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VS白崇禧:两大军事奇才1949年的颠峰较量(图)




鏖战四平的主将重新披挂上阵。林彪向小诸葛下战书:“不投降就消灭。”为报一箭之仇,他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从武汉到海南,千里追逐白崇禧。

  宜沙战役、湘赣战役,小诸葛一溜再溜。毛泽东一语点醒梦中人,改“浅距离迂回”为“远距离包抄”。

  青树坪血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白崇禧妙手奏捷,有人说是林彪金钩钓鳖。衡宝战役,四野饱餐桂军主力。

  东北虎化身南海龙,邓华、韩先楚、李作鹏联手攻占海南岛,写下木船渡海的战争奇迹。白崇禧兵败逃台,一世英名付流水。

  林彪在东北吃过白崇禧的小亏,一直耿耿于怀。中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终于给了他报仇的机会。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剩下的一百零七万部队分布在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内和漫长的防线上,在战略上已经丧失了实施有效防御的能力。为了加速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林彪率第四野战军向湘、鄂、赣三省进军,歼灭林彪的老对手——国民党白崇禧集团。嗣后,又规定四野的任务是解放并参加建设豫、鄂、湘、赣、粤、桂六省。

  大部队南下前,作为司令员,林彪前去向罗荣桓辞行。罗荣桓人在病榻上,心系四野。他不无担心地对林彪说:“要警惕广西兵团,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两广(广东、广西)部队。这些着短裤、穿草鞋的兵,打仗顽强,又善于爬山,跑起来像揩了油的,很难抓住。特别是桂军对白崇禧很迷信,有所谓‘小诸葛在,共军其奈我何’的狂言。从湖北的武胜关到湖南的武陵山脉恐怕主要是同两广部队作战,部队要有准备,尤其是指挥员,要心内有底,可能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对这位不能随军南下的四野政委的话,林彪又信,又不信。他不能忘怀在东北的岁月,更不会忘记四平街之战,他那被侮辱的自尊心和军人特有的威严,一想到自己的对手又将是白崇禧,林彪兴奋得眼里射出熠熠的神采。

  1949年4月,继先遣兵团之后,林彪统率四野主力由平津地区分路南进。

  在四野滚滚南下的铁流声中,白崇禧似乎感觉到了林彪咄咄逼人的雪耻心情。被毛泽东称为“天低吴楚,眼空无物”的白崇禧也十分珍惜自己几十年在锋口刀尖上博来的声誉。

  白崇禧起初拒绝出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司令长官,在蒋介石的一再催促下,白崇禧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即“守江必守淮”,华中只能有一个“剿总”,总部设在蚌埠,以华中部队运动于江淮之间,进行攻势防御。对此,蒋介石的答复是,徐州将来另设一“剿总”,由刘峙负责。

  “华中兵力如此分割使用,将来必败无疑。”白崇禧拒不受命,躲到上海。蒋介石派白崇禧的密友、原桂系中坚人物黄绍去沪挽留白崇禧。黄一到上海,即与白崇禧密谈。白崇禧说道,“如果是那个人派你来的,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好谈了。”白崇禧显然对蒋介石心怀余怨。

  “当然是那个人派我来,但我的来意你并不是全部知道。”黄绍意味深长地说。

  一待白崇禧安静下来,黄绍便开门见山地说:“你在南京做国防部长,不是像笼中鸟一样么?现在老蒋把笼门打开,放你出去,你还不快快地远走高飞?将来时机成熟,你就可以制定形势,迫蒋下台,让德公(李宗仁字德邻,称德公)出来收拾局面,我们岂不是大有可为吗?”白崇禧心窍大开,立即束装就道,走马上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就设在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

  1949年1月26日蒋介石“引退”溪口后,李宗仁代总统主持大局。白崇禧为赢得军事上的准备时间,阻止我军渡江,推迟与四野主力决战,建议李宗仁与中共举行“和平谈判”。

  4月6日,白崇禧专程飞抵南京,询问“中共对渡江有什么决策?”

  李宗仁回答:“中共方面态度坚决,提出政治解决要过江,军事解决也要过江。”说完,他递给白崇禧一份报纸,上面登载了林彪以“平津前线司令员”身份发表的长篇谈话:

  我觉得全中国人民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和平的问题,而是真和平与假和平的问题以及以什么方式取得和平的问题。国民党反动派今天所玩弄的“和平”,是在他们所发动的反革命的万恶的内战已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提出的。国民党反动派向无诚意,尽人皆知。两年零八个月以前,国民党不顾中共与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不顾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毛主席亲访重庆,不顾双十协定、停战协定与政协决议,不顾中国共产党的再三警告,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这场战争。但是,战争的结果,国民党在全国各战场已丧师约五百万,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已全线溃败,在长江以南也已不可能组织什么战略性的战场,他们已没有大的力量进行大的战争了。国民党必败,这是我们早已肯定了的……

  全国人民所要求的和平,是人民的和平,不是南北朝式的和平。就是说,必须全部实现毛主席八项条件,必须彻底摧毁反动势力,必须交出政权,必须改编所有反动军队。这样的和平,才是对中国人民有利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解放军,在与全国人民密切联系的条件下,有完全足够的军事力量,在短期内扫平全国一切反动派,全部实现毛主席的八项条件。但是,为了减少战争的破坏,尽量保存人民的人力物力,我们正在采取和平解决的方法。北平问题的和平解决,就是这一方法的成功榜样。我们热烈欢迎北平式的和平,对于不肯接受北平方式实现和平的任何反动势力,我们只好用天津方式来解决!

林彪当时参加了中共和谈代表团,是位列周恩来、林伯渠之后的第三号人物,专门负责军事问题的谈判。他的长篇谈话,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不投降就消灭”。

  白崇禧看过报纸,大失所望,说:“他们一定要过江,那仗就非打不可,还谈什么!”

  形势留给他“不降即战”这一条路。他决心拿出全部的看家本领,精心策划华中防御战线,力争再打一个彪炳史册的“四平街之战”。他也知道,1949年与1946年已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主客易势,强弱换位,今天的林彪拥军百万,锐不可挡,企图一战溃敌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白崇禧只求为桂系,也为自己多保存一些实力和地盘,守住中南及华南半壁江山,当个“华中王”和“华南王”也好。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解放南京及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后,白崇禧集团共六个军积极布防于长江中游南岸,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四野渡江南进。四野先遣兵团和江汉、桐柏军区等部,在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统一指挥下,以一部兵力于15日由武汉以东之黄石港突破防线,进据鄂城、大冶、阳新等城镇,准备迂回包抄桂军后方。白崇禧指挥部队紧急撤离武汉,固守宜(昌)沙(市)。

  汉浔渡江战役后,白崇禧以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部主力四个军连同地方部队十万人赶筑以宜昌、沙市为重点的两岸防线。7月6日,四野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奉命率二十五万人分路朝远安、当阳两翼兜抄。宋希濂惧怕被歼,率部朝湘鄂两省西部地区急窜。四野主力在解放宜昌、沙市后转兵南下,渡江挺进湖南常德地区。

