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因缘际会了解了佛学的一些知识,自然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原始教义的理解上看,佛教意在“觉悟的教育”,即是宗教又是哲学,既不是宗教又不是哲学。暂且将这些颇为烧脑的名词和概念放下,就自身而言浅谈一些对信仰的理解和认知。

我接触并接纳信仰的初衷是为了自己,信仰的行为最终归结为依靠自己,是一个贯穿一生的实践过程。真正的信仰者不是在方便的时候追求信仰,麻烦的时候放弃信仰,或者把信仰当作是趋利避害的挡箭牌。信仰是由内至外,由知而行,由己到人的自然过程,这一点和儒家思想不谋而合,简单两字概括,就是“真诚”。大多数没有信仰的人对信仰者的态度基本上是,“我不信,但是我尊重你,所以请你别以此来烦我”。这就是我以前的状态,出生于中国大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氛围下长大,觉得既然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不了神的存在,那一定就是不存在。但同时又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就是谁也证明不了神的不存在。所以当非信仰者与信仰者进行实质沟通,需要有共识才能完成合作项目的时候,比如文化传播,教育后代,政策制定等等,就会很容易牵扯到信仰,导致一方觉得另一方是白痴,甚至封建迷信。对于解决这样的矛盾,非信仰者势必要认知到神存在的可能性,信仰者也必须先认知到神不存在的可能性,不管这些可能性有多么的微乎其微。

信仰过程本身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存在,所以信仰允许无条件的隐匿和沉默。群体性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个人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理解教义并付诸实践,但最终还是要靠个人的修行。弘扬宗教信仰是信徒心中的梦想,但我更倾向佛教的随缘和信仰的不可理解性。也就是说,该来的就会来,该懂时就会懂,有感于道家的智慧,禅宗的静默,和佛教的觉悟。

我也坚信身体会受到心灵的影响,不但是自己的心灵,还会收到他人心灵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奇迹也都是一些疗法。当信念可以治疗,就是一种奇迹。所有关于信仰和哲学的思考,都会自然而然的帮你慢慢建立起关于自然、宇宙、和生命认知的框架。生活中每当遇到问题需要判断解决,乃至做决定付诸行动的时候,这个框架就会显现。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做为一个理工女对哲学宗教艺术居然有这么大的兴趣,也是因为太实用了!真实不虚。然而,我从信仰中最大的收获还是学习的过程。阅读使你更丰富,讨论使你更成熟,而写作会让你更精准。尤其是探索哲学话题的时候,观察哲学家是如何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去追溯宇宙的本质和人性的真相,高屋建瓴,启发我们从更长远,更宽广,更深邃的视野去看待世界,非常震撼。尤其是这种学习完全不是为了名次、证书、学位或等级,更是乐在其中,天马行空。

尼采笔下深刻的人生哲理,“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向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 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所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好有力量和气魄!



pancakes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檽米团子' 的评论 : 嗯、你的体会与梁启超先生同出一辙,他对佛教修养有七个字的概括:勇猛、精进、无退转
檽米团子 发表评论于
"观察哲学家是如何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去追溯宇宙的本质和人性的真相,高屋建瓴,启发我们从更长远,更宽广,更深邃的视野去看待世界"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