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勒阿弗尔 (Le Harve)搭乘巴士抵达诺曼底地区的卡昂(Caen),沿途田野起伏,牧场静卧。诺曼底并不急于展示它的英姿,而是用温柔的方式将人引入它的怀抱。在火车站租上一辆车,第二天一早驶过乡间小路,两侧是金黄色的油菜花和低垂的苹果树,仿佛进入了法国乡村画报的封面。



首先来到阿罗芒什(Arromanches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小镇,位于诺曼底登陆区的中心。当年那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打得天昏地暗,居然奇迹般地没有伤到这个小镇,今天约600居民依然住在铁灰色的百年老宅中。早上七点多,阳光还未挣脱海雾的缠绕,法国西北角的诺曼底海岸线已悄然苏醒。站在空无一人的平坦沙滩上,透过潮湿的晨雾,依然可以看到海中长长人工栈桥的残骸。近80年前,这里曾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海港。根据盟军的作战计划,阿罗芒什是开辟欧洲战场的主要补给港口,因此在诺曼底登陆日,这个小镇没有受到任何轰炸,也没有任何军队在这里登陆,这确保了海滩和小镇得到保护,而没有受到任何炮火的波及。
在诺曼底作战全面打响两天之后,阿罗芒什人工港于1944年6月6日正式开通。截至6月12日,在短短一周多的时间里,30万大军、5万4千辆军车和10万4千吨作战物资通过这里登陆,向欧洲深处进发。到9月份,阿罗芒什人工港运作100天时,登陆的数字已经急剧增加到 250万人、50万辆军车和400万吨补给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盟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击败纳粹德国,阿罗芒什人工港口可谓功不可没,它在诺曼底登陆以及整个二战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接着到达滨海朗格炮台(Longues-sur-Mer ),这是唯一被列为官方历史古迹的德国海防炮台。巨大的炮台保持完好,厚实的钢筋水泥掩体看起来似乎依然坚不可摧,黑洞洞的炮口无情地对着前方的大海,仿佛随时可以喷吐火舌。按照历史的记载,在D日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和早上,法国和美国的军舰对该地进行了猛烈轰炸,铺天盖地的弹雨和爆炸吓破了德国守军的胆。第二天早上,约120名幸存的炮台守军举手投降了,想不到20世纪德国炮台的战绩还不如19世纪的清朝天津大沽口炮台,我们应该原谅先人们的失败,毕竟没有人能够抵挡时运的车轮。


再往前我们来到诺曼底美军公墓(Normandy American Cemetery)。公墓坐落在海边高地,俯瞰着整个奥马哈海滩,由于法国政府将这片土地免费给美国永久使用,因此被认为是美国的领土。这里是 9,387 名美国士兵的最后安息之地,他们中的大多数是D日登陆和随后战斗的受害者。墓地上整齐排列着 9,238 个拉丁十字架、149 个大卫之星和带有 1,557 名阵亡士兵名字的失踪之墙。整齐排列的白色十字架与星形标志,静静述说着“自由”的代价。




美军公墓的游客中心宛如一座战争博物馆,外观是现代主义风格,低调而庄严。步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1944年的那个六月。第一眼就看到的是一面巨大的照片墙,上面是那些参战士兵的影像,有的脸上还带着青春稚气,有的已被战争刻下沧桑。每一个眼神仿佛都在对你诉说他们的故事。展馆采用了极具沉浸感的叙述方式,从战争爆发到D日行动,再到后来的牺牲与胜利。没有看到过多的武器展示,更多的是亲笔信件、照片、影像资料与录音。最让人动容的是一封士兵写给母亲的信,简单的几句,却让人瞬间泪目 - 他没有活着看到这封信寄出。其中一个展厅里播放着诺曼底战役的纪录片,原始影像与幸存者的讲述交织在一起,仿佛战争的回音仍在墙壁间回荡。旁边的电子屏幕可以查看每一位阵亡士兵的资料,有不少人就二十岁出头。在这个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停下来,读一封信,看一张旧照片,听一段回忆,你会真正理解什么叫“自由不是免费的”。
参观诺曼底美军公墓,像在人间一样近距离体验天堂。毫无疑问,诺曼底美军公墓是我们去过的最宁静的地方。这是一个乌云低沉的阴天,一层薄雾漂浮在墓地上空,微风带着湿意轻柔地抚过脸庞,柔软的绿草上点缀着点点白花,成排成列的白色十字架,周遭绝对的寂静,除了偶尔传来几声的海鸟的鸣叫,让人体会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氛。人世间的确有着高尚和低俗之分,只是我们为了五斗米折腰,常常视而不见。



我们驻足于一块标明“Here rests in honored glory a comrade in arms known but to God”?的无名墓前,久久不愿离去。那些没有名字的墓碑,仿佛更让人揪心 - 他们为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死,却没能留下姓名。或许他们并不孤独,因为这片墓地本身,就是他们永远的纪念碑。在墓碑前,想起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最后一幕,老人瑞恩来到约翰·H·米勒上尉的坟墓前说:“告诉我,我过着美好的生活。告诉我,我是个好人”。作为华人,我们触景生情,自然会想起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长辈,我们也会问自己类似的问题:先烈们为我而死 …… 我是好人吗?我能证明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吗?他们会为我的生活感到自豪吗?
参观诺曼底美军公墓,无疑是法国旅行中最令我们动情的地方,所有的感触都来自于对这些牺牲士兵的共情,那些长眠于此的年轻灵魂,他们未能看到战争的终结,但他们铸就了后人能自由生活的世界。悲伤是情绪的主旋律,虽然知道这些先烈和他们家人所经历的一切,而我们却永远无法亲口对他们说一声谢谢;剩下的则是无尽的困惑,人类怎么能用如此残酷的手段彼此厮杀,千万年来乐此不疲,今天更是用核子武器互相威胁。