  解放战争后期,在战略追击阶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针对敌弱我强、我攻敌逃的特点,决定采用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形成纵深包围,然后再往回打的作战方针;在战役上,选择敌人比较薄弱的中南地区,首先歼灭白崇禧集团,断敌海上退路,然后歼灭位于四川的胡宗南等部;为此,中央命令第十八兵团在国民党秦岭防线佯攻,造成入川态势,使蒋介石下决心固守四川,以保证歼灭中南之敌。

  毛泽东叮嘱林彪,四野第一步深入湘南即衡州以南作战;第二步挺进广西作战;第三步应去云南作战。对白崇禧集团,可采取远距离迂回包抄的作战方针。

  对于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林彪表示赞同,但他所设想的战略迂回是一种近距离、短时间的两翼斜插,实际是一种“战术小迂回”。汉浔渡江战役和宜沙战役都是在这种指导思想影响下进行的,白崇禧的主力一溜再溜,没能兜住。林彪把这一结局归因于自己没有亲临一线指挥。7月,林彪亲自指挥了湘赣战役。

  我军解放南京、武汉后,白崇禧被迫将其防守武汉至九江一线的部队南撤,集中七个军约十五万人部署在长沙以北之岳阳、萍乡、宜春、上高地区,企图迟滞我军南下进程。林彪指挥第五兵团、第十二兵团和二野第四兵团发起湘赣战役,在大军节节进逼的同时,派十五兵团一部奔袭奉新、高安;派第四兵团和第十二兵团分路向醴陵、萍乡迂回。

  三路大军自7月8日起潜师隐踪,日夜兼程。四天后,林彪的意图被白崇禧察觉。7月13日,白崇禧下令所部全线撤至攸县、茶陵山区。四野又扑了空。

  此时正值酷暑,作战条件之困难艰苦超乎四野全体将士的想象,同时还暴露出作战准备严重不足的弱点。随军记者从前线发回一篇报道,完全可以看作是行军实录:

  这是一次艰难的行军。正是南方盛夏炎热而多雨的季节,时而暴日当空,时而大雨滂沱,暑气蒸人,道路泥泞。这些来自东北的部队,经过平津战役,迅即南下,途中解放了新乡,又急速前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部队十分疲惫。他们虽然在襄阳、樊城一带的汉水之中,进行过短时间的渡江作战训练,但对水网稻田地区和山地作战非常生疏,尤其不习惯南方的水土气候,部队又没有及时配发雨具、蚊帐,病员不断增加。记者在行军途中,不时可以看到躺着生病的干部战士。有的严重中暑,口吐白沫;有的发疟疾,浑身哆嗦;有的身患痢疾,又烧又拉。战士们往往是走着走着,就一头栽下,倒在路旁。但当他们从昏迷中清醒过来,立即就挣扎着爬起来,要求追赶部队。对于南方的炎热气候,人不适应,来自东北战场的骡马更受不了。这些曾经拉过辎重驰骋疆场的大骡大马,在南方的恶劣气候下一批批病死,剩下的也走不了崎岖的山路。炮兵战士们不得不把山炮拆下来,几个人合起来背一个部件。在狭窄的羊肠小道上艰难行进。有的战士掉进河里,有的战士摔进深谷,连人带炮一起消失了。

  敌人在大路上没命地逃跑,部队插近路从小道上急速追击。南方的山路狭小而崎岖,时而升上云雾缭绕的高山,时而降到河水咆哮的谷底,不少战士脚走肿了,腿扭伤了,一拐一扭地跋山涉水。军政治部主任杨中行是个胖子,走不动路,过去行军打仗,从松辽平原到汉水之滨,几乎没有离过马鞍。现在不得不弃马步行。他步履沉重,走不了几步路得拄着拐杖停下来喘喘气。一支部队沿着沮漳河前进。沮漳河蜿蜒在深山狭谷之间,羊肠小道开凿在沿岸岩壁之上,有一段不过几十里的路程,就要从河中穿过四十八次,人们称为四十八道湾。部队打这里经过,正值连日暴雨,这条平日深不及膝的溪流,现在却是山洪咆哮的宽阔河道,水深过腰,流速湍急。在不少河段,战士们不得不把腿上的绑带解下来,连接起来,捆到会水的战士身上拉过河去,系到对岸的树上,然后战士们拽住绑带渡河。即使这样,有的战士还是连枪带人被激流冲走。

南方山区长期遭受国民党反动派蹂躏压榨,山穷水穷人更穷。当时正值夏荒,新谷尚未登场,群众早已断粮,有的人家即使有一点口粮,也由于对解放军不了解,早已坚壁埋藏。部队急速前进,粮草接济不上,在当地筹粮有时连人影也找不到。

  酷暑、饥饿、疾病、疲劳,轮番袭击着四野的追击大军,伤病日多,非战斗减员直线上升,战士体质急剧下降。据统计,一般连队发病率占四分之一,严重的连队占四分之三。林彪只得下令停止追击,进行休整。

  “又让他溜了!”林彪十分气恼。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打长沙!”邓子恢安慰他。

  8月初,四野第十二兵团和第十三兵团挺进平江、浏阳、常德等地,从东、西两面对长沙形成合围。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长官陈明仁率部七万余人于8月4日宣布起义,长沙及湘潭、宁乡等地和平解放。

  从5月到8月,四野以苍鹰搏兔、雄狮噬羊的凌厉攻势发起了汉浔渡江、宜沙和湘赣战役。虽然攻占了武汉、长沙等大城市,争取了张轸、陈明仁两个兵团起义,但始终未能揪住白崇禧的主力,与之决战。为此,林彪怅惘不已。

  宜沙、湘赣战役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对林彪是一次严重警告,主要是他对白崇禧集团避战的指导方针认识不足,对其实力也估计不够,因此采取了通常情况下的诱敌和近距离包围(即战术包围)的部署,而桂军长于山地河川作战,兵力少而机动性强,战术上又有意避免过早与四野主力决战,所以两次均能溜之大吉。

  远在北京的毛泽东时刻关注着南方战线,他担心精于战术的林彪又在战略上偏离自己制定的战略方针,遂发出长电,提出自己的看法:

  和白部作战方法,无论在茶陵在衡州以南什么地方,在全州、桂林等地,或在他处,均不要采取浅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即完全不理白的临时部署而远远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因为白部本钱小,极机灵,非万不得已不会和我作战。因此,你们应准备把白部的数十万人引至广西桂林、南宁、柳州等处而歼灭之,甚至还要准备追到昆明歼灭之。

  毛泽东一语点中了林彪的要害:他太想报四平那一箭之仇了,所以紧紧地盯住“小诸葛”的一举一动,追求“先敌制动、料在敌先”的兵家境界,他越是想一鼓而下越不能如愿,因为他遇到的对手也是以机变著称的白崇禧。“小诸葛”的心态也与林彪一样,他昼夜不眠地关注着对手,琢磨着对方的排兵布阵,一有风吹草动,立即拔营起寨。在林彪与白崇禧像斗鸡一样对峙的时候,毛泽东发现了他们共同的毛病,即明于微而昧于巨,专心于战术较量而忽略了战略制胜。

  一语点醒梦中人。林彪根据毛泽东的电报精神,立即发出《关于与白崇禧部作战的指示》:

