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尔街玩对冲基金的华人-ZT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徐刚:中信分析师的呼吁

“交银施罗德基金40万保底工资挖人,全国的分析师恨不得都给它投了简历,”徐刚说,“为什么卖方分析师就产生不了这样的身价?”

徐刚——中信证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对于这个业界困惑,已经寻找到答案,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身为部门行政领导,还在发表研究报告的研究所主管并不多,徐刚就是一个。在中信证券研究部,他的专业身份是策略分析师。2004年,徐刚的两份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报告在业内引起极大反响,一份是《本土定价权危机》,一份是《正本清源,制度复位》。前者提出的观点,曾与瑞银证券中国研究联席主管张化桥展开媒体论战,引发公众的极大关注;后者提出的见解,就是徐刚对证券公司全行业亏损现象的制度反思及政策建议。
在中国证券公司群落中,中信证券一直以投行立本,“不干不该干的事”,因此在券商纷纷陷落委托理财陷阱之际,中信证券逆势而上,成为业内佼佼者。
与中金、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不同,中信证券研究部一直低头为内部投行服务。

中信证券一直呼吁,恢复证券公司批股式发行和做市商交易。

制度之痛

《证券市场周刊》(下称《周刊》):最近三个月,两只银行系基金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分别在京、沪成立,中信研究部是否有人流动到这些新基金公司去?
徐刚:由于金融机构数量少于上海,北京的证券人员流动原本相对稳定。不过,北京新成立的几家合资基金公司、合资证券公司都在招兵买马,中信证券人员流出数量也在增加。
摩根士丹利每年投在研究上4亿美元,分析师薪酬很高;在香港,一个中等偏下水平的分析师,年薪也要100多万港元;去年国信证券年薪30万-50 万高薪招聘,今年交银施罗德基金40万保底工资挖人,全国的证券分析师恨不得都给它投了简历……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卖方分析师为什么产生不了这样的身价?
国际市场认的,是卖方分析师,但中国截然相反。这种买方卖方分析师薪酬倒挂的结果,就是我们不断向买方输送人才。

《周刊》:那么,您认为合理的制度设计应该是怎样的?
徐刚:证券公司是干什么的?从华尔街梧桐树下现代证券市场创立伊始至今,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存在的目的就是为投资者提供股票,并承担制造流动性的义务。
目前,投行项目的承销佣金为1.5%,但这些项目却有100多家证券公司在抢,且去年9月迄今,全国一个投行项目也没有,眼下出任股权分置的财务顾问,也就赚个两三百万元;证券公司另一项重要业务是经纪业务,但佣金不断下调,眼下对机构客户的佣金不过0.8‰-1‰。
海外呢?越是机构客户越需要研究服务,佣金越高,对基金公司能收到3‰,社保基金能收到6‰。
投行业务、经纪业务一片惨淡,我们能从哪赚钱养活研究呢?
海外券商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以发行大型IPO项目为例,如果在海外,机构投资人不会到证券交易所集中申购股票,而是必须跑到证券公司来买。除了承销佣金,证券公司还能获取高达5%-10%的销售佣金。
也就是说,投资者固然可以到交易所申购股票,但证券公司也有专门批股的权力。这仿佛北京有个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可以买到各种车辆,但宝马、奔驰还有自己的专卖店,要想买宝马、奔驰汽车,必须到专卖店买。
陈昌华、张化桥为什么身价如此之高?因为机构客户看中的是他们背后摩根士丹利、瑞银手中的股票!IPO时,只有他们手里有,否则没处拿去。这才是海外投行真正的盈利模式,才能产生大量的佣金收入,并投入到为机构客户的服务中来。
此外,海外采用做市商制度,而中国内地不是这样,每个人都自己敲单子,这样,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不就成一个通道吗?通道,能产生什么附加值?
由于不具备批股式发行和撮合交易的做市商制度,中国的证券公司,实际上成了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分支机构,这怎么能做好?

《周刊》:现在,您兼任股票销售交易部主管,这个部门的职能是什么?
徐刚:股票销售交易部,应该干两个事,一是批股,把股票卖给客户,二是做市,所有的股票交易都在这进行。因为不存在批股业务,因此成立了也是假的,并没有股票交易可提供,当前,它不过承担机构客户服务的工作。
所以,在国内,由于证券公司没有提供较强的附加值,永远是证券公司求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到你这做业务,不过是给你面子。如果你有批股,有交易,那么买卖双方的金融生态环境就会比较稳定,良性循环。

《周刊》:中信研究部的分析师评价体系怎么设计的?
徐刚:考核指标有硬的,有软的。硬的是一年写多少报告,大报告多少,小报告多少,路演多少,参与多少投行项目。软的就是内部评价、外部基金经理的反馈,包括一些媒体、机构的排名。上述几部分,基本上就能评价一个分析师的工作状态。

《周刊》:公司如何考核您?
徐刚:最硬的指标是基金佣金的市场排名,这是我的外部考核压力;内部还有对各个业务部门的支持,对投行、经纪、资管业务的支持,这些也都有内部评分制度,对我进行考核。
现在,对我个人的硬指标考核,放在股票销售交易部里,考核基金分仓量。

如何定位
国际上,惟一独立生存下来的证券研究机构就两个,都靠评级过日子,一个是标准普尔,一个是穆迪。单纯靠写报告,创造不了高毛利。

《周刊》:中信分析师的薪酬有竞争力吗?
徐刚:我认为中信研究员的薪酬水平属于中等,有一定竞争力。中信证券具备品牌、投行优势,很多证券公司,一个分析师多少年都做不了一个投行项目。比如电力的研究,肯定我们最行,为了长江电力,我们把电力行业翻了个底掉。我们做了那么多个钢铁项目,哪个钢铁公司我们不熟悉?这些都是构成对分析师的吸引力。
我不主张高薪挖人。我相信,一个证券公司内部,不可能人人都年薪30万-50万,而任何工作,都需要团队去进行,薪酬距离太大会直接导致内部矛盾。我们甚至能用50万-80万年薪挖个二三十个人,钱不是问题,但那样,我不是自掘坟墓吗?

