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内蒙

烹饪,摄影,旅行,经典美食,品质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回家快一个礼拜, 昼夜颠倒的时差还在困扰着我, 朋友就已经排队催着要看旅游相片. 每次给别人讲解相片, 思绪总是飞到镜头捕捉不到的塞外风光: 蓝天, 白云,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象星星一样点缀的蒙古包, 风吹草低见牛羊; 清晨赶着马群的牧民, 女主人捧出奶茶, 男主人炫耀打来的猎皮; 万马奔腾的赛场, 跨着鹰步的摔跤男子; 盛装的儿童, 闻歌起舞的人群, 悠扬的马头琴, 浪漫的敖包; … 胡松华的一曲>陶醉了几代人, 这次我有幸欣赏更多优美的旋律.

生来粗犷, 豪放, 真诚, 热情, 好客, 蒙古人的迎宾仪式隆重热烈. 主人献上哈达和酒, 客人则要祭祀天地和祖先: 用无名指沾酒弹向天空, 再沾酒弹向地下, 第三次沾酒在脑门上划一道, 最后把酒一饮而尽. 仅仅用大碗喝酒, 大口吃肉来形容游牧民族的饮食是不够的, 他们有丰富的奶制品, 象奶茶, 奶酪, 奶豆腐, 奶皮等等. 我到处看见蒙牛广告, 希望他们能够在世界上为中国奶制品闯下一个品牌.

格根塔拉草原有一个旅游中心, 里面有一排排不同档次的蒙古包. 我们首先被领进搭在勒勒车上的豪华蒙古包, 后来由于预定出了差错, 我们被换到另一侧的豪华蒙古高包. 虽然新家没有勒勒车, 我还是被那宽大的, 面向草原的玻璃窗吸引. 夜晚, 门帘上一串串的珠子被风吹得啪啪响, 不远处昆虫的叫声此起彼伏. 很早就听说如果赶上季节, 可以在草原上见到太阳和月亮同辉的壮景. 我雄心勃勃地计划明天一大早起床看日出, 可惜第二天直到日上高杆才爬起来.

旅游中心有两个食堂供应餐饮, 每张餐桌的菜单是固定的, 没有选择. 进餐的时候有歌舞助兴. 到达草原的第一个中午, 我吃到生平最美味的羊肉--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整只羊腿一起端上来, 旁边带着一碟用酱油, 醋, 和葱做的调汁. 为了卫生, 我们用餐刀顺着纹路把羊肉切成块. 我率先抢了一块骨头. 一口咬下去, 只觉得鲜嫩, 软滑, 没有丝毫膻味. 虽然嘴巴上有一层油, 却不觉得油腻. 我们那天晚上又吃了手抓羊肉, 这次羊肉却没有中午的好, 羊太老, 骨头上的肉咬不下来. 后来我们在兰州再一次吃了手抓羊肉, 店家把羊肉切好了端上来, 外带一碟椒盐, 也别有一番风味.

西北各省都有手抓羊肉: 内蒙, 宁夏, 甘肃, 新疆, 西藏. 各地的做法略有不同. 导游介绍说我们吃的手抓羊肉是9到14个月, 膘肥肉嫩的绵羯羊羔, 用白水煮熟, 沾作料吃. 最原始的吃法也许是用手扯下一块块的肉来吃. 我突然想起, 有人考证北美的印地安人和蒙古人有血源关系. 印地安人随身带刀, 出门做客的时候用刀割肉吃. 说不定蒙古人也有同样的习俗, 只可惜我没有验证我的想法.

我吃过的羊肉不多, 北京的涮羊肉, 吐鲁番的烤全羊, 山东的葱爆羊肉, 内蒙的手抓羊肉, 做法各不相同, 手抓羊肉最原汁原味, 令人难忘. 苏东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我想, 吃一次手抓羊肉就可以把我的心留在塞外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