  一、白崇禧总的战略意图是防御退却,保存实力,以待美援和国际形势变化,具体实施是以攻为守,巧设疑阵,虚张声势。我军的战略方针则应针锋相对,即用战略迂回,堵塞退路,掌握主动,抓住敌人,站稳脚跟,迫敌决战,一举歼灭。

  二、白崇禧的作战特点是惯于使用战斗力较强的嫡系桂军,依仗熟悉山岳地形,善于乘我侦察警戒疏忽之际,突袭和埋伏包围我前锋部队,退却时又善于利用山地,分散成小群,快速撤退。我军的特点则应学会奔袭作战,学会分进合击,学会打遭遇战,要敢于奔袭敌后,但尤其要注意侦察警戒,敌情不明,绝不能轻兵冒进。

  军事家运筹帷幄的方式差别极大,各野战军指挥部的气氛也各不相同。动静最大的一野指挥部,无论何时都能听见彭德怀旱雷般的声音,从指挥人员到机要参谋都显得紧张严肃。相比之下,二野的指挥部则平和得多,刘伯承、邓小平两人都是举重若轻的性格,加上合作十余年,做到了心领神会,水乳交融,手下的参谋也都成竹在胸,有条不紊。三野指挥部总是笑声不断,陈毅妙语连珠的俏皮话层出不穷,连一向不苟言笑的粟裕都忍不住开怀大笑。最神秘、最安静地要数四野指挥部。一位随军记者反复央求参观四野指挥部,参观后大惑不解,他在报道中写道:“人们难得看见前线最高司令员——林彪那白皙清瘦的面庞,他足不出户,日夜隐居在四壁挂满了作战地图的斗室里,在躺椅上目不转睛地审视那无言地图,一坐就是一天。”

  足不出户而能算无遗策,这就是林彪的神奇之处。

  林彪蛰伏斗室,还有伤病的原因。经过四年多的战争岁月,在指挥数十次重要的战役之后,林彪身体日渐虚弱,肺部创伤再度发炎,中枢神经衰弱。进山海关时,他还能在吉普车上昼夜兼程,渡过长江之后,他连马都不能骑了,只能躺在担架上行军,指挥打仗。中央几次要他休养,但是,强烈的复仇欲望和军人的好胜心驱使他强撑病体。林彪下决心要干净、彻底地打垮白崇禧,哪怕追到天涯海角,哪怕病得骨立形销。

  四野兵分东、西、中三路,向南兜击,通过试探性的进攻,寻找白崇禧主力兵团的位置。其中,林彪亲自指挥由六个军十九个师组成的中路军。根据他要“敢于奔袭作战”的指示,第四十九军推进速度惊人,把友邻部队拉下了一两天的行程,成为中路军的箭头部队。

这是一着暗招。林彪有意露出孤军深入的破绽,希望能以最小的代价吸引白崇禧的主力反噬,从而露形。

  这又是一着险棋。第四十九军是久战之师,渡江以来,一直穷追不舍地跟着撵着桂军屁股打,已有疲惫之态,该军主要由东北子弟兵组成,深入南方,水土不服,酷热难耐,又不熟悉地形,而且还与后续部队脱节,一旦遭到优势兵力围攻,处境将十分危险。

  白崇禧被林彪的骄纵所激怒,决心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他召集各兵团司令、军长开会,沉稳地表情透出成竹在胸的气度。他不厌其烦地分析道:“极度自信,这是林彪的老毛病。大战连捷之下,林彪已经忘乎所以,他大概认为连连败退的我军已无还手之力、不堪一击了,以为有陈明仁部下带路就能轻车熟路、万无一失,竟敢轻兵冒进,在不知我方部署的情况下出险招走捷径。林彪的算盘打得精啊,他的计划是一下穿越我衡宝防线,直取衡阳,歼灭我军主力,然后直扑湘桂边境,端掉我们的老窝。他太小看我白崇禧和二十万精悍的广西子弟兵了。我们要在青树坪给他埋下绊马索。”

  青树坪,又称青水平,位于湖南湘乡县西南一百四十里的莽莽群山之中,它是湘中通往湘南的必经之地。白崇禧先在湘乡作出大撤退的假象,然后命令已退守湘桂边境的桂军第三兵团乘夜色北进,在青树坪埋下口袋阵。白崇禧将前线指挥权交给桂军名将、第三兵团司令张淦,告诉他:“张司令官,请你牢记‘快、猛、狠’这三个字,这是当年四平血战制服林彪的要诀。”

  当时的战场形势的确对白崇禧有利。首先是第四十九军伤病满营。当时任四野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兵团司令的肖劲光战后追述道:“以四十九军为例,6月底从湖北天门一带出发南下以后,在两个多月中,病员多达一万三千多名,其中死亡一百三十多人,转院治疗的有两千七百余人。部队马匹也大量死亡,仅该军的一四七师就死了两百多匹战马。在这种情况下,部队是无法继续投入战斗的。”其次是第四十九军根据前线情报,认为白部已退缩于湘桂边境,遂提速锐进,结果毫无防备地闯入了桂军在青树坪的口袋阵,遭到桂系王牌军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的围攻,一下子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状态。

  中伏的报告传到四野指挥部,参谋人员大惊失色,唯有林彪神色不变。他吃着黄豆,漏了一句:“有好战分子钟伟在军中坐镇,四十九军就是一个砸不烂的铜豌豆!”

  林彪太了解了钟伟了。他是四野唯一从师长直接擢升为纵队司令员的将官。他爱打仗,气魄大,作风硬,为了取得战斗胜利,他可以将上级命令置诸脑后。在东北,他是少有的敢于对抗林彪命令的悍将之一。一位著名的军旅作家有一段传神的文字记述了这段插曲:

  钟伟是有名的好战分子。按照时间顺序,应该先写靠山屯战斗,而且这一仗也比较能体现这位好战分子的性格和作风。三下江南时,林彪命令五师进至长春路东,配合一纵队消灭大房身约一个团的敌人。3月9日,五师到达靠山屯西南,夜间行军,白天睡觉,黄昏起来准备赶路,听见西南姜家屯和王奎店那边乱哄哄的。一侦察,是八十七师二六二团的两个营。钟伟说打,有人说咱们的任务是打大房身。钟伟说:“什么娘卖×的大房身,送上来门来的敌人给我打。”十四团一个冲锋,攻进姜家屯,俘敌二百多,王奎店连攻数次未下。有的老人说,正在这个时候,林彪来电报,命令五师速去大房身。钟伟说:“把这股敌人吃掉马上就去。”那知这股敌人跑到靠山屯,跟二六四团的一个营会合了,拼死抵抗。林彪又来电报,催促执行总部意图。钟伟说:“我这儿都吃掉一个团了,一大堆俘虏,也拔不开脚呀。”十五团连冲四次都没有成功。这时,敌八十八师和八十七师主力分别从农安和德惠赶来增援,林彪的电报也到了。有人说,这回不走也得走了。钟伟一拍桌子:“谁再说走,我毙了他娘卖×的!”一边组织攻击、打援,一边给林彪回电:“现在正是抓大鱼的好机会,我就在这打了,快让一纵他们都来配合我吧!”老人们说,这一次打了个本末倒置,把一纵和其他纵队都调过来了,把林彪都指挥了。林彪后来说:要敢于打违抗命令的胜仗,像钟伟在靠山屯那样,三次违抗命令。

