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为贵

经济改革结束了中国流血的混乱,但社会依然流泪。守旧的政治体制和激进的经济发展扭曲了社会,撕裂正义。政治改革如天边的惊雷隐隐而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抗日战争结束六十年后,民间反日浪潮再次风起云涌,虽然事件的部分起因是为了历史而清算旧帐,但是事件的本质却是两国在新世纪争夺东亚霸权的第一次较量。广而言之,这也是膨胀的中国作为新生力量和以日本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发生的一次激烈摩擦。这次摩擦的结果自然是中国凭借政治优势挫败了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企图,日本尝到了忤逆中国的恶果。此后十间,两国在政治领域的交锋可能越演越烈。然而长远来看,中国对日本应该“和为贵”,将日本拉入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政治阵营。有了日本的协助,中国才能雄距东亚,奠定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基础。

中国的反日浪潮是中日在新世纪的争夺东亚霸权的第一次交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史上的战争自然是两国关系的伤口。近代中日的多次战争,都是日本争夺亚洲霸权的野蛮行径。中国在过去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劣势。在抗战结束后,两国被冷战两大阵营隔开,各务内政。今天日本已是如日中天,中国正在蒸蒸日上,两国再次逐鹿亚洲霸权。中国从开始就在政治层面占了上风。反日浪潮起自民间自发抵制日本争取常任理事国的网络签名活动,中国政府静观其变。日本政府最初采取强硬立场,不但对民间呼声置若罔闻,而且还以历史教科书、钓鱼岛主权和东海采油权事件来火上浇油。以至于中国各地一连三周爆发大规模抗议游行,事态急剧恶化。中日关系成为国际焦点,舆论多数抨击日本政府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态度。美俄也借机推阻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至此,日本政府才意识到事态严重影响到入常的机会,开始态度趋软,希望缓和中日关系。小泉于22日在雅加达再次为历史道歉。中国政府能进能退,游刃有余,掌握着安理会的否决权,借助民意的支持,巧妙的煽动了反日浪潮将日本入常的梦想冲的无影无踪。在若干年内,中国都将是安理会在亚洲唯一的常任理事国。

目前的反日浪潮逐渐平息了,但是中日今后的摩擦却会日益增多。中国作为新生力量希望突破老牌发达国家的围堵,打破现在的单极政治格局,成为全球霸权国家,全球政治力量都要重新整合。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而日益增长,国家外交政策受到这种影响对日本基本上采取强硬立场。日本膨胀的政治野心觊觎的是影响全球的政治强国地位。日本是第一岛链的核心环节,为美国的战略同盟,对中国起着重要的围堵作用。日本的这一角色使其成为中国的天然对手。同时,日本在成为经济强国以后,国内希望成为政治大国的呼声渐高。右翼势力闻风而动,否定美化侵略史,激起亚洲邻国的愤慨。中日两国地缘接近,政治上激烈竞争区域盟主地位,今后的摩擦会因此逐渐增多。进入新世纪后,钓鱼岛主权、中国潜舰、二战遗留芥子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和历史教科书等等一系列事件,都不断恶化两国的紧张关系,事件不分大小都可能升级为严重的外交事件。未来十年间,中日的竞争态势不会改变,也难分高下,中日摩擦只会逐渐增多。

中日关系从长远来看应该和为贵。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虽然中日之间百年交恶,但是中日友好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中国也没有能力为了复仇而彻底灭亡这个国家。既然如此,那就要将日本化敌为友,为己所用。政治上,中国复兴的目标是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中国需要吸引一批盟友,从而扩大自己的势力。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有这样一个敌人夜夜伏在枕边怎能安眠。中国若将其拉拢到自己阵营,则是如虎添翼。军事上,如果日本化敌为友,第一岛链就可以从包围圈变为海防屏障,中国的战略纵深将极大改善。文化上,中日同文同种,都秉持儒家文化。这种文化人种方面的亲和力比单纯的政治利益更加牢靠。中日携手则会使儒家文化成为东亚核心,对欧洲文明在全球的文化主导地位形成挑战。

二战的历史已经证明,中日交战为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中日交善,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所以,中国的目前的反日浪潮,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就好。

22:27 05-4-20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