽放,它成为我的信仰!无关乎俗世的“珠峰”,而关乎灵魂的彩色舷梯。不需要谁来认同,不需要谁来评价,只需要独自享受自在。信者说,他的“孙队长”是理想主义者。是的,恩师从来没有丧失过心中的理想,他用理想的乳汁滋养了我,他攀登金顶的若干经验,都是我的乳汁,他的队员对他的理解是真切的!理想、乐观,爱与信仰,是恩师从一而终的心境和品质。
信件之二:
汪大姐好:
亚珍的书我已读大半,第一章主要写她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童年和青年,书中充满乡土气息,她学历不高自学成才,非常不易。电视剧使光明与她结缘,开始了20载的亦师亦友情。通过他们书信往来我仿佛又看到光明的喜怒哀乐,音容笑貌。我们在拉萨生死与共的日子,他是性情中人,敢爱敢恨直言快语,我们兄弟之间太熟悉了。他对亚珍作品的点评和指导也很到位,当然其中也有师娘的功劳。你们两口子对亚珍的帮助是非功利的纯友谊,也换得她的真情回报。尤其是我看到非常熟悉的以“明萱”署名的邮箱勾起我们交流帖子的岁月,当时亚珍曾要加好友,因我不认识,问光明后才知缘故,此后也看到过不少亚珍作品片段,如今亚珍写出这段可歌可泣的师生父女情也给光明的艺术人生画了非常完美的句号。
2023.4.2原燕生
读完此信,我是欣慰的,恩师是演员、导演,大部分时间在塑造表演形象和影响构思,少有文字表现,而恩师的文笔在和我的交流中具体展现,他的哲思,他的灵悟,和我的创作共舞都那么乐此不疲。这是《孤独的回响》为恩师留下的异彩,得以放光。恩师的艺术才华是各方面的。
信件之三:
学萱:你好。
《孤独的回响》我匆匆看了一遍,陈女士的文字太长故看的不多,我着重读了光明的热情的回信,他为帮助他人可谓呕心沥血,苦心孤诣,从此便可以看出光明做人的高尚,令人可敬。
天道酬勤,公平人人,谁勤奋谁就会得到报偿,他自学成才,成就了他艺术的辉煌。
光明是我的战友,他读书不倦,知识广泛,在西藏军区工作时才华已初露端倪。转业后大显身手,拍了多部优秀影视作品:如“诸葛亮”“王昭君”“三国演义”等等。他可谓功成名就,大器晚成。可喜可贺!
关于“西藏风云”问题,我要为逝者说句公道话,取消他的导演是不公的,当时如果有哪位领导说句公道话也许还有转机,可惜无人说话,可惜可惜。光明你安息吧,天下不公的事多着呢,你在天之灵安息吧,吃亏是福啊……
2023.6.20 徐
这封信让我想起是老师泣血告别影视界。他从西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又因《西藏风云》结束了他的艺术生涯。我记得恩师接了这个剧本之后,他婉拒了好几个剧本,一直等待《西藏风云》的拍摄,积蓄一切力量离弦出箭,只因他的青春热血洒在了那块土地上,想要对西藏再次倾情写意而未能成行。从此赋闲在家,成了我的专职导师,和我20年共同探讨,艺术的、哲学的、宗教的。恩师的心我又怎能不解?也许我的出现是对恩师艺术思维的转移,恩师为我开设了一所“一个人的大学”,让我这个知识贪乏,面带菜色的人吮吸着奶与蜜的香醇。
读了三个老兵的信,我的恩师又出现在我眼前,是的,恩师一生都在修心炼性,他对艺术的信仰也非一般人可比,对西藏的情怀更无人可比。他的一些细节可见端倪,比如来到榆次我陪他逛老城,发现商家卖围巾,围巾的文字是藏文,花纹是藏族风格,他一下子买了若干条,说要送战友,货不够,回到武汉又让我去买几条。再比如,发现藏族风格的衣服,恩师要买回来寄给我,让我穿上拍个照片给他看。我开始是纳闷的,恩师说我圆圆的脸,丰满的身体,穿上藏服很像藏族姑娘。他说他特别想念西藏,虽然受了很多苦,但感情留在了那里!因高山反应强烈,非转业不可了,离开西藏的那天晚上,他把军帽军装叠好放在高处,望着它掉了一夜的眼泪。他说,西藏就像他终身的情人,越老越想念她。
哦,我这才理解了恩师许多怪异的行为。
他有一天画了一幅布达拉宫的画,拍照给我看,问我像不像,我说像。这张照片我收藏了。
我想起2006年去五台山朝拜,他曾给我描述过有关西藏的情景。恩师叙述他的过往,不是苦而是乐。恩师说那是青春的诗篇,是热血的书写。西藏最让他热泪盈眶的是,老百姓见到他们很感恩,称他们是菩萨兵。
