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之行伦敦篇 (11)- 蹬上St. Paul’s Cathedral

随便写写,随便看看,随便聊聊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介绍西敏寺的一篇博文中我有提到西敏寺为什么有个西字有一部分原因是在伦敦东边已经有了圣保罗大教堂。还有两天就要离开伦敦了,我们决定去参观这座在伦敦建立的第一座教堂也是戴安娜与查尔斯举行婚礼的所在地。从酒店走到教堂也就半个小时左右,我们经过非常幽静的Queen Victoria街后不久就来到了教堂的门前。

到底是世界上具有最高圆顶之一的建筑物,虽然从我站的角度还看不见圆顶,但是教堂的气势和高度摆在眼前,不得不赞叹其外观的宏伟壮丽,极具巴洛克风格的双塔设计让整座教堂给人以非常平衡以及稳健的感觉,北钟楼上安装着16.5吨据说是英国最大的吊钟(Great Paul),而南钟楼上则悬挂着著名的“巨号钟”(Great Tom)。双眼往下移时,看见在教堂正前方有一组由铁栏杆围起来的雕像,原来矗立着的是女王Anne,来纪念她在圣保罗大教堂完工时的统治。虽然大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04年,但是命运不佳,在1666年被大火完全吞噬毁灭,而现在的这座教堂是在1675年至1710年间重建的,而正是女王安妮在位期间,教堂顺利竣工。



教堂的正门位于两座塔楼之间,门口由一个非常高耸的柱廊,由十二根坚固的石柱支撑,给教堂增添了恢弘的气势以及庄严肃穆的感觉。在正门上方有一个三角形的山墙雕刻着圣保罗皈依的典故,象征着改变和救赎。在教堂的外墙以及柱头上都有着精致的雕刻,我相信这些雕刻都有着寓意,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们踏入教堂的大门,虽然那天忽阴忽晴,但是光线还是透过高高的彩色玻璃,将色彩铺洒在黑白交替的大理石地面上。那天游客不是很多,教堂内的宁静和室外的嘈杂声对比鲜明,我们仿佛身处一个与外界隔绝被安宁和神圣氛围的隐蔽空间中。在教堂的正中间有一个大型刻制的圆圈,而圆圈四周用黑色和暗红色铺设成犹如光芒发射的形状。我抬头向天花板处望去,竟然发现教堂不只是有一个圆顶,而是层层向上由好几个穹顶组成,从地面向上望去感觉遥不可及,深不可测。天花板上有着栩栩如生的画作,据说每一幅都是刻画圣保罗的生平故事用来展现信仰的旅程与灵魂的救赎。

  

教堂内也有像在西敏寺内一样的唱诗班席位,每个座位前都亮着一盏小红灯。虽然没有唱诗班表演,但是那天正好有一群穿着红色套衫的小学生们在排练合唱,我也不禁坐下来静静欣赏他们稚嫩纯真的歌喉。悠扬的歌声在教堂内回荡,给教堂加添了一份温馨和纯净的氛围。

虽然这里没有像西敏寺那样葬有那么多的王室成员和历史伟人,但是也有一些英国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艺术家,科学家和军事家,比如在1666年伦敦大火后负责重建伦敦以及圣保罗大教堂的Sir Christopher Wren,而他的墓志铭:“如果你寻找他的纪念碑,看看你四周的建筑吧。”极精简地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贡献。还有一位在世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Duke of Wellington也被葬在这里,他的墓地非常瞩目,华丽的青铜棺椁倍显他国家英雄以及曾经的英国首相地位。另外有一座纪念碑让我停足细看,这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创始人Florence Nightingale而建的。她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以“提灯天使”闻名,夜间巡查伤员,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她在护理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了现代护理的基础。尽管她的墓葬不在圣保罗大教堂,但她的名字被列入教堂的纪念碑,以纪念她在人道主义与医疗领域的杰出贡献。不过最触动我的是一块碑文和一本厚厚的书,这块碑文是用来纪念一位美国公民参加皇家空军并在1940年8月18日牺牲的飞行员William Meade Lindsley。碑文上简单的语句:“An American citizen who died that England might live” 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厚厚的书是记录了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英国战士和美国战士的名字,一个名字就是一条生命,这本书不仅代表了英国政府,人民,和教会对这些勇士们的敬意,也时刻提醒世人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

  

  

走遍了教堂底层,我们当然想知道教堂中央的大圆圈相对应在教堂圆顶上的是什么东东。我俩根本没有想到先打听一下一共有多少阶梯,很轻率地就决定抬脚从教堂一侧的楼梯起步了。一开始,石阶较为宽敞平缓,我们还觉得较为轻松,两边的墙壁上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雕刻和铭文。一边看一边往上走,可是台阶变得越来越窄,也越来越高,然而却不见尽头。这时我的双腿不只是酸胀,而且沉重,速度也缓慢下来,心中开始打退堂鼓,不过还好坚持了下来,让我俩终于到达了教堂攀登的第一个停靠点耳语廊(Whispering Gallery)。站在这里感觉很奇特,因为教堂圆形结构,利用独特的声学效果,低声的耳语可以从一侧清晰地传到相对的另一侧。我俩坐在耳语廊的石凳上,虽然我有恐高症,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在尽可能远离护栏来俯视脚下教堂的主堂,不禁赞叹建筑结构的宏伟以及装饰的细腻。