  这一次又是抓大鱼的时候了,不过钟伟和四十九军这次扮演的是鱼饵的角色,钓鱼的人是林彪。

  青树坪之战空前惨烈。在桂军疯狂反扑下,钟伟和他的第四十九军全体将士在不利条件,浴血奋战,在付出重大伤亡后,安全转出。桂军虽然取得了局部战斗的胜利,但终于暴露了其主力位置,更加危险的是,白崇禧经此一战,认为逆转了战役的形势,坚定了他死守湘桂门户的决心。他下令集结所有主力于衡阳、宝庆两地之间待令,准备与四野决一雌雄。

  “‘小诸葛’上当了!”林彪大喜过望,急令以第十三兵团主力组成的西路军和以第四兵团、第十五兵团组成的东路军分别占领芷江、粤北,从两翼突破敌“湘粤联合防线”,切断白崇禧集团逃往贵州、云南的退路,同时令中路五个军靠拢作战,准备一举歼敌于衡宝战役之中。

  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了林彪的轻松和自信。他亲自手书了中央军委致四野的回电:

(一)同意5日12时电五个军靠拢作战的部署;

  (二)白崇禧指挥机动,其军队很有战斗力,我各级干部切不可轻敌,作战方法以各个歼灭为适宜。

  林彪、邓子恢急令衡宝公路以北的部队就地集结,令西路军主力由黔阳、芷江东进宝庆、祁阳地区,准备与敌会战。

  10月5日下午,中路军一部插入衡宝公路以南的灵官殿,东路军逼近韶关,合围即将形成。就在这时,白崇禧发现了四野迂回部队,如梦方醒,他慌忙下令所部全线向广西方向撤退。林彪也不放松,命令部队急速穷追,于祁阳以北包围了敌七军和四十八军大部。7日,林彪将此情况报告军委,10日,毛泽东以军委名义回电,对林彪拟在祁阳以北地区与敌决战表示赞许,电报说:

  (一)你们已抓住桂军四个师于祁阳以北,其余敌军亦正回援,我军有在湘桂边区歼白主力之可能。闻之甚慰。

  (二)完全同意你们的提议,陈赓兵团即由韶关英德之线直插桂林柳州,断敌后路,协同主力聚歼白匪。此计划如能实现可以大大缩短作战时间,请即径令施行。

  (三)邓华兵团及曾生林平等部独力相机夺取广州。如何部署,由叶方邓赖筹商电告。

  (四)现至湘潭之二野部队,必要时可令参加祁阳地区之歼白作战。

  这一战役,共围歼白崇禧精锐主力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大部,与此同时,西路军主力在右下江歼灭敌六十二师。桂军此次虽然逃脱了全军覆灭的厄运,但桂军精锐共四个师全被“包了饺子”,白崇禧挨了林彪一记闷棍。

  10月中旬,四野第四兵团和第十五兵团以及曾生率领的两广纵队发起广东战役,解放广州。

  经衡宝、广东战役,敌已无力防守。但为挽回败局,白崇禧以剩下的五个兵团计十五万多人防守湘南东安、新宁和广西兴安、恭城、阳朔、荔浦一带,以桂林为中心,沿湘桂公路组织防线,以图坚守广西。中央军委、毛泽东电令四野要以主力从祁阳、武岗向桂林、柳州前进,断敌西逃贵州的退路,将白崇禧、余汉谋残部聚歼于广西境内。林彪、邓子恢和参谋长肖克决定组成西、南、中三路大军围歼残敌,命令第十三兵团为西路军,迂回至百色、果德,断敌西逃入滇之路;以二野第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一部为南路军,速进廉江、茂名


  、信宜地区组织防线,断敌向海南岛逃跑的退路;以第十二兵团为中路军,适时牵制敌人,待西、南路军断敌退路后,一起向敌发起攻击。在林彪主持下,四野参谋部又为白崇禧设下了一个陷阱。

  11月5日,白崇禧在桂林榕湖路白公馆召开军事会议,桂系主要将领李品仙、夏威、徐祖贻、赖光大、黄杰、张淦、徐启明、鲁道源参加了会议。白崇禧鉴于广西已成泥淖,不可久留,提出了两个方案进行选择,一是向南行动,至钦州转运海南岛;一是向西行动,转移至黔滇边域,进入云南。

  向西,还是向南?会上,双方争执不下。白崇禧最后裁决为采用第一种方案,向海南岛撤退。他决定以黄杰的第一兵团一部驰援黔东,以张淦的第二兵团南下,指向陆川、廉江、遂溪,鲁道源的第十一兵团也紧跟向信宜、茂名前进,以上各部均以占领雷州半岛与海南岛的联系为目的;另外,徐启明的第十兵团由平乐方向逐渐移向武宣、桂平、贵县,并以第五十六军防守柳北三江县,黄杰兵团余部担任桂柳之间的掩护。

  11月6日,四野西路军秘密开进,半月后进入广西境内;18日,中路军沿湘桂铁路攻击前进;15日,南路军向廉江、茂名、信宜挺进,以隔断桂军前往海南岛的退路。白崇禧集团在三路大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打击下,挤成一团,蜂拥在通往海南岛的狭窄道路上。

  整个战役的关键在于能否切断桂军撤向海南岛的通道。南路军总指挥陈赓严令部队不怕疲劳,不惜牺牲,先敌堵住粤桂咽喉,阻止桂军全军撤退。这时,林彪鉴于南路军过于突出,特别是第四兵团有孤军深入之虞,电令第四兵团歼灭广州逃敌后向北移动,协同四野中路军截击敌南撤殿后部队鲁道源第十一兵团。这种部署实际上减轻了对雷州半岛、海南岛的钳制力,有使白崇禧集团大部漏网的危险。陈赓向毛泽东报告后,毛泽东于11月24日回电林彪转陈赓,指示“陈赓所率四个军,除一个军仍照陈赓前提部署由罗定、容县之线迂回敌之左侧背外,主力似不要进入广西境,即在廉江化县茂名信宜之线布防,置重点于左翼即廉江化县地区,待敌来攻而歼灭之。同时以一部对付余汉谋之配合进攻”。据此,南路军先敌一步在桂军南撤的必经之路上筑起了一道阻击线。

  白崇禧见南路军较为突出,又切断了他南撤之路,遂令第三、第十一兵团南攻,令进入广西的第十三兵团回头北击,企图南北对攻,吃掉南路军并藉此打开缺口。

  白崇禧困兽犹斗,穷凶极恶。四野前线指挥部睹此情形,立即调整部署。林彪急令北路军迅速挺进广西,令李作鹏所率第四十三军由广州西进罗定,协同南路军歼敌于粤桂边境。24日,敌向廉江、茂名、信宜地区进攻,遭到顽强反击后被迫回窜,被第四兵团合围于博白地区;南线余汉谋一部乘隙窜占廉江,又被第四兵团十三军回师聚歼。

