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台湾股市泡沫重温
如果说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的进程只能靠新兴的行为金融理论来诠释和预判,那么,通过回顾具有相同文化属性和经济发展轨迹的台湾市场,尤其是那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台股泡沫的演绎,或许可以深刻理解当前A股市场出现的一些非理性现象。整个A股市场生态圈的参与者,从政策制定者、中介机构,到投资者,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当时台湾的影子,这并不是一种好的迹象。当你了解那段历史后,你会希望,这种事情千万别在国内发生。
一个美丽的开始:台湾提早大陆约30年开始工业化进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岛内经济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外汇储备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
似乎突然之间,台湾从贫困小岛蜕变成为一个富裕的地方,不仅表现在官方的财富储备,民间收入也大幅提升。80年代,岛内居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更让人感觉“暴富”的是年底奖金花红迅速膨胀。比如公务员年底可以领到1-2个月的额外薪金,一些普通行业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领3个月的工资,一些热门垄断行业,如台湾的几大水泥巨头的工人奖金额为7-8个月的月工资,那些高速扩张的行业如证券公司的奖金规模更高达7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工资。
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也大量涌入岛内,在外汇盈余和居民财富增长共同作用下,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彪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地下钱庄和投资公司月利息率达到4%,甚至6%以上。一时间,台湾岛内资金泛滥,而且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诱人的投资回报,来钱容易赚钱也容易,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而股票市场就成为最大的蓄水池。
股市泡沫膨胀
在所有的财富制造机器中,股票买卖成为那个时候参与面最广,回报最高的造富运动。台湾自有股票市场后用了25年时间,到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但从此开始,股指便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加速屡创新高牛市行情。在不到9个月里,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2个月内,指数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虽然1987年全球股灾也同样重创台股,指数重挫51%,到1987年12月跌至2298点,但这场牛市盛宴还远没有结束。
在1988年6月,台指就反弹突破5000点大关,7月突破6000点,8月涨至8000点。随后股市开始了第二次调整,9月份台湾“财政部”为抑制股市泡沫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政策重创市场,指数至年底累计下跌43%,跌倒5000点以下。但是市场热情并没有减弱,人们都在预期股指上10000点大关。在随后政府做出让步之后,1989年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六月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1989年下半年的台“立法委”选举暂时转移了民众对股市的注意力,至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
当时参与台湾股市的一位美国基金经理Steven R. Champion在他记录台股大牛市的传记“The Great Taiwan Bubble”(台股大泡沫)中写到“…那个时候中国人似乎找到了如何超越光速和摆脱其它物理限制的方法,他们到达了一个时钟停摆,平行线交织的奇怪空间,正常的金融和商业法则在这里都不再适用…”
这种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疯涨使得股票市场已经变味,成为一个不产生实际价值和合理资源配置功能的赌场。在那3年牛市过程中,任何一个人采取扔飞镖的随机选股策略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回报率,那些更大胆的“投资者”如果使用当时还非法的融资融券工具,月回报可以很容易达15-20%。
赚钱效益快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股市,到1990年3月泡沫顶峰时,活跃交易账户从牛市开始的1988年6月不到60万激增至460万,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这是真正的全民炒股。台湾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从牛市开始时的不足1000万美元彪升至最高56亿美元,单日最高成交量记录为76亿美元,是当时纽交所和东京交易所交易量的总和。由于当时台湾上市公司数量不到200家,巨大交易量不仅是靠膨胀的市值,还有高换手率推动,3年间年换手率从开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达到6倍,显示出极度短线投机气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户创造。
