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五胡录: 五胡十六国的历史传奇 (6)
五胡录: 五胡十六国的历史传奇 (6)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24:55
后秦和东晋在关中一带混战的时候,北魏皇帝拓跋嗣虽然远离战场,却对战事很是关心,他请崔浩对秦晋两国的情况做一下评论。崔浩说:“姚兴为人好虚名,不讲实际,姚泓懦弱多病,兄弟们大多不服,才会打内战。刘裕兵精将勇,为人老谋深算,此行必克姚泓。”
拓跋嗣听得心痒痒,就问崔浩:“刘裕这个人怎么样?和慕容垂相比他们哪个更厉害些?等刘裕占领了关中,我就派遣骑兵直取彭城、寿春,占领建康,如果这样的话,刘裕恐怕是应付不过来吧?”
崔浩说:“刘裕的才干远胜过慕容垂。慕容垂靠着父兄旧部,获取旧业,易如反掌。而刘裕出身微贱,毫无背景,就能消灭桓玄,复兴东晋,北擒慕容超,南杀卢循,从不失手,可见其才干过人。而我国西有赫连,北有柔然,陛下的将军们却没一个是刘裕的对手,不如静观其变。关中民风悍勇,必定不服江南来客,刘裕的战果八成要被赫连勃勃夺走。而赫连勃勃国破家亡,孤身一人投奔姚氏,为姚氏所倚重,可他不但不知感谢姚兴的恩义,反而背主作乱,趁火打劫。他为人残忍好杀,而且四面受敌,将来必不能长久。微臣认为,近世栋梁之臣里面,王猛是苻坚的管仲;慕容恪是慕容暐的霍光;而刘裕却是司马德宗的曹操。将来必定另起炉灶,陛下不妨慢慢等着东晋的垮台好了。”(崔浩的此番分析实在是精辟啊!)
拓跋嗣非常高兴,赏赐崔浩十坛美酒,一两水洗精盐。对崔浩说:“朕听了先生的高论,如同吃了食盐和美酒一样舒服,所以请先生共同享用。”(那时候精盐可能很少见吧?要不怎么一两精盐就可以换十坛美酒?记得俄罗斯人现在还有给贵客敬献面包和食盐的风俗,莫非是从鲜卑人那里传来的?)
沈田子用奇兵之计击败姚泓,将姚泓逼到了灞上。王镇恶等就带领着水军乘坐蒙冲小舰沿渭河逆流而上,直去长安。北方人没大见过船,以为船上都要有风帆才能航行。看到王镇恶的舰队没有风帆仍然行走如飞,以为有神仙相助,没人敢拦截。王镇恶轻易地占领渭桥,下令全体将士弃船上岸,任凭战船被水冲走。王镇恶对部下说:“我们的家属都在江南,这里是离江南万里之遥的长安北门,现在战船和粮食都被水冲走了,今天这一仗如果打胜了,我们还能回去,如果打败了,我们就会连收尸的都没有,你们看着办吧!”说完他就身先士卒,杀向长安城,大败姚泓军。王镇恶带着手下一直冲杀到姚泓的皇宫里,姚泓只好带领妻子儿女和文武大臣向王镇恶投降,结果全部被斩首(王镇恶是前秦第一谋臣王猛的孙子,他的此举是否有替苻坚报仇的意思呢?),后秦灭亡。历时三十三年。
刘裕消灭了后秦,没哪个国家再敢对他说半个不字,东晋的武运达到了建国以来的顶峰,比起淝水之战那会儿受前秦大军压迫时的窘迫样子已经是天地之别了。谢安如果还活着,当他看到刘裕这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恐怕要被活活嫉妒死。
刘裕的赫赫军威把北凉的沮渠蒙逊吓得都要歇斯底里了。某次沮渠蒙逊手下一个叫做刘祥的官员有事来见他,这个刘祥也许是做梦娶到了媳妇,所以显得兴高采烈。沮渠蒙逊见刘祥居然一副喜滋滋的表情,不由得勃然大怒说:“你是不是听说晋军占领了关中心里很高兴啊?”就下令将他处死。
野心勃勃的赫连勃勃早就对关中地区垂涎三尺,他对手下说:“姚家本来就不是刘裕的对手,他们兄弟之间还要自相残杀,这样怎么能对付得了外人呢?刘裕在关中肯定也呆不长,他担心江南有变,必定要回去。等到刘裕走后我们就可以轻易地夺取关中了。”
果不其然,刘裕在军中突然接到他安排在建康的眼线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刘裕大吃一惊,任命自己只有十二岁的次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并指派两武将王镇恶、沈田子,两文官王修、毛修之为参谋辅佐刘义真。
关中的百姓到现在还怀念前秦丞相王猛,王镇恶又是王猛的孙子,因此老百姓们对王镇恶都怀有好感,这样一来就招致了江南人对王镇恶的反感。沈田子因战功比不上王镇恶,对王镇恶尤其嫉妒。他对刘裕说:“王镇恶家在关中,此人不可轻信。”刘裕并不清楚他们有什么过节,再加上自己又急着要回建康,便随口说了一句:“我留守军队二十多万人,他想作乱也没能力啊,而且猛兽不敌群狼,你们这么多人还怕王镇恶一个(也许此时刘裕只是无心说了这么一句,他万万没想到这句话竟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然后就自带人马赶回建康去了。是役共损失二十万人,是刘裕惟一的一次败绩。南朝一开始就不是北朝的对手,和这次精锐尽失也有很大关系。司马光到这里又大加评论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里之土,得之艰难,失之容易云云)
赫连勃勃听说刘裕回了建康,不由得欣喜若狂,军师王买德也对赫连勃勃说:“关中地形险要,而刘裕却用幼儿来镇守,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啊。只要我军用游骑占领潼关,断绝其归路,然后恩威并施,不愁晋军不灭。”赫连勃勃就派遣儿子赫连璝为先锋进攻长安,赫连昌进攻潼关,派王买德进攻青泥,自己带领主力随后而来。
赫连璝领兵杀到渭阳,沈田子急忙领兵拦截,他一看到胡夏骑兵那骠悍的气势就知道自己不是对手,没敢打就逃回来向王镇恶诉苦,遭到王镇恶的责备。沈田子对王镇恶怀恨在心,就在军营里制造流言说王镇恶要杀光南方人,自立为关中王。须臾沈田子所制造的谣言就在整个军营里流传起来,沈田子就以此为由刺杀了王镇恶,然后任命冠军将军毛修之接替王镇恶的职务,然后他又对外宣扬说自己是接到刘太尉密令让杀死王镇恶的。
刘义真虽然还只是个孩子,却始终觉得王镇恶不大可能造反。于是他就召王修来商量,王修一听就知道这都是沈田子搞的鬼,就预先埋伏下刀斧手,然后以商议军事为由将沈田子骗来,沈田子刚一进门就被砍死了。
罪魁祸首沈田子虽然已被除掉,但事情却还远远没有完,接下来又出现了更加离谱的流言,说什么“王镇恶要造反,由沈田子来杀;沈田子造反了,由王修来杀,要是王修造反了,谁来管?”谣言三传两传的刘义真可就坐不住了,赶紧派亲信去把王修给杀了。
刘裕刚走到彭城,后面就有信使送来关中内讧的消息,说道王镇恶、沈田子、王修都已被杀死,刘裕知道情况不妙,急忙派朱龄石立即出发去长安代替刘义真指挥军队,朱龄石临出发前,刘裕特别嘱咐他说:“你到了长安以后,就叫刘义真轻装速归,出了关中再慢慢走也不晚,如果关中守不住,你就和他一块儿回来,我也不会怪罪你。”
朱龄石日夜兼程地赶到长安后,发现那里已是一片狼藉。于是他赶紧催促毛修之护送刘义真快走。这个刘义真虽然只有十二岁却已经是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了,他临走前派士兵在长安城里狠狠抢掠了一把,强抢了大量的财物与妇女,装了几千车徐徐而回,一天下来满打满算才走了十里路。毛修之见大队人马的行军速度如此迟缓,心里急得火烧火燎的,赶紧跑去催促刘义真加快行军速度,刘义真没见过阵仗不知道胡人骑兵的厉害,根本就不吃毛修之这一套。刘义真的这种近乎儿戏的做法终于让他尝到了苦果。
行动迟缓的刘义真大军终于被赫连璝率领的三万铁弗骑兵给追上了,胡夏骑兵呼啦啦赶上来就是一阵大砍大杀。刘义真的车队走得慢,他的手下既要护着那些抢来的财产和女人,又想留下小命以后好好享受生活,根本就没有人舍得拼命。他们且战且走,好容易在黄昏时走到了青泥,却又被王买德统帅的骑兵迎头拦住了去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晋军官兵们的精神完全崩溃了,胡夏铁弗骑兵对晋军展开了一场血淋淋的大屠杀。刘义真个子小,躲到草丛里别人发现不了,其他将士全部阵亡,毛修之也被胡夏骑兵给活捉了。
留守长安的朱龄石还不知道刘义真已经是全军覆没,长安城里的百姓早已被东晋官军的强盗行径伤透了心,他们团结起来把朱龄石赶出了长安,然后迎接赫连勃勃入驻。朱龄石就焚烧宫殿撤往潼关,在半路上又被赫连昌截住,想尽了一切办法也突不破胡夏骑兵的阻击圈,最终和弟弟朱超石一齐战死。至此东晋北伐军的二十万精锐损失殆尽,无一人到达潼关。
晋军在青泥惨败的消息传到了刘裕的耳朵里,宝贝儿子刘义真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刘裕又气又急,拍打着桌子宣布一定要北伐,谁劝都不行。不久刘裕听说刘义真孤身逃了回来,他的一腔热血都化为乌有,只好登城北望,慷慨流涕,以表怀念。
赫连勃勃进了长安,又称了回帝,下令把东晋阵亡将士的尸骨在长安堆成小山以作纪念,也称呼为骷髅台。在庆功宴上,赫连勃勃特地向王买德满斟一杯酒说:“先生往日的预言竟然全部实现,可以说是算无遗策。能得到皇帝的敬酒,除了先生又有谁呢?”(夏晋关中之战也是赫连勃勃和刘裕两位兵家大师的关门之战。打完这场仗后,二位都回国去安安稳稳地当起了皇帝。虽然双方都没有亲自出面,都是派儿子打仗,但战斗的结果却是赫连勃勃取得完胜,刘裕以全军覆没收场,其中值得回味的地方可是不少咧。以步兵为主的南军,收拾后秦骑兵是绰绰有余的,但要和赫连勃勃的那些装备精良、让人闻风丧胆的骑兵在平地上作战就很难讨到好处。看赫连勃勃打仗,每次出战,必定要给对手以重大打击,绝不会空手回来,十分过瘾。看来姚泓以骑兵对付刘裕,不是失策,而是技术不到家……)