白崇禧的“南线攻势”被林彪挫败后,其第一、第十和第十一兵团残部分别撤至南宁、钦州地区,陷入了四野西、南、中三路大军的合围之中。至12月14日,白崇禧集团便土崩瓦解,荡然无存了。

  林彪在战役之前,命令各部不惜一切代价,力求活捉白崇禧。在广西战役中,白崇禧疲于奔命,狼狈不堪,他的指挥所也一再搬动,居无常处。白崇禧的密友程思远先生回忆道:

  1949年11月21日,人民解放军中路开始进攻桂北,在小溶江击破黄杰兵团的七十一军,白崇禧即日将指挥所从桂林移驻柳州。11月24日,从贵州进入三江的解放军前锋进抵柳州的沙塘,白崇禧又从柳州奔南宁。

  12月3日8时40分,黄杰与白崇禧接通电话,报告所部即向南宁移动。10时,白崇禧乘飞机飞逃海南岛。

  第二天,白崇禧请国民党海南行政长官陈济棠集中一切船只,抢渡即将到达的桂军。12月8日,白崇禧忧心如焚,电令黄杰、徐启明等人,“为适应当前情况,各部队应力求避战,保存实力,轻装分散,以策安全。”12月9日,他神情黯淡地对左右说:“四野分几路穷追不舍,部队或败或溃,能上船的很少。”

  白崇禧夜宿舰上,无尽的感触涌上心头。从10月到12月,不足一百天,他的几十万部队全拼完了,“半世英名付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白崇禧不得不承认,在林彪面前,他这个“小诸葛”言过其实了。他心里清楚,在海南岛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数。

  海南岛远离大陆,孤悬南海之中,与雷州半岛遥相对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龟缩于台湾的蒋介石妄图以舟山、金门、万山、海南诸岛,组成一根海上链条,互为依托,防卫台湾,“反攻大陆”。在海南岛这弹丸之地,蒋介石部署了十万步兵、五十多艘军舰和四十多架飞机,布置了一个所谓“海陆空立体纵深防御”工事,交由国民党琼崖总司令薛岳全权指挥。

  解放海南岛,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横隔着琼州海峡。茫茫大海,浪急水高。四野部队一无渡海船只,二无空中掩护,三无海战经验。“东北虎”要变成“南海龙”,困难重重。

  两广战役结束后,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林彪命令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洪、政委赖传珠率四十军(军长韩先楚)、四十三军(军长李作鹏)共十万人直接准备渡海作战。12月26口,林彪就任中南局书记,坐镇武汉,指挥海南岛作战事宜。

  在第十五兵团召开的作战会议上,第四十、四十三军及兵团指挥员在渡海时间、作战方式和战术运用上发生着相当尖锐的分歧。这主要表现在是早打还是晚打,是用木帆船渡海还是购买登陆舰渡海,是小型分批偷渡还是大规模渡海等问题上。

  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四十军军长韩先楚旗帜鲜明,态度明确。他认为:早日发起海南岛战役,可以趁敌人立足未稳,打击敌人妄图“反攻大陆”的海上部署,确保我们南线的安全,巩固国防。反之,如不早日解放海南岛,就给敌人喘息的机会,敌人必然加强岛上的防御,还会加紧对我琼崖纵队的“清剿”,甚至勾结美帝插手海南。那样,招来的后患将是无穷无尽的。

  第十五兵团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决定变陆军为海军陆战部队,用木帆船跨海作战,力争阴历年前发起攻击。

  毛泽东十分关心海南岛战事的进展。1949年的最后一天,毛泽东在出访苏联期间,打电报给林彪,同意第十五兵团“所取方针,即努力争取在旧历年前进攻海南岛”,但同时又指出,“要以充分准备确有把握而后动作为原则,避免仓促莽撞造成过失”。鉴于准备工作不很充分,第十五兵团放弃了阴历年前进攻海南岛的计划。

  毛泽东从苏联打电报给林彪,详尽分析了海南岛作战的特点,指示:希望海南岛的问题能在1950年春夏两季内得到解决。林彪即令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洪、政委赖传珠、参谋长洪学智亲临雷州半岛指挥。

  在战前准备中,四十军和四十一军把缴获的汽车引擎拆卸下来装在木帆船上,改装成机帆船;把战炮装到机帆船上,左右定位,装备成“土炮艇”。这种土炮艇目标小,隐蔽性能好,易于接近敌人,而且造价低,时间短,可以大批量装备部队。很快,雷州湾、安铺港和流沙港泊满了一支支“土舰队”。

  1950年2月10日,林彪命令李作鹏部四十三军派一个团先行渡海进行试攻。毛泽东电告林彪,“同意四十三军以一个团先行渡海,其他部队陆续分批寻机渡海。此种方法如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岛”。

  3月,四十军和四十三军连续组织四次偷渡,获得成功。他们中,有的安全返回,有的进入岛内,与琼崖纵队会合。林彪遂令继续偷渡,以增强岛内我军力量和逐步占领滩头阵地,积小胜为大胜,等待时机成熟时,内外夹攻,一举解放海南岛。

  林彪关于海南岛战役的这一设想和部署与实际情况有出入,遭到韩先楚的反对。韩先楚认为继续偷渡是错误的主张:

  因为我们和兄弟部队连续四次偷渡,已使敌人摸清了我军偷渡的规律,并专门组织一个摩托化机动部队堵截和围剿。这种分散兵力、旷日持久的战法,必然会拖延时间,贻误军机。况且,通过几次偷渡和其他侦察手段,我们对敌人部署已心中有数。

大规模登陆火力强,部队多,力量大,一定能胜利。

  韩先楚建议林彪及早发起大规模渡海作战。林彪不予理会,继续电令部队组织偷渡。

  韩先楚建议尽快发起攻势还有另外一个理由。他从老船工、老渔民口中,掌握了琼州海峡的风向和潮汐规律。他获悉:每年从正月到清明都是北风和偏北风,风顺浪和,利于南渡;谷雨过后,海面多为南风,惊涛骇浪,不利南渡。眼看清明即过,谷雨冉冉,韩先楚寝食不安。他向兵团、四野发去了一封长长的电报,分析大规模渡海作战与小型偷渡的利弊,并请林彪转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

  韩先楚的电报使毛泽东想起了一年前进攻金门岛失利的教训。毛泽东致电林彪,指出渡海作战,“必须一次运载足够兵力和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的滩头阵地,随即独立进攻,而不依靠后援”。显然,这是肯定和支持韩先楚建议。

  上允下催,林彪不能再犹豫了。他指定韩先楚随军渡海,登陆后统一指挥岛上战斗。

  1950年4月16日晚,雷州湾万船齐发,直驰海南。船队击退了敌舰的拦截,四十军和四十三军占领滩头阵地,向纵深发展,接应大部队登陆的琼崖纵队和偷渡部队也从敌人背后打上来,前后夹攻。不足一个小时,薛岳吹嘘“固若金汤”的海南岛立体防线便告崩溃。

  韩先楚立即指挥岛上部队利用缴获的汽车组成快速部队,全线追击,将岛上敌军尽数歼灭。5月1日,海南岛获得解放。

  海南岛战役结束后,因为健康原因,中共中央决定送林彪去苏联休养治疗。于是,他和七岁的女儿林立衡一起,第二次来到了莫斯科。

  在这里,林彪受到了斯大林的盛情款待。在一次宴会上,斯大林称林彪为“无敌元帅”,他半开玩笑地对林彪说:

  “林彪同志,中国现在已经和平了。作为军人,你失去了用武之地。你才四十三岁,你不感到可惜吗?”