在投机气氛浓烈的市场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纵股价,一些在其它市场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玩家相中后反而成为市场热门。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实际的资产,没有收入,甚至连员工都没有,但只要是小盘,筹码易于控制,股价就会被炒上天。比如“新奇毛纺”这只股票,市场对这家公司业务无任何好转可能的股票产生兴趣后,股价出现了连续22个无量涨停。另一家在台北经营一间破旧酒店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的公司“六福发展”的股票在被庄家操纵后一个月的时间上涨近2倍,连续19个涨停,使得这家公司市值达到8.3亿美元,超过当时纽约的广场酒店、香港的文华东方和曼谷东方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总和。更离谱的是,一家台湾本土的银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英文简称也是ICBC)在泡沫最高峰总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5大美国银行市值的总和,而其净利润只有这五大银行的5%。
与垃圾股炒上天的情况相反,当时台湾少数几家基本面优良,在国际上竞争力都领先的大公司股票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比如王永庆掌柜的台塑集团在股市最好的一个季度里股价只上涨了12.2%,同期台湾加权指数涨幅为44.4%。在1989年第一个季度,台湾蓝筹股指数上涨幅度为39.5%,远远落后于投机股74.8%的涨幅。绩优股落后,垃圾股暴涨的格局把台湾股市推倒了全球最贵股市的位置,到股市崩盘前的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其它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这种盛况让岛内居民癫狂,却令世人暗笑,局外人都清楚,股市大屠杀马上就要上演。
社会弊端
突如其来的财富效应让岛内各阶层人士都感到手足无措,上到政策制定者,下到平民百姓在疯狂牛市中都失去了自我。
在牛市开始的最初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将其称为“伟大的繁荣”,刚刚合法化的“民进党”也加入鼓吹牛市理论的行列。高层的举动被市场理解为政府会力挺股市,大街小巷盛传“牛市永不落幕”。但当股市开始失控之后,政策制订者由于缺乏经验,于1988年9月推出了开征股票投资利得税这一并不聪明的做法,激怒了已被惯坏了的“投资者”,股民开始上街抗议,围攻“财政部”和“财政部部长”郭婉容官邸,要求政府为股市下跌负责。
收到恐吓的政府为避免失去选民,保住官位,开始错上加错,又转到了力挺股市的立场,让股市疯狂进一步演化。但这时的政策制定者信心已明显不足,他们知道这样发展下去最后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但也不敢再度激怒股民。那个时候台湾高官也像股民一样,是被吓住的小孩,一举一动都畏手畏脚,生怕惹下麻烦。当时被围攻的目标“财政部部长”郭婉容在股市突破万点之后的一起活动上被记者追问对后市的看法,这位雍容高贵的女部长本能的脱口而出“一万点已经不低了”,但可能很快意识到这句话会被市场视为利空,赶紧补充到“也不高”。这一骑墙表态成为第二天台湾大报小报的头条。
当时台湾政府力挺甚至操纵股市的另一大原因是许多政客与股票市场有公开或私下的利益纠葛,全民炒股自然也落不下政客。在1989年“选举”后,台湾至少有20位“立法委员”担任不同证券公司的主席职位,力挺股市派在台“立法院”拥有强大势力,包括“财政部”和证监会等“内阁”机构的政策制定者无力对抗,不利于牛市延续,维护股民“利益”的政策都会在“立法院”开会期间遭到猛烈的,甚至是武力攻击。我们现在习惯看到的台“立法院”开会时话不投机大打出手的场景就是在那是养成的传统。
上梁不正下梁歪,台湾民间在股市狂热中也出现了许多社会弊端。原本有不同社会职能的人群纷纷被股市吸引,学生旷课炒股,计程车司机为赶去看行情拒载乘客,寺院僧人炒股,公务员炒股。当时的一些政府部门,比如“劳动保险署”、“公共住房署”等在股市下午收盘后才开始恢复办公,整个社会都陷入炒股狂潮中。
从股市上容易获得的大笔钱财让5年前还勤俭持家的台湾百姓开始变得物质享乐,服务业和色情行业空前发展,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与此同时,绑架、勒索、敲诈、暗杀等刑事案件也快速上升。证券公司和大庄家成为黑社会盯上的目标,报端经常可见黑社会恐吓施压让证券公司支持某只股票价格,或直接绑架暗杀相关市场人士。在1989年的台北时装周上,防弹背心竟然成了最热门商品(台《中国邮报》,1989年11月18日报道)。
疯狂的逻辑
支持当年台股泡沫不断发酵的原因是人们总能找到支持牛市的理由。The Great Taiwan Bubble这本书的作者总结了以下当时盛行的5大牛市逻辑,其中有些是客观存在,有些则是自我陶醉。
第一,台湾是一个流动性驱动的市场,由于持续多年的高储蓄率、贸易顺差和热钱涌入,使得这个市场资金供给膨胀,而可以投资的渠道有限,只能涌入股市,而且市场相信流动性过剩短时间内都不会消除;
第二,台湾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上有大量的被低估的资产,比如土地和持有其它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司价值有重估需要;
第三,市场上的大庄家是会一直支持市场的,因为如果崩盘,他们也会受到损失;
第四,台湾和日本一样,外国投资者已连续多年预言东京股市会崩盘都没有成真,东京股市还在涨,台湾有什么担心的;
第五,最后,政府是不会让股市泡沫破裂的,他们已经害怕投资者的批评和失去选民的支持。
这些牛市逻辑是不是听上去很熟悉呢?
