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老夫子 129师可以值得一表的旅、团将领还有这么几位,李聚奎、徐深吉、韦杰、王宏坤。李上将原是“红1”的干将,过草地时交换到了31军。改编时继续做这386旅参谋长。38年初和陈再道一起“离家”出走去冀南。他在冀南成立的先遣纵队本是继续东开鲁西北,目标更在那津浦路,不料115师也编了“东挺”纵队去山东,捎带就占了冀鲁边。集总统一调配叫停了129师部队。聚奎此次出征未果怏怏而返,失地不说还“丢”了属下的津浦支队(38年秋归属115师)。他此后也没再想呆冀南,纵队交与当地司令张维翰后就回了晋南,后来一段就在决1旅当旅长。他和刘帅、陈赓的交道都不深,在太岳也没什么新发展,45年间申请归队去了东北。徐深吉是129师三大“原装”团的771团团长,率部脱离陈赓后冀南的那几个新纵队都抢着要他,所以呆过独立旅,帮过青年纵队,最后就归宿在新4旅(他就干到旅长)。徐旅长虽然才具平平但是恪守“规矩”,这是他当年能首任一个主力团长的最重要条件。“独帅”对他只能是印象一般,倒是向前和深吉还有些历史情缘。43年11月771团调出4旅去延安,徐深吉就留在太行办教育。韦杰抗战初是集总的特务团长,调入344旅688团座任上就带队在晋豫地区游击“晃荡”。344旅扩充的八路军第2纵队挂牌不久,所属部队就和129师各纵统一要了番号,韦杰升任了头一号的新1旅旅长。40年2月2纵东进冀鲁豫,韦旅就“贡献”给了太行。小韦和刘帅都算129师的“外来妹”,性格又同样腼腆,中央红军时代任职相距远,相信他们结识的搭桥人是左权。韦杰倒一直就在太行这摊干,48年秋终于盼到了出任太行新编的13纵队一号首长,所以按年轮他只能排行“太行帮”的幺四弟。但他入帮的“投名状”却极有价值,就是做副手时送给王二哥的6纵一个主力旅,这部队(后12军34师)含有二野系统本少见的一个红军团(100团)。王宏坤37年整编八路军时的“人气”很旺,替代陈军长去做385旅的旅长。他的命运不佳实际上是“红4”一贯时乖运舛的继续。八路三个师129是最后出动,原因据说是当时还未完成“三讲”学习。临过河又来一命令,留385旅警备陕北。本来卫戌中央是那115师最适宜,政治上它本就姓“中央”,军力上它也最饱满,正多出一个无番号的独立团。可林彪是那种带兵多多益善的帅才,知道打日本兵力得有胜出,故紧催力促地赶着全师早就过河东去。解放后杨成武回忆,他那红1师编成的独立团是挤蹭着686团的人马上的船,弄得河西点校放行的国军旅长直纳闷:这八路一个团如何有这多?王大旅长闲守延安是食不甘味,38年底被“恩准”单骑赴太行。这时候129师几个山头已经闹腾得初具模样,王无奈只能去冀南做陈、宋(任穷)的副将。王宏坤后来也没修成什么“正果”,就是随着刘邓系统的扩大再“进步”为更大的副将。可惜的是他“遗弃”在陕北的主力770团,在那旮旯被人“领养”以后就一直“营养”跟不上。44年末南下中原,一打硬仗就象那“病关索”气力不加。自卫战争跟随王树声不断突围,不断“受伤”,最终“丧命”于湖北光山一“宵小”(保安团)手上,可怜129师的这个“原版”红军团! 三个“原装”团的团副过河前后都很有名,除了按表过的772团王近山外,769团副座是汪乃贵,771团副座是韩东山。汪副是很早就“辞家”单干,下太行挺进到平汉路做了游击支队长,40年5月部队合编新10旅干旅副,还是脱开不了太行帮。中间几年杳无音信(调延学习?),45年左右忽见他“出没”于中原5师序列,估摸是随从王震南下后派的“活儿”。韩副在771团时倒是响应陈赓建起了自家的补充团(后为主力17团)。大约40年夏与疯子、汪副一块儿提的阶级,就在386旅当旅副。后来这职务也没干长,待疯子“返聘”回旅时人已不知去向。45年间他也在鄂豫皖部队“掺合”,做的是豫南分区的司令。“红4”的将领文化素质普遍低(早期高的那些已被张大知识分子清洗)。