  和往常一样,林彪的回答简短精炼:“一切为了和平。中国人天性爱好和平,军人也是如此。”

  掌声骤起。

  掌声中,林彪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老杨 发表评论于
你应该去军科院!我说的是实话!
另外,那年头至少洗浴中心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就是因为有像白健生将军这样的人,所以,个体老板谁也不敢干。赔不起。
白先勇同志别生气啊!只是开个玩笑,我知道令尊不腐败,还常造福桑梓,赞助回教。
benzenefgh 发表评论于
楼下别扯了,八路军没有团级干部牺牲?不用google就能告诉你,772团团长叶成焕就38年就死在战场上了,他的政委是谢富治,他的团副是王近山,可以想见若没死,建国后是什么级别的人物了。豫湘桂,别的不说,一个集团军被河南民团缴械了吧,河南民众不帮国军抗日,反倒帮助日军打国军,国军抗战抗到这个程度,俺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回到主题,林彪南下打得不好,尤其打两广,要不是陈赓连续三次抗命,直接上书中央,白崇禧就跑了。陈赓本来还想第四次抗命(秦基伟追的正起劲,林彪命令15军停止追击,原地剿匪),有点不好意思了,服从了命令,结果让黄杰兵团跑到越南去了。
slkf 发表评论于
古今中外,战争绝大数是攻者胜守者败。蒙古人、女真人能够以少胜多,相断以极为弱小的力量攻打强敌而取胜,灭掉契丹人的辽国和汉人的宋国,满人以数万军队屡次大败几十万装略精良的明朝大军,共军能大败强自己十倍的国军,其中道理都是一样。蔣介石是西式军校出身的,只懂得打西方的阵地战,也就是靠机械化武器强力压倒对手的战术,日军也是打同样的仗。其结果很明显和相当可靠,谁的武器强谁就是王。国军打不过日军,日军也打不过美军。共军用的是蒙古人、女真人一样的战术,即集中兵力,快速进攻,打完即退,不守阵地。这种战术是以弱胜强的绝招,可惜老蒋不明白,还是和装备极强的日军打阵地战,不但牺牲掉几百万英勇的国军,还让日军攻城略地,奸淫掳掠。不过主动进攻强敌自己的牺牲也很大,军队的士气与纪律要很强,是极度困境或被逼到绝地的人才能做得到。中国人经过百年的恥辱,到中共领导之时,的确已经是一个被逼入绝地的民族,拼命还有一线生机,不拼命就一定死,所以共军竟能把美军趕出朝鲜。
mjw 发表评论于
文章写得好,气贯长虹。历史是以成败论英雄的。
醉在四方 发表评论于
分析三年内战蒋败毛胜的真实原因:
铁血论坛http://bbs.tiexue.net/bbs_73.html

很多人谈论三年国共内战蒋介石失败、毛泽东取胜原因的文章不少,其中有个别人的观点令人实在不敢恭维。譬如,有人说毛泽东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依靠苏联支援了大批军事武器装备的结果;有人归根为是共产党在国民党高层中成功的安插了一些间谍的结果;还有人胡说乱道,其目的不是为探讨历史真相,而是在借题发挥,由缰信马,指桑骂槐;或是歪曲真相,混淆是非,以此达到恶意贬低的目的。
  
  其实,国共内战的得失,中外战史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但是有人出于立场或心态问题,偏偏视而不见,偏偏要信道听途说的东西,让人觉得可悲可笑。在此,我想尽量以客观的立场,既不吹捧取胜方,也不贬低失败方,依照历史事实来分析一下国共内战蒋败毛胜的原因,揭示历史事实真相,让大家来看看是不是这么个情况,这个结论有没有道理。
  
  在中国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实力的对比差距是明显的。在政治力量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不仅独家继续掌握着国家大政,统治着全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约五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和四分之三的人口,而且顶着抗战胜利光环的蒋介石,个人威望在国际国内也达到了顶点,在国际上还有美国、英等强国的支持。在当时,老百姓想中央,盼中央的心情不是一句空话,从纪实小说《雪白血红》和史东兵著的《国共大决战》中,就能看出一斑。1945年秋季,中共抢在国民党之前进入东北,占领了一些大中城市,招兵买马,收编了许多队伍,扩大了武装力量。但国民党一来,许多新发展的队伍不是哗变了就是溃散了,这说明当时在当地许多人心里,是认国民党不认共产党的。在经济上,国民党同样处于强势。占据着全国大中城市(东北除外)的经济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战爆发前,国民党迅速恢复和建立了15个兵工厂,有3家飞机制造厂,5家造船厂。还有美国大量援助的物资和军事装备,给予贷款和援助达59亿美元。在军事上,国军更是威风、强大,总兵力有430万人,有22个师(军)为全美械、半美械装备,不但接受了美式装备,还在抗战胜利后接受了100万侵华日军的全部装备,更兼有强大的海空军优势,另共军望尘莫及。
  
  在看共产党方面,政治上执政势力只能在分散、有限的解放区内,解放区约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而且多是穷山僻壤,人口占四分之一。受条约限制,苏联在公开场合不支持中共,最多只能在暗中私下给点支持;在经济上中共只能靠自给自足,及缴获敌方的军事物资和装备,国际援助聊胜于无,有文章说北朝鲜给提供了一点点,无法与国民党得到的外来援助相比。中共在军事上有军队130万,民兵200万人,没有飞机、坦克、军舰,火炮不算多,和国军装备差距明显。
  
  实力强大并占有雄厚战争资源的国民党,为什么在3年多的征战中却被弱小的共产党痛打的稀里哗啦的垮台了呢?

清末 发表评论于
回复懒风的评论:

为何说广东话的那个玩意儿或“...到香港去找资料” 就一定有可信度呢?

说是说了“...得深入到图书馆的资料库去,” 可老兄的图书馆也就香港这一家。老兄的资料收集也是够 Subjective 的啦!

