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把物品称作“东西”而不是“南北”?
有报道称,唐代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是当时最著名的两大商贸购物市场,今人常说的“买东西”就源于此。
“东西”是否源于古长安的“东、西”二市?有无更早的来源?就我接触过的资料,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东西"》中论曰:
伊墨卿太守语余曰:“向闻朱石君师言世俗通行之语,但举东西而不言南北者,东谓我儒之教,即孔子之东家某;西即彼教,谓西方之圣人,举此二端,足以涵盖一切矣。惜当时未闻所据何书。”余尝私质之纪文达师,师笑曰:“石君笃信彼教,故其论如此。”然余尝闻明思陵(指崇祯皇帝)偶问词臣曰:“今市肆交易,但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辅臣周延儒对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故但言东西耳。”思陵善之。余谓周乃小人捷给,取辩一时,亦未见确凿。《南齐书"豫章王嶷传》:“上谓嶷曰:‘百年亦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于事亦得。’似当时已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正犹史记四时而约言春秋耳。
这一短文表达了四个意思:一、“东”代表儒家,“西”代表佛家的说法不足信;二、崇祯皇帝与词臣的对话“未见确凿”;三、南北朝时,已把物品称为“东西”;四、因为物品产自东西南北四方,简略为“东西”,如同历史上把“春夏秋冬”简略为“春秋”一样。
崇祯皇帝与词臣的对话,其实是说“东西”一词源于“五行”。关于这个说法,据说最早发生在宋代理学家朱熹与老朋友盛温如之间,故事说,朱熹在路上遇见其友人盛温如提着篮子上街,问“上哪儿?”回答说“上街买东西。”朱熹又问:“为什么不能买南北?”回答说不能,因为按照五行与东、南、西、北、中相配,东属木,西属金,凡属金木类,篮子可盛,而南属火,北属水,篮子不可盛,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与此相同的故事还有三个,只是时间晚到清代:一,乾隆皇帝向纪晓岚的请教,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回答。二,也是乾隆,说他微服私访翰林书院,四个翰林书生正打牌赌钱。见乾隆来到,慌忙收拾赌具放到一只柳条筐里,乾隆故意问那柳条筐里是什么,一个老翰林的回答也与上同。三,则是从前有一位翰林官外出京游玩,在一个寺院里见几个簟匠师傅从山上砍来毛竹制作竹制品,便向方丈请教:“他们在制作什么物品?派什么用场?”方丈连忙答道:“他们在制作花篮,用来盛东西的。”翰林不懂为什么只能说“东西”,不能说“南北”,方丈的回答也与上同。所以,“东西”源自“五行”说版本很多,应当说很合乎中国文化的内涵,但没有一个版本指出它始于何时,出自何处。
关于将“东西南北”约略为“东西”的说法,已故著名学者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也持同样的观点,而且引用了梁章钜的那段话作为佐证。但笔者认为,此说在逻辑上仍然欠妥。“春夏秋冬”指时间,约略为“春秋”后仍指时间,其义不变。但“东西南北”指方位,约略“东西”后反指物品,其义大相径庭。故此只可聊备一说。
那么,“东西”一词究竟来历何在?有文章说,清代学者龚伟经考证后认为:东汉时,商人大都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他们到东西二京购货,俗语就说「买东」或「买西」,约定俗成,“东西”就成为货物的代称。笔者认为,这一说颇为接近本质,所推论的时间早至汉代,应当是“东西”一词可信的来源,因为它可以与《南齐书"豫章王嶷传》的记载相呼应,说明南北朝时称物品为“东西”是合乎逻辑的,可惜笔者没有找到龚伟的原著,未知前后所论为何。
期待能有更新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