泡沫破裂
欲使其死亡,必先使其疯狂。台湾股市在创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涨12倍的奇迹后,不论有多少所谓的牛市逻辑,最终还是对抗不了自然规律,通行的经济和商业准则开始恢复法力。在政府连续加息、拓宽投资渠道、打击非法金融等一系列组合拳之后,台股牛市的根基,既流动性过剩开始动摇,加上1990年突然到来的海湾战争这一催化剂,最终彻底击垮了台湾股市。在1990年农历新年过后至10月间,台湾加权指数由12495点狂泻至2485点,这是一场彻底的崩盘,而那些海外热钱早已在此之前获利出逃,所有损失都由台湾本土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承担。就本土参与者而言,这场游戏没有赢家。
在随后的90年代,好在台湾经济结构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经济继续保持9%的高增长,才使这场股市灾难没有让国民经济伤筋动骨。台湾股市继续是全球最活跃的市场,个人投资者在用血汗钱学到经验教训后也逐步成熟起来,开始用国际通行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参与股市投资,他们现在依旧是台湾股市的重要玩家,只是,台指至今也未能收复失地,伤口留到现在。
A股投资者启示
每一个新兴市场和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尤其是中国大陆这一更为复杂的经济体和刚刚打开大门的股票市场,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台湾股灾可以让国内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清醒的认识到股票市场出现泡沫的严重性,该采取什么合理的措施避免或应对,情理上,我们应该做得更好,伤害更少。
对于国内投资者,尤其是普通大众,通过近期A股市场的跌荡起伏,再看看台湾市场的遭遇,可以慢慢了解什么才是股票市场上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最终带来真正财务自由的投资方式又是什么。不关心基本面,不做自主分析,靠听内幕消息炒股的模式最终会被淘汰,垃圾股炒上天的结果只能是最后的原形毕露。对于绝大多数无时间和能力研究公司,挑选个股的个人投资者,如果想分享国内经济和股市增长创造的财富,理性的办法是选择基金或其它专家理财,虽然这些机构大多数也战胜不了市场,但比自己贸然入市风险要小的多。对于那些时间精力充沛,又迷恋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不论你采取什么样的玩法,都要在最本质的地方,既经济和公司业绩表现上多下功夫。
我们的财富积累不可能靠个别牛市来实现,只有常年保持稳定的回报率,才是最靠谱的股市致富之道。
一个美丽的开始:台湾提早大陆约30年开始工业化进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岛内经济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外汇储备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
似乎突然之间,台湾从贫困小岛蜕变成为一个富裕的地方,不仅表现在官方的财富储备,民间收入也大幅提升。80年代,岛内居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更让人感觉“暴富”的是年底奖金花红迅速膨胀。比如公务员年底可以领到1-2个月的额外薪金,一些普通行业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领3个月的工资,一些热门垄断行业,如台湾的几大水泥巨头的工人奖金额为7-8个月的月工资,那些高速扩张的行业如证券公司的奖金规模更高达7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工资。
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也大量涌入岛内,在外汇盈余和居民财富增长共同作用下,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彪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地下钱庄和投资公司月利息率达到4%,甚至6%以上。一时间,台湾岛内资金泛滥,而且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诱人的投资回报,来钱容易赚钱也容易,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而股票市场就成为最大的蓄水池。
股市泡沫膨胀
在所有的财富制造机器中,股票买卖成为那个时候参与面最广,回报最高的造富运动。台湾自有股票市场后用了25年时间,到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但从此开始,股指便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加速屡创新高牛市行情。在不到9个月里,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2个月内,指数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虽然1987年全球股灾也同样重创台股,指数重挫51%,到1987年12月跌至2298点,但这场牛市盛宴还远没有结束。