刘裕虽然心中郁闷,但却始终没有找到报仇的机会。他回建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毒杀晋安帝,另立了晋恭帝,不久他又废黜晋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东晋司马氏历时一百零五年的傀儡历史,到此终于曲终人散。
后来刘裕又将晋恭帝杀死,并杀光了司马氏的后代。从这时开始,新帝国成立后,杀光旧帝国的后人就成为中国各个朝代都奉行的不成文的规则,广泛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25:48
刘裕北伐大事记
公元403年
8月,南凉、北凉、后秦联军攻破后凉姑臧,吕隆投降后秦,后凉灭亡(亡国九)。
11月,桓玄自称楚帝。
公元404年
2月,刘裕、刘毅、何无忌京口会盟,讨伐建康桓玄
3月,楚帝桓玄撤离建康。
5月,桓玄被杀。
10月,卢循占领广州。
公元405年
1月,东晋北府兵收复江陵。后秦姚兴尊奉佛教为国教,加封鸠摩罗什为国师。
2月,东晋益州谯纵叛变,建立西蜀(建国十七)。全中国九国并立。
4月,慕容超投奔南燕。
9月,南燕慕容德病死,慕容超继位。
公元406年
6月,南凉吞并后秦姑臧。
9月,南燕慕容超平定三刺史叛乱。
11月,南凉迁都姑臧。
公元407年
5月,后秦刘勃勃造反。
6月,刘勃勃建立胡夏,自称天王(建国十八)。全中国十国并立。
7月,后燕慕容云杀慕容熙,自称天王,北燕取代后燕。后燕灭亡(建国十九,亡国十)。
10月,胡夏刘勃勃进攻后秦、南凉。
11月,胡夏分别与南凉、后秦作战。南凉、后秦惨败。
公元408年
5月,后秦进攻胡夏、南凉,皆战败。
8月,东晋刘敬宣进攻西蜀,战败。
11月,秃发傉檀自称凉王。
公元409年
2月,南燕进攻东晋徐州。乞伏乾归逃亡,重建西秦。全中国十一国并立,为五胡十六国最乱时期。
4月,东晋刘裕进攻南燕。
6月,东晋进攻南燕于临朐,南燕战败,广固被围。
10月,北魏皇帝拓跋珪被儿子所杀。拓跋嗣继位。
公元410年
2月,东晋刘裕灭南燕,杀慕容超(亡国十一)。东晋收复山东半岛。
3月,东晋广州刺史卢循造反,卢循进攻何无忌于鄱阳湖,何无忌战死。
5月,南凉三攻北凉,战败,放弃姑臧。卢循击败刘毅,包围建康。
7月,卢循撤离建康,被刘裕追击。
8月,卢循徐道覆进攻荆州,被东晋刘道规、檀道济击败。
11月,晋军占领广州。
公元411年
2月,东晋军占领始兴,杀徐道覆。北凉占领姑臧。
3月,东晋交州军击败卢循。平定卢循之乱。
公元412年
6月,西秦政变,乞伏乾归被杀,乞伏炽磐继位。
10月,刘裕杀死刘毅。
12月,东晋朱龄石进攻西蜀。
公元413年
2月,东晋刘裕土断,国力增强。
3月,胡夏刘勃勃迁都统万城,改名为赫连勃勃。
6月,东晋朱龄石占领成都,谯纵自杀,西蜀灭亡(亡国十二),东晋收复四川地区。
公元414年
6月,西秦军突袭南凉,占领乐都,秃发傉檀投降,后被杀。南凉灭亡(亡国十三)。
公元415年
3月,胡夏、后秦、西秦、北凉、西凉互相进攻。
公元416年
2月,后秦姚兴病死,姚泓继位,后秦大乱。姚泓杀姚弼。
8月,东晋刘裕四路北伐,进攻后秦。
10月,后秦姚洸投降,刘裕东晋占领洛阳。
12月,后秦姚懿叛乱,进攻潼关,被姚绍平定。
公元417年
1月,后秦姚恢叛乱,进攻长安,被姚绍平定。
2月,西凉暠病死,儿子李歆继位。
3月,后秦姚绍病死,东晋王镇恶、檀道济军占领潼关。刘裕却月阵击败魏军。
7月,东晋沈田子击败姚泓,包围长安。
8月,东晋王镇恶攻陷长安,俘虏姚泓。后秦灭亡(亡国十四)。
11月,刘裕返回建康,刘义隆镇守长安。
12月,胡夏赫连勃勃进攻关中。
公元418年
1月,东晋长安军内讧,王镇恶、沈田子、王修先后被杀。
10月,胡夏包围长安。刘裕派朱龄石解围。
11月,胡夏赫连璝全歼刘义真于青泥。赫连昌占领长安。东晋二十万长安军覆灭。
12月,赫连勃勃在长安称帝。东晋刘裕杀死晋安帝,另立恭帝。
公元419年
刘裕加封为宋王。
公元420年
6月,刘裕称帝,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27:01
第十章 佛狸祠
北魏的第一任皇帝拓跋珪在刘裕攻打南燕的时候被儿子拓跋绍所杀。拓跋珪年轻时靠着过人的武勇和好运气,先后击败了后燕和后秦,成为北方地区的新霸主。有意思的是后燕和后秦这两个国家的创建者慕容垂和姚苌,都派生于当年消灭代国(就是北魏的前身)的前秦。这也许是历史上的某种巧合吧。
拓跋珪晚年性格暴躁,疑心很重,往往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让他大动肝火,他的臣子们要是脸色不好、呼吸声太大、走路不稳、说错话都可以成为被杀的理由,大臣们整天都提心吊胆的。后来拓跋珪立儿子拓跋嗣为太子,按照北魏的风俗,太子的生母必须处死,拓跋珪要按老规矩杀掉拓跋嗣的母亲。拓跋嗣不想让母亲被杀,哭求拓跋珪放母亲一条生路,结果触怒了拓跋珪。拓跋嗣害怕有不测,赶紧带着母亲连夜逃亡,躲到贺太后处寻求庇护。
这个贺太后是拓跋珪母亲的妹妹(拓跋珪他姨),她和拓跋珪的关系一直是不清不楚。贺太后年轻的时候长得很漂亮,被拓跋珪看上了,要立她为贵妃。贺太后说:“不行,我们有亲缘关系,而且我已经有丈夫了。”拓跋珪就派刺客杀死贺太后的丈夫,然后强逼贺太后成亲(终于得手了)。后来贺太后给拓跋珪生下了儿子拓跋绍,也许是由于他们乱伦所导致的基因不好的缘故,拓跋绍生得是面相凶恶,性格残忍无赖,在平城到处惹是生非,他尤其喜欢活剥路人的衣服取乐。拓跋珪很生气,就把他倒吊起来放到井里,几乎淹死才提上来(用这个法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也算是拓跋珪的一大创举)。但拓跋绍仍然本性不改。
拓跋珪听说贺太后藏匿了拓跋嗣的母亲,就把贺太后关了起来。贺太后派密使告诉了拓跋绍,拓跋绍就领了几个太监摸到皇宫里把拓跋珪给杀了。
这次变故并没给北魏带来太大的麻烦,拓跋嗣掌握政权已久,他的脾气性格都很好,深受北魏官员以及百姓们的拥护。拓跋嗣没费力气就杀掉了拓跋绍和贺太后,自立为帝。
北魏的大臣们被拓跋珪的暴政给整怕了,因此都很喜欢拓跋嗣这个新皇帝。拓跋嗣可不像后秦的姚泓那样只会当老好人,游牧民族出身的拓跋嗣可谓文武双全。按照现在教科书上的说法就是“拓跋嗣继位后,大力起用汉族知识分子,北魏飞快地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经过拓跋珪这一代的经营,北魏已经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但拓跋嗣登基的时候,北魏离称雄全中国的实力还相差太远。大体上说北魏有三个宿敌,每一个都可以称得上是它的心腹大患。第一个就是驰骋大漠的柔然,这也是拓跋人百年的世仇,一直威胁着北魏的北方;第二个就是曾参与灭亡代国的铁弗人的后代赫连勃勃,他建立了强大的胡夏国,占据西部边疆,势头咄咄逼人;第三个就是南方东晋大权臣,后来成为宋国的创建者的刘裕,他继承了前人的家产,成为北方各政权几个世纪的敌人。这三者对北魏的威胁都很大,对哪个都不能掉以轻心。
刘裕消灭后秦时,拓跋嗣也有心进行干预,但他派出的三万骑兵竟然被刘裕以区区两千人的却月阵击溃,这次战斗给跃跃欲试的拓跋嗣当头浇了一盆凉水,也使他明白自己还远不是刘裕的对手。后来胡夏和东晋展开了激烈的关中争夺战,刘裕惨败在赫连勃勃的铁骑之下,又让拓跋嗣明白赫连勃勃比刘裕更难对付。大臣崔浩对此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北魏要想发展,只有等到刘裕和赫连勃勃两位瘟神都寿终正寝后才能谈起,反正他们都有自己的事要忙,不可能、也没有多余的精力腾出空儿来灭掉北魏。拓跋嗣采取了以土地换和平的措施,放弃了黄河南岸的土地,向刘裕卑词厚礼求和,双方以黄河为国界。拓跋嗣一方面安心加强国内建设,防备北方柔然可能的入侵,另一方面则时刻准备着,等待二次扩张的时机。
时机说来就来了。刘裕当皇帝的时候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而他的儿子们都还太年轻。刘裕当皇帝没过两年就身患重病而死,死前刘裕指定由年仅十六岁的大儿子刘义符继位,刘裕还不放心,又指派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刘义符,刘裕的死昭示着北魏拓跋嗣苦苦期盼的机会终于来了。
强大如刘裕一样的枭雄在死神面前也是如此脆弱,这引起了拓跋嗣的恐慌,他就问崔浩:“朕最近身体欠佳,又有刘裕的前车之鉴,一旦朕有个三长两短,儿子们都还年轻,国家怎么办?”