农夫从军起义打仗全靠死拼,磨练出的一身匪气“痴心”不改,这仨团副就是这种类的“三个代表”。不过王近山情智略高过另两人,暴烈脾气多半用于外战,对付上级倒还不一味“死磕”。而汪、韩二副座不懂掌控,与上司的关系就两难相处了,故后来都只有离开129师“大家庭”(还有那爱耍横的许和尚)。这种莽将其他“山头”肯定也是不爱搭理,你说不去那革命“发源地”还有何处?无奈那一方的统帅战和对局水平实在差劲,耽误了这哥俩儿“雁南飞”的憧憬心情,到了55年就都只能少将封顶了。 再提及两员准团职部将,就是386旅的周希汉和“太行帮”的秦基伟。这周、秦的共同特色有两点:一是两人各带出2野的一名军;二是他俩对待邓二代的态度恰似划一道“分水岭”。周希汉对386旅“小山头”发展所起的作用不论是作战还是练兵、抢地盘,除去陈赓、王新亭外实应排第三,这一点刘伯承心中也有数。有一段觉察太岳那头的陈赓“尾大”现形时,刘曾打算过让周参将“分田立户”的。40年7月百团大战一阶段,129师相继出动了40个团,算是该仗最倾力消灭鬼子的八路二级单位。开战伊始,全师主攻部队被打乱建制编排为左、中、右三个野战纵队。其中中央纵队设太行,由陈赓率772团东进会合385旅并任指挥。而左路纵队所部则清一色的“太岳帮”,就辖那分属两旅的16、25、38三个团,刘邓点将周参座全权领导就地发动破袭战。想想此时王近山等爱将还在晋、冀一带干个偏路配合的活儿,就可想象386旅的周希汉在“独帅”心目中的位置了。48年战淮海有一段陈大将失欢,中野4纵也是指定由希汉代行代拆(很象张翼翔代理华野1纵司令),无奈他就是个旅长衔,很为各旅的使用调配头痛脑热。但周希汉从来都未能脱离陈赓的视域,陈也一直倚重他这军事二把手。自卫战争一开始,386旅改称10旅周就任旅长,后来4纵分组13军周也稳升军长。周希汉与军内另一“巨擘”林彪的关系也不错。有文忆及抗战后期在延安周、林两家刚好邻里,林彪那时尚无“虎儿”,所以甚喜周子,很难得地与其父子有些交往戏谑。周希汉解放后终于离开了4兵团,也没去朝鲜,就在4野的“窝子”海军司令部干。周希汉和“二代”的关系就僵硬了,具体龃龉不清楚,大约就是不尊敬得严重。影响到下边层级,解放后滇云一带的13、14军对老邓也是不热不哈。老邓呢,79年主军后据说是狠整了一把已迁重庆的13军。这事体有点影儿,好象它那里出身的将军至今都没多大的长进。秦基伟在“太行帮”算是老三,但抗战间没带过什么野战部队,一直就在军区操持游击。他的起家,出息,发达全仗恃他负责整编的太行9纵队。这队伍47年8月才成立,为的是搭伙陈赓加入中原战局。二野时代9纵总不见什么猛仗,只是在淮海总攻时才狠捡了批“洋落儿”,如此可知当年“独帅”对秦的能耐不会有大的评价。可后来该纵改称的15军在朝战中就响当当了。一是守住了上甘岭,二是45师出了志愿军两大特级英雄之一的黄继光,“荣及”军、师长秦、崔(建功)二将声誉雀起一朝成名,压倒了一批因千百次奋战得名的雄夫猛将。秦基伟“文革”前就干到昆明军区司令,其时与此“荣升”相当的就只有那贺龙的亲信黄新廷。秦司令和邓书记原也没理由走得近,机会乍来是由于邓部署反“凡是”需要他顶掉北京军区的陈锡联。小麻子端掉“小钢炮”后一直甚合邓意,官阶累进做到了“兵部尚书”。他最大的“彩头”是那场几十周年的邓阅兵,趋前“唱喏”,勒马三军,好一位冷脸总指挥。这光景在之前好象就只有那开国的49年,区别仅在毛阅兵时,督军指挥是当时卫戌京津重地的聂元帅。人说邓二代主军就靠其二野(叶飞似就非议过),大的理由就是重用这秦基伟和提拔更小字辈的刘华清。我说此论谬矣,你不妨清点,二野或更早的129师中的“主打”将领“二代”看中过谁?更莫说依靠。“二代”需要的只是二野中一些不知事件原委,不识“指鹿为马”,服他“花拳绣腿”的中下级“人证”。要说倒是“前朝”华国锋还比较倚重二野的战将,你看他那“朝堂”上坐满的军人:苏振华、李德生、陈锡联、张廷发、吴忠,还有那二野的“祖辈亲戚”许世友。