徐 刚
1998 年加入中信证券,从事过行业公司研究、企业债券承销、资产委托管理等业务;1999年组建金融产品开发小组,从事现代组合投资管理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2003年起任研究部总经理,并直接负责宏观策略研究。几年以来,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市场排名不断提升,逐步受到广大机构投资者的认可,被认为是进步较快的研究机构之一;2005年起兼任股票销售交易部执行总经理,负责一级市场的股票销售和二级市场的机构客户开发和维护。主要代表作有:《本土定价权的危机》,《正本清源,制度复位——恢复证券公司卖方角色的本来面目》等等。

背 景
中信证券研究部
中信证券研究业务创立于1996年。经过数年的发展,中信证券研究目前拥有50多人的研究团队,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近年进步最快和最知名的研究团队之一。
中信证券研究主张“研究创造价值”,运用数量投资理论和方法,强调模型和预测,形成了以宏观、策略、行业、公司价值评估为主的基本分析和以基金、债券、指数、金融软件为主的数量分析体系。业务覆盖了各主要的研究领域,体系完备。同时加大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是国内金融创新起步较早的金融机构。


闯荡华尔街的中国人——黎彦修

提起对冲基金,许多人"谈虎色变"。正是因为对冲基金的兴风作浪,让世人瞩目的"亚洲五小虎"差点变成了"五只病猫"。其实,对冲基金种类繁多,除了让人闻风丧胆的外汇对冲基金外,还有各种债券对冲基金等。这些基金并不靠冲垮他国货币体系发大财,而是专注于某一公司的运作进行买空卖空,大获其利。黎彦修经营的可转化债券对冲基金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线交易让黎彦修的利润提成超过了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在美林公司任职的朱煜博士说,论职位,黎彦修相当于部门经理,这在华尔街的华人圈子里也能找出几位,但如把个人收入作为衡量成功的一个标志,黎彦修则是名副其实的成功者,他每年的利润提成恐怕让许多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望尘莫及。

  黎彦修成功的关键是他的自信,而他的自信来自于他扎实的数学、统计及金融理论功底。1991年他初到美林集团时,主要做交易模型设计工作。而交易员们对这些身居二线的研究分析师们不以为然。黎彦修说:"这些人高高在上,高兴的时候与你搭讪,而情绪不好时懒得理你。可我心里在想,你们有什么了不起,我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在美国读最好的学校,我的数理知识也是最好的。我没有什么地方不如你们。只不过,我没有机会在交易员的位置上,否则我会竫xxx 饶忝歉? 谩?凭着自己的专业优势,他的才能在金融衍生物交易方面逐渐显露出来,两年后黎彦修如愿坐上了交易员的席位。

  黎彦修说,自己走上华尔街的商道,与自己的经历不无关系。他60年代出生在辽宁省大连市郊的农村家庭。父亲在政治运动中受到刺激而住进了精神病院,在他人生的30多年间,无法与父亲交流,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直到父亲三年前去世。在饥肠辘辘的贫困岁月里,母亲教导他:一是有些事情绝对不可以做;二是即使饿死也不要去偷。而这些教诲对他后来的世界观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说,做交易员要有自己的设想、假设和判断,绝对不能人云亦云。

  黎彦修说,自己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来自于他的姐姐。姐姐比他大18岁,从农村跑到城市当了工人,之后又考上大学,这种极富进取性的性格对黎彦修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黎彦修所学的专业越来越实用
  在把陈景润作为楷模的年代里,姐姐希望弟弟将来成为一个数学家。1988年黎彦修来到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攻读统计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又改攻金融专业。

  黎彦修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逐步认识到,仅仅当一个数学家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打好经济基础。为此,他学的专业也越来越实用,后来又从金融博士改学MBA。1991年黎彦修第一次离开校门,来到美林集团实习,他本打算到华尔街看一看,实习一段时间找找感觉,然后再回学校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可一旦他踏上华尔街这条路,就再也没有回头。

  钱赚多了,也是个难题,下一步该怎办?
  在美林任职四年之后,黎彦修跳槽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多明道银行美国证券公司工作。黎彦修说,这家银行名气虽比美林小,但是给我开出的价码却是诱人的:一是公司让我独立管理一部分资金,凭自己的本事赚钱;二是年底结算时利润分成标准为7:1。他介绍说,可转化债券是介于债券与股票之间的衍生物。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有人追求高风险,有人追求适度增值。而可转化债券则把风险和回报适当加以平衡。例如,刚刚被列入道一琼斯指数的美国家庭仓储公司发行一种五年期可转化债券,利率仅为3%,但因与公司股票相挂钩,这个公司的股票涨了三倍,投资人获利颇丰。而另一家经营汽车零件的公司,搞起了大型赛马场,这说明公司高层领导已经缺乏一致、明确的经营战略,所以他及时放空这个公司的股票,果然这个公司的股票从60多美元降到最近的40多美元。

  像其他任何衍生物交易一样,可转化债券业务也充满了许多风险。黎彦修的宝并不总是能够押对。去年亚洲深陷金融危机带动美国整个股市下跌,他去年头三个月赚得的钱在后半年全赔了进去。可今年他的表现相当出色,赢利高达50%,其利润分成比首席执行官还要高,这让公司高层犯了难,也给他自己出了道难题。按照华尔街的通常做法,公司在这个时候很可能提拨他任高级副总裁,进入公司高层领导行列,从而拿管理层的固定工资和奖金,而不再执行利润分成的标准。可他当年就是冲着利润分成的优惠条件而来的,拿点固定收入于心不甘。在跳槽盛行的华尔街,黎彦修遇到了成功后的苦恼。

黎彥修華爾街闖出一片天
The original article appeared in 世界周刊.

當年因為美國老闆的一句玩笑話,使他下決心要做出一番事業,從此開啟了他的華爾街奮
鬥之路。

黎彥修創立的前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是美國由華人創辦的最大避險基金公司,管理20
億美元的資金。