恩师对西藏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牧人、羊群、荒原、雪山、布达拉宫、八角街浓浓的法气融化了他的心。他说那是一种灵魂的牵连,一种丝丝缕缕的感动!他说初到西藏非常新鲜好奇,支撑他的信念来自于善!西藏是个大美:蓝色的湖水,白白的雪峰,红色的房子,彩色的经幡,蓝天白云,诵经的声音,听上去参差不齐,有粗音,有细音,有尖音,有柔音,但它是一个整体,共同营造了一种信仰的气氛。佛教就是人类的大善知识,它支撑着世界的美学价值。因而他的灵魂一生难以与它分割。那时支撑他的意志有两脉,一是做一个忠实的共产主义战士,二是佛教的大善浸润着他的心。他是独生子,按律他可以不参军,但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梦,他抛家舍亲携妻远行。
他说他第一次行军走得双腿麻木,上山走两步歇三步,上一截再往上看,啊呀!前面的山比后面的山还要高,山叠着山,岭叠着岭,荒无人烟永远走不到尽头。高原耀眼的阳光,一圈圈彩色的光晕,远望睁不开眼睛。除了风,除了阳光和脚步声,什么动静都没有。时间久了,会觉得自己就是这无穷的山峦和石头,会感到一种长久而永无终结的疲倦,你会被刺目的阳光悄无声息地蒸干。没完没了地走啊走,爬不完的山,想哭都发不出声音了。后来腿已不听使唤,可他不想让自己倒下来,努力支撑着,哪怕慢一点都不能停下,不能落到队伍后面,决不能成为意志薄弱者,要经得起考验好早日入党,他要证明自己……可是不行了,两条腿如木头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托着树靠一会儿也好啊!意志无法驾驭身体的负荷,终于崩溃了!走不动了,更准确一点是迈不开步了。他倒下了,望着蓝得让人想哭的天,他像折翅的雄鹰,像打败的勇士,像风干的牦牛,再怎么挣扎也站不起来了。他觉得耻辱,恨自己不争气,不是意志崩塌,而是身体崩塌!无奈,他几乎是让两个战士架上了山,歇了两天,第三天才缓过来。
讲到此,老师对自己非常不满意。他说,当时他是知识分子,必须到基层去改造思想,磨炼意志,但他的身体不过硬,因为他是文艺兵,训练太少了。
有人说意志可以战胜一切!但恩师的体验是,再强的意志,身体还是绝对的主宰!
那时他们演节目不是在礼堂,也没有广场,而是到哨所,到部队驻扎地,搭一个临时舞台,或者战士们席地而坐,文艺兵进行表演。
恩师记忆最深的是住“沼泽地”――
晚上零下二十摄氏度,他们戴着口罩睡觉,被子裹在身上,由于疲累,再冷也能睡得着,早晨眼睛睁不开,呵水结冰封住,只好用手温化之后才能睁开,口罩冻在脸上摘不下来……大家彼此传授化冰经验,睁开眼睛后,你看我、我看你,一夜之间变成了老人,每个人都似白毛仙人。有的人笑了,有的人哭了,天天、月月、年年如此,何时是个头啊!军营都在最荒僻的深山里,当时文艺兵的任务是:军营在哪里,文艺就送到哪里。西藏的气候是:一年虽四季,全年备寒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文艺兵一个军营一个军营沿线演出,当时觉得好苦啊!在高原,太阳绝不会让人忘记,高原的阳光与内地不同,它就像一种独特的饮料,喝足了它就能把萎缩的寒气都蒸发掉。回想起来那是苦中的美,他们就像身处幻境,如一群仙人在深山老林修行,他们是那样一点一点修炼出来的,老西藏的女兵都没一个娇滴滴的,但她们很美,单纯、热情,生活干练,精神独立。
恩师说,他们下边防演出,背着行李翻山越岭,走到哪睡到哪,常在野外搭帐篷打地铺,有时候外面下着雨,里面滴着水。他们用干草树枝垫高,然后打铺,男左女右。水在铺与铺之间潺潺流过,雨声时大时小,时紧时慢,水大的时候还能听到淙淙流淌的声音,那声音美得像琴键上跳动的音符,敲动着他们的心弦。他们聆听着这样的天然韵律,鼾声此起彼伏,梦呓中的哭声、笑声、野兽的叫声和流水声融在一起,好像骑着夜游的神兽,飞在一个与尘世隔得很遥远的隐秘之地。老师说他睡意朦眬的时候,好像走进了一幕宏大的历史剧目中,洪荒之年,大地一片苍茫,一只野兽直奔而来,意要吞噬身后的战友。他是剧中的主角,一个战无不胜的勇士,他和野兽较量的时候,山洪过来了,泥石流滑坡了,他在亢奋的洪浪中奔游,那野兽败下阵来扭头跑了……他说这是个战胜困境的梦。现实的梦,梦中的梦都是意志的显像。其实他们每日里都在训练自己的意志。他们心怀着希望,迎接每一天的太阳。无论是沼泽、洪流、江河、雪山、小草、昆虫、羊群、牧人,都得跟着太阳走,去找寻生命的养分,从而完成自然赋予生命的蓬勃形式。熟悉了高原的特质,所有的苦都被自然融化了,也就把自我忘记了。