当然华的水平还不到能如此“居心”为之,他仅只继承毛的旨意。 关于冀鲁豫“摊位”和河南失手。现在介绍八路军序列的书都把冀鲁豫军区划为129师的范围,这不符合历史脉络。抗战胜利后国共谈判共产党方面提交给“国府”要价清单上的十九个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是和晋冀豫平级的区域,同属“十九区”之一。而当时所谓的晋冀豫区则是太行、太岳、冀南三块次级根据地的统称,也就是129师的“三摊”合组。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及冀鲁豫军区划归其中那是自卫战争要开始时的事,其时129师的番号已然不提(八路军仍然叫)。不仅如此,冀鲁豫军区或部队和129师之间也无什么源流关系。你看它那里的主要将领杨得志、苏振华、杨勇、王秉璋、张国华等都是“红1”的人。它区内部队的番号和129师也截然不同,冀鲁豫的野战旅是“教”字头排序,和山东那头一样,而你129师的旅却是“新”字头编号。所辖团队也各不相干,如你这里有叫21团的,它那里同样有。如果再大致追溯一下沿革,可知那地界最先是时任344旅代旅长的杨得志率队开辟,起家时称作八路2纵冀鲁豫支队。40年春黄克诚率2纵主力从晋东南南下会师才成立冀鲁豫军区(2纵指挥机关兼)。因当时晋东南区域由129师和2纵“合营”,故初期冀鲁豫新编部队的番号曾与129师统一,其野战旅就排序为新2、3旅(新1旅留晋东南)。随后黄带344旅、新2旅继续南下华中支援新四军,剩下杨得志独力维持这冀鲁豫。到了41年秋,山东那115师已经站住脚,就来支援这西边的“叔伯兄弟”。先是杨勇带教导3旅来入伙,看看力量还不够,42年冬张国华等又率教4旅西来成立军分区。至此冀鲁豫山头才成其规模,所属的主力就有教3、4、7旅(“教7”即那“新3”改称)。一直到44年2月中央调本埠“龙头”杨得志率五团一支队入陕为止,这地面都是115师的“摊位”,129师不便也无力对其有什么实际扶持(就来了个把“团干”赵基梅)。杨司令走后129师的宋任穷奉北方局令来这儿组建“合资企业”任老总,“参股金”是拉用那冀南“楼盘”。这“架构”也就是个本地、外来股份合伙“公司”(所谓大冀鲁豫),一直到它抗战完,129师也称不上是什么掌控后台的“母体”。说前道后归纳两条:一是冀鲁豫这一摊和129师没多大“交情感觉”;二是刘邓对这茬将领的培养长成也没多大帮助和影响。即使后来“归化”二野,到了49年正规编组时刻,冀鲁豫出身的16、17、18三个军坚决要求“同济一堂”,结果就是那第5兵团。也就是三年前的事,现今红火的16军“挖空心思”和宗室“酷哥”38军争夺“平江第1团”的荣誉,怎不见它“追求”那太行山?这充分表达了军队内在的归属感,谁也没办法强求。 44年10月至45年8月的河南军区弄得好倒可能真成为129师的第四摊。它属下的兵将除了自延安南下的俩红军团人马外,基本上是从太行、太岳“两帮”内调来。即便延安团队也为“红4”渊源。河南军区初来乍到也还象模象样,一咋呼就弄成了五个支队兼及军分区,可惜后来一交战就一败涂地,终至不可收拾。我的另一文已做过些分析,结论是所部不凡,所托非人。我想如果由刘伯承主持河南发展,他很可能就择将陈赓。他那里晋南、豫西上下过河比较容易,这大将心劲、能力又均属一流,假以审时度势,融会变通心法,或许能成共党“王事”。那太岳“空缺”正好用那周希汉或者李聚奎,必能巩固晋南,呼应豫西,与陈赓成夹河而阵之势。如此,当之后的国共之战打起来,129师的迂回纵横之地会更广远(后来自卫战争一打响,刘邓首仗就突过了陇海路,见南无“阿弥陀佛”遂北撤)。若大将再南接桐柏李先念,收了他那四、五万兵,晋冀鲁豫鄂皖六省格局的中原逐鹿战也许就真的很轰动,很精彩了。 老夫子05年11月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