紐約曼哈坦中城金融機構林立,金融人才雲集,黎彥修的避險基金公司總部置身其間,遊
刃有餘。

管理20億美元資金的紐約避險基金 「前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Fore Research &
Management) 的執行長黎彥修說,他現在的成就來自早年他去一家證券公司求職時一個玩
笑的刺激。當時,他前去公司面試時,一個位置很高的美國人上來就問:「衣服乾洗好了
嗎?」
黎彥修聽後愣了一下,很快知道是一句玩笑話。他後來說,這也難怪美國人,在那時,是
有許多華人經營洗衣店和餐館。在華爾街工作的華人少之又少。但是,這句玩笑話對他的
刺激很大。當時,他暗下決心:「我將來一定做得比你還好。」
從此,他開始了在華爾街的奮鬥之路。今年40歲的黎彥修1987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數學
系,1988年赴芝加哥大學 (University of Chicago) 攻讀統計學博士學位。因後來對金
融學產生興趣,他轉讀該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後,他先在美林證券
(Merrill Lynch) 從事投資研究,後轉為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員。他於1996年受聘多倫多的
加拿大多明尼安銀行 (Dominion Bank of Canada),負責該銀行在美國的證券衍生產品交
易業務。他管理的部門連續六年每年的業績成長都在20%以上,按業績提成使他的年收入
超過華爾街的許多董事長。
2003年3月,一直想獨力創業的黎彥修率領原班人馬離開該銀行,成立前沿基金管理公司
。在公司五個股東中,他是控股的大股東。他說:「公司起步基金為三千萬美元,主要資
金是我出的。」公司過去兩年每年平均業績成長都在15%以上。目前,公司管理的資金增
加到20億美元,還在倫敦、香港和北京設立三個辦公室,全球員工近50人。前沿基金不僅
是美國目前最大的華人擁有的避險基金,而且其規模位於全球避險基金的前一百名左右。
就連對他開玩笑的美國老闆,也把自己的錢交給他管理。黎彥修說:「我們在美國沒有特
殊關係,全靠每月的業績吸引投資者。」
最初興趣是政治
黎彥修說,受他姐姐和當時中國推崇科學風氣的影響,他大學讀的是數學專業,打算將來
成為像陳景潤那樣的數學家。讀大學時正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走向深入的年代,他又對政
治產生興趣,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黎彥修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郊的農村家庭,很早就從母親那裏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但是
,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姐姐。大他18歲的姐姐從農村到城市,又從城市考上大學,這種
進取精神對他產生重要的影響。
因為想成為數學家,1982年他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的數學專業。在學校裏,他學習成績優異
,並獲得郭沫若獎學金。
雖然中國科大地處安徽省合肥市,但因為它所設的專業比較前沿、學生成績較好以及與國
外大學和科研機構交流頻繁,學生的思想非常活躍。他在校期間積極參與學生活動,曾任
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會主席,並當選為全國學生聯合會副主席。他一度曾想往政界發展。
畢業一年後他來美國留學,目的是想學習美國的先進經驗,最終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為
建設中國出力。
他並沒有想到將來會在美國做一名基金經理。他說,在選修金融課程之前,他對金融沒有
一點概念,連道瓊指數 (Dow Jones Indexes)也沒有聽說過。他一開始上金融課就像「騰
雲駕霧」。第一個學期結束時,他的投資學考個倒數第一。但是在不久以後的全年級金融
綜合考試中,他卻名列第一,令教授們百思不得其解。
靠自信站穩腳跟
由於在中國和美國兩所最好的大學之一中受過教育,他數學功底紮實,對金融理論有精深
理解。他不迷信書本理論,敢於對權威理論進行質疑和挑戰,並一步步在人才濟濟的華爾
街站穩腳跟。
自芝加哥大學畢業後,他進入美林證券工作,先為前線證券交易人提供定量模型和經濟分
析。他認為金融市場的波動追根究柢是由人為原因造成的,對一種社會行為進行定量的任
何金融模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盲目宣揚和推崇定量分析的作用並不科學。他對定量模型
的觀點引起高層的關注,不久被調為交易員,從此顯露才華。
1996年,他被一家加拿大銀行招聘籌建美國的證券衍生產品交易部門,專門從事企業債券
的交易。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從大公司轉換到小銀行要求百萬美元的保證金,而是要求按
比例上繳營業利潤。他自信地說:「創業就是創業,只要銀行不撤資,我就有信心做好自
營。」在該銀行六年間,他管理近10億美元的資金。由於操作得當,他為銀行賺了近10億
美元,他本人也從中獲利豐厚。
在那時,他的業務遍及全球,24小時都處於工作狀態。對他來說,「太陽從來不落山」。
他經常在睡夢中被吵醒,對幾億美元的資金調度進行決策。他說:「我有時覺得自己像一
個在證券大海上航行的船長。」船長心裏要有一張航海圖,這航海圖就是對被投資企業從
經營到財務狀況的詳細瞭解,以及對金融產品結構的深入分析。
他對風險的理解與他人不同。他表示,說股市風險大其實是一種誤解。做任何事都有風險
,就連做科研也不例外。例如,有的科研人員辛辛苦苦許多年,由於思路不對出不了成果
,或者出來後研究已經過時,多年的辛苦甚至一輩子付之東流。「你說風險大不大?」
無知和未知才是風險的根源。他說,沒有人喜歡風險。但是,中國有句老話,是福不是禍
,是禍躲不過。金融界有一個說法,高風險才能得到高回報。這種說法流行很廣,但是不
對,誤導許多業界新人。許多人不調查,不分析,不研究,一味蠻幹。運氣好的時候可能
獲得回報。但長久以往,他們必定要失敗。另外一個極端是,有些人縮手縮腳,不敢越雷
池一步。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裏,這種做法風險反而更大。
他認為,投資最忌諱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主見。他說,基金經理容易趕時髦,一窩風,
跟著別人跑,「這樣永遠不會出成績,幾年以後大多數都會死掉」。他的經驗是,做好自
己的家庭作業。在2000年網路和電訊公司興盛時,他卻認為這些公司沒有投資價值,沒有
像其他人一樣去投資,避免了泡沫破裂帶來的損失。
調查研究最重要
黎彥修說,中國大陸的人最喜歡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其實,投資也是一樣,有了調
查研究,有了對公司的徹底瞭解,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才能夠把風險減到最低。
他說,投資不等於投機。投資最重要的是對投資對象有充分瞭解,也就是做好自己的功課
。他說,他公司的做法比較保守,屬於投資。在他的公司裏,近50名員工中,有20多人是
研究人員。他們負責對投資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為決策提供依據。
華人的普遍想法是趕快賺錢。一聽到朋友講一個什麼新產品,就很快去投資,希望從中大
撈一把。他說,世上沒有那麼好的事情,賺錢的人背後不知下了多少功夫。局外人不知道
,以為很容易。因此,投資一事不能急,一定要下功夫去研究才行。
他說,做研究要注意平時積累,就像軍隊一樣,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每天都做研究,
記在腦子裏,一旦需要,拿出來就行了,可以分辨投資對象的真假。」沒有這方面的研究
就不行了。2000年時,網路泡沫破滅,許多高科技公司倒閉。當時,一些好企業債券價格
也很低,如朗訊科技 (Lucent Technology) 和法國電訊 (French
Telecommunica-tions)。投資者不瞭解,賣出這些債券。他說:「別人賣,我們買。」危
機過後,這些企業債券上漲幅度都達到20%到 30%。
如果發行債券的公司提供虛假資訊,研究結果就不可靠。他的公司也曾買過安然公司(
Enron)的債券,也是先做調查研究,然後購買。但後來媒體開始報導安然公司作假後,他
們立刻對公司進行重新研究,發現問題不少,虛假資訊太多,就立刻將該公司債券出脫,
結果投資損失是2%。他說:「如果晚出手一個月,就會損失80%以上。」他說,他們手裏
沒有一家倒閉公司的債券。
投資沒有一個固定公式,他的公司經常根據情況對債券持有進行調整。整。持有期最短的
只有一天,最長的可達幾年。主要根據是價格否反映價值。他說:「這裏的關鍵是瞭解,
你對公司越瞭解,風險就越小。」英國有一家網上銷售飛機票的公司,叫 「最後時刻 」
(Last Minute)。為了瞭解這家公司,他們就上網買票,以此檢驗公司的服務質量,然後
再決定是否購買其債券。
投資原理很簡單
黎彥修說,有些人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故意把投資說成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其實,債券
投資的原理很簡單,用的是普通常識 (common sense),就像做其他生意一樣。他把債券
投資的問題簡化到四個,即在購買企業債券前要問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投資人對借款人瞭解程度如何?購買企業債券就等於借錢給企業,借錢之
前,要搞清楚借款人的人品如何。如果人品不好,就不能借錢給他,不管他說得如何。他
舉例說,有一次波士頓炸雞公司 (Boston Chicken) 邀請他們參加路展(road show),公
司的秀做得非常好。但是,他們後來發現資訊不真實,借款人不可靠。他們在債券買後不
久就賣掉,把借出的錢收回。
第二個問題是,要搞清楚借款來做什麼?如果借款人人品不錯,下一個問題就是搞清楚他
借款要做什麼。有的公司光發行債券,但不說明借來的錢做什麼,這個款就不能借,因為
風險比較大。他說,他的公司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等都有投資,但中國的投資很少。其主
要的原因是中國的資訊不可信,虛假的東西太多,不知道他們借款做什麼。
第三個問題是,借款人能否將事情辦成?他說,辦成一個企業不容易,光有錢和誠信還不
夠,經營人的能力也很重要。因此,他們公司每周都有企業高層主管前來辦公室介紹經營
情況。他們從中可以瞭解這些管理人員的素質,並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企業債券的持有