崔浩回答:“陛下正当壮年,自然平安,万一不得已,希望听微臣的进言:陛下宜早立太子,选择良才高士对他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尽早尽多地让他接触国家大事,这样既能锻炼太子,又能为陛下分心。”拓跋嗣认为崔浩说得很有道理,就立只有十二岁的长子拓跋焘为太子,并打算从小就要把他培养成文武双全的英雄,还指派了六位最能干的文臣武将当拓跋焘的老师,武将有长孙嵩、奚斤、安同,文官就是崔浩、穆观、丘堆,这帮人可都是北魏最好的人才。(六人当中除了崔浩以外,剩下的都是胡人。奚斤本姓达奚,安同本姓拔拔,穆观姓丘穆陵,丘堆姓丘敦,他们的姓都是后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发动汉化改革后才改的。但史学家已经感觉到使用起来麻烦,便人为地提前使用了。这六人就是拓跋焘的辅相六大臣,确实是北魏最拔尖的人材,拓跋嗣确实很有眼光,挑的人都没错。)
处理好自己的后事,拓跋嗣就要放心大胆地和宋国搏一把了。他在平城北部修筑长城,调集守军加入征南的队伍,准备商量派兵攻打宋国的洛阳、虎牢、滑台三处要塞。崔浩就出来劝阻说:“从前陛下向刘裕进贡,现在刘裕一死陛下就要翻脸讨伐,就算得到了领土也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且国家无法一下子就占领宋国,还要落下一个趁别人发丧的时候讨伐的骂名,微臣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从前刘裕趁姚兴死后进攻后秦,是因为后秦内战不停,让刘裕获得了可乘之机,现在江南并没有出现这种状况。不如派使者去凭吊刘裕,让江南都知道我们的义举。而且刘裕刚死,手下都在,一旦加以重兵,恶战必不可免,不如先缓两年,等他们国家君主昏庸,重臣争权的时候再去,便可以兵不血刃地获得淮河之地。”
这个建议没得到拓跋嗣的认可。不久他就派遣司空奚斤为晋兵将军,指挥宋兵将军周几、吴兵将军公孙表发兵黄河(北魏果然还没开化,将军名字都起得这么怪),第一次南北大战爆发。
奚斤带领两万军队渡过黄河在滑台东面扎营,准备强攻滑台。崔浩就说:“南方人擅长守城,从前苻坚进攻襄阳,花了一年时间都打不下来。如今大军团受阻于小城市,如果敌人增援四面保卫,我军就危险了。不如派遣铁骑四面分兵,到处出击,直到淮河以北,掠夺粮食钱财,把洛阳、滑台、虎牢三地分割在后方成为孤岛,和建康失去联系,那么他们必定会沿黄河撤退,三城就可以得手了(这个战术应该是闪电战的前身吧。从前看苏联叛逃的苏沃洛夫文集,提到苏联的坦克集团战术是和德国闪电战类似的战术,都起源于当年成吉思汗所运用的蒙古骑兵战术。就是部队分两波进攻,第一波主力是装甲部队,相当于冷兵器时期的骑兵,他们的目的就是拼命地向前冲击,如决堤的洪水一样冲击敌人的阵地,但是冲不破坚固的楼房。尽量将对方的阵地分割开,对于敌人比较顽强的防御阵地就跳过去,隔断他们和后方的联系。这时候第二波部队就来了,他们的主力是步兵,用于围城和攻坚。就象洪水过后的死水区那样,用浸泡的方法来把洪水冲不垮的大楼泡垮。当年蒙古骑兵和德国陆军靠这种战术可谓所向披靡。后来竟成为苏联陆军的标准进攻战法。现在崔浩提出的战术,道理和后人实施的一样。)。”
崔浩的这个计策确实厉害,北魏军一实施就占领了滑台周围的仓垣等小城,把滑台变成了孤岛。但没多久奚斤就把崔浩的指示精神领会偏差,又集结重兵开始强攻滑台,结果枉费兵力也没能得手,只好向平城求援。拓跋嗣大怒,命拓跋焘留守平城,自己带领五万军队来增援奚斤,先放出话来说,如果他到滑台之前奚斤还拿不下城池的话,就治奚斤的罪。
奚斤这回害怕了,冒着箭雨亲自督战攻城,东晋滑台太守狼狈逃跑,剩余士兵死不投降,经过激烈的巷战,魏军耗费了巨大的伤亡才占领了滑台。
奚斤率军乘胜追击,前锋直指虎牢关。拓跋嗣又加派黑槊将军于栗磾带兵增援。于栗磾是北魏有名的猛将,使一杆黑槊,因此被封为黑槊将军,有万夫不当之勇。占据绝对优势的北魏军相继占领了金墉城和洛阳。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28:20
攻陷刘宋的黄河要塞滑台后,北魏骑兵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四处奔流,在平坦的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除虎牢关以外,宋国在河南的土地基本上已经全部陷落。战况进展得如此顺利,让拓跋嗣感到很意外。不久拓跋嗣又派大将叔孙建带领六万骑兵往东扫荡,进攻青州、兖州一带,叔孙建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占领了碻磝(今山东茌平)、泰山、金乡、济南一带,几乎占据了整个兖州地区。叔孙建一直攻进了临淄,因为后勤运输实在跟不上,才不得不停下脚步进行休整(呵呵,叔孙建可谓是货真价实的古代巴顿和古德里安)。这时的建康朝廷正在忙着过春节。
前方战事再紧,后方该过节还得过节,刘义符张罗着祭祀天地祖宗,大赦改元,文武百官各进爵二等,边境问题自有边防军来管。一直到北魏进攻两个月后,前线的告急书才送到皇帝桌子上。
刘义符这位小皇帝的爱好很广泛,除了朝政以外的活动他都喜欢,刘裕刚死他就和太监们鬼混,关系相当暧昧。刘义符在御花园里修建了街道市场,还造了一栋大饭店,自任掌柜的,亲自坐台卖酒,左手倒酒右手拨算盘,该多少钱倒多少斤算得分毫不差,而且童叟无欺,生意兴隆,这可比当皇帝有意思多了。
皇帝忙着挣钱,战事只好委托给顾命四大臣,大家一合计,四个人里面惟一能打的檀道济就带着军队去救援山东,西路军谁来指挥呢?刘裕的三儿子刘义真可是指挥过关中大战的,就派他小人家去西线作战。
刘义真曾经在胡夏骑兵的马蹄下面侥幸捡回条命来,知道打仗的厉害,这回遭到大哥的排挤他就在心里暗暗怀恨,离开建康往北走了没多远,刘义真就象征性地派遣三千军队(似乎少得过头了,后来皇帝处死刘义真的罪名就有一条说豫州战役指挥不力,对虎牢见死不救)增援虎牢,然后自己带着手下找地方打猎去了。
宋军还没碰到敌人就先勾心斗角,北魏军可不是吃素的,前线作战太顺利导致拓跋嗣不敢继续前进了,严令奚斤和公孙表一定要拿下虎牢后再进攻。奚斤和公孙表的进攻越发凶狠,而且使用了发石车、冲车等大型攻城器械,虎牢的宋军渐渐不支。
虎牢守将毛德祖是毛修之的亲戚,担任司州刺史,官职已经不小,这回被北魏骑兵包围到了敌人后方,就顺理成章地当上虎牢的最高统帅。面对奚斤和公孙表的猛烈进攻,毛德祖就开挖地道,派遣四百壮士摸到魏军阵地后面来了个突然袭击,杀死敌方几百人,一把火将魏军的所有攻城器械都烧掉了。
毛德祖和公孙表小时候关系很好,公孙表性格刚勇,让毛德祖很头疼。战斗间隙毛德祖经常派使者和公孙表互致问候,朋友归朋友,公孙表作战时对毛德祖可是一点情面都不留。毛德祖又派出间谍到奚斤的帐篷里制造流言,说公孙表和毛德祖最近联系密切,奚斤逐渐生疑,到公孙表那里询问究竟。公孙表为了明白心迹,就把毛德祖给他的书信都让奚斤过目。
奚斤一看,信上果然都是些问候的话,奚斤对此将信将疑,就拿了几封信回去接着鉴定。哪知到了晚上,毛德祖派的间谍就去奚斤那里送信,交到他手里后才装做认错人了。奚斤可不上当,连忙抢过来一看,这回的信件内容和从公孙表那里要来的可大不一样,都是商量如何杀掉自己共同造反的,然后再一核对笔迹,果然几封信都出自同一人之手,奚斤就把这些信件都送到拓跋嗣那里。
拓跋嗣一开始也不相信,他旁边有个算命先生,以前常被公孙表指责为骗子,这家伙这会儿趁机火上浇油,说“虎牢之所以打不下来,都是因为公孙表的军营位置不好,专挑死地扎营,公孙表对兵法深有研究,一定是故意的”云云。拓跋嗣大怒,派人将公孙表勒死,将他的部队划归奚斤指挥(明朝的袁崇焕跟公孙表俩人简直就是难兄难弟啊)。
江南援救豫州的宋军四处云集,全都在项城会合。刘义真派出的三千军队到这里也不敢前进,等西线最高统帅刘义真慢吞吞地到了项城后,大家都畏惧北魏的战力,互相推诿着都不想前进。为了照顾大家的面子,刘义真就向建康上表说:“敌人大军进攻虎牢,并没有南侵的意思。如果对方把项城占领了,则淮河一带就失去屏障了,不如让我军死守项城为上。”不久上头批示说刘义真体恤将士用兵谨慎当然准奏,于是一群饭桶都躲在项城看虎牢的笑话。
拓跋嗣也得到确切信息说宋军集结项城却无一前来救援或反攻,心里说真是天助我也。就下令全体军队都到虎牢城下会齐,几天后东线作战的叔孙建也前来增援。十多万魏军在拓跋嗣的亲自指挥下向虎牢发动了日夜不停的进攻,奚斤、周几、崔浩、于栗磾、长孙嵩、叔孙建等北魏名将日夜轮值,虎牢被围二百天,无日无夜不在恶战,守军越打越少,而北魏军却越打越多。不久北魏军攻破虎牢外城,毛德祖又在城里修筑三重城墙守卫,又被魏军攻破两重。宋军只能死守住最后一道城墙,昼夜作战,毛德祖衣不解带,吃住都在城墙上,将士们都感激他的恩义,几乎都双眼生疮,仍无一人出门投降。
魏军十多万人,日常花销太大实在供应不起,而虎牢的抵抗又如此顽强,拓跋嗣就在虎牢周围遍地挖深井,抽光虎牢城周围的地下水(也不知道他们使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抽水机,呵呵),宋军连人带马都没有水喝,受伤者身上都不再流血,魏军的攻势却更加猛烈,终于攻进了内城。