令他最震撼的,是渡高山冰湖,湖是圆的,在阳光下它像一面蓝色的镜子,径直走过去,彻骨的冰冷,会让人迅速萎缩一团。但是他说,当听到惊心动魄的湖鸣声,轰隆隆,轰隆隆,如天籁之音!肌肤的痛觉顿然消解,你会被这新奇所感动,被妙音所震撼!会觉得冰湖是宽厚而开明的,它包容一切,也会消融一切!他说湖是有生命的,在冰下的气泡往前赶就发出轰鸣状态。这个时候是人与自然在亲切交谈。他从此悟出凡有形之物皆有生命,他就是从那时起对万物生出了敬畏之心。他说他多次遇险,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自然处置,而最终有惊无险,是否是因为这份敬畏之心,得以上天护佑了自己?
他说西藏的自然太神妙了,每日里太阳下的冰湖是淡蓝色的,而夕阳坠落后的黄昏和夜,能把硕大的湖泊变成黑乎乎的死海,把万物卷入无边的孤寂和苍凉之中,任何人面对这样的情景都会绝望的想死!但太阳从山尖上一露脸,整个万物又获得了生机。我们必须随太阳而动,因为它是生命律动的赞词,整个大地都随它而书写着一部自然和生命的哲学史。如果不深切地了解它,就难以理解西藏宗教的存在形式。它每一天都在宣示自然与人的关系认知。
他说,西藏的水是绿的,没有波澜,但有速度。当时爬山的累,渡湖的冷都已隐去,只剩下了美的记忆,诗一样的韵味。只有深入了西藏,你才爱上它,并且迷醉它,它就像一个富有魔幻色彩的情人,它的每一座山,每一片荒原,每一洼草地,每一汪碧水,每一块碎石和每一具风干了的动物尸体都在向世界诉说一个无可置疑的真理,一种人类无法超越的精神——宇宙自然力!它会带你去探索它,亲近它,你会发现,面对宇宙自然力,无论你怎样勇敢你都是弱小的,和花鸟虫草没有区别。他亲近了西藏,发现鸟虫都充满法气。他种菜时,躺在田埂上,望着蓝天白云,微风拂面,如绸缎般滑过。云雀在叫,如同交响乐,它们会唱歌,会和他交谈,他闭上眼睛,鸟站在他的头上亲吻。他去打水鸟们就飞走了,他躺下,鸟们就又回来了。那鸟好像和他有缘,从来不怕他,他伸出手叫一声:来!鸟就果然飞到他手心上,他上下左右怎么摇动鸟儿也不怕。他对鸟儿说,飞吧,蓝天是属于你的。那鸟就听话地起飞,有时还勾头斜倪他一眼,然后盘旋在空中,好像为他表演它的飞姿,展示它的美丽,他有时候会从鸟的飞姿想到一个舞蹈的动作,从云卷云舒中获得创作灵感,大自然就是艺术最好的导师。
老师在讲说西藏时,就像在讲他心仪的情人,如诗如画,如歌如咽……
他说他有一次独自骑马到边防采风,四面高山,山上有古老的洞穴,看上去如一座座秘宫,据说那洞穴依然是“流浪者”的栖息之处。沿路悄无声息,只听到马蹄“咯哒、咯哒”的声音,沿路有风干的动物尸体,他们像被打败的哲人,坦然地躺在山中,等待别的动物食用或者风化。他记得有一天到墨脱去采风,和几个战友一起随老乡徒步而行,到了半山腰雾气挡住了整个视线,三尺远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战友们因走路快慢拉开了距离,只好互相喊叫知其行踪。有一个女演员,发现一个洞穴跑进去歇脚,没想到洞穴里有撕破的军装和遗骸,她大叫着跑出来。听说山中常有牧民失踪,很有可能是猛兽袭击。当时若出现一个意外,他就回不去了。他说在这个充满史前意味的荒山中穿行,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书写历史典籍的一支笔。这时他看到一个牧人赶着一群羊,翻过起伏的山峦来到他眼前,他和牧人以微笑彼此致礼,然后那牧人和羊又隐入酷似神灵出没的废墟中,一个形如枯木的苦行僧与他擦肩而过,对他投来短暂而慈善的一瞥……
他说这些画面要放在银幕上该是多么的美。这些意境深远的片段成为他一生的回忆……
苦中作乐是文艺兵的特色。他说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丰富了艰苦的生活。有一年他们八月十五下边防慰问演出,汽车过河时,只见对面一个牧民一直向他们拼命挥手,他们以为可以过去,结果刚到河中间,泥石流轰然而下,汽车前轮沉陷,车尾翘起来,大家“哇呀”一声尖叫,车棚里坐着的人,一下子东倒西歪,好似河滩里的滚滚乱石。车过不去了。大家只得下车,他们坐在荒沙上等待援助。他们从洁净的明空等到黄昏,再等到黑色的帷幕彻底拉上,啊!月亮又大又圆,繁星如黄色的宝石镶嵌在天上。望着天上的月亮,想起家乡的月饼,大家一片静默。把天上的月亮当作月饼享用。后来援助的车来了,用钢丝绳拉动河里的车,在荒漠上转圈,沦陷的车发动机不转,前面的车拖着后面的车,一圈一圈地转,他们在一边拍着手喊:一个月饼,二个月饼,三个月饼,有几个人给几个月饼……