第四個問題是,借出的款能否產生效益?如果借款人人品好,又告訴你借款的用途,借款
人的信用和能力也沒有問題,下一步是要分析用借款投資能不能賺錢。他說,有的投資能
賺錢,有的投資並不賺錢。例如,幾年前一家名為克勒克公司 (Clec) 生產一種新型電話
,但需要重新安裝新的設備。他認為目前的電話、手機、網路等能解決人們的通訊需要,
由於這家新公司的市場堪憂,他們拒絕借款給這家公司。後來聽說許多這類公司很快倒閉

他至今沒有忘記陰溝裏翻船的教訓。他曾錯誤地投資於生產咖啡壺和其他家用小電器系列
的光束公司 (Sunbeam)。他說,因為這家美國公司財務報表作假,虛報銷售額,導致他們
決策失誤。公司在一個月內損失一千多萬美元。他說:「我們的深怐熔`刻教訓就是,對
公司管理層一定要有真正的瞭解。」
生活常識也很重要。他說,一些美國財務專家很會分析財務,如果僅從財務數字上看,有
的公司的確很好。但是,一旦這些數字是假的,再聰明、再專業的財務分析都沒有用處,
弄不好還可能被誤導。例如,有一家公司報告稱,目前美國人每天上網是一個小時,按照
增長趨勢,10年後會增加到每天上網10小時。因此,這個網上公司「前景光明」。但如果
從常識上看,這樣的增長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的上網時間不可能直線增長。很多人故意
將投資搞得很複雜,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推銷其劣質產品。
華人應有自信心
黎彥修認為,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智力上,華人無疑是華爾街金融公司內最高的一群。他說
,儘管在華爾街工作的華人不少,但成氣候的不多,「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 」。他呼籲
華人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不要在心理上先輸一局。
有些華人常常看不起華人。他說,他10年前在美林證券的衍生性商品部門做一個小主管,
負責該部門的日常工作,也負責招聘。但是,一些來應聘的華人總是把自己的簡歷交給他
的一個下屬,原因是這個下屬是個白人。
他認為做人還是要做自己,有些華人總想做另外的人,總是儘量使自己「白化 」,在說
話、做事上儘量模仿美國白人。他說:「這些模仿常不能成功,因為你不是這樣的人,又
要做這樣的人,但是又做不到,最後把自己的優勢也丟掉了。」
他認為中美兩國文化差異本質上並不大。例如,中國人說仁、義、理、智、信,要求人要
誠實可信,美國也強調這一點。沒有誠實和信用,在美國生意就做不大,做不久。但是,
中國大陸「文革生病」,把這些傳統的優秀文化都丟掉了。他說:「美國投資者在投資以
前一定要和我見上一面,談談話,也就是看看我可靠不可靠。」
他說,華人總的來說對組織的適應能力不強。在一個組織中,有領導和被領導之分。有的
華人沒有領導才能,但又不願意服從領導。華人的組織適應能力不如印度人。他認為美國
人也比中國人好領導一些,中國知識分子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喜歡談論國家大事
,發牢騷,常常抱怨。他說:「做生意像打仗,在戰場上士兵不服從指揮怎麼打?」
正確的要堅持,錯誤的要改正,這也是自信心的表現。他說,基於對情況的瞭解,不管別
人怎麼說,正確的東西一定要堅持。同時,每個人都有判斷失誤的時候,如果知道錯了,
就要敢於承認錯誤,改正錯誤。
基金經理要四有
黎彥修認為,基金經理的成功有幾個先決條件:一是具有投資天才膃釦賳磥悀~,二是社
會體制比較適合,三是運氣也不可少。同時,要想成功,基金經理必須具備以下四個基本
素質:
一、好奇心。基金經理應該對企業的經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是一種自然的興趣,而不
是外力所強求的。如果沒有興趣,做一段時間還可以,時間一長就不行了,根本堅持不下
去。他本人每天工作的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例如,他每個工作日早晨6時離開位於新澤
西的家,當時太太和兩個孩子還在休息,7時準時到達曼哈坦的辦公室。此時,大部分員
工已經開始工作。他每天都是晚上7時離開辦公室,沒有興趣根本做不到。因此,他公司
的招聘條件中就有這麼一條。
二、責任心。責任心對基金經理來說異常重要。有責任心的基金經理就會把別人的錢當成
自己的錢來管理。他說,他把自己的錢全部放在公司的基金中,和別人的錢一樣投資。他
還建議,如果投資者挑選基金經理,一定要看他們是否把自己的錢放在他操作的基金中。
如果放在一起,就說明這個基金經理有責任心,而不是拿別人的錢去玩,就比較可靠。
三、可信度。可信度也就是說基金經理的可靠程度,如果人的信用有問題,其他條件再好
也不能用。他說他的公司員工都是經過長期觀察過的,比較可靠。公司人員組成像個小聯
合國,什麼樣的人種都有,有華人、白人、黑人、印度人和中東人等。
四、專業水平。專業水平的高低決定一個基金經理能否成功。他說,在美國掙錢不容易,
這一行競爭很激烈,專業不行就生存不下去,最後只有改行。他說,他的員工專業也很廣
泛,有文學、機械、物理和財會等。他們都有自己的長處。
控制風險在學習
黎彥修堅信成功沒有捷徑。他說,學習、調查和研究是控制風險最好的途徑。他說:「毛
澤東說過,不能三天不讀書,就是這個道理。」
他說,除了必要的應酬之外,他的其餘時間都用在讀書上。他愛讀的書有三類:第一類是
歷史書籍,從中可以瞭解到永恒不變的人性。第二類是人物傳記,可以學習別人的經驗。
第三類是經濟理論和商業書籍,從中可以學習最新的專業知識。他說:「我不是天才,因
此我希望知道天才是怎樣想事情的。」
他說,他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美國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同時,美國有個對移民相
當寬鬆的環境,使新移民有公平的競爭機會。美國還是個以經濟為主導的社會,有利於人
們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他說,華人要有民族自尊心,不要覺得低人一等,要積極融入社會
。只有在社會上取得成功,才能在政治上有發言權。
黎彥修一直認為自己掙錢多是因為自己來得比別人早,運氣又比較好。他積極支持公益事
業,反饋社會。2002年10月,他捐款一百萬人民幣,在他畢業的大連莊河高中設立獎勵基
金會,用於獎勵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並且幫助特困生完成學業。他還向曾經給他投資啟
蒙的芝加哥大學捐款,但拒絕透露捐款的詳細內容。
他希望他的公司起碼存在20年以上。這個公司有自己的公司文化、投資哲學、投資程序和
投資網路。他說:「我也想給華人後來者一個啟示,華人在金融界也可以獨立創業。」
目前,全球的避險基金有六七千家。他說他的基金應該在全球前一百家左右。他希望在三
五年內,他的基金能進入全球前20名以內。「不僅基金盤子要大,而且盈利要好,年復一
年地為投資者投資高額回報,並在全球金融業享有一定的地位。」聽說他自立門戶後,當
年其他公司的競爭者也紛紛將錢投入他的基金,對他開玩笑的老闆也把自己的錢交給他管
理。這位美國人沒有想到,一句玩笑造成一個華人投資巨星。