虎牢失守后,毛德祖的卫兵准备护送他撤离,毛德祖推辞说:“我发誓与此城共存亡,绝对不会在城陷后苟活于世。你们可以回建康报告战况。”于是他谢绝撤退,继续和魏军展开巷战。拓跋嗣深为感动,命令手下见到毛德祖不准伤他。毛德祖力竭被俘,不发一言而死。全城仅有二百士兵撤回建康,其余全部阵亡。直到魏军撤退,项城守军无一人来增援。
北魏付出重大代价,取得了西线作战的胜利,但东线战况并不是很理想。叔孙建的部队打到临淄后就因为补给跟不上,不得不停下来掠夺当地百姓的粮食。临淄四周都是山,百姓都往山上跑,把叔孙建饿了好几天才搞到了一点粮草。这样一来就给了东线宋军宝贵的时机来集结兵力进行防御。宋国残余的兵力大多集结在东阳(原是南燕故都广固,后被宋改名为东阳)。 叔孙建在临淄休整了半月,等补给线畅通后,就分拨一半军队参加西线作战,自己带领三万骑兵进攻东阳。这样一来,东阳宋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用来加强城防。东阳守军只有一千五百人,镇守东阳的青州刺史竺夔成为宋军在东线的最后力量。
东线仅有的一线希望就是檀道济所率领的援军,目前他们正在日夜兼程地从彭城往这里赶。叔孙建的三万骑兵将东阳围成十几里的防线,四处制造攻城器械。关键时刻东阳坚固的城防发挥了作用,宋军在城外挖了四道壕沟,魏军花费了很大力气才填平了外三道,正将好不容易造好的冲车拉到城下准备攻城时,连接城里和第四道壕沟间的地道中突然冒出一群宋兵,他们用大麻绳栓住冲车,然后将冲车全部拉到壕沟里面破坏掉。
叔孙建好不容易造的冲车全部被毁,把他气得七窍生烟。他下令在外圈修起一圈围墙,断绝东阳和外界的联系,然后日夜攻打,终于将东阳城北的城墙攻破。就在这关键时刻,叔孙建得到檀道济的大军已经赶到了临朐的情报,而且敌人的援军当天就可以抵达东阳,这节骨眼上北魏军队里又开始流行疫病。叔孙建懊恼至极,只好下令烧掉营地和攻城器械撤往虎牢参加西线作战。檀道济的部队带的粮食少,到东阳时粮食正好吃光,也无力追赶,东线算维持了个不好不坏的局面。
尽管在东线没有取得最后胜利,但综合起来北魏的战果还是相当显著的,拓跋嗣对此也比较满意,他留下周几镇守河南,自己带领主力撤退了。刘宋这边驻扎在项城一带的缩头乌龟们看到魏军走了,禁不住都弹冠相庆,庆贺大家的首级得保。第一次南北大战结束。
宋军虽然在人数上损失不比魏军多,但丢掉了兖州、豫州实在让人脸上无光。徐羡之、傅亮和谢晦都因为作战不力主动向刘义符请求辞职,刘义符正忙着卖酒,根本不管那些俗务,下旨曰三位大臣指挥作战有功,赏。
和宋国那边一片祥和的局面相比,北魏的形势却不太好。拓跋嗣因为长途的鞍马劳顿,回到平城后就生急病死了。在六大臣的支持下,十五岁的拓跋焘继位。后人称他为太武帝。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29:22
北魏有早婚的习俗,孝文帝改革前所有的皇帝都是十几岁即位。前两任皇帝拓跋珪和拓跋嗣都在十六岁就领兵打仗了。这种尚武的风气对储君的影响很大,拓跋焘当太子时更是十二岁就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他把边塞军务整顿得有条有理,迫使柔然不敢入侵(很像十三岁就勇冠三军当先锋官的慕容垂)。由于拓跋焘从小就接受骑射训练,因此很早他就成熟了,到他十五岁称帝时,这位小名叫佛狸的少年已经是位非常称职的君主,颇受大臣们敬畏。拓跋焘对崔浩等人加以重用,又任命代人罗结担任侍中,管理内政。罗结是拓跋什翼犍时候的大臣,到拓跋焘时代已经活了一百零七岁了,仍然精力充沛,治国有方。拓跋焘对他十分尊敬,请他在皇宫里居住,通宵达旦地商议国家大事(也不怕把老头给累着),学习历史知识和治国经验。罗结一百一十岁告老退休后,拓跋焘还经常微服骑马去探访,朝廷每有重要决策,拓跋焘都会去征求他的意见,这位老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才去世。
柔然国君主纥升盖可汗听说北魏的老皇帝去世了,换了新皇帝,就派遣六万骑兵大肆抢掠北魏的北方边境,还占领了北魏旧都盛乐。拓跋焘听说后,率军日夜兼程救援,只用了三天两夜就赶到云中。纥升盖可汗自恃人多,将拓跋焘的军队团团包围了五十多圈。双方战马交错,敌我混杂,拓跋焘不慌不忙,亲取硬弓射死了柔然的大将、纥升盖可汗的侄子于陟斤,柔然军队大乱,魏军乘胜杀退柔然军,收复了盛乐。
拓跋焘击败柔然,回平城后又集结大军兵分五路,每路将领都率领一万骑兵渡过大漠袭击柔然部落,拓跋焘亲自指挥中路骑兵,命令士兵只准携带十五天的干粮,并强调如果战败或找不到敌人就不要回来了。结果五路军马都取得了胜利,肃清了戈壁以南的柔然势力。拓跋焘由此认为柔然人智力低下,如同蠕动的虫子一般,就下令改柔然叫蠕蠕。
这时,西部边境送来报告说胡夏皇帝赫连勃勃病死,儿子赫连昌继位。拓跋焘有心讨伐,就问大臣们:“现在用兵的话,是先取赫连好呢,还是先攻蠕蠕好呢?”
长孙嵩、长孙翰、奚斤等都认为进攻赫连意义不大,而进攻蠕蠕的话,成功则可以缴获甚多,不成功的话也可以一路打猎缴获很多肉食。只有崔浩反对说:“蠕蠕人马背为生,即使我们大举进攻,能不能碰到他们也要靠运气。而赫连氏土地不过千里,却极其凶狠残暴,老百姓早就怀恨已久。如果今后赫连昌施以仁政的话,会笼络人心,到时候再进攻他难度就大了。”拓跋焘认为崔浩所言有理,就派奚斤带领四万五千人进攻蒲阪,周几带领一万人进攻陕城,自带大军平城从平城进发,直取那个要一统天下、君临万邦的胡夏首都统万城。
这个时候胡夏还在和西秦、北凉进行无休止的混战。胡夏军的主力正在猛攻西秦重镇枹罕。由于一直没和北魏打过仗,赫连昌并不是很重视北魏发动的这次致命的进攻。拓跋焘的大军到了河套地区,突然气温骤降,黄河全部封冻。拓跋焘又上演了当年参合陂之战他爷爷拓跋珪搞的那一套,带领两万骑兵突袭统万城。六天后是冬至,北魏军抵达统万城外三十里,赫连昌正在举行庆祝宴会,万没想到北魏军会突然出现。匆忙出战被北魏击败,只好退回城里关门死守。不料北魏牙将窦代田的军队跟着他混进城里,一直杀到皇宫西门,一路放火焚烧,拓跋焘紧跟其后指挥骑兵奋力攻城。关键时刻统万城超级坚固的城墙大显神威,赫连昌把里门一关,拓跋焘和他只隔了一道墙,可就是杀不进去,只好望城兴叹。这时气温又不断下降,魏军吃饭取暖都是问题。拓跋焘对手下说:“统万城不带重武器太难对付了,来年再说吧。”就将一万多户居民搬迁回国,留给赫连昌一座空城。拓跋焘回去的路上寒流经过,发生大雪灾,无论士兵和平民被冻死冻伤了不少,减员率超过三分之一。
北魏其他两路也进展顺利,奚斤军直取蒲阪,蒲阪守将赫连乙斗急忙向统万城告急,等使者到了统万城凑巧正赶上魏军杀进了城,城门上都是魏军的旗号。使者急忙返回到蒲阪告诉赫连乙斗说:“完蛋了!统万城被占领了!”赫连乙斗很害怕,急忙放弃蒲阪投奔长安。奚斤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蒲阪。
北魏另一路周几军队占领了弘农,周几自己中流箭而死。周几部队取得的重要战果就是给后面的奚斤打开了关中的要道,奚斤随后杀向长安,赫连乙斗把统万城失守的消息告诉了长安守将赫连助兴。赫连助兴也害怕得要死,就放弃了长安和赫连乙斗一起投奔安定。奚斤又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长安,北魏得到了整个关中。
赫连昌不甘心失败,他抽调回和西秦作战的弟弟赫连定的两万军队,联合安定残军一起进攻长安。长安驻扎着北魏奚斤的五万多军队,奚斤的部队也是以骑兵为主,人又是身经百战,艺高胆大,他下令不许守城,把部队拉到长安城外和赫连定搞野战。赫连定也是个出了名的愣头青,就是不进攻长安,和奚斤硬碰硬地举行骑兵对骑兵的生死斗。两人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在长安城北你来我往地展开了一系列拉锯战。两军从一月打到三月,双方损失都很惨重。
胡夏的主力被奚斤牢牢地粘在长安,那边平城的拓跋焘可没闲着,他派贺多罗带领三千重骑兵为先锋,长孙翰率三万骑兵为先头部队,拓跋素带三万步兵为后援,拓跋伏真带三万步兵运送攻城武器(有多少攻城武器要用三万人运送?),自己带领主力大军,算起来共计二十万军队再次进攻统万城。
拓跋焘的大军走了没多远,他就觉得行军速度实在太慢,就要放弃主力带领骑兵直取统万城。手下都劝阻说:“统万城太坚固,不是一两天能打下来的。如果轻骑而去万一没效果白白降低士气。不如等步兵和重武器到了再去。”拓跋焘就说:“用兵之道,攻城是最下策。是不得已的法子。如果赫连昌看见步兵来了,必定死守,到时候伤亡必大。不如派骑兵袭击,赫连昌自恃擅长指挥骑兵,看见我军没有步兵支援,必定会出来挑战,那时候还能赌一回。”就挑选了三万骑兵,日夜兼程又往统万城来了。
到了统万城下,拓跋焘将主力埋伏起来,只带几百名骑兵前去挑战,赫连昌果然中计,派尚书斛黎文带领三万步骑兵来追杀。拓跋焘的手下也没想到会引出来这么多人,心里都没底,急忙往军营里跑,斛黎文就在后面追。等拓跋焘到了大营准备战斗时,突然风雨大作,黄沙飞舞,从胡夏军方向朝北魏军吹过来,刮得北魏士兵都睁不开眼。长孙翰等都建议道:“夏军的步骑联阵过于强大,我军又处下风,不占天时地利,请陛下快收兵!”
