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诗有不少年份,所以见解是有一点。但本身不是搞文的,写诗纯属业余爱好,-- 其实很多时候根本不是爱好,而是发泄,所以见识平庸是无可辩驳的。问题是,我渐渐发现很多大师的眼只往上瞧,他们的眼中只有高深的理论,对于平庸的见解视而不见,这个本来也没有什么,然而,因为长时间视而不见,慢慢地,这些庸见就从他们的脑子中消失了。这好像大厨一心要做出美轮美奂的一桌菜,慢慢地就忘了厨师本来就是为了让人吃饱吃好。一桌美轮美奂的菜而让人吃不饱,这也可以,因为一来显示了大厨的高明,二来大家图个眼福尝个美味,但是如果这大厨一心一意要搞这样的名堂而忘了让大家吃饱吃好,他迟早要失业。我想很多专业诗人快要失业了,不是前两个月有个诗人养不活自己,只好找人来包养写诗吗?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提一下一些庸见。
贴出来的,或者发表了出来的诗都是给人看的。不然你自己藏着掖着,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谁来管你?所以对于这样的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得让人看懂。 你别告诉我这是个谁都懂的道理,事实上是很多大师不光写出来的诗别人看不懂,而且他们站在一个理论的高度上,有意识地写得让人看不懂。我举两个例子。前两天听了王安忆女士一个报告,说起曾经有段时间,大概受了西方一些什么流派的影响,写小说最怕别人看懂。她现在是改了。但是著名如她,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想来别的文人(包括诗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第二个例子,我记不太清楚了。是数年前一个著名诗人在《读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意思大概是说现在中国的诗歌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和西方相比也不差,但是观众的欣赏水平没跟上,所以他们的任务不是努力写出让中国人看得懂的诗,而是努力去引导教育中国人如何读诗。这个话听起来是如此地冠冕堂皇,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打心眼里我也不认为他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再想一想,最直接地想,你就明白这基本上是狂妄。中国人欣赏了几千年的诗歌, 你别告诉我他们现在不会欣赏了。普通人是普通,但是不傻。
这种观点直接导致了另外一个现象,写诗无规范。既然别人看不懂不要紧,哪我为什么还要写被人看得懂的诗呢?找麻烦?别人看懂了,就要评头论足,自己的不足也就象光头上的瘌痢,没地方可躲藏。别人看不懂,我就高深莫测。又占着诗人的名分,人家只会敬仰而不会俯视,大师的光环迟早照到自己的头上。何其省劲痛快!请注意,诗很多时候是很个性化的,而且字数少,要以很少的字描述很复杂的心理,不用说是很难的。所以有时候别人看不懂也是正常的。但是,这个绝对不是理由。当然更要不得的是以此为借口故意写得别人看不懂然后振振有词指责贬低读者。这样只会把读者赶走,然后你就孤零零(或一小撮)地去发牢骚吧。
关于规范,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太重规范。这些诗人,一方面显然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慕,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对规范本身的美感而折服,因而孜孜不倦地学习,并加以实践。这些人一般都是君子,很努力,吃很多苦,为自己的不长进很烦恼。但是,恕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慢慢地就会把自己拔高。因为他懂得比你多,你的诗中不合格律之处他看得一清二楚,随口一点就把你说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为自己的无知而惭愧,于是对他更加无比崇敬。久而久之,他就很陶醉于这种高人一等的心态,而渐渐忘了诗的本质。这种诗人对于一般写诗者影响不大,因为大部分人都敬而远之。但也不是没有,敬而远之的直接后果很可能就是导致大家对格律的厌恶,因而忽略了对于好的格律的学习和运用。他们对于努力要写好诗的人影响更大一点,因为他们不知不觉就把好苗子引向了歧途。
好了,负面的说了不少。正面的呢?不好意思,本人实在水平不够。但是必须勉为其难说些随大溜的话,不然显得我纯粹就是发发牢骚。
首先,写的诗要让人看得懂。具体地说就是,想说什么就说,直接婉转都可以。有时候以题记的形式简单介绍一下你想说什么也可以。如果别人还是看不懂,那是技巧问题,沟通问题,但主观上不要故意藏些东西让读者猜,故意让人看不懂。其次,努力写得好。什么是好?大约摸说就是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写景的画面要清晰美丽,写心情的要能打动人,叙事的要叙得清楚等等。更上一层,就是什么意境要高远,文字要雅致,感情要真挚等等,借用名人的一句话,就是“境界为最上”。还有一点是言之有物,而且此物最好由心而生,但是我有点犹豫要不要加上。因为客观的说来,有人玩诗玩得好,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意思”,但是如果文字华丽,技巧高明,欣赏欣赏也未尝不可。
关于格律,我也有几句话想说。查辞源,格律大概就是关于诗的对仗,平仄,和音韵的客观规律。这个解释太泛,只能说是广义上的。对于这个解释,你就不能说废除格律,那等于说不要写诗的客观规律,说不太过去。那狭义上的解释,可能就是近体诗的规范,对于这种意义上的格律,我觉得还是废除为好。用这个旧瓶子去装新酒,最主要的是束手束脚,然后还有新旧读音的区别,要改革就劳心劳力。新时代有新题材新想法,也得有新体裁新表现手法。至于新的规范,好的新诗还不多,还在尝试当中,有什么规范好谈的?如果谈,那还不是空对空,重新凭空设立一个框框而已?所以我的观点就是理论上要返古出新,远追诗经骚体汉乐赋,中承唐诗宋词元曲,近究三十年代新诗和八九十年代朦胧诗,找出其最相通的地方。实践上就是大家遵从诗的基本要求,--你总要有点平仄,有点押韵吧,然后随便写,等有了足够数量的好诗,自然会有人出来定个什么规范。
现在当然是诗人和人一样多,诗也和话一样多,所以好的评论也是极其重要的。你还别说,看了几篇赵丽华的诗评,笑过之后,再去读诗,还确实有点味道。她的诗真得好不好咱先不下定论,但如果真尝出点味道了,这个诗评就不完全是废话,咱也就不要一笑就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