他说,他们在荒原中吃了一次“精神月饼”。
我听到了属于恩师生命的歌谣,那歌仿佛在旷远的雾中行走,在世界屋脊升腾,曾经的奇迹,精神宴席,奔跑着,夹带着老师的英勇、壮丽、意志、理想,燃烧的鲜血和永不迷失的生命导航!而今,这种经历成为恩师在人世间留下的痕迹,如若不把它记录下来,人与自然的意志博弈就缺少了佐证。
时值十周年祭日写给天堂的恩师!
2025.1.5日
陈亚珍简介:女,山西昔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会长,国家二级编剧,原《乡土文学》副主编。主要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碎片儿》《神灯》《十七条皱纹》《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风语》。长篇纪实文学《谁在守约》《孤独的回响》等。散文集《玫瑰:撒下一地殷红》《坐在时光的角落里》,电视剧:《苦情》《路情》《唢呐魂》《地委书记》《土岭纪事》等。作品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北方地区优秀图书奖”,“全国音乐剧灵芝奖”,“华北地区电视剧奖”,“山西省电视剧奖”。《小说选刊》全国短篇小说征文一等奖,《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获2012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长篇小说第四名,2013年两次被全国图书推荐委员会推荐为200本及300本好图书之一,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
信件之一:
汪老师您好!
不久前,读完了陈亚珍的《孤独的回响》。由于近段时间恰遇许多繁杂琐细事务,只能抽空细读。直至掩卷,一直处于惊叹之中!
惊叹,来自此书记录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谁能想到,在这个日渐扭曲而且绝大多数人又处于扭曲的时代里,书中记述的人和事,竟无比真实地存在着。真、善、美在书中汇成了一股清流,从天而降荡涤了我的心灵。
1975年,我曾参加文工团的小分队,去慰问国家登山队,在“珠峰”脚下的大本营住了半个月。
读《孤独的回响》这本书的时候,我眼前总是出现那座神秘辉煌的世界第一峰。我好像看到,曾经仰望金顶的人群中,有一个女孩,她一步一步攀登到半途的时候,才发现随着“登山主义”潮流的消退,四下已经几乎空寂无人。她前面的路,迷茫且艰险,她陷入了孤独无助之中。神迹在这时候出现了:每当她在精疲力竭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力量在关键的时候推她一把。而最终发现她具有慧根,激励她重拾勇气攀登不辍,且不时将自己探索出的路径指引给她,逐渐让她向顶峰接近的那位贵人,正是我曾经的老首长孙光明啊!……
当年,因为话剧分队销编,我与孙队长只有短短半年多的接触。我心目中的孙队长,风度翩翩、率真洒脱,无首长的威风,无庸人的城府。对下属,他身上洋溢着浓浓的师长之风和深深的兄长之情。如今,细读《孤独的回响》才了解到,我们的孙队长是一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任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信仰如何多元,孙队长对于真善美理想的追寻从来没有停歇过。书中,D给丫的许许多多的文字启示,让人看到了孙队长通过终生苦修,孜孜不倦探寻真理、成为智者和哲人的足迹。
当过孙队长的兵,实在是幸运!
