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的美国历史(1)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且少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今天天气不错,冬天似乎已经遗弃了新英格兰的小镇。

河对岸的小镇的博物馆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美中贸易的展览。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原来这个我们以为与世隔绝的地方曾经有过和中国的贸易往来。

在展览中听到的一些东西颇耐人寻味。

在 1789 - 1860 年间,也就是从美国独立后到鸦片战争前的近百年里,沿康涅狄格河的许多地方有着从两个方向远洋航行到达中国广东的贸易商船。一次航行要四五个月才能到达,往返一年多,带着兽皮,人参,或银圆(主要是西班牙造),换回茶叶,丝绸,香料(其实就是调味品),瓷器等。他们从前是从英国的商人那里得到这些东东,但是独立战争后,商源断绝,只好自己漂洋过海。

以前在《读者文摘》上读到茶叶在传入西方的时候由于路上保存的问题难以解决,所以茶叶运到后已经变成红茶了。这个展出显示,美国人明显是懂得如何保存茶叶的,他们最早喝得都是绿茶,红茶反倒是后来才流行开来的。很难想象当年的西方人一旦接触到茶叶就立刻形成的沉迷,竟然使这许多的人甘冒海上的风险离家远行。当然,虽然成本奇高,但利润之高无论如何是值得冒险的。

鸦片战争之前到中国的美国商人无疑日子很苦,早期的清政府限制外国商人入境,他们只能先在澳门登陆,再由广东地方的商人引入港口,且只能在近港口的规定范围内活动。想进城腐败显然是个梦想。当地的商人,具展出的资料讲,是一个叫 Co - Hong 的,明显是个商人,但画像上身着类似朝廷官员的服装,不知何意。中国文化一向重农轻商,但商人历来不乏有权势者,这个 Co - Hong 无疑是其中之一,在当时只广州一个通商口岸的情况下无疑垄断了中外贸易往来,却不知中文名字是什么。

那个时候的中国让人感觉像是现在的美国,凡是事都处在中心位置。贸易上中国需要银圆,所以美国只能使用银币交易,或设法搞到中国人需要的东西做易货贸易,这一点实在是很难,因为中国这样的成熟的农业国家,几乎没有什么必需品是要依赖进口的。英国制造的瓷器要绘上中国的山水在美国才买的出去,而从展出的瓷器上看,从中国进口的都算不上是制作精美,大约也只相当于今天的地摊儿货。广东还有专门为美国人 “ 制作 ” 中国文化的工匠,譬如展出品中有十八世纪的广东艺人绘制的采茶制茶图本,就是专门卖给美国人的,还有带有西洋裸体绘画的瓷器,也是当时为出口制造的。

中国在贸易上的这种优势持续到了鸦片战争,之后的美国就开始明抢。这个展览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为目的,后来的事当然就不必多说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