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行摩洛哥(2)

得土安(Terran,P1),踞丘陵而建的白色城市,其入选世遗是因西班牙占领两个世纪后留下的安达卢西亚异国风味,听起来有点别扭,但却如实地呈现历史。摩洛哥国王并不忌讳西班牙殖民烙印而择此地建立外表不起眼的夏宫(P3),好像路上已经见过好几所国王的宫殿,里面是不让看的。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城里有些旧的犹太和基督教的社区遗迹,在一个近99%人口信奉穆斯林的国家里,这算得上比较宽容的社会。

看街边剥豆子卖的老人和卖二手鞋子的摊档(P7-P8)大概能知道老百姓生活在哪一种状态。不过这一点都不妨碍随处可见的猫(P9)自由聚会,而且它们之间的气氛不像是在讨论战争与生存之类的严肃议题。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去到六十多公里外的另一座蓝色城市-舍夫沙万(Chefchaouen,P10-14)。据说从十五世纪以来皆处于遗世而存的状态,而且保留着一种在西班牙本土已经失传的语言。老城高低蜿蜒的街道旁排列的民居都被漆为深浅不一的蓝白色。民居是一种固化后的百年旋律,足以让游客留连寻觅其中的乐趣。不过,这老城门(P10)是我印象中最平和的城门,好像与所有的征伐,防卫,威仪都不相关。倒像一个小乡公所的办公厅。



P15



P16

现在是三月初,气温还是十摄氏度,少穿件处套都觉得寒意侵人。经过的摩洛哥北部,有大片麦田,有河道纵横(P15-16),与想象中的那一个炎热干旱的非洲截然不同。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从舍夫沙万向东南近两百公里处是摩洛哥第三大城-菲斯(Fez)。这座历经兴衰的千年古城中的阿拉伯老城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从城外高地眺望,至少有一个提示:在这个有九千条街道的居民区(P17-19),有密集恐惧症的人最好不要去测试自己的适应程度。那些夹身小巷和密不容肩的街巿(P20-21)很快就让人体会到当地导游为什么说外人一旦走失,他花一天都未必能找到迷失者。但那区域中各色的带古风的手工作坊(P22-23)和触手可及的阿拉伯风情却诱惑着遊人甘愿面对难以把握的风险去体验一次。紧紧盯着导遊那顶不一样的小帽子,花了近三小时,好歹走了一趟迷魂阵。



P24



P25



P26



P27



P28

其中去过了国家地理杂志特地介绍的手工染色皮革作坊,领了一丛薄荷叶用来避皮革的腥气,然后气喘嘘嘘地爬六楼天台,俯览了一下染色池子。在楼下的皮制品铺子里领教了一下什么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商业技能。不过这本事我一辈子都学不会,对着别人的要价就张口结舌。

晚攴有肚皮舞助兴,还行,不如在尼罗河畔所见过的水平。



P29



P30



P31



P32



P33



P34



P35



P36

经过中阿特拉斯山(M. Atlas Mountain,P29-32 )进入位于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 )边缘的柏帕儿人帐蓬营地(P33-P34)。夜空和阳光下看沙漠都别有风韵(P35-P36 ),也仅此而已。不过在无光污染的夜晚,暗蓝色的空中密缀的星月却是有引人遐想功能。



P37



P38

P37-38 告诉人们什么叫沙漠中赤地千里,如果有人还有传说中的浪漫情怀,大概在烈日炎炎之下挺半个小时后就找不到曾经的丝缕诗意了。曾经看过一游者视频,背个包要“体验”沙漠,还好他没张狂到说“挑战”沙漠。结果半天不到就扔了几个水瓶子赶紧找有人烟的开溜。



P39



P40



P41



P42

离开沙漠营地,路边也有风景。看到的荒野上密布小土堆,那是起源于十一世纪(相当于宋朝时期)时的波斯地区广为应用的地下渠道灌溉工程,现已被废弃。当地人搭个小凉棚招遊客去地下的渠道参观,辟一谋生之道(P39-P41)。

以前在新疆看这种水利设施被称为"坎尔井",介绍说是一种当地独创并与清朝时林则徐的德政有关。这种工程的历史渊源在被不同的地方显然有不同的叙事方式.

把我们往井里带那哥们(P42)大概三十多岁,他的脸轮廓有北非人的帅气。看到有美国遊客,他介绍说以前Tom Cruise和Harrison Ford拍电影时来过这里取景。他本人也在电影中担任出现,大概是路人甲之类的角色。在这些阳光强烈的地方,人显得比实际年令老上十岁八岁的并不足以为奇,但说他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美国电影里露过一面,这让人感觉到除了酒精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会影响他的表达欲望。幸亏他没说参演过《阿拉伯的劳伦斯》,不然的话听众里会有人的下巴掉下来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