2005-12-13
漫步华尔街的中国人(三)

陆群:渴望人性化工作

美林公司的陆群不愿在桌上放儿子的照片。
  “男同事在桌上放照片显得顾家,女士放照片别人恐怕就会觉得不安心工作,不够专业。”华尔街本来就是白人男性的领地,身材娇小的陆群能够在短短两年之内升任部门副总裁,自然谙熟处事之道。
  在华尔街与男性搏杀需要勇气、智慧、和体力。30 岁的陆群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现在跑 5,000 米仍然不在话下。陆群第一次参加公司的长跑比赛,同事们对陆群说,别着急,我们等你。结果,陆群第一个跑到终点。
  陆群做的是资产证券化的工作。银行放出房屋贷款,年限有长有短,借贷方还款速度有快有慢,贷款上市后投资人的需要又有所不同,陆群的任务就是为客户设计风险最小收益最高的债券分割方案。
  这个工作不仅需要坐在计算机面前计算,还需要会见客户。“平时派出去的人都是西装革履,怀孕的时候挺着大肚子出去,简直是丢公司的脸。”美林提升陆群为副总裁的时候陆群刚刚怀上第二个孩子,还几乎看不出来。但没过多久就发现她不再适合做抛头露面的工作了。等她修完 3 个月产假回到公司,陆群发现自己因为生孩子发胖了,不管是接到的任务还是和同事的关系都不如以前,好像事事都不顺利。号称“要吃遍各国美食”的她每天中午在公司餐厅内绕过五光十色的食物,直奔咖啡机拿一杯咖啡充当午餐。好不容易套回原来的那些衣服,陆群发现身边的一切才又恢复了原状。
  和机器打交道出身的陆群其实向往的就是这样能够和人打交道的工作。1991 年她从西安交大转学到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学习计算机,95 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惠普公司工作。网络热的时候,计算机部门内工作气氛非常随意,有的同事把狗带去公司,有的上班玩游戏机,但每个人都只盯着自己面前的机器。“这里,人和人之间缺乏交流。再说,上班穿得破破烂烂的多难看,”陆群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申请到了康奈尔大学学习金融工程。“找一份能有人讲话的工作。”
  在康奈尔新生入学典礼上就找到了讲话的人,这个幼时从中国来美的男生日后成了她的丈夫。毕业后,两人就结了婚,并开始寻找金融方面的工作。
  陆群很快就拿到了高盛公司的录取通知,但由于丈夫准备去华盛顿普华永道公司工作,陆群就跟着丈夫去华盛顿。陆群妈妈原来以为陆群是没找到工作才去华盛顿的,后来发现陆群原来是“为了爱情”,气得在长途电话里直骂女儿“胡涂”。不过好在没多久,丈夫所在的公司招人,陆群也被录用了。
  在普华永道,陆群第一次接触到了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y)。陆群每天晚上学到两叁点。这些复杂的计算对学编程出身的陆群不算太难,在康乃尔又掌握了一些金融知识,因此没多久就上手了。“那时候的工作时间简直疯狂,”因为客户往往到最后关头才把方案交出来,陆群他们就经常要在办公室里等到半夜叁更。有的时候等不及,经理就索性带领他们从华盛顿飞到纽约,坐在别人办公室里等,飞快地着把工作完成后,第二天再飞回来。“那时候我早上出门一边穿鞋,一边心里想,这一去不知道什麽时候才能回来,”陆群就这样“暗无天日”地做了两年多。
  这时候丈夫在纽约一个对冲基金找到新工作,准备举家前往纽约。这回陆群学乖了,在辞职以前先托猎头公司找工作,进入了原来有工作联系的美林公司。美林工作时间相对宽松一些,但一般也要做到 9、10 点才能回家。
  初进美林,陆群发现这里没什麽中国人,更不要说中国女性。意外的是有一天经过一间办公室,看见一个亚洲女孩坐在那里,后来聊起来发现对方是上海人,从复旦大学转学到宋庆龄的母校卫斯理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美林做研究员,当时已经做到副总裁,经常到欧洲出差。由于每天工作到 12 点,她也没有时间成立家庭。陆群曾经一度把她引为榜样,但没过多久,她居然辞职去科罗拉多专职教小孩子滑雪去了。这件事情让陆群感触很深,特别是在 9.11 之后,她更觉得家庭生活高于一切,晚上 6、7 点就下班回家了。
  陆群和丈夫都有回国发展的念头。原来总是陆群动员丈夫回国看看,而丈夫从小长在国外,以前一去北京就直奔王府井找麦当劳。但自从他为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工作了一阵以后,对中国感情越来越深,现在到总是他劝陆群一起回去。陆群喜欢酒店管理工作,因为这份工作更人性化。
  渐渐地,陆群已经习惯了华尔街的生活。美林公司的全球总部设在纽约世界金融中心,脚下是哈德逊河。中午在宽敞明亮的“国际咖啡屋”,陆群总喜欢端着一杯咖啡,站在窗前,俯瞰波光粼粼的的河流,远处是自由女神像。“我的确是走了很长的路来的(I really come a long way here.)”,陆群说。
  