这本书的后半部,多处记述了孙队长家庭生活。于是,可敬可爱的汪老师的形象也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感到万分的亲切!这部书之所以可贵,真实、真诚、真情是最大的力量。作者用最真实的情感、最真实的人物描绘、最真实的书信和稿件,讲述了最真实的故事,读来眼睛常常泪水模糊……
我觉得信写得有点多了,不知道汪老师会不会感到疲劳。止住吧。
何英和我恭祝汪老师健康长寿!
也请汪老师带我们问候孙辉、孙灿,祝他们安康快乐!
2023.6.18童建平
读了这封信,我也眼睛模糊了。信者的文笔情真意切,他与我的恩师仅相处半年却成一生的知友。他是这么富有想象力,他想到了“珠峰”的高度,那是对恩师的仰望。我在攀登“珠峰”望而生畏,疲惫不堪时,遇到恩师的助力。他的比喻很贴切!每一个人都在攀登自己的“珠峰”,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我的好运道。我收获了爱,收获了美学根脉真善美。它在我心中静静地绽放,它成为我的信仰!无关乎俗世的“珠峰”,而关乎灵魂的彩色舷梯。不需要谁来认同,不需要谁来评价,只需要独自享受自在。信者说,他的“孙队长”是理想主义者。是的,恩师从来没有丧失过心中的理想,他用理想的乳汁滋养了我,他攀登金顶的若干经验,都是我的乳汁,他的队员对他的理解是真切的!理想、乐观,爱与信仰,是恩师从一而终的心境和品质。
信件之二:
汪大姐好:
亚珍的书我已读大半,第一章主要写她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童年和青年,书中充满乡土气息,她学历不高自学成才,非常不易。电视剧使光明与她结缘,开始了20载的亦师亦友情。通过他们书信往来我仿佛又看到光明的喜怒哀乐,音容笑貌。我们在拉萨生死与共的日子,他是性情中人,敢爱敢恨直言快语,我们兄弟之间太熟悉了。他对亚珍作品的点评和指导也很到位,当然其中也有师娘的功劳。你们两口子对亚珍的帮助是非功利的纯友谊,也换得她的真情回报。尤其是我看到非常熟悉的以“明萱”署名的邮箱勾起我们交流帖子的岁月,当时亚珍曾要加好友,因我不认识,问光明后才知缘故,此后也看到过不少亚珍作品片段,如今亚珍写出这段可歌可泣的师生父女情也给光明的艺术人生画了非常完美的句号。
2023.4.2原燕生
读完此信,我是欣慰的,恩师是演员、导演,大部分时间在塑造表演形象和影响构思,少有文字表现,而恩师的文笔在和我的交流中具体展现,他的哲思,他的灵悟,和我的创作共舞都那么乐此不疲。这是《孤独的回响》为恩师留下的异彩,得以放光。恩师的艺术才华是各方面的。
信件之三:
学萱:你好。
《孤独的回响》我匆匆看了一遍,陈女士的文字太长故看的不多,我着重读了光明的热情的回信,他为帮助他人可谓呕心沥血,苦心孤诣,从此便可以看出光明做人的高尚,令人可敬。
天道酬勤,公平人人,谁勤奋谁就会得到报偿,他自学成才,成就了他艺术的辉煌。
光明是我的战友,他读书不倦,知识广泛,在西藏军区工作时才华已初露端倪。转业后大显身手,拍了多部优秀影视作品:如“诸葛亮”“王昭君”“三国演义”等等。他可谓功成名就,大器晚成。可喜可贺!
