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保护“中国”品牌刻不容缓


五月六日,《纽约时报》以头版显要位置和另外整整两个全版的篇幅报导了中国的毒糖浆案。在过去二十年,全球所发生的大规模中毒事件中至少有八起跟有毒糖浆有关,合计死亡人数成千上万;而在最近的四次事件中,有三次是中国产品所引起。

报导形容,中国是假药的一大来源。

最新的一起大规模中毒事件发生在巴拿马,起因于中国不肖商人拿有毒的工业用溶剂二甘醇冒充药用糖浆,而巴拿马当局把这些进口的「糖浆」掺入二十六万瓶感冒药。

报导说,已有三百六十五名巴拿马病人在服用这批药品后丧生,其中一百人确认是因中毒死亡。政府调查人员目前赶着在雨季来临之前,加紧挖掘可能死于中毒者的尸体,以进行化验。

二甘醇是防冻剂的主要成份,呈糖浆状且具有甜味,人类服用后会引发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失常,瘫痪程度扩增,导致呼吸困难,而多数中毒的人最后无法活命。

纽约时报调查发现,四十六桶二甘醇从中国以纯度九十九点五度的甘油名义,从江苏经北京、西班牙巴塞隆纳运到巴拿马港口城市个朗。甘油是常用于药品和食物的糖浆,价格比二甘醇昂贵许多。

报导指出,位在三大洲的三家贸易公司经手这批来自江苏泰兴的二甘醇,但没有人加以测试,看看是否与标签相符,同时,谎报货物成份的文件不断遭到窜改,制造商和原货主的身份也难以查考。

最后,买方不知道这批有毒糖浆来自何方或由谁制造。

报导说,巴拿马的中毒事件和去年稍早发生的中国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误用二甘醇导致许多民众死亡的事件,显示中国的相关安全规定跟不上中国做为世界低价原料供应者的发展,也显示各国对销售管道的监督不足,使得伪药得以渗透全球市场。

除了巴拿马和中国,有毒糖浆在印度两次引发大规模中毒事件,在海地、孟加拉、阿根廷和奈及利亚也曾经发生。

十年前发生在海地的事件,造成八十八名儿童死亡。美国食品暨药物管理局的调查人员循线追纵到中国东北大连的一家公司,但中国一再阻挠美方,不让调查人员实地调查。

一年多之后,中国方面终于让步,但那一家公司已经搬走,纪录也被销毁。

而在几天前,CNN报道,沃尔玛最近把中国进口的婴儿围嘴儿取下货架,因为检测发现,这种产品的含铅量超过美国的最高标准十五倍。四月一个月,有215种中国进口产品在美国海关因为没有通过检测而被退货,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再早些时后,美国出现毒猫食,使许多猫死亡。调查显示毒源来自从中国进口的被污染的原料麦麸。目前美国已经禁止进口中国麦麸。

更糟糕的是,中国在食品安全和药物管理上的法规极不健全。根据《纽月时报》的调查,在毒糖浆事件中,一个仅上了九年学的裁缝为赚钱而制造假货,以后的一系列销售过程居然都没有破坏法律,有关部门接到调查的任务后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毒糖浆商标上的名字公然叫“TD糖浆”,而TD的意思,就是“替代”的汉语拼音的缩写,简直是明火执仗地骗人。还有,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外来的调查一般都不情愿合作。《纽约时报》还特别提及十年前发生在海地的类似事件,造成八十八名儿童死亡。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调查人员循线追纵到中国东北大连的一家公司,但一年后才获准进行实地调查。那时负责的公司已经搬走,纪录也被销毁。

这一系列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产品的信誉。虽然美国政府还没有公开表态,但中国的食品药物危险的名声正在迅速传播。即使是进入美国市场的产品,也有媒体不断警告:这些没有经过检验,中国是个污染大国,食物生产过程极不安全!再加上在国内网站读到假药和食品中毒的事件,连我这种习惯买国货的中国人,进了中国超市后也尽量躲避“中国制造”:咸鸭蛋买台湾的,酱油买日本的,尽管价钱会贵很多。

应该说,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品牌正在面临着空前的信誉危机。因为中国的食品大量出口美国,美国的检测机关也忙不过来,万一有些害群之马因出口不合格的产品在美国引起恶性事件,中国的出口业就将面临严重的公共关系危机,许多好的产品也可能被锁在美国的市场之外。

在这样的时刻,需要政府出来捍卫“中国”品牌的声誉。我们不得不指出,当中国经济迅速转向市场体制,进入全球化的秩序时,中国的政府行为还没有跟上这种巨变,许多观念过时,行政效率低下。比如,当我们出口的产品在人家那里惹出麻烦后,人家要来调查,我们第一常常想到的是“主权”问题,合作很不积极;第二则是决定合作后具体的部门拖泥带水,当然这里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想掩盖责任的因素。最后给人家的印象,就是能遮掩就遮掩,使整个中国的产品都变得靠不住。

其实,在全球化的时代,最好的对应方式,是给中国产品的消费者大开方便之门:谁怀疑中国产品有问题,想来调查随时可以调查,中国政府提供一切方便。这就象奥运会选手的兴奋剂检测一样:你要证明自己无辜,最好的办法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奥委会的检测人员可以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找到你作各种化验。众所周知,中国在食品的安全管理上法律不周,经验不足,效率很低。如果外国人要来检测,我们正好“搭便车”,借人家之力证明自己的清白,同时也能学习到许多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如果我们听任无效率的官僚机器阻碍人家的检测,或者放任地方政府保护某一个厂家,那么就可能因为几个有问题的产品,败坏了所有中国产品的声誉。

另外,中国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标准,要迅速和国际接轨,除非我们甘心情愿地放弃国际市场。道理很简单:在国际上竞争,就象奥运会的竞争一样,有守一个规则。那些在国内以另立的规则竞争惯了的运动员,到了国际赛场就适应不了规则。贸易也是一样。比如儿童产品的含铅度,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研究确立了标准,我们的内销产品也不妨依照人家的标准生产。这样才不至于一下子被人发现我们的产品超过安全指标十五倍的现象。

总之,目前美国媒体上有一种中国产品危险论。这和过去的妖魔化中国有所不同,主要是基于日用消费品的安全问题。中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对应,将之看作一个机会,利用国际的监督,不仅保持“中国”品牌的信誉,也由此提高国内食品药物的安全管理水平,最终造福于中国的消费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