全球第2大银行美洲银行证券公司(Banc of America Securities)副总裁 陈思进

90 年9月到美国,先在中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州立大学功读机械工程硕士学位。读了两个学期后感到机械工程是夕阳学科,于是在92年初转到了纽约市立大学改学电脑工程专攻软件设计。94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第一份工作在美国第七大银行Bankers Trust(银行家信托)的风险管理部。那时工作非常辛苦,压力巨大。每天10─12小时,每周6天工作日。98年,Bankers Trust在被德国Deutsche银行并购,银行家信托风险管理部所有员工被裁。陈思进便移民到了加拿大多伦多,3年以后,成为加拿大公民。 2001年9月,陈思进接到NASDAQ的Brut ECN公司聘书,任高级金融软件工程师,重新回到纽约华尔街。目前任全球第2大银行美洲银行证券部(Banc of America Securities)副总裁,负责该公司 Prime Brokerage交易系统的研发及管理。
  陈思进是9/11事件幸存者。那天他在世贸80楼上班,与死神擦肩而过。在终于逃离大楼不到2分钟时,大楼轰然倒下。这个异乎寻常的经历激起了他对人生的重新思考;引发了他要写一本书的冲动。于是有了去年七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闯荡北美》。目前陈思进正和国内著名作家、评论家沈敏特教授合作将《闯荡北美》改编成电视剧本,筹拍一部以9/11事件为背景,反映在世界越来越小的今天,东西方文化如何在保持个性的同时,碰撞、交流、融合、优化的过程的电视剧。
 
  
美林证券前助理副总裁、法国银行纽约分行副总裁 韩晓跃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也是最早获得金融博士的大陆留学生之一、第一批进入华尔街的大陆留学生。曾服务于全球最大的证券公司美林证券集团任助理副总裁,曾任法国银行纽约分行副总裁,百富勒公司副总裁。
  
全美三大券商之一Citigroup(花旗)证券公司副总裁兼分行经理 张虹 80年代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毕业后在华尔街拼搏10多年,如今跻身于全美三大券商之一的Citigroup(花旗)的证券公司副总裁兼分行经理。
  
美国J.P摩根大通银行副总裁 邓喜红
  1980年作为湖南邵阳市高考状元考入清华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现任大名鼎鼎的美国J.P摩根大通银行副总裁,还兼任中国旅美金融协会的会长。

2005-12-13
漫步华尔街的中国人(二)

债券才子──江平

与做事轰轰烈烈的李斌相比,执掌雷曼兄弟公司拉美债券货币交易部的江平更像是一位寂寞高手。
  华尔街有这麽一句话,在交易场上你挣多少钱,就有多大的实力(You are as good as the money you make)。业内人士估计江平的年收入有二叁百万美元。江平未置可否,但说他一手培养的助手叁年来收入每年翻一番,现在已超过 100 万美元。当然,江平要从公司里拿一块钱,起码要为公司挣 10 块钱。江平称自从 98 年掌管拉美交易部后,该部门的年利润就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尤其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江平称他的小组一个月就赚了 2,000 万美元。
  其实,江平之所以能在险象环生的市场上连连得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对市场的独到见解。9.11 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阿根廷货币贬值更是直接影响拉美市场的大事。动荡中有的人取守势,以不变应万变,而江平则从中看到了机会,频频出击。为江平执行交易的一位经纪人说,江平的小组是他看到过交易最频繁的。江平说,阿根廷货币贬值早在他的预料之中。当时,市场的一般看法是看好拉丁美洲最强的阿根廷,看淡相对贫困的墨西哥。而江平认为,墨西哥与美国有很长的边境线,贸易关系紧密,因此美国可能会支持墨西哥经济。另外,每当看到送比萨饼的墨西哥移民,江平联想到,很多墨西哥人在美国非法工作,他们寄回国的美元没有被记录在该国的收支平衡表上,因此墨西哥的外汇收入比记录上的要高。但阿根廷比索价值高估已经有几年,使得该国出口情况恶化。“华尔街的研究员去考察的时候,当地官员可以给他们看粉饰过的阿根廷,但要欺骗市场,则需要经济实力,”在第一线作战的江平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盲从分析报告。
  对研究报告持怀疑态度的江平是搞研究出身。江平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先到中国科学院念了一年研究生,然后进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得化学博士学位,93 年去斯坦福大学读金融博士。但博士没读完,他就在华尔街找到了工作,并决定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就算拿了博士,在大学里拿个教职又有什麽意思呢?” 向往到华尔街实战的江平进了雷曼兄弟公司成了一名技术模型研究员。
  但研究员并不是江平真正想做的。“华尔街对中国人有武断看法,认为我们数学好会计算,但做不好生意,所以进华尔街后第二步就是怎麽在公司内部重新找工作。”江平设计的一种交易模型证明在市场上有用,给公司的一名决策层领导留下很好的印象。江平进一步说服他既然自己能够在后方找套利机会设计模型赚钱,到了前线也会有用武之地。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拉美外汇交易部,成了一名交易员。
  这个领域原非公司所长,整个拉美交易一共只有五个人,业绩在华尔街根本排不上号。“但只要市场足够大,我就有用武之地,”江平说。“小的地方反而容易表现才能。”但当时,天时地利人和叁方面,雷曼公司都不占优势。天时方面,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已露端倪,对冲基金纷纷失手,各大银行开始惜贷,收紧银根。地利方面,雷曼公司在被称做亚马逊丛林的外汇市场上只能算一只小鬣狗,而美林等大户就像狮子老虎一样已经占据了自己的山头,胜利只能靠虎口夺食。另外,对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一窍不通的江平对拉美市场也没有特别的研究。至于人和,初来乍到的江平更是谈不上。
  但江平最终站稳了脚跟。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很多交易员被美国市场的繁荣冲昏了头脑,认为亚洲危机不会影响到拉美市场。就在其他交易员仍然大举入市的时候,江平把资金撤了出来,并且建议公司改变交易策略。“但我当时人微言轻,没有人相信我的话。”年底一结账,江平的业绩是部门里最好的,因为他成功地保存了实力。同时江平称自己通过“拼刺刀”频频小规模出击,亦有一定斩获。半年后,江平被提升为副总裁,执掌拉美交易部。“因为有危机才有波动,才能有恐慌,才可能抓住机会,”江平说。叁次危机让他实现了叁次质变。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他在组里站稳脚跟。98 年在俄罗斯危机中他被提为拉美部主管。2001 年阿根廷危机更是为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他估计小组今年利润可以达到 1 亿美元。
  在华尔街做交易,成功一次不难,难的是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即使曾经是明星交易员,如果连续一两年业绩不佳,也不得不卷铺盖走人。一次被辞退下一次还可能找到工作,两二次以后,没有公司还会把资金交给这个人。那麽真正成功的交易员需要具备什麽样的素质呢?江平说,要聪明,要用功,但从事哪一种工作不是如此呢?一般认为,交易员对数字要敏感,反应快,果断。江平认为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很难说这些是必备的。他说,“就像足球运动员,要长得高,头球好;跑得快,善进攻,但最优秀的球星往往不是跑得最快,也不是长得高的,重要的还是对球有感觉。”
  江平乍一看就是一个江南书生。身高1 米 7 左右,平时总喜欢一身休闲打扮。但平时说话声量不高的他一到交易场就跟变了个人似的,“15,20,10 美元。”这短短一句话指的是在 15 买进,20 卖出,交易量 1,000 万美元。“我的工作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买进卖出,但也可以说非常难,就是要知道什麽时候买进什麽时候卖出,”江平说。
  江平原来的交易风格其实相当激进,曾经一单输过几百万美元,这对新手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开始很楞,不会约束自己,现在保存实力的想法很强,不轻易压上资本。”江平现在的交易量比原来大得多,一笔交易输赢几十万根本不算什麽,但他反而更谨慎了。
  谨慎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看大量的资料,24 小时保持与市场不脱节。江平每天晚上给东京的同事打电话,了解亚洲股市的情况。早上 7 点,他已经在公司看欧洲市场。晚上如果市场有重大变化,也会被电话叫醒。“每天不停地考虑,哪里有利润,哪里有风险,不停地衡量利润和风险,可以说每一分钟都在想这些问题。”江平总是在不停地思考,现在自己有什麽牌,别人手里有什麽,整个市场现在处于什麽状态。“我每天感觉都是上战场。”江平说。他现在公司内可调动的资金规模,“已经到了可以一笔交易失败就把整个公司赔进去的程度,”他说。
  华尔街跳槽频率很高,公司之间互相挖人很厉害,江平能够在一家公司做 6 年也不容易。“我和几个顶头上司关系不怎麽样,其中几位既无德也无才。但幸好他们都在我之前被调走了,”江平说。毕竟在交易场上,赚钱做多的人腰板最硬。
  这位明星交易员在市场上指点江山很自信,但他对自己的弱点也有清醒的认识。比如,他对客户缺乏耐心。“客户如果一下子没有听懂我的策略,我也不屑于再解释。我早就知道自己推销能力很差。”江平自称识人和用人也不是强项。江平在 99 年巴西货币贬值时几乎亏本,就是因为用了一个不诚实的交易员,这个人的简历非常漂亮,但是有一天亏了几千万美元之后居然做假帐,想把那笔交易掩盖起来。江平说,“我相信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有过人素质,但在做领导方面受挫折比较多。”现在江平找人索性不是招印度人就是找中国人,认为这样背景的人聪明勤奋,能赚钱。他最欣赏手下两位印度交易员,认为他们有潜力超过他。
  江平非常看好中国,希望日后能有机会经营亚洲业务。“美国股市 20 年后能维持现在的点位就非常好了。我认为美国经济不过是个笔划中的捺,而中国经济则是个往上的一提。”他去年夏天在纽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说,“上海股市 2025 年可能达到 1 万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以达到 1:1。”这样大胆的预测,也许只有江平敢这麽想,而且敢说出来。