关于“西藏风云”问题,我要为逝者说句公道话,取消他的导演是不公的,当时如果有哪位领导说句公道话也许还有转机,可惜无人说话,可惜可惜。光明你安息吧,天下不公的事多着呢,你在天之灵安息吧,吃亏是福啊……
2023.6.20 徐
这封信让我想起是老师泣血告别影视界。他从西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又因《西藏风云》结束了他的艺术生涯。我记得恩师接了这个剧本之后,他婉拒了好几个剧本,一直等待《西藏风云》的拍摄,积蓄一切力量离弦出箭,只因他的青春热血洒在了那块土地上,想要对西藏再次倾情写意而未能成行。从此赋闲在家,成了我的专职导师,和我20年共同探讨,艺术的、哲学的、宗教的。恩师的心我又怎能不解?也许我的出现是对恩师艺术思维的转移,恩师为我开设了一所“一个人的大学”,让我这个知识贪乏,面带菜色的人吮吸着奶与蜜的香醇。
读了三个老兵的信,我的恩师又出现在我眼前,是的,恩师一生都在修心炼性,他对艺术的信仰也非一般人可比,对西藏的情怀更无人可比。他的一些细节可见端倪,比如来到榆次我陪他逛老城,发现商家卖围巾,围巾的文字是藏文,花纹是藏族风格,他一下子买了若干条,说要送战友,货不够,回到武汉又让我去买几条。再比如,发现藏族风格的衣服,恩师要买回来寄给我,让我穿上拍个照片给他看。我开始是纳闷的,恩师说我圆圆的脸,丰满的身体,穿上藏服很像藏族姑娘。他说他特别想念西藏,虽然受了很多苦,但感情留在了那里!因高山反应强烈,非转业不可了,离开西藏的那天晚上,他把军帽军装叠好放在高处,望着它掉了一夜的眼泪。他说,西藏就像他终身的情人,越老越想念她。
哦,我这才理解了恩师许多怪异的行为。
他有一天画了一幅布达拉宫的画,拍照给我看,问我像不像,我说像。这张照片我收藏了。
我想起2006年去五台山朝拜,他曾给我描述过有关西藏的情景。恩师叙述他的过往,不是苦而是乐。恩师说那是青春的诗篇,是热血的书写。西藏最让他热泪盈眶的是,老百姓见到他们很感恩,称他们是菩萨兵。
恩师对西藏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牧人、羊群、荒原、雪山、布达拉宫、八角街浓浓的法气融化了他的心。他说那是一种灵魂的牵连,一种丝丝缕缕的感动!他说初到西藏非常新鲜好奇,支撑他的信念来自于善!西藏是个大美:蓝色的湖水,白白的雪峰,红色的房子,彩色的经幡,蓝天白云,诵经的声音,听上去参差不齐,有粗音,有细音,有尖音,有柔音,但它是一个整体,共同营造了一种信仰的气氛。佛教就是人类的大善知识,它支撑着世界的美学价值。因而他的灵魂一生难以与它分割。那时支撑他的意志有两脉,一是做一个忠实的共产主义战士,二是佛教的大善浸润着他的心。他是独生子,按律他可以不参军,但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梦,他抛家舍亲携妻远行。
他说他第一次行军走得双腿麻木,上山走两步歇三步,上一截再往上看,啊呀!前面的山比后面的山还要高,山叠着山,岭叠着岭,荒无人烟永远走不到尽头。高原耀眼的阳光,一圈圈彩色的光晕,远望睁不开眼睛。除了风,除了阳光和脚步声,什么动静都没有。时间久了,会觉得自己就是这无穷的山峦和石头,会感到一种长久而永无终结的疲倦,你会被刺目的阳光悄无声息地蒸干。没完没了地走啊走,爬不完的山,想哭都发不出声音了。后来腿已不听使唤,可他不想让自己倒下来,努力支撑着,哪怕慢一点都不能停下,不能落到队伍后面,决不能成为意志薄弱者,要经得起考验好早日入党,他要证明自己……可是不行了,两条腿如木头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托着树靠一会儿也好啊!意志无法驾驭身体的负荷,终于崩溃了!走不动了,更准确一点是迈不开步了。他倒下了,望着蓝得让人想哭的天,他像折翅的雄鹰,像打败的勇士,像风干的牦牛,再怎么挣扎也站不起来了。他觉得耻辱,恨自己不争气,不是意志崩塌,而是身体崩塌!无奈,他几乎是让两个战士架上了山,歇了两天,第三天才缓过来。
讲到此,老师对自己非常不满意。他说,当时他是知识分子,必须到基层去改造思想,磨炼意志,但他的身体不过硬,因为他是文艺兵,训练太少了。
有人说意志可以战胜一切!但恩师的体验是,再强的意志,身体还是绝对的主宰!