拓跋焘也有些犹豫,崔浩说:“我军千里出战,就为今天,这时候就算跑也来不及了。敌人这时贪功冒进,没有后备,我军分兵从后面袭击,老天又怎么只会帮助他们呢?”就分兵绕过去袭击胡夏军的背后。
风雨越来越大,魏军的正面人又太少,拓跋焘战马受惊把他摔下马来,几乎被夏军活捉。大将拓跋齐从旁边杀出,拼死挡住争先恐后杀过来的胡夏兵。斛黎文就下令全军一齐向拓跋齐和拓跋焘放箭,顿时万箭齐射,两人都中了数箭,幸亏拓跋齐身披重甲挡了大部分箭,俩人都还伤得不太严重。正在危急时刻,从胡夏军后面发动袭击的魏军总算赶到,反而将胡夏军包围起来,斛黎文的军队顿时乱成一团。
拓跋焘从地上爬起来,拍拍屁股又翻身上马,看见胡夏军统帅斛黎文就在面前,他举起长矛就是一下,将斛黎文挑下马来。拓跋焘接着奋力突击,一连杀死十几名胡夏兵。胡夏军失去统帅,顿时四散奔逃。拓跋焘整顿队伍乘胜追击,又杀死敌军一万多人,一直追到统万城的城门下。站在城楼上观战的赫连昌万没想到北魏军会反败为胜,只好和几百官员带着随从向上邽逃去。
拓跋焘和拓跋齐带着几十名士兵一直冲到城里,杀进胡夏皇宫。城里的胡夏残军突然把统万城的城门全部关闭想抓住这股人。拓跋焘也不笨,跑到胡夏皇太后的住处抢了几十件宫女的衣服,大家化装成逃难的皇族,全部安然逃出。
统万城的守军本来就不多,第二天就向拓跋焘投降。号称永不陷落的统万城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陷落了。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30:23
经过九死一生的恶战,被命运女神青睐的拓跋焘终于得到了比钢铁还要坚固的统万城。这一战北魏缴获了三十多万匹战马,数千万头牛羊和数不清的珍宝武器,都是当年赫连勃勃戎马一生得来的。又捕获了赫连昌的文武百官、老婆孩子、宫女太监数万人。其中就有当年赫连勃勃在关中大破刘裕后俘虏的东晋将领。比如毛修之就在统万城当小官,后来拓跋焘吃了他做的饭赞不绝口,聘请他到平城当大厨(看来无论啥时候有一门技术就是饿不着)。
统万城被克的同时,和赫连定在长安对峙的奚斤战况也有所进展。拓跋焘派丘堆领兵五千去增援奚斤,赫连定听说后只好放弃进攻,撤到了上邽投奔赫连昌。拓跋焘就命令奚斤回平城听候新的任务。
奚斤觉得打得还不过瘾,请求继续增援一鼓作气灭掉胡夏,拓跋焘见奚斤公然违抗命令,感到很不痛快,只拨给他一万军队,三千匹战马去追击,另派御史大夫安颉去当监军(其实就是想看看奚斤是不是要造反)。
奚斤和赫连昌在安定对峙,安定和平城之间路途遥远,后勤供应都要通过长安来周转(安定到统万城的交通线还没好),北魏军粮食一直跟不上,只好杀马充饥,骑兵都改行当了步兵。奚斤就叫丘堆以抢劫百姓为生,赫连昌经常袭击丘堆的抢劫队伍,顺便也杀杀老百姓,丘堆掠夺的粮食经常落到赫连昌手里。由于北魏军经常饿肚子,奚斤就叫士兵少运动,在地上躺着节省体力,赫连昌越抢越大胆,最后竟跑到安定城下抢夺居民的粮食和牲畜,奚斤就干看着没一点脾气。
监军安颉对奚斤的政策很不满:“大人在陛下面前自请灭夏,现在反而要被夏国所灭,就算不被赫连昌所灭,也会得到军法处罚,你就没有一点想法吗?”
奚斤回答说:“如今士兵都没有马,骑兵都没受过步战训练,却要用他们来对付胡夏训练有素的骑兵,这没有取胜的道理。必须等平城的援军来了才能开战。”
安颉大怒,说道:“如今赫连昌都打到眼皮底下来了!我军没有粮食,不打仗的话都活不到明天了,援军明天能到吗?现在把武将的坐骑收集一下,可以凑出二百匹战马,都是优良马种。我愿意自请死士出战,就算不能消灭他们,打击一下敌人的锐气也是好的。而且赫连昌有勇无谋,经常出阵到城下挑战,我们的士兵都认识他,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抓住他呢。”
第二天,胡夏军又耀武扬威地来到安定城下挑战。在城上观看的北魏士兵个个怒不可遏。安颉就精选了二百骑兵出来应战。双方刚排好阵势,突然暴风骤起,刮起漫天的尘土,白昼被刮得如同黑夜。北魏骑兵都认识赫连昌,一拥而上过去就揍,赫连昌见势不妙掉头就跑。不留神马有失蹄,赫连昌摔下马来,被北魏军活捉。(《资治通鉴》里对这段历史的描写很简练:会天大风,扬尘,昼昏,夏主急走,军士识其貌,争赴之。颉追之,夏主马蹶而坠,遂擒之。唉,赫连昌如果有他老子赫连勃勃一半的本事也不会这么惨了,看来安颉这厮这回真的是撞了大运。)
赫连昌被押送到平城,由于赫连昌相貌英俊,身材健美,拓跋焘对他很有好感,封他当自己的随从,经常和他一齐出去打猎,甚至两人结伴进入深山探险。大臣们颇有异议,拓跋焘说:“天命属我,害怕什么?”从来不防备他。
拓跋焘本身就是个勇士,打仗的时候都是冲锋在前,左右护卫死掉了马上就有替补,拓跋焘眼睛眨都不眨一下。因此手下对他相当敬畏,打起仗来个个拼命。拓跋焘和其他人比起来还有个好处就是崇尚简朴,吃饭穿衣和常人一样。大臣们建议他大修宫殿,增强平城的防御,拓跋焘说:“古人有言说‘在德不在险。’赫连勃勃的统万城比钢铁还要坚固,不也落在了朕的手里吗?如今天下未定,民生疾苦,正需要珍惜民力,大兴土木都是前朝灭亡的原因啊。”他用起钱来也是这样。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国库是国家的根本,不能轻易动用。但奖赏军功时拓跋焘却毫不吝啬。拓跋焘在用人上也很能知才善用,很多大将都是从士兵层里提拔上来的,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不论门第,赏不遗贱,罚不避贵,和注重门第出身的南朝士族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惟一的不足之处就是过于轻率,经常是刚把人杀掉就立马后悔了(后来崔浩就因为拓跋焘的这个毛病倒了霉) 。
赫连定听说皇帝被俘,就带领着数万残部撤退到了平凉(今甘肃华亭),并在平凉称帝。莽撞汉子奚斤由于自己是元帅而赫连昌却被手下抓走了,心里非常憋气,就命令部下丢掉辎重,只带了三天的粮食杀向平凉追击老对手赫连定。从安定到平凉有两条路,一条是沿河而去,另一条要翻越当年苻登被杀的马毛山。这时胡夏军正准备继续向西逃跑,有些逃亡的魏兵向赫连定投降,说魏军走山路追来只带了三天的粮食,没有带水。赫连定就分兵堵截奚斤,断了奚斤的水道。魏军没水喝,有六七千人干渴而死,奚斤也被赫连定活捉。
留在安定的丘堆把守着奚斤丢下的辎重,一听说奚斤战败被俘,丘堆赶紧丢下辎重逃到了长安。胡夏军活捉奚斤后反过头来追杀丘堆,丘堆不能抵敌,放弃长安逃跑,长安再次落到胡夏手中。拓跋焘大怒,派安颉处死丘堆(太仓促了吧),接替奚斤的职务,防御胡夏的进攻。
关中的形势突然大变,拓跋焘的六大臣被俘一个,被杀一个,长安也丢了,这种局面令所有的人都措手不及。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赫连定收复关中后,又派使者向拓跋焘求和,拓跋焘反而欣然接受。原来柔然族听说北魏和胡夏连年交兵,有心一雪当年被逐之耻,发兵进犯北魏。拓跋焘决定亲征柔然,没想到却遭到大臣张渊的坚决反对。张渊小时候曾作为民众代表上书苻坚阻止他南征,苻坚不听后来果然战败,张渊从此一举成名被称为神童。他一向以擅长辩论著称,后来做了胡夏的大臣,被拓跋焘俘虏后,又当了北魏的大臣。
张渊对拓跋焘说:“蠕蠕国远在漠北,是荒芜人烟的地方,这种领土就算得到了也无法耕种,这里的人民归顺了也不好控制。何必要劳动军队去讨伐呢?”