2005-12-13
漫步华尔街的中国人(一)

  大多数中国人在华尔街做的是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是设计交易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可以说是为前方交易员提供武器。现在,一些曾经身为大陆留学生的中国人开始漫步在这个世界金融大舞台上了。   在中国,很多搞金融的人都曾读过《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在马尔基尔(B.G. Malkiel)的这本书风靡大陆的90年代初,华尔街的英雄大都是土生土长的男性白人。现在,一些曾经身为大陆留学生的中国人开始漫步在这个世界金融大舞台上了。上个月,中国金融协会──在华尔街工作的“前中国留学生”自己的专业组织,在纽约召开年会。一个大礼堂坐得满满的,阵容甚为庞大。
  大多数中国人在华尔街做的是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是设计交易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可以说是为前方交易员提供武器。因为数理是不少留学海外的中国人的强项,因此做这个工作颇有优势。这项工作年薪一般在10万美元左右,如果模型成功另外有提成。
  相对而言,交易员或是基金管理人的提成高一些。这个岗位由于是真刀实枪在交易场上搏杀,所以在公司内更受重视。一般比较成功的交易员年薪有几十万美元。或许因为沾了数理强的光,中国人在这一领域做得成功的不少。有一位来自中国的明星交易员,由于他多年来业绩出色,公司给他的提成比例有 20%,年收入有时高达上百万美元。
  第叁种是投资银行家。这是银行的台面人物,工作最为体面。他们的任务是为公司筹措资金,或是帮助公司从事购并业务。这一行与其说靠业务水平,不如说是靠搞关系,很多交易都是在饭桌或是高尔夫场上完成的。这一行业因为对语言和文化背景要求很高,目前在美国还没有特别出色的华人投资银行家。
  中国人进入华尔街,有一些人三,五年就能升为部门助理副总裁(Assistant Vice President),更出色的可成为副总裁(Vice President),但真正能做到部门主管(Managing Director)的还是凤毛麟角。因为到了这一级,不仅要业务强,还需要能给公司带来业务。而中国人由于文化背景差 ,很难完全融入这一圈子。但相对 10 年前还是白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毕竟一些中国人现在已经在华尔街崭露头角。