站在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海风掠过耳畔,混合着潮水的咸与青草的香,像一支沉默而深情的交响曲,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眼前是法国雕塑家 Anilore Banon 的“勇敢者”雕塑,三个部分分别代表希望之翼、自由之翼和博爱之翼。看着平静的海面,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战火纷飞、生死一线的主战场。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这里发动了“霸王行动”,这里是美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日遭受最严重打击的地方,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将生命交给了海浪与炮火。如今,他们的故事静静躺在沙滩之下,波涛之中。我们身临其境,亲眼所见,手臂被沙蝇叮咬,却依然感觉不真实,这里和二战电影中血肉横飞的场景没有相似之处。


在奥马哈海滩的一侧,我们绕行在一个又一巨大的炮弹坑之间,来到奥克角( Pointe du Hoc)。这是奥马哈海滩和犹他海滩之间的最高点,在这个30多米高的悬崖之上,可以俯瞰英吉利海峡和平坦的海滩。当时这里由一堵德国炮台围墙加固(就像滨海朗格的炮台)。在诺曼底登陆日早上,美军从登陆艇上的火箭发射器发射抓钩和绳梯,然后用绳子爬上悬崖。我们站在奥克角的顶部,看着眼前生锈的铁刺网,想象着昔日的勇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力攀登向上的豪情壮志,这是真正的英雄。
诺曼底的五个主登陆点中,奥马哈只是其一。我们驱车前往其他几个海滩,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国家与部队的记忆:犹他海滩(Utah Beach),是美军登陆的另一个重要据点。如今设有一座战争博物馆,陈列着登陆艇、坦克与士兵的日记。博物馆外,一位老兵的雕像永远望向大海,仿佛在等待战友归来。朱诺滩(Juno Beach),则铭刻着加拿大士兵的牺牲。这里有一个加拿大战争纪念馆,讲述他们参与诺曼底战役的历史。比起奥马哈的沉重,朱诺滩更像是叙述者,娓娓道来,而非咆哮呐喊。剑滩(Sword Beach),是英国军队的登陆点。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冲浪爱好者的天堂,一边是浪花翻涌,一边是历史的回音。海天之间,时光仿佛被分成两部分:过去和现在。
在诺曼底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德军公墓(La Cambe )。这是一片静默而沉重的土地,与附近盟军纪念地的庄严不同,这里更像一处低调的历史遗址,没有宏伟的雕塑,没有耀眼的旗帜,只有无尽的沉默和低矮的墓碑,在诉说着战争的另一面。走进墓园,眼前是一片片规整的墓碑,呈深褐色,低伏在草地之上。与常见的高大墓碑不同,这些墓碑大多只有膝盖高,上面刻着两名德国士兵的名字。是的,许多墓碑下埋葬着不止一人。他们的名字、军阶、生卒年静静镌刻在那里,仿佛不愿引人注目,也不求铭记,只是安静地、彻底地归于尘土。




沿着小路走向墓园中央,是一座约5米高的金字塔状集体墓葬,土堆下面埋葬着约300名身分不明的德国战死者。墓葬顶部是一个4米高的黑色玄武岩石十字架,两侧站立着两个面色凝重的中年人,代表着在战争中失去自己子女,而心痛欲碎的父母。站在那上面望去,整片墓园一览无遗——超过21,000名德国士兵就葬在这片静土中。他们曾经是敌人,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而如今,他们只剩下了“人”的身份,无声地躺在异国他乡的土地里。
在墓园的一侧,有一面信息墙,详细记录了墓地的历史。La Cambe 最初由美军设立,后来美军将自己的士兵迁至美国或诺曼底美军公墓,而这片土地则交由德国战争墓地保护协会(Volksbund)管理。这里不仅仅是一处公墓,更是一座反思的纪念地——提醒世人,战争没有真正的胜者,每一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墓园旁还有一个小型的信息展馆和纪念园,展示着关于战俘、士兵与战争人性的故事,格外引人深思。在一面纪念墙上,有成千上万颗小石子,刻着“和平”的语言,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在此留下他们的祈愿。
刚刚参观过的诺曼底美军公墓洁白、明亮、开阔和美丽,它让人感到神圣和崇高。德军公墓却显得猥琐、沉重和黑暗,令人感到困惑和沮丧。不知道德国人来到此地会有什么感想,我们却只有怜悯之情,当时那些20岁上下的德国年轻人,他们又能有多少选择呢。这些年轻人能够成为英雄还是炮灰,常常不是他们自己可以决定,而是由命运女神通过安排出生地来裁夺的。相信世界上的每一条生命都值得铭记,不论他们所穿的制服是哪一方。这次造访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对“和平”二字有了更厚重的理解。或许,正是通过记住这些不再回来的年轻生命,我们才能真正学会珍惜当下的宁静时光。
这趟诺曼底之旅,是一段朝圣之路,是一次与时间和历史的对话,也让我们与自己对话。诺曼底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响,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与勇气。在诺曼底,过去与现在并不冲突,而是如同潮汐一般,来来去去,却永不消逝。离开时,我们带不走那片海,也带不走那段历史。但我们知道,我们会一生铭记那些白色十字架下的宁静,那片血染沙滩上的自由回声,和浪与风之间的诺曼底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