崔浩接了张渊的话茬儿说:“张渊的见解是汉朝的老话,放到今天不见得就合乎时宜。蠕蠕本来是我们的臣民,忽然背叛,如今杀掉主犯,归化我民,没什么不妥的。别人都说你张渊是神童,明白世间兴亡的道理。那么当年你在统万城当官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国家将亡的征兆呢?如果没有发现,就是没那么神,如果发现了没说,就是不忠心。”
这时赫连昌也在一边旁听,他咕哝一句:“哪儿有啊?”顿时招来哄堂大笑。崔浩的一番话使得拓跋焘坚定了北伐柔然的信心。他问崔浩:“如今宋国整天宣扬要北伐,如果主力远征蠕蠕,一时回不来,怎么面对宋国的挑战呢?”
崔浩回答说:“如果我们这回不能击败蠕蠕,就无法对付南人。前几天南人听说我国占领统万城,都已丧胆,所以要大声鼓噪要进攻我国来转移国内矛盾,实际上没什么可怕的。而且敌人是步兵,我军是骑兵,他们北上的时候我们也能南下,对他们来说,长途行军是件苦差事,对我们来说却未必。当年就连刘裕这样的英雄派爱子名将坐镇关中都挡不住赫连勃勃的骑兵,更何况刘义隆比他爹刘裕差远了。陛下英武过人,兵强马壮,南人敢发兵前来,正是派羊羔和虎狼搏斗,有什么可怕的?蠕蠕自认为距我国遥远,认为我们无法对付他,所以敢如此猖狂,我军发动突然袭击,必定能击败他们。”
听了崔浩的劝告,拓跋焘就亲自率领轻骑兵出平城,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大漠突袭柔然的部落。柔然人正在放牧,万没想到北魏兵会突然出现,只好四处逃跑,漫山遍野都是丢弃的牛羊和逃亡的人群。魏军四处追杀,无论牲畜还是百姓都不放过。此仗光杀掉的柔然官员就有数百人。柔然人又遭到了惨败。
不出北魏所料,北魏北伐柔然的同时,宋国也派出使者来到平城递交国书,严正声明说河南一带自古就是宋国的领土,北魏如果识相的话就早点归还,否则一切后果自负云云。拓跋焘大笑说:“这些王八小畜生有什么本事?我要是不消灭蠕蠕的话,反而要腹背受敌了。击败蠕蠕再回头对付南人不迟!”
宋国见北魏竟然如此无理,满朝文武都怒不可遏,趁北魏军远在大漠时派出大军发动了进攻。第二次南北大战爆发了。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31:20
在第一次南北大战中遭到惨败的宋国老实了很长时间,但还不吸取教训。皇帝刘义符一心做生意,从来不问朝政,他的兄弟刘义真便开始打起了皇帝宝座的主意。刘义真和几个中层官员谢灵运、颜延之等关系和睦,放出话来说:“如果我得志了,必定加封谢灵运和颜延之为左右宰相。”
这样的话在今天听起来不算什么,在当时可是绝对的大逆不道。刘义符的顾命四大臣中除了檀道济是武将外,其他三个都是文化人,平常都能说到一块儿去,这回凑到一起更是馊主意百出,他们仨合伙把檀道济排挤到外地,然后他们仨把持朝政。因此,宋国的国家大事都是徐羡之、傅亮和谢晦说了算。
某日闲着没事儿干,这几个家伙又凑到一起磨牙,闲谈中就提到刘义真的几个死党。三个人一核计,认为刘义真已有反象,就给朝廷写了一封投诉信控告刘义真要谋反。当然这封投诉书最终还是会回到他们仨的手里,大家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最终的结果是免去了刘义真的官职并将他发配到凉州服苦役,然后又派刺客在半路上将其杀死。
一干大臣灭了刘义真后,还觉得闹得不过瘾,又合谋准备除掉刘义符,他们就下令召兖州刺史檀道济进京。檀道济也是个喜欢热闹的主,早就看荒唐皇帝刘义符不顺眼,就带着军队向建康发动进攻。这会儿刘义符正在玄武湖避暑,用做买卖挣的利润买了条画舫开酒店,自任酒保向来往的太监宫女兜售家酿好酒,士兵们可不管什么皇帝不皇帝,上去先一通乱揍将太监们打跑,然后将刘义符抓起来宣布免除他的皇位,另立刘裕的次子徐州刺史刘义隆为帝,就是后来的宋文帝。
徐羡之等还怕留下后患,又使出对付刘义真的办法来对付刘义符,派刺客暗杀他,刺客一时找不到趁手的兵器,就到门后取下门闩照刘义符头上狠狠给了一下,将其砸死然后回去复命。这样,刘裕死后没几年,重臣专权的局面就又有重演的趋势了。
刘义隆登基后,也晓得四大臣的厉害,刘义隆为人性格深沉,喜怒不行于色。虽然内心对这几个家伙都很不信任,但仍然加封徐羡之为司徒,傅亮为司空,檀道济南兖州刺史,谢晦为荆州刺史,把朝廷内外都把持住。
刘义隆表面上对徐羡之和傅亮很客气,暗地里却大力安排自己在徐州时的那一帮老人。在徐州担任过职务的下级官员王弘、王华、王昙首、到彦之等一一升官,提拔标准就是有没有和刘义隆穿一条裤子。没两年朝廷内外的大臣就基本上都是徐州出身的了。
官员队伍里增添了许多新面孔,徐羡之和傅亮却麻木不觉。要想掌握政权还需要有军队的支持。荆州的谢晦是不能指望了,倒是兖州刺史檀道济离徐州不远,又经常受其他三人排挤,是个好人选。刘义隆就暗地里勾结檀道济,取得了檀道济绝对不参与三大臣的圈子的保证后,刘义隆就派出亲信趁上早朝的时候将徐羡之和傅亮逮捕并满门抄斩。
镇守荆州的谢晦听说徐羡之和傅亮被杀,就以“清君侧”为名造反。他带领三万水军进攻建康,并制造舆论说檀道济将和他一道起兵,殊不知这次奉命讨伐谢晦的就是檀道济。
在谢晦还没造反的时候刘义隆就已经取得了檀道济的效忠,这回更是亲自召见檀道济,任命他为统帅,带领王弘、到彦之等迎战谢晦。檀道济果然不负众望,轻松击败谢晦将其处死。
和几个前任不同,檀道济对官职的大小不感冒,他断绝了延续一个多世纪的重臣执政制度,将国家大权拱手交给了刘义隆。宋国在刘义隆的亲自治理下,国运才算慢慢地得到恢复,并开始逐渐繁荣起来。刘义隆的年号叫元嘉,刘义隆统治的这段太平时期成为自东汉灭亡以来南方最安定的历史时期,被称为“元嘉之治”。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刘义隆觉得自己有了点家底,就准备趁北魏进攻柔然时涮拓跋焘一把。不久他派遣使者向拓跋焘索要河南的土地,遭到拓跋焘拒绝后,刘义隆派到彦之、王仲德带领五万重甲步兵沿淮河出击,又派骁骑将军段宏将带领八千骑兵进攻虎牢(估计这是南朝为数不多的骑兵部队),豫州刺史刘德武领兵一万跟进,弟弟刘义欣带领三万军队监战。这次总计十万人的大军,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为了宣扬此次进攻的名正言顺,刘义隆特地派遣使者告诉拓跋焘说:“河南是我们宋国从前固有的土地,后来被你们占领,今天我军是来收复失地的,和河北无关。”
使者走后,拓跋焘就对官员们说:“我胎毛还没干的时候就知道河南是我的了!宋国立国才几年,哪儿有他们的地方?但最近时值盛夏,水深草茂,不利于我军骑兵的运动作战。不如先往后撤一撤,等下雪后天冷地净的时候时再进攻吧。”就下令杀光河南一带的流民百姓,不准他们给宋军通风报信,他的这一举措大大增加了宋军侦察的困难度。
北魏的武将大都血气方刚,力请和宋国交战。崔浩说:“交战确实不妥。南方天气炎热,河网纵横。入夏以来水草丰盛,无论人马都容易生病,不可进攻。而且对手擅长守城,很可能打成持久战。我军靠骑兵无法和对方步兵进行长期作战。不如主动撤出南方城市,等秋后再来,稳扎稳打,这才是万全之计。南方这次出击,领兵者大都是些膏粱子弟,听说陛下和赫连勃勃、蠕蠕作战屡次得胜,别看他们口号喊得震天响,说什么要打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我看羡慕陛下的珍宝财产多一些才对。他们都怀着不可告人的私心,不是真心为国卖力,哪能不败呢?”