也难怪,这世上除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本身,香港的或其他地方是没有多少信息有关八路军和新四军从而可以使老兄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的。


懒风 发表评论于
刚才所发的资料来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332612.html?si=4

如果您能听广东话,可听听香港900集大型广播剧中华五千年的抗战部分:
http://www.rthk.org.hk/chiculture/fivethousandyears/subpage15.htm
(大陆内地恐怕不能打开,相信会被大陆官方屏蔽)
懒风 发表评论于
要了解真实的抗战史,不能看大陆的学校教科书,得深入到图书馆的资料库去。或者到香港去找资料。

--------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据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后统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场大型会战、大型战斗1117 次、小型战斗38931次。国民革命军陆军伤亡、失踪约321万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几乎全灭。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根据地民兵在内主要以在日本占领区内游击战为主。据统计包括民兵活动在内一共发动了111,500余次各种形式的攻击。

中国平民则约有900万死于战火,另有800万平民死于其他因素,9500万人成为难民。中国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损失,约为3800亿美金。
————————————————————
抗日战争中在中国与国共两军作战战死的日军将领
与国民革命军作战
林大八,陆军少将,1932年3月1日,死于上海。
仓永辰治,陆军少将,1937年8月29日,死于上海吴淞。
家纳治雄,陆军少将,1937年10月11日,死于上海。
浅野嘉一,陆军少将,1937年11月14日, 战伤致死天津。
加藤仁太郎,海军少将,1938年7月31日,死于长江下游 。
杵春久藏,陆军少将,1938年8月2日,死于山西运城。
饭冢国五郎,陆军少将,1938年9月3日,死于江西德安。
小笠原数夫,陆航中将,1938年9月4日,坐机于湖北孝感被击毁。
饭野贤十,陆军少将,1939年3月22日,死于南昌。
山田喜藏,陆军少将,1939年5月12日,死于湖北大洪山。
田路朝一,陆军中将,1939年6月17日,死于安徽南部。
小林一男,陆军少将,1939年12月21日,死于内蒙古安北。
中村正雄,陆军中将,1939年12月25日,死于广西昆仑关。
秋山静太郎,陆军少将,1940年1月23日,死于山东。
左藤谦,陆军少将,1940年3月2日,死于江西鄱阳湖。
木谷资俊,陆军中将,1940年3月20日,死于江西。
水川伊夫,陆军中将,1940年3月22日,死于内蒙古五原。
前田治,陆军中将,1940年5月23日,死于山西晋城。
藤堂高英,陆军中将,1940年6月3日,死于江西瑞昌。
大冢彪雄,陆军中将,1940年8月5日,死于晋东南。
井山官一,陆军少将,1940年10月16日,死于湖北宜昌。
大角芩生,海军大将,1941年2月5日,坐机于广东中山被击毁。
须贺彦次郎,海军中将,1941年2月5日 坐机于广东中山被击毁。
上田胜,陆军少将,1941年5月13日,死于山西中条山。
山县业一,陆军中将,1941年12月25日,死于安徽。
酒井直次,陆军中将,1942年5月28日,死于浙江南溪。
冢田攻,陆军大将, 1942年12月18日,死于安徽太湖。
藤原武,陆军少将,1942年12月18日,死于安徽太湖。
浅野克己,陆军少将,1943年5月,死于广东东江。
仁科馨,陆军少将,1943年6月1日,死于湖南。
黑川邦辅,陆军少将,1943年6月28日,死于云南。
布上照一,陆军少将,1943年11月23日,死于湖南常德。
中?护一,陆军少将,1943年11月25日死于湖南常德。
下川义忠,陆军中将, 1944年4月19日,死于湖北应城。
横山武彦,陆军中将, 1944年6月11日,死于浙江龙游。
木村千代太,陆军中将,1944年6月11日,死于河南。
和尔基隆,陆军少将 , 1944年7月21日,死于湖南衡阳。
大桥彦四郎,陆军少将,1944年7月25日,死于湖南长衡会战。
左治直影,陆军少将,1944年7月27日,死于湖北荆州。
志摩源吉,陆军中将,1944年8月6日,死于湖南衡阳。
藏重康美,陆军少将,1944年8月16日,死于云南腾冲。
南野丰重,陆军少将,1944年9月8日,死于云南芒市。
与野山寿,陆军少将,1945年2月9日,死于华中。
山县正乡,海军大将,1945年3月7日,死于浙江椒江。

与八路军、新四军作战
沼田德重,陆军中将,1939年8月12日,被八路军击伤死于山东。
阿部规秀,陆军中将,1939年11月7日,与八路军作战死于河北涞源。
吉川贞佐,陆军少将,1940年5月17日 被共产党员刺杀于河南开封。
饭田泰次郎,陆军中将,1940年11月28,与八路军作战死于华北。
吉川资,陆军少将,1945年5月7日,与八路军作战死于山东半岛。

注:以上全为战斗死亡, 不包括病死,自杀,飞机失事,死于苏蒙军、中美联合航空队和抗日民众之手(无资料分别国共)。
————————————————————————
国军抗日战死将官名单(师级以上)
佟麟阁上将(追授),29军副军长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赵登禹上将(追授),132师师长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郝梦龄上将,9军军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刘家麒中将,54师师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 1937年11月9日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军少将(追授),空军驱逐机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国璋中将,172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1日 浙江湖州
吴国璋中将,75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饶国华上将(追授),145师师长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广德(自杀)
肖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东莒县
王铭章上将(追授),122师师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赵渭滨少将,122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范庭兰少将,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年4月22日 内蒙黄油干子
周元中将,173师副师长 1938年5月9日 山东蒙城
李必蕃中将,23师师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自杀)
黄启东少将,23师参谋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自杀)
方叔洪中将,114师师长 1938年6月 山东冯家场
付忠贵少将,鲁北游击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东
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阳
林英灿少将,152师副师长 1938年1月13日 广东清远
李巩良中将,军训部辎重总监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张谞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王禹九少将,79军参谋处长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陈安保中将,29军军长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龙里
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迁安
韩炳宸少将,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东莱阳
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中将,197师师长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宁
郑作民中将,2军副军长 1940年2月3日 广西昆仑
钟毅中将,173师师长 1940年5月9日 湖北苍台(自杀)
张自忠上将(追授),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张敬少将,33集团军高参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将,新27师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梁希贤少将,新27师副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自杀)
陈文杞少将,新27师参谋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将,3军军长 1941年5月12日 山西县山
寸性奇中将,12师师长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湾
金崇印少将,17军参谋长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中将,70师师长 1941年9月6日 山西绛县
赖传湘中将,190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少将,新3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5日 甘肃
李翰卿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将,98军军长 1941年9月29日 山西东峪
朱士勤中将,暂30师师长 1942、5、4 山东潘庄
郭子斌少将,暂30师副师长 1942年5月4日 山东潘庄
戴安澜中将,200师师长 1942年5月26日 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少将,96师副师长 1942年7月 缅甸埋通
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 1942年8月 山东唐王山
周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少将,113师参谋长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1943年5月 山东
江春炎少将,114师参谋长 1943年7月4日 山东邹县
彭士量中将 (追授),暂5师师长 1943年11月15日 湖北石门
许国璋中将,150师师长 1943年11月21日 湖北诹市(自杀)
孙明瑾中将,预10师师长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卢广伟少将,骑8师副师长 1944年5月5日 安徽颖上
李家钰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少将,104师步兵指挥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少将,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少将,8师副师长 1944年6月10日 河南灵宝
王甲本中将,79军军长 1944年9月7日 湖南东安
阚维雍中将,131师师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自杀)
陈济恒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自杀)
吕旃蒙少将(追授),31军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齐学启中将,38师副师长 1945年5月13日 缅甸仰光
胡旭盱少将,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丰

另: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新军第四军在整个抗战中,未有任何一团级以上军官阵亡,只是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左权与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死于病榻与轰炸,并非死于战场。