其实我应该就此打退堂鼓,不再向更高的石廊(Stone Gallery)进发,可是我太低估石阶的数量和圆顶的高度了, 也太高估自己攀登的能力和胆力了!石阶是越来越窄,有些部分只能侧身而过,而台阶的高度却有高有低,增加了攀登的难度。我的双腿开始有些发抖,有些太狭窄而且台阶比较高的地方,我只能用我的双手借力爬行,心里是既悔又怕,不断埋怨自己怎么就跟着老公走上这“华山一条路”。咋办?只能迎着头皮上呗!哆哆嗦嗦地又爬了不知道多少台阶后,终于来到了石廊。这是教堂圆顶外部的第一个观景台,石廊的四周是用石柱围起,对于我这个有恐高症的人来说,有了这些粗壮的石柱保护,才让我稍微有了份安全感,让我能双腿不抖索地靠近石柱,向远处眺望,泰晤士河,塔桥,伦敦眼,还有其它著名的地标尽在我们的眼底。

 

到了这里,其实我应该知难而退,不再向教堂的最顶部金廊(Golden Gallery)进发,然而在猪队友的鼓动下,我脑子一热,又把自己恐高以及不擅长爬高的小缺点给忘了。我们从石廊回到圆顶内部,这时发现往上的楼梯从石梯变成了铁梯,令我望而生畏的是,不但铁梯更为狭窄陡峭,旋转度高,最要命的是铁梯是镂空的。我当时就有些傻了,不看楼梯我不敢上,看着楼梯特别是往下望的话,我的脚就发软。这可咋办?老公看我忧郁不决,于是一拍胸脯说:“你慢慢上,不要怕,万一掉下来,我接着。”他以为这么一说就能让我信心百倍了,老实说我怕到时真掉下来,我那一百多磅不得把他给压扁了。



没办法,我又一次硬着头皮,双手紧紧握着两边的扶手,如蜗牛以慢的不能再慢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攀登,这段蹬梯经历对于我来说犹如攀登喜马拉雅,虽然体力上的挑战还不是太大,但是畏高给我心理上造成的压力却是从未感受过的。特别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台阶我们需要攀登 又增加了一份焦虑感,每上一个台阶,就心灵拷问一下:这咋还没到啊?

还好不知道又过了多少时间,也不知道又蹬了多少台阶后,我们终于到了金廊。当我踏上金廊的最后一个台阶,当我站在教堂圆顶最高点,当我从这间狭小阁楼中央崁在铁质地板上一个玻璃小窗望下望时,我忍不住哇了一大声。原来这个小窗正对着教堂底层中央那个刻制的大圆圈,而从这么高的地方望下去犹如看见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小太阳。不得不感叹教堂设计的周密精细以及建筑的伟大。

  

金廊是能让游客到达的最高点,它所占的空间也是最小的,所以金廊四周的平台要比石廊小太多,而且不是用坚固的石柱来做围栏的。当老公一踏出平台,就哇哇声不断大赞无遮挡景色的美丽,他不断挥手让我踏出平台。这时的我心里还有爬梯留下的余悸,双腿还在微颤中,怎么可能走出平台胆战心惊地去欣赏美景。然而,有时候人的勇气是来自於鼓励和自己一样有恐惧感的人,希望自己能以自己的言行来带给他人信心和勇气。就当我退缩不前时,我的身边来了一对母女,女儿早已经大步跨出平台,一边拿着手机不断拍摄风景,一边大声叫她妈妈赶快加入她,但是看似四十多岁的妈妈和我一样有恐高症,拉着通往平台的门框,怎么都不肯松手。不知道当时的我心里是不是有些小英雄情怀做怂,自己还胆小着,却开始鼓励这位妈妈,告诉她能做到的。看她还迟疑,于是我拉起她的手,说我陪你一起走。真想不到我们两个有恐高症的中年妇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跨出了平台,虽然我们还是小心翼翼地紧贴着身后圆顶的外墙,但是毕竟我们战胜了我们的恐惧感,站在这个至高点上,一览无遗地眺望整个伦敦。我俩情不自禁互相给对方来了个High five!然后相视而笑大叫:We did it!

 

人说上坡容易下坡难,原来下梯特别是下陡峭狭窄的梯难度也是有增无减啊!我是小心再小心一格一格慢慢地往下行,反正当我的双脚踏在教堂平地上时,我忍不住长长地呼了一口气,双腿还没有从疲累和紧张中恢复,但是内心由于恐高而产生少许的恐惧和焦虑终于烟消云散了!

 

在离开教堂前,我实在忍不住问了问工作人员一共到底有多少级阶梯。想不到一共有528级,也就是说我们上下一共走了一千零五十六级。后来我上网查了查,从地面到耳语廊一共有259级台阶,差不多是全程的一半; 从耳语廊道石廊有119级陡峭石阶,最后还要攀登152螺旋形铁梯才到达金廊。老实说,如果我事先知道要爬那么多梯,我肯定就赖在下面让我家猪队友: 哥哥,你大胆地往上走啊!

不管怎样,虽然腿是酸的,心还是有些余悸,但是整个攀登圆顶的过程让我亲身体验了,让我对这座充满历史和独特建筑特色的教堂有了不同寻常的认识。从双脚下踏过的每一个石阶和铁梯到壮胆眺望毫无遮掩的壮丽景色,我相信这段让我哆哆嗦嗦的旅程会长久地深印在我的记忆中。再见了圣保罗大教堂!可以100%非常负责并肯定地说:我再不会来爬528级楼梯了!

下面是我用手机拍的照片做的一个小视频



以上文,图,和小视频都是原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