“将军”──李斌

从物理学博士,到华尔街谋士,最后自己开交易公司,这是想当将军的李斌走过的一条不同寻常的华尔街之路。
  “我爷爷是黄埔军校的,爸爸参加过游击队,所以从小家里就有好男儿要当兵的说法,”李斌说。他从中国科技大学一路杀到纽约大学还拿下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但他在美国最想去的却是西点军校。李斌一边上学,一边参加了后备役军官训练。但最终,学校以他是外国人,万一出事难以交待为由不让他进行下去了。李斌只好就此收心,回纽约大学潜心做学问去了。
  获得科学博士学位需要的是开拓前沿领域的决心和安于象牙塔的耐心。李斌感到物理学这门学问内容高深,就像屠龙之技,在社会上缺乏用武之地,日后只能做老师传授学问。
  90年代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如何对这些复杂的工具准确定价的确需要有数理基础的人。这时候李斌发现身边的有的朋友放弃了物理专业去了华尔街,入行第一年的年薪就达到十几万美元。而已经在美国结婚生子的李斌靠每月1,000美元博士后薪金生活,的确有点拮据。“我有时候大冷天开车去给人擦窗,车里太冷只能披着被子,”李斌说。“不过我擦窗很快,10分钟就能赚10美元。”
  就这样,李斌开始对华尔街产生了兴趣。读了几本有关华尔街的书后,李斌发现期权定价的公式都颇有难度,而且非常精妙,很像物理学。他因此开始向猎头公司投递简历,希望能去华尔街工作。第一次面试是在“阴沉、压抑、和不可一世的”JP 摩根的摩天大楼,他回忆道。他失败了。
  第二次面试是去美林公司,李斌决心打有准备之仗。他研究了一本有关抵押回购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的书并写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他自己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方法,并用五种上市期权做了例证。美林决定录用他,基本年薪是6.5万美元,做得好另有提成。李斌对此很满意,但真要决定离开学校,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我在理论物理研究领域耕耘了14年,去了美林,过去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 李斌担心从此每天不分季节,一律穿西装,打领带,他说,“在一成不变的重复工作中,人必然会失去科学家最为珍视的自由。”
  但是第一天去上班,看到狭窄的华尔街上黑压压一片西装,李斌却感到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是世界金融的枢纽和心脏。”他最初从事的是建立法国债券利率曲线并做定价分析的工作,由于建立了“美林债券利率曲线模型”,受到公司重视。按照利率曲线交易员每天可以在市场找到市场价格和公平价格有较大区别的债券,然后进行组合交易。虽然各种债券之间的利差只有万分之几,但公司投入几亿美元买卖,收益就很可观。“在金融界学者可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如果我继续留在学术界,研究成果就不会那麽快取得实际成效。”李斌在研究金融模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经常加班到深夜,周末也常耗在办公室里。
  李斌知道,华尔街和象牙塔不同,和人打交道并不比和数字打交道轻松。李斌的上司印度才子罗杰20岁就在加州伯克利大学拿了博士学位,在美林也业绩不凡。但后来在人事斗争中被排挤出了公司。“短短四年间,先后与我共事的 15人中有12人的下场和罗杰类似。”
  所以,李斌能够在美林一呆 4 年颇为不易。他和同事总结出叁条华尔街护身法:(1)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10至11个小时(2)有时刻意加班加点,在公司树立工作刻苦的形象(3)在8 小时内工作务必表现出游刃有余的样子,否则别人认为你能力有限,不能胜任更大强度的工作。“在冷酷的金融界,每个人都必须拥有科学的头脑并学会世故老练地处事待人,”李斌说。
  外国人口头交流没有美国人那麽方便,李斌就采取书面的方式和一线交易员沟通。白纸黑字,不容易被人忘记。一篇又一篇的工作备忘录让他结识了公司里的各层经理,也为他提高了知名度。“交易员就像在前线作战的勇士,而我就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李斌说。
  但做军师毕竟不是李斌的梦想。“我一向认为要在金融界扎稳脚跟就必须去第一线,没有做过交易的人就如同一个从没有开过枪的士兵。”李斌想是离开研究部门做自营交易,但是研究部门不肯放走他这个人才。当时瑞士银行正在物色一位交易策略部主管,他们看中了李斌。
  美林得到风声后想尽办法挽留他,答应把他调往交易部。但李斌深知,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之一就是,说走不走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但我看着桌上自己历年来在美林写的报告,仍不禁泪流满面。”李斌终于去瑞士银行报到,组建数量分析和交易策略部。“我终于成了一名战场上的将军,在市场上寻找机会,指导交易员们驰骋市场。”瑞士银行在北美有几千名雇员,李斌进入了仅有6人的决策层(executive committee),开始体会了指挥的愉悦。
  可惜好景不长,瑞士银行和UBS银行开始合并,用李斌的话说,“公司内部展开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公司里人心惶惶,近一年所有人都不做事了。”但这时候股市却如日中天,道琼斯指数突破万点,李斌开始打算自己入场交易。98年底,他带着30万美元遣散费离开了瑞士银行,自己做起了老板。瑞士银行的一位上司也拿出100万美元入伙。李斌在家中的客厅里酝酿起对冲基金来。
  李斌虽然做了多年军师,但毕竟没有业绩来说服投资者,因此筹款颇不容易。他和合伙人利用原来的关系找遍了全美国的熟人,但只筹到1,000万美元.。李斌算了一笔帐,如此规模,就算操作得好赚到30%的利润,作为基金管理人一年的收入连公司基本开销都不够。
  这时候正好网络热持续不退,李斌索性转向了互联网,成立了西港银行集团公司。他的设想是建立一个网上交易平台,依靠他在美林搞的那些投资模型为投资者提供操作建议。李斌指着桌上一只玻璃杯用物理学家的口气说,宇宙的规律就是从有序走向无序,比如这只杯子摔得粉碎,它只能向无序的方向发展。股票也是这样。一旦有几支股票走出了有序的图形,这种状态肯定不能维持。他的网站 tradetrek.com 根据这样的理念给用户推荐股票,并根据风险抵消的对冲概念,为客户提供购买方案。对于不愿轻易入市的投资者,可以在网上模拟交易,检验自己的投资策略。他的网站最实用,最受欢迎的还是大户动向专栏,只要出现 20 万以上的买卖交易,网上就会显示出来,供中小投资者参考。李斌称,他的网站的卖点是让中小用户也能享受华尔街专业人士的研究成果。
  李斌的商业计划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通过会员费和广告收入挣钱的模式根本行不通。交钱看信息一个月收费$39.95,但绝大多数人一听要收费就吓跑了。李斌说,现在公司注册用户 12 万,交钱的才 2,000 人,绝大多数人还拿了各种优惠折扣,真正交足会员费的才 300 人。广告收入同样靠不住。网站日浏览量已经有 300 万人次,但最好的一个月广告收入才 7 万美元,9.11 后则跌至每月 1.5 万美元。
  收入难以保证,开支倒是不小。李斌先花了两年多时间自己考交易员执照,再给公司申请执照。“我们是穷人在做富人做的事情。”现在公司已经拿到 40 个州的执照,公司还开到了东京,香港,上海。但可惜的是美国股市牛市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剩下 300 多家网上交易公司争抢一小杯羹。李斌的公司从成立第一天开始一直在赔钱。看着在互联网火爆时期租下的两层办公室和五年租赁合同,李斌不禁开始为公司的生存而担忧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非网站实在支撑不下去,否则决不重回投资银行做打工仔。”李斌的性格就是喜欢迎接挑战。热衷于跆拳道的他已经入段成为黑带,妻子和一双儿女也在他的率领下练习起来。一个想当将军的人是不会轻易言败的。
  李斌一向爱看史书,最近在研究的是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那一段。“中国古代书大都不太真实,好像英雄人物只要会使计就能成功,”他说。“但我更欣赏的是曾国藩如何勒紧裤腰囤积军饷,并留住人才。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