那时他们演节目不是在礼堂,也没有广场,而是到哨所,到部队驻扎地,搭一个临时舞台,或者战士们席地而坐,文艺兵进行表演。
恩师记忆最深的是住“沼泽地”――
晚上零下二十摄氏度,他们戴着口罩睡觉,被子裹在身上,由于疲累,再冷也能睡得着,早晨眼睛睁不开,呵水结冰封住,只好用手温化之后才能睁开,口罩冻在脸上摘不下来……大家彼此传授化冰经验,睁开眼睛后,你看我、我看你,一夜之间变成了老人,每个人都似白毛仙人。有的人笑了,有的人哭了,天天、月月、年年如此,何时是个头啊!军营都在最荒僻的深山里,当时文艺兵的任务是:军营在哪里,文艺就送到哪里。西藏的气候是:一年虽四季,全年备寒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文艺兵一个军营一个军营沿线演出,当时觉得好苦啊!在高原,太阳绝不会让人忘记,高原的阳光与内地不同,它就像一种独特的饮料,喝足了它就能把萎缩的寒气都蒸发掉。回想起来那是苦中的美,他们就像身处幻境,如一群仙人在深山老林修行,他们是那样一点一点修炼出来的,老西藏的女兵都没一个娇滴滴的,但她们很美,单纯、热情,生活干练,精神独立。
恩师说,他们下边防演出,背着行李翻山越岭,走到哪睡到哪,常在野外搭帐篷打地铺,有时候外面下着雨,里面滴着水。他们用干草树枝垫高,然后打铺,男左女右。水在铺与铺之间潺潺流过,雨声时大时小,时紧时慢,水大的时候还能听到淙淙流淌的声音,那声音美得像琴键上跳动的音符,敲动着他们的心弦。他们聆听着这样的天然韵律,鼾声此起彼伏,梦呓中的哭声、笑声、野兽的叫声和流水声融在一起,好像骑着夜游的神兽,飞在一个与尘世隔得很遥远的隐秘之地。老师说他睡意朦眬的时候,好像走进了一幕宏大的历史剧目中,洪荒之年,大地一片苍茫,一只野兽直奔而来,意要吞噬身后的战友。他是剧中的主角,一个战无不胜的勇士,他和野兽较量的时候,山洪过来了,泥石流滑坡了,他在亢奋的洪浪中奔游,那野兽败下阵来扭头跑了……他说这是个战胜困境的梦。现实的梦,梦中的梦都是意志的显像。其实他们每日里都在训练自己的意志。他们心怀着希望,迎接每一天的太阳。无论是沼泽、洪流、江河、雪山、小草、昆虫、羊群、牧人,都得跟着太阳走,去找寻生命的养分,从而完成自然赋予生命的蓬勃形式。熟悉了高原的特质,所有的苦都被自然融化了,也就把自我忘记了。
令他最震撼的,是渡高山冰湖,湖是圆的,在阳光下它像一面蓝色的镜子,径直走过去,彻骨的冰冷,会让人迅速萎缩一团。但是他说,当听到惊心动魄的湖鸣声,轰隆隆,轰隆隆,如天籁之音!肌肤的痛觉顿然消解,你会被这新奇所感动,被妙音所震撼!会觉得冰湖是宽厚而开明的,它包容一切,也会消融一切!他说湖是有生命的,在冰下的气泡往前赶就发出轰鸣状态。这个时候是人与自然在亲切交谈。他从此悟出凡有形之物皆有生命,他就是从那时起对万物生出了敬畏之心。他说他多次遇险,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自然处置,而最终有惊无险,是否是因为这份敬畏之心,得以上天护佑了自己?