拓跋焘这时还和柔然打得热闹,一直很担心南方防御兵力不足,崔浩的分析真是一颗及时的定心丸。拓跋焘就下令黄河以南的碻磝、滑台、洛阳、虎牢守军全部撤退到邺城,任命阳平公杜超为冀州大都督,统帅四镇精兵看宋军如何表演。
刘义隆此次作战发明出一种很奇怪的战略指挥方法,和蒋介石打仗一个脾气,喜欢干预千里之外具体的战斗,部队不准任意行事,必须接到他的锦囊密令后才知道下一步的作战方针。现代打仗有无线电报和沙盘地图,可以实时指挥,就那样蒋介石还被解放军打得一败涂地。古代从南京到洛阳前线快马走个来回也得好几天时间,不知道这位皇帝准备怎么收场。
为了等刘义隆的命令,到彦之的军队从淮河走到泗河(就在山东,我们那里啦,现在已经基本干涸了),行军速度达到了创历史记录的每天十里路。这还是在明知魏军主力都在漠北恶斗柔然的有利条件下取得的。
这样,宣战以后四个月,从建康发兵的宋国十万大军才徐徐到达黄河南岸,收复了潼关以东的广大土地,分重兵占领滑台、虎牢、金墉城,向建康告捷,宣布在天纵英明、智慧超人的皇帝陛下指挥下,魏军望风溃散,北伐军已顺利收复黄河南岸,不日将攻克平城,活捉拓跋焘等等。
取得如此显赫的战绩,刘义隆马上高兴得都快要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他急忙派使者联络胡夏赫连定约定同时进攻,说好了一定把北魏赶出长城以南,而且就连如何分赃都商量好了,将来两国以恒山为界,东归宋国,西归胡夏,大家和平共处,永结盟好(呵呵,就算这两位真能够撞大运把北魏赶出去,我就不信这个联盟能结上三年)。
北魏大臣都很害怕胡夏和宋国联合,崔浩则认为刘义隆和赫连定虽然表面上打得火热,实际上却是各怀鬼胎,赫连定希望刘义隆先来送命,刘义隆巴不得赫连定先当炮灰,其实都不会真的进攻。但赫连定国土弱小,又有骑兵优势,需要重点注意。于是拓跋焘就亲领主力来到统万城,准备先下手为强进攻平凉,并在蒲坂备下重兵,这样可以救应两路。
宋军占领了黄河南岸的诸要塞,很快就发现不是什么好事,这几个城市都是空的!没有一粒粮食,也没有一个居民(很像《银英》里的亚姆力札战役,帝国军面对盟军优势兵力的猛烈进攻也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这次拓跋焘做得更绝,凡是当地流民一律杀掉)。十万大军需要的粮食只能从大后方建康通过水运途径送过来。
庆功会又开了一个月,又赶上了中秋节,好歹也得等大家吃完月饼再打仗吧。等过了中秋,吃饱喝足的到彦之下令渡过黄河收复沦陷已久的河北失地,宋军的第一支先头部队刚过河,就遇到了魏军精锐骑兵的伏击,守卫黄河北岸的就是曾活捉赫连昌的冠军将军安颉和征西大将军长孙道生。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32:21
宋国和胡夏联手,趁北魏远征柔然时发动了第二次南北大战。北魏三面受敌,形势乍一看很危急,但经崔浩一分析就发现没什么可怕的。宋军和胡夏都不愿意先和北魏拼命,一个比一个懒,宣战半年了连正经的会战都没打过一回,白白丧失一次大好机会。不久北魏击败柔然,主力得胜回到平城,拓跋焘反而有了更强大的力量来对付宋国和胡夏。
先打哪个好呢?宋军已经占领了黄河南岸,随时都有威胁河北重镇邺城的危险,但宋军统帅到彦之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傀儡,完全受几千里外的皇帝刘义隆的遥控。远在平凉的赫连定却是如同崔浩说的那样,是“残根易摧,击之必仆”,消灭赫连定后,可以从潼关往东出击,一路是千里大平原,正好发挥骑兵的优势,足可以让江淮之间片甲不留。于是下一步作战的对象,不是近在咫尺的到彦之,而是数千里外的赫连定。
占据甘肃南部到青海东部的西秦也是凉州后期幸存的国家之一,乞伏炽磐在世时还能勉强和胡夏、北凉一较短长,等他死掉后,儿子乞伏暮末继位(连名字都起的那么衰,还打什么仗啊?),西秦的武运也不见得要长久了。
西秦缺乏大将,国君又不是什么牛人,不像北凉的沮渠蒙逊担任能呼风唤雨的妖术师那样有前途。西秦经常遭到胡夏和北凉的联合打压,乞伏暮末不得已只好派使者向远在平城的拓跋焘投降,主动要求将国土和人民并入北魏。有此等好事,拓跋焘自然满口答应,许诺说将来把平凉和安定两块地方分给他。乞伏暮末就放弃国土,烧掉首都,砸毁皇宫,带领宗族部落一万五千户艰难地往平城方向迁移,路过上邽时他们遭到了赫连定的进攻,胡夏军将乞伏暮末和他的族人都包围在了南安城。正当赫连定四处调集军队准备吃掉西秦最后这点残余势力的时候,北魏大军已从统万城出发乌压压一片杀向平凉来了。
当时赫连定正在安定作战,听说平凉遭到袭击,赶紧自带两万步骑兵来救援,半路上进入了北魏军的埋伏圈,结果损失惨重。赫连定擅长运用步骑兵混合的方阵作战(和苻登的方圆大阵一样的罗马作战风格。但苻登的方圆大阵却综合了东西方战阵的优点,既有坚固的阵形来防御敌人的突击,又有强大的机动兵力来配合攻防,战斗力相当惊人。赫连定可不懂这些道道,他的步骑方阵更偏向于西方,就是向四周支起兵器平均分配实力。这样的话反而没有重点可言),北魏骑兵一开始作战不利,后来瞧出了步骑方阵的弱点,集中兵力攻击一点,这下子胡夏军可就扛不住了,不久阵形就被源源不断涌入的北魏骑兵冲垮,万余人战死,赫连定身负重伤,单人独骑逃回了上邽。
赫连定一打败仗,胡夏的安定和长安守军都失去战心,长安守将赫连乙斗带头逃跑,连带着安定守军也逃跑了,胡夏军就在没有追兵甚至敌人根本没打算进攻的情况下一路溃散到了上邽。不久魏军就占领了无人把守的平凉,把关在大牢里饿得半死的奚斤放了出来。
曾经纵横西北从无敌手的胡夏终于尝到了连遭惨败的滋味。这个已经习惯了打胜仗的国家甚至不知道如何来处理战败留下的烂摊子。胡夏的各路溃兵逐渐汇集到上邽后,赫连定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定放弃故土,向西进行民族大迁徙,到西域称霸去。
从上邽到西域必经南安,前段时间被胡夏军包围在这里的西秦百姓还没跑出来一个呢。赫连定有心除掉这批人,抢夺些财宝辎重当盘缠,就发兵一万猛攻南安。乞伏暮末本来就不会打仗,只好坚守不出,没几天南安城就没粮食吃了,只好吃人。再加上乞伏暮末性格懦弱,统帅力不够,身边的大臣们能动的都抓紧时间出门逃跑,饿得不能动的只好当忠臣陪乞伏暮末一块挨饿。不久连乞伏暮末也没东西吃了,只好向赫连定投降。赫连定并不因为乞伏暮末放下武器就优待俘虏,下令将他和他的宗族五百人全部斩首示众。西秦经过四十六年的挣扎,终于灭亡了(四十六年在五胡十六国中算是混得比较长的了,排名在代国和前凉之后。看来还是弱小点的国家有点熬头。不过弱到这个份儿上,活得也没多大劲儿)。
赫连定灭掉西秦,带领着十多万部众继续往西北方向撤退,他准备故技重施,进攻北凉夺取沮渠蒙逊的地盘。沮渠蒙逊可不像乞伏暮末那么衰,此人本来就很能打,再加上数十年的磨练,无论从脸皮的厚度还是经验的丰富程度来说他都可以称为老油条。他看到赫连定不怀好意,就在四处散布流言,说赫连定准备西去进攻吐谷浑。盘踞在青海湖一带的少数民族吐谷浑部落对赫连定很不满,他们事先派三万骑兵埋伏在黄河边上,等赫连定的大部队渡黄河渡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动袭击,还蒙在鼓里的赫连定遭到如此冤枉,对此飞来横祸一点都没有防备,只好乖乖地缴械投降,他的十多万部众全部被吐谷浑得去。
吐谷浑将赫连定献给了北魏,拓跋焘一看赫连兄弟都来齐了,就将兄弟俩在平城一起斩首。胡夏这个要与天神相连的国家,只存在了二十四年就灭亡了(赫连一族在此次作战中全部战死,当年由于赫连勃勃认为这个姓血统高贵,不许亲戚一块儿姓赫连,把他们都改姓铁伐。这回铁伐倒没死绝,赫连一家可是绝了后,这样看来,《天龙八部》里的西夏一品堂总管赫连铁树的姓似乎是不大可能出现的了?当然不排除铁伐们又改姓了。)。
在拓跋焘进攻赫连定的同时,北魏在河南战区也发起了狂风扫落叶般的反击。拓跋焘从统万城带去的主力军队由于赫连定的千里大逃亡,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这回全部都投入到河南战线,顿时形成对宋军泰山压顶般的巨大优势。北魏大将安颉、叔孙建、长孙道生分路大举渡河,多路进攻黄河南岸的金墉城、虎牢诸要塞,宋军可谓一败涂地。金墉城、滑台、虎牢这三个要塞建成以来就从没失陷得这么快过。接着北魏军兵分三路,安颉向东进攻荥阳、洛阳,长孙道生向南,叔孙建向东,一路上势如破竹,宋军都是步兵,逃也逃不多远,大都被北魏的铁骑分割成数块逐渐消灭。
由于滑台背靠黄河,又有水军的支持,北魏反扑时就没有刻意进攻。宋国统帅到彦之还在滑台察看战况的时候,就打算放弃滑台带着军队乘船撤往历城(今山东济南),他手下的殿中将军垣护之认为滑台扼守黄河天险,正好可以切断北魏军的补给线。因此他建议到彦之凭着粮草和水军的优势,分兵反抄敌人的后路。计策是个好计策,但得看谁来做。到彦之这种人再借给他几个胆子也不敢(要是桓温在的话早就豁出去赌一把了)。到彦之借口最近眼睛不好,打仗对身体有害,自己就先乘船留下守卫军往历城跑了。
到彦之逃到历城后,就烧掉战船,扔掉武器,步行回到彭城(当了一回“驴友”)。彭城守将是刘义隆的弟弟刘义欣,一看前敌总司令竟然自己走回来了,带来的又是如此沮丧的消息,周围的文官武将都吓得一脸煞白,建议刘义欣放弃彭城回建康算了。
北魏军战况之顺利让人惊讶。拓跋焘对此大感欣慰,他加封古德里安式的骑兵英雄叔孙建为冀青豫兖四州大都督,统一指挥对南作战,手下又是安颉、长孙道生一干狠人,这样一来,宋军的日子更不好过。不久,一路横扫荥阳、洛阳的安颉掉转头来,向空悬在后方的滑台发动进攻,紧接着叔孙建在回军休整路过滑台时碰上滑台主力在城外活动,马上施以突击,杀死滑台守军五千多人。
滑台宋军的形势怎么看怎么都像要完蛋的样子。建康城里的刘义隆也不再遥控了,转而认为是北伐将领们这次没有认真执行他的计划,否则为什么一开始这么顺利,后来败的又如此干脆利索呢?刘义隆视察了一下库房,发现到彦之北伐前,建康的库房辎重充实,可是当他败回来以后库房却已经是空空如也了。一气之下刘义隆就下令将到彦之、王仲德等全部下狱治罪。