在1988年6月,台指就反弹突破5000点大关,7月突破6000点,8月涨至8000点。随后股市开始了第二次调整,9月份台湾“财政部”为抑制股市泡沫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政策重创市场,指数至年底累计下跌43%,跌倒5000点以下。但是市场热情并没有减弱,人们都在预期股指上10000点大关。在随后政府做出让步之后,1989年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六月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1989年下半年的台“立法委”选举暂时转移了民众对股市的注意力,至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
当时参与台湾股市的一位美国基金经理Steven R. Champion在他记录台股大牛市的传记“The Great Taiwan Bubble”(台股大泡沫)中写到“…那个时候中国人似乎找到了如何超越光速和摆脱其它物理限制的方法,他们到达了一个时钟停摆,平行线交织的奇怪空间,正常的金融和商业法则在这里都不再适用…”
这种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疯涨使得股票市场已经变味,成为一个不产生实际价值和合理资源配置功能的赌场。在那3年牛市过程中,任何一个人采取扔飞镖的随机选股策略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回报率,那些更大胆的“投资者”如果使用当时还非法的融资融券工具,月回报可以很容易达15-20%。
赚钱效益快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股市,到1990年3月泡沫顶峰时,活跃交易账户从牛市开始的1988年6月不到60万激增至460万,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这是真正的全民炒股。台湾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从牛市开始时的不足1000万美元彪升至最高56亿美元,单日最高成交量记录为76亿美元,是当时纽交所和东京交易所交易量的总和。由于当时台湾上市公司数量不到200家,巨大交易量不仅是靠膨胀的市值,还有高换手率推动,3年间年换手率从开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达到6倍,显示出极度短线投机气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户创造。
在投机气氛浓烈的市场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纵股价,一些在其它市场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玩家相中后反而成为市场热门。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实际的资产,没有收入,甚至连员工都没有,但只要是小盘,筹码易于控制,股价就会被炒上天。比如“新奇毛纺”这只股票,市场对这家公司业务无任何好转可能的股票产生兴趣后,股价出现了连续22个无量涨停。另一家在台北经营一间破旧酒店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的公司“六福发展”的股票在被庄家操纵后一个月的时间上涨近2倍,连续19个涨停,使得这家公司市值达到8.3亿美元,超过当时纽约的广场酒店、香港的文华东方和曼谷东方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总和。更离谱的是,一家台湾本土的银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英文简称也是ICBC)在泡沫最高峰总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5大美国银行市值的总和,而其净利润只有这五大银行的5%。
与垃圾股炒上天的情况相反,当时台湾少数几家基本面优良,在国际上竞争力都领先的大公司股票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比如王永庆掌柜的台塑集团在股市最好的一个季度里股价只上涨了12.2%,同期台湾加权指数涨幅为44.4%。在1989年第一个季度,台湾蓝筹股指数上涨幅度为39.5%,远远落后于投机股74.8%的涨幅。绩优股落后,垃圾股暴涨的格局把台湾股市推倒了全球最贵股市的位置,到股市崩盘前的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其它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这种盛况让岛内居民癫狂,却令世人暗笑,局外人都清楚,股市大屠杀马上就要上演。
社会弊端
突如其来的财富效应让岛内各阶层人士都感到手足无措,上到政策制定者,下到平民百姓在疯狂牛市中都失去了自我。
在牛市开始的最初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将其称为“伟大的繁荣”,刚刚合法化的“民进党”也加入鼓吹牛市理论的行列。高层的举动被市场理解为政府会力挺股市,大街小巷盛传“牛市永不落幕”。但当股市开始失控之后,政策制订者由于缺乏经验,于1988年9月推出了开征股票投资利得税这一并不聪明的做法,激怒了已被惯坏了的“投资者”,股民开始上街抗议,围攻“财政部”和“财政部部长”郭婉容官邸,要求政府为股市下跌负责。