他说西藏的自然太神妙了,每日里太阳下的冰湖是淡蓝色的,而夕阳坠落后的黄昏和夜,能把硕大的湖泊变成黑乎乎的死海,把万物卷入无边的孤寂和苍凉之中,任何人面对这样的情景都会绝望的想死!但太阳从山尖上一露脸,整个万物又获得了生机。我们必须随太阳而动,因为它是生命律动的赞词,整个大地都随它而书写着一部自然和生命的哲学史。如果不深切地了解它,就难以理解西藏宗教的存在形式。它每一天都在宣示自然与人的关系认知。
他说,西藏的水是绿的,没有波澜,但有速度。当时爬山的累,渡湖的冷都已隐去,只剩下了美的记忆,诗一样的韵味。只有深入了西藏,你才爱上它,并且迷醉它,它就像一个富有魔幻色彩的情人,它的每一座山,每一片荒原,每一洼草地,每一汪碧水,每一块碎石和每一具风干了的动物尸体都在向世界诉说一个无可置疑的真理,一种人类无法超越的精神——宇宙自然力!它会带你去探索它,亲近它,你会发现,面对宇宙自然力,无论你怎样勇敢你都是弱小的,和花鸟虫草没有区别。他亲近了西藏,发现鸟虫都充满法气。他种菜时,躺在田埂上,望着蓝天白云,微风拂面,如绸缎般滑过。云雀在叫,如同交响乐,它们会唱歌,会和他交谈,他闭上眼睛,鸟站在他的头上亲吻。他去打水鸟们就飞走了,他躺下,鸟们就又回来了。那鸟好像和他有缘,从来不怕他,他伸出手叫一声:来!鸟就果然飞到他手心上,他上下左右怎么摇动鸟儿也不怕。他对鸟儿说,飞吧,蓝天是属于你的。那鸟就听话地起飞,有时还勾头斜倪他一眼,然后盘旋在空中,好像为他表演它的飞姿,展示它的美丽,他有时候会从鸟的飞姿想到一个舞蹈的动作,从云卷云舒中获得创作灵感,大自然就是艺术最好的导师。
老师在讲说西藏时,就像在讲他心仪的情人,如诗如画,如歌如咽……
他说他有一次独自骑马到边防采风,四面高山,山上有古老的洞穴,看上去如一座座秘宫,据说那洞穴依然是“流浪者”的栖息之处。沿路悄无声息,只听到马蹄“咯哒、咯哒”的声音,沿路有风干的动物尸体,他们像被打败的哲人,坦然地躺在山中,等待别的动物食用或者风化。他记得有一天到墨脱去采风,和几个战友一起随老乡徒步而行,到了半山腰雾气挡住了整个视线,三尺远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战友们因走路快慢拉开了距离,只好互相喊叫知其行踪。有一个女演员,发现一个洞穴跑进去歇脚,没想到洞穴里有撕破的军装和遗骸,她大叫着跑出来。听说山中常有牧民失踪,很有可能是猛兽袭击。当时若出现一个意外,他就回不去了。他说在这个充满史前意味的荒山中穿行,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书写历史典籍的一支笔。这时他看到一个牧人赶着一群羊,翻过起伏的山峦来到他眼前,他和牧人以微笑彼此致礼,然后那牧人和羊又隐入酷似神灵出没的废墟中,一个形如枯木的苦行僧与他擦肩而过,对他投来短暂而慈善的一瞥……
他说这些画面要放在银幕上该是多么的美。这些意境深远的片段成为他一生的回忆……
苦中作乐是文艺兵的特色。他说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丰富了艰苦的生活。有一年他们八月十五下边防慰问演出,汽车过河时,只见对面一个牧民一直向他们拼命挥手,他们以为可以过去,结果刚到河中间,泥石流轰然而下,汽车前轮沉陷,车尾翘起来,大家“哇呀”一声尖叫,车棚里坐着的人,一下子东倒西歪,好似河滩里的滚滚乱石。车过不去了。大家只得下车,他们坐在荒沙上等待援助。他们从洁净的明空等到黄昏,再等到黑色的帷幕彻底拉上,啊!月亮又大又圆,繁星如黄色的宝石镶嵌在天上。望着天上的月亮,想起家乡的月饼,大家一片静默。把天上的月亮当作月饼享用。后来援助的车来了,用钢丝绳拉动河里的车,在荒漠上转圈,沦陷的车发动机不转,前面的车拖着后面的车,一圈一圈地转,他们在一边拍着手喊:一个月饼,二个月饼,三个月饼,有几个人给几个月饼……
他说,他们在荒原中吃了一次“精神月饼”。
我听到了属于恩师生命的歌谣,那歌仿佛在旷远的雾中行走,在世界屋脊升腾,曾经的奇迹,精神宴席,奔跑着,夹带着老师的英勇、壮丽、意志、理想,燃烧的鲜血和永不迷失的生命导航!而今,这种经历成为恩师在人世间留下的痕迹,如若不把它记录下来,人与自然的意志博弈就缺少了佐证。
时值十周年祭日写给天堂的恩师!
2025.1.5日
陈亚珍简介:女,山西昔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会长,国家二级编剧,原《乡土文学》副主编。主要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碎片儿》《神灯》《十七条皱纹》《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风语》。长篇纪实文学《谁在守约》《孤独的回响》等。散文集《玫瑰:撒下一地殷红》《坐在时光的角落里》,电视剧:《苦情》《路情》《唢呐魂》《地委书记》《土岭纪事》等。作品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北方地区优秀图书奖”,“全国音乐剧灵芝奖”,“华北地区电视剧奖”,“山西省电视剧奖”。《小说选刊》全国短篇小说征文一等奖,《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获2012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长篇小说第四名,2013年两次被全国图书推荐委员会推荐为200本及300本好图书之一,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