刘义隆又看见大军狂退时只有镇守徐州的刘义欣没有撤退,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关键时候还是亲兄弟靠得住,于是一纸调令任命刘义欣为豫州刺史,镇守下一步的前线寿阳。在刘义欣的治理下,寿阳城很快就建设的比江南还要富庶,水利设施完善,成为淮河重镇。这一切都是来源于前线作战的重大转机。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33:18
在第二次南北大战中,拓跋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灭掉宋国,而是想收复山东、河南失地后见好就收。因为北魏并不像宋国那样吃饱了饭就去打仗,没别的心思,北魏还要面对来自四方的挑战,不能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在对南方作战上,毕竟大国也有大国的难处啊。宋国虽然在河南被打得一败涂地,却仍然有胆量发动新的攻击。因为宋国手中还握有能够反击北魏的王牌,那就是北府兵出身的大将檀道济。
檀道济身为武将,对宋国乱七八糟的宫廷权力斗争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东晋时期沿袭下来的的重臣专权制度就在他手里得以寿终正寝(虽然这样做的争议还很大,南朝的国君,大都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尤其是宋国,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龌龊的朝代。)。即便他这样做了,可还是经常遭到领导们的怀疑。因此檀道济经常跑到兖州去担任外镇主官,省得待在建康心烦。建康的那帮官僚们平常都觉得檀道济留着碍眼,但关键时刻却还得由他这个老将出马。不久,檀道济就在这样的一种尴尬的氛围中接到救援滑台的指令。
檀道济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深知北方骑兵的厉害,因此出征前他就搞了两个方案:一、不听刘义隆的遥控指挥,那样害死人;二、不走中原这条路,那样很容易陷入北魏骑兵的包围圈。刘义隆听了檀道济的观点后心里十分不快,但还得以大局为重,将来再收拾他泄愤不迟。檀道济就在败军中挑选了一部分还算过得去的人,包括到彦之的副将王仲德和曾指挥宋国惟一的骑兵部队的段宏,跟着他从山东进攻。
这次檀道济的战略目的是步兵杀到历城后乘船救援滑台,宋军的意图很快就被魏军掌握了。不久叔孙建就留下安颉继续围攻滑台,自己和长孙道生分兵两路对付檀道济。
檀道济用兵稳重,不像东晋其他将领那样浮躁。他的部队二十多天里和叔孙建打了三十多场仗,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单打都不是檀道济的对手,被檀道济屡次痛打,一路辗转到了历城。但就在宋军等候战船准备渡河的时候,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各分一路轻骑兵袭击了宋军的粮仓,一把火将粮草烧去了大半。
由此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发现了配合的妙处,战场上的形势顿时反转了过来。叔孙建和长孙道生虽然单打制不了檀道济,但他们二位互相掩护着上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一来,檀道济可就吃不消了。再加上粮食不足,补给线又遭到魏军的袭扰,檀道济的军队被牢牢地拴在了历城。
包围滑台的安颉很担心滑台的水军把檀道济的军队增援过来,那样魏军反而有被吃掉的危险。这回得到叔孙建已经控制住局面的好消息,当然是心花怒放,命令手下抓紧攻城。拓跋焘又大力增援,滑台的宋军坚守了几个月后,粮食吃得精光,只好靠熏老鼠为食。不久,安颉攻破滑台,俘虏了一万多守军。
檀道济也知道滑台失守了,粮食又不多,就掉头准备撤回兖州。宋军有些逃兵就跑到叔孙建的军营里告诉他檀道济已经没粮食了,叔孙建就下令大举追击。宋军都十分害怕,有的士兵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跑。檀道济却不慌不忙,下令军队就地休息。
到了晚上,檀道济的大营里灯火通明,一群士兵在他的指挥下给堆成小山包的大米一一过磅,打开口袋的都是满满的白米。无论是魏军间谍还是那些要逃跑的宋军都大吃一惊。那些魏军间谍急忙去报告叔孙建。叔孙建一听,原来檀道济的军粮比我们的还多,认为报信的士兵是来诈降的,就把那个士兵杀掉了,那些本来要逃跑的宋兵也不跑了。
其实大家都上了檀道济的当。那些袋子里装的都是沙子,只有那些打开的口袋才在表面上铺了一层大米充数。檀道济的计谋彻底蒙蔽了不懂诡计的北魏军。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士兵都穿好重甲,自己披上白袍坐着战车,大模大样地从大路徐徐撤退,引来了很多魏军的围观。叔孙建认为檀道济一定设了埋伏,他不敢追击,就干脆蹲在山头上看热闹。宋军得以安然撤离。
尽管宋国在第二次南北大战中又以惨败告终,但宋军最精锐的檀道济军仍出色地发挥了他们的战斗水准,足可以同时对抗北魏两支王牌骑兵部队,也让拓跋焘知道江南尚有高人,从而打消了长驱直入攻取建康的念头。
不久,黄河流域发大水,当地百姓几乎全部饿死,不断上涨的水势对骑兵部队行军十分不利,反而很适合南方的水军作战。拓跋焘就下令班师回朝,并对本次作战有功的诸将统统加以重赏,全体参战将士增发十年薪水,又加封崔浩为司徒,长孙道生为司空。长孙道生平常生活节俭,床上铺的毛毯都是用了许多年的,拓跋焘很是感动,专门作诗表扬他和崔浩,并特别通令嘉奖。对于皇帝赐给自己的奖赏长孙道生全都推辞不受,还把皇帝发的奖金红包都发给手下将士。
趁南方发大水之机,北魏又开始抓紧时间发展经济,为下一轮的作战打好基础。在此期间,北魏搞出来两个很有意思的发明创造:第一是重新制作了浑天仪,直径六寸八分,用水做动力,运转刻度已经相当精确。第二是所谓的击鼓鸣冤制度,在衙门的大堂上设一面大鼓,百姓有冤情或有意见敲敲鼓就可以向上级反映,成为一直延续到清朝的衙门标准配置。
再回头看看战后的宋国。檀道济由于屡立战功,被加封为司空兼江州刺史,成为辅佐两朝跨越五代的元老。他的儿子们个个都有本事,手下大将也很能打,因此很遭刘家的忌恨。王华、王昙首等老臣去世后,靠血统门第或拍马出身的一帮家伙:即刘义隆的弟弟刘义康、尚书殷景仁、中领军刘湛等逐渐把持了大权,北魏又专心搞建设,檀道济的军队成天赋闲,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多,军队的日子就逐渐难过了。
不久,刘义隆生了重病,久治不愈,刘湛就对刘义康说:“陛下一旦归天后,檀道济人心难测,不好说会怎么样。”刘义康就把他的话转告了刘义隆,刘义隆急忙命令檀道济入宫讨论这个问题。经过一个月的反复谈话,刘义隆认为檀道济无意谋反,就准备将其一家子遣返回原籍。
刘义康的资历和威望连檀道济的零头都够不着,不过他可不愿意等哥哥死后把辅政大权白送给外人。于是刘义康想出了一个鬼主意,他派人在檀道济归乡的路上设下埋伏,将檀道济一行十一人全部抓起来然后秘密处死。杀掉檀道济后刘义康就向社会公布:“檀道济私下结交匪类,提供资金,趁皇帝生病的时候领死士入宫,意图谋反”。和檀道济一道被杀的,除了他所有的儿子外,还有跟随檀道济多年屡立战功,被誉为关羽、张飞的两名副将。
据说檀道济被捕的时候,非常激愤,双眼喷火,他将头巾摘下来摔到地上,对来逮捕他的人说:“你们这是自己毁掉自己的万里长城(金庸先生《碧血剑》第一回“危难行蜀道,乱世坏长城”把长城比做国家名将,典故就出自这里)!”也许行刑者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他们还需要靠杀人来获取微薄的薪水来养活一家老小。檀道济被杀这位宋国的擎天柱被杀后,刘裕当初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就全部死在他儿子刘义隆之手。从此,宋国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和北魏抗衡的大将了。刘义康因为除掉檀道济有功,被加封为司徒兼大将军,还把持兖州刺史一职,统掌政治、军事、地方三大势力,成为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大红人。而北魏官兵听到檀道济被杀的消息后则是欢欣鼓舞,满心欢喜地说:“檀道济死了,吴地剩下的家伙们还有哪个值得防备呢?”
檀道济死后,军队的势力大受打击,再也无法影响到朝政。宋国也同北魏和解,携手走向了共同发展、和平相处的道路。年轻皇帝刘义隆精力旺盛,对处理政事很擅长,再加上江南一带本来就比较富庶,淮河和长江流域一带又几十年没打过仗了,宋国经济很快就发展起来,刘义隆统治的这一阶段被后世称为“元嘉之治”,这一时期也是自东汉到唐朝之间最长的一段安定的时期(元嘉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个致命的弱点,镇守位于江淮之间的寿阳的刘义欣太擅长内政,宋国北部就形成了以寿阳为中心的经济繁华地带,但这块地区在长江以北,失去天堑的保护,很容易遭到南下魏军的袭击,从而成为引发战争的火药桶)。
刘宋王国主动地地自毁长城,算是跟北魏打了一个小配合。不过北魏目前无心南征,按照崔浩的策划方案,北魏这边抓紧时间整顿后方,这样一来,位于北魏东边和西边的两个小国北燕和北凉的噩运就要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