收到恐吓的政府为避免失去选民,保住官位,开始错上加错,又转到了力挺股市的立场,让股市疯狂进一步演化。但这时的政策制定者信心已明显不足,他们知道这样发展下去最后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但也不敢再度激怒股民。那个时候台湾高官也像股民一样,是被吓住的小孩,一举一动都畏手畏脚,生怕惹下麻烦。当时被围攻的目标“财政部部长”郭婉容在股市突破万点之后的一起活动上被记者追问对后市的看法,这位雍容高贵的女部长本能的脱口而出“一万点已经不低了”,但可能很快意识到这句话会被市场视为利空,赶紧补充到“也不高”。这一骑墙表态成为第二天台湾大报小报的头条。
当时台湾政府力挺甚至操纵股市的另一大原因是许多政客与股票市场有公开或私下的利益纠葛,全民炒股自然也落不下政客。在1989年“选举”后,台湾至少有20位“立法委员”担任不同证券公司的主席职位,力挺股市派在台“立法院”拥有强大势力,包括“财政部”和证监会等“内阁”机构的政策制定者无力对抗,不利于牛市延续,维护股民“利益”的政策都会在“立法院”开会期间遭到猛烈的,甚至是武力攻击。我们现在习惯看到的台“立法院”开会时话不投机大打出手的场景就是在那是养成的传统。
上梁不正下梁歪,台湾民间在股市狂热中也出现了许多社会弊端。原本有不同社会职能的人群纷纷被股市吸引,学生旷课炒股,计程车司机为赶去看行情拒载乘客,寺院僧人炒股,公务员炒股。当时的一些政府部门,比如“劳动保险署”、“公共住房署”等在股市下午收盘后才开始恢复办公,整个社会都陷入炒股狂潮中。
从股市上容易获得的大笔钱财让5年前还勤俭持家的台湾百姓开始变得物质享乐,服务业和色情行业空前发展,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与此同时,绑架、勒索、敲诈、暗杀等刑事案件也快速上升。证券公司和大庄家成为黑社会盯上的目标,报端经常可见黑社会恐吓施压让证券公司支持某只股票价格,或直接绑架暗杀相关市场人士。在1989年的台北时装周上,防弹背心竟然成了最热门商品(台《中国邮报》,1989年11月18日报道)。
疯狂的逻辑
支持当年台股泡沫不断发酵的原因是人们总能找到支持牛市的理由。The Great Taiwan Bubble这本书的作者总结了以下当时盛行的5大牛市逻辑,其中有些是客观存在,有些则是自我陶醉。
第一,台湾是一个流动性驱动的市场,由于持续多年的高储蓄率、贸易顺差和热钱涌入,使得这个市场资金供给膨胀,而可以投资的渠道有限,只能涌入股市,而且市场相信流动性过剩短时间内都不会消除;
第二,台湾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上有大量的被低估的资产,比如土地和持有其它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司价值有重估需要;
第三,市场上的大庄家是会一直支持市场的,因为如果崩盘,他们也会受到损失;
第四,台湾和日本一样,外国投资者已连续多年预言东京股市会崩盘都没有成真,东京股市还在涨,台湾有什么担心的;
第五,最后,政府是不会让股市泡沫破裂的,他们已经害怕投资者的批评和失去选民的支持。
这些牛市逻辑是不是听上去很熟悉呢?
泡沫破裂
欲使其死亡,必先使其疯狂。台湾股市在创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涨12倍的奇迹后,不论有多少所谓的牛市逻辑,最终还是对抗不了自然规律,通行的经济和商业准则开始恢复法力。在政府连续加息、拓宽投资渠道、打击非法金融等一系列组合拳之后,台股牛市的根基,既流动性过剩开始动摇,加上1990年突然到来的海湾战争这一催化剂,最终彻底击垮了台湾股市。在1990年农历新年过后至10月间,台湾加权指数由12495点狂泻至2485点,这是一场彻底的崩盘,而那些海外热钱早已在此之前获利出逃,所有损失都由台湾本土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承担。就本土参与者而言,这场游戏没有赢家。
在随后的90年代,好在台湾经济结构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经济继续保持9%的高增长,才使这场股市灾难没有让国民经济伤筋动骨。台湾股市继续是全球最活跃的市场,个人投资者在用血汗钱学到经验教训后也逐步成熟起来,开始用国际通行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参与股市投资,他们现在依旧是台湾股市的重要玩家,只是,台指至今也未能收复失地,伤口留到现在。
A股投资者启示
每一个新兴市场和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尤其是中国大陆这一更为复杂的经济体和刚刚打开大门的股票市场,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台湾股灾可以让国内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清醒的认识到股票市场出现泡沫的严重性,该采取什么合理的措施避免或应对,情理上,我们应该做得更好,伤害更少。
对于国内投资者,尤其是普通大众,通过近期A股市场的跌荡起伏,再看看台湾市场的遭遇,可以慢慢了解什么才是股票市场上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最终带来真正财务自由的投资方式又是什么。不关心基本面,不做自主分析,靠听内幕消息炒股的模式最终会被淘汰,垃圾股炒上天的结果只能是最后的原形毕露。对于绝大多数无时间和能力研究公司,挑选个股的个人投资者,如果想分享国内经济和股市增长创造的财富,理性的办法是选择基金或其它专家理财,虽然这些机构大多数也战胜不了市场,但比自己贸然入市风险要小的多。对于那些时间精力充沛,又迷恋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不论你采取什么样的玩法,都要在最本质的地方,既经济和公司业绩表现上多下功夫。
我们的财富积累不可能靠个别牛市来实现,只有常年保持稳定的回报率,才是最靠谱的股市致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