——————————
另附言:中国统计之歼敌数字不可尽信,日本厚生省之统计更为真实确切。
战争统计中,在人员统计上,“歼灭”、“阵亡”、“损失”等所指皆有不同。
观为国军所毙之日军高级将领数量,及国军阵亡将领数量,对比共军数字,即可知是时“抗日的中流砥柱”究竟是谁了。
——————————
此句确是孙元良所说。
我手头上更有长长一列共军阵亡将领名单,这些将领的划分标准是怎么样呢?在这份名单中的标准是,“八路军取旅长以上职务的干部,新四军取团以上干部,抗联取支队以上干部。”听起来貌似挺好听的哦,那我问问,这些所谓的“旅”、“团”、“支队”,整编编制多少?打得都是些什么样的仗?整个抗战期间拿得出手的只有在平型关歼灭了一个辎重队,和一场百团大战。名单上,也是长长一大串的“支队长”、“支队政委”、“游击”。
相反看看国军阵亡名单,都是师一级以上干部,师长、师参谋长、军长、集团军司令等一大批。我说我们的御用文人就算脸皮厚,也没想到厚到那一些什么“支队长”跑出来和市长并列在一起比较。
当然我完全没有对这些阵亡将士有任何贬斥之意,他们都是伟大的。可耻的是那些编造历史,诋毁国军抗战功绩的御用文人!
————————
洛川会议,毛泽东赞成张闻天“学习列宁在一战时采取的战略”(期待着鹤蚌相争),提出“实际策略”;强调一定要“冷静,
不要到前线去充当抗日英雄”;要“坚持游击战争,避开与日军的正面冲突,绕到日军的后方去打游击”,通过这样的办法“扩充八路军的实力,并在敌人后方建立中共所领导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至于政府方面一再催促的开赴前线的命令,虽然不可以完全不理会,但要“维持绝对独立自主,完全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行事。南京的任何命令,都要先报告延安听候处置。凡不利于八路军的,要以各种借口予以推托。”
周恩来对此很不以为然,丢下一句话:“去前线看看,帮八路军干部办点外交”跑去了山西,组织了个平型关大捷,损失了1000余人,毛泽东很生气,“以后要避免这种牺牲重大的战斗”,并正式向周恩来、刘少奇发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的指示。弄得后世毛派御用史家不得不为他写上这样一笔:对抗日与民主的关系,周恩来“一度有过不正确的认识,附和过王明对中央的批评;对保卫武汉和发展华中游击队问题,与王明看法接……”。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时是越打人数越多(真乃奇景)
1937年改编为国军时:5.5万
1937年底:9.2万
1938年底:18.2万
1939年底:32万
1940年底:50万
1941年底:44万(减员)
1942年底:45.1万(增长缓慢)
1943年底:46.4万
1944年底:75.9万
1945年抗战胜利:127万(大幅增长,因为在反攻中人民踊跃参军,而且收编了很多地方武装,争取了很多伪军反正)

日军整个八年一共在中国关内地区死亡人数是45.6万人(厚生省统计),至于国共占多少比例,众说纷纭,但肯定一点就是共军是绝对没有国军多的。共军宣传歼灭“118万伪军”,歼灭包括“毙、伤、俘”。伪军最多时也就100万,整个抗战伪军总共才200万左右,很大一部分后来都投诚了。

对于参与抗战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他们都是伟大的。我所鄙视的是那些提出“不要到前线去充当抗日英雄”的所谓“伟大的人民领袖”(罗荣桓部抗战结束时近30万,但最后两年几乎不与日军发生作战。刘伯承部也差不多。 ),和后世那些可耻的御用文人。
——————————
91万八路军在日本投降时的数字。
历史是没有“假如”的。作为正规军,国军在八年里,打了22场大型会战、1117 次大型战斗、38931次小型战斗,要面对得都是日军得精锐师团、坦克大炮飞机。所以才会出现伤亡321万,战死141万的悲剧。这跟土八路躲在山区农村搞游击可是没得比的。

像在山东的罗荣桓,44、45年确实有打过仗,但打的都是伪军,确实是尽量避免了和日军接触,不然的话估计也发展不出到45年时30万正规军,90万民兵的规模。

国军自韩复矩临阵逃脱、徐州会战至缺花园口之后,有一部分国军留在鲁南苏北敌后战场,后蒋中正下令组建苏鲁战区,以东北军于学忠为战区司令。这部分国军坚持到1943年,被日伪军压迫,被中共军队排挤,最后被迫退出鲁南苏北。

44年之所以让华北日军那么头疼,是因为当时在华日军精锐的10个师团(甚至将关东军第27师团南调参与作战),近30万人(占当时在华日军总数近40%)参与湘豫桂会战(最终结果国军伤亡22万,日军伤亡6万),所以华北精锐几近抽空,所以共军才有机会在44年逼出冈村宁次说出此话(可怜蒋介石却因为遭受日军突如其来的攻势以致损失惨重,甚至在解放后背了个“消极抵抗”之名)。

PS:审那么几个字要审那么久啊?
阿童 发表评论于
双方兵力差距过于悬殊,白能打成这样,也不容易了。看不出谁更厉害。
cchere 发表评论于
除了逃跑,国军哪点能胜过共军?
说起抗战,拿99%外国援助三百万国军好跟小米加步枪的三万共军比?说共军在抗战中保存实力的应该好好看看地图,共军可是从日军手里抢回被国军抛弃的华北华东,即便是42年那么困难,却一步都没后退过。
隔壁的邻居 发表评论于
美国佬打败日本鬼子,中国人战平美国佬,这还有疑问的.
醉在四方 发表评论于
回懒风:
俺不懂?知道林彪抗战时在八路军哪个师吗?平型关战役是哪一年发生的,消灭鬼子多少人?四野三年内战时有多少个纵队?现仍保持番号的是哪几个军,一分钟内你能准确无误回答我的问题,我就服了你!
懒风 发表评论于
楼下的也不懂了。八路军的战斗力虽然是十二分的强,但抗日战争时期,尽量不碰日军却是毛泽东的基本战略,要知道“胜敌一万,自损三千”,以八路军当时的军力,就算再能打,也很容易就碰没了。毛的战略是趁着国军和日军鹬蚌相争,无暇顾及的时候绕到敌后去争取时间发展实力,铆足了劲儿终于得以在战后和老蒋抢江山。
醉在四方 发表评论于
楼下的P都不懂,知道不知道平型关战役啊?林彪要不是被阎老西的兵误伤了,没准能多打几个对鬼子的胜战.
nidayewo 发表评论于
中国人打中国人能耐大着呢。一碰到日本鬼子,争做缩头乌龟。
TZMAN 发表评论于
好文,非常详实。其实两个人差不多的,胜败兵家常事吗。在东北还可以说是较量,一过江,换谁也不行了。哪怕是诸葛亮再世也没救了。幸亏中国地方大,小诸葛才腾挪辗转跑了这么多地方,不然六个星期也坚持不了滴!大盘上已经没有势了,根本不可能再有求胜的动力了。师长以上看不出这一点,纯粹瞎掰了。人心散了,